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单元第17课教学设计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素养提升四、素养阐释五、认知升华六、学业达标2/2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通过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3.梳理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二、必备知识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演变(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3)汉朝表现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表现②户是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③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结果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4)隋唐: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5)宋元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②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6)明清明朝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朝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3.情境再现——汉代的户籍制度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详细地规定了要通过“自占”(申报)与“案比”(复查)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规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汉初政府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汉朝政府要对国家实际控制的户口进行逐一核实,其目的在于强化国家的统治基础。4.知识拓展——宋代的主客户制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客户是指“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5.概念阐释——“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3.思维拓展——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护社会治安。4.概念阐释——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是中国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知识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发展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②设置机构: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情境再现——宋代的赈灾救助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提示:宋代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4.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渠道(1)政府,给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2)寺庙,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常举办各种慈善活动。(3)家族,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在蒙养、学业、衣食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的族内成员进行救济。三、素养提升主题一: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史料实证······························史料一秦朝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局部)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该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秦朝里耶秦简是我们认识秦朝户籍制度的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当时的赋役征发、基层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注意关键信息:“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提示:秦朝的户籍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政府掌握户籍,就能够根据相应人口多寡进行土地分配、征发赋役。史料二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体貌如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解读:史料二是关于唐朝户籍制度内容的概述,注意“团貌”的内容及“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的描述。提示: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其人身自由不同。史料三下表所示为明朝户籍制度的相关内容。里甲制度每110户为一里,摊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又以一户任甲首。里长、甲首皆轮流担任,十年轮换一遍,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督促生产,调解纠纷黄册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在里甲制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110户的丁、口数,以及年龄、财产状况。黄册每隔十年重新核实改造,分列出十年来各户人丁、财产变迁细目,以便官府能够清楚地了解户籍的变化,合理征发赋役鱼鳞图册在里甲制度和制作黄册的基础上,命各地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州县中划分为若干粮区,详列其面积、地形、土质优劣、田主姓名等,编号绘制为分图,汇为州县总图册——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思考:(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户籍制度的特点。解读:史料三概述了明朝的里甲制度、黄册、鱼鳞图册等内容,注意其对职能的表述:“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督促生产,调解纠纷”“以便官府能够清楚地了解户籍的变化,合理征发赋役”“详列其面积、地形、土质优劣、田主姓名”。提示:既是户籍制度,也是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田宅、资产和丁口相结合;户籍与赋役管理基本合而为一;地域分割,户籍不能随意变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主题二: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开放探究·····························材料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朝代粮仓设置时间名称所在地存粮来源管理和监督隋朝585年义仓社捐献社长唐朝627年义仓?附加税?北宋963年义仓州县附加税地方官南宋1181年社仓乡村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元朝1269年义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明朝1529年社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清朝1654年、1679年义仓、社仓城镇、集市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思考:提取表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提示:示例:中国古代政府比较重视积谷备仓进行社会救济。从隋朝到清朝,政府通过建立义仓和社仓等地方粮仓来贮存粮食。义仓是公益粮仓或设在乡镇的粮仓,社仓是社区粮仓或乡村粮仓。不同于常平仓的粮食由官府提供,义仓和社仓贮存的粮食主要来自乡绅富民的捐献,以及征收的附加税。早期建立的义仓设有社长,由地方官管理和监督,后期逐渐演变为由地方乡人管理,受当地官府监督。如此演变的原因在于,乡人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粮食的来源,官员监督可以确保乡村粮仓体系的运作。中国古代粮仓的建立对政府控制灾荒、救济饥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四、素养阐释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维护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1)特点①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②利用连坐等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③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④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团、乡勇等)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作用。(2)积极作用①乡、里作为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单位,承担基层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的双重职责,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②乡、里等基层组织在宗族家训基础上制定乡约,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在传播传统文化,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价值引领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特点1.时间久远,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六条政策,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救济制度的记载。2.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政府主要承担发生灾害与灾难时的社会大范围救济,民间承担社会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救助,二者相辅相成。3.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济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的特征,政府设置不同类型与层级的社会救济、救助机构,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主张“仁”“仁政”,倡导救困济难,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和精神。五、认知升华1.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3.清朝实行固定丁银后,户籍管理逐渐松弛。摊丁入亩后,户籍编审名存实亡4.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社会参与。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5.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六、学业达标1.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解析:C[依据材料“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可知,秦汉户籍制度由乡承担职责,政府凭借户籍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这有利于国家对社会基层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众的管理,而不是对流民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地方自治,排除D项。]2.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A.对商人征收算缗钱B.大索貌阅,核定户籍C.实行纳绢代役政策D.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解析: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初隐瞒户口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选B项;算缗钱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排除A项;唐代“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排除C项;宋朝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排除D项。]3.《旧唐书·食货志》记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该材料可以用于说明()A.中央监察制度的完善B.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C.政府户籍管理的放松D.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解析:B[根据材料“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可知,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体现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基层管理,而非中央监察制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政府户籍管理加强,而非放松,排除C项;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清朝政府规定,城乡人户要在门前悬挂门牌。门牌上填写家庭成员姓名、丁口、年岁等,保甲定时挨户清点人数,询问家内情况,如户主有无外出、有无外人留宿等。以上材料反映清代()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地方行政等级森严C.注重宣扬儒家思想 D.基层管理制度严格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在城乡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和悬挂门牌的制度,保甲定时检查,清点人数,说明基层管理制度严格,故选D项;城乡差距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