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西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西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西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西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卷(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不能改动答题卡上的标题题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③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④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⑤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节选自朱自清《序》(1942年),有删减)

材料二

①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②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③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的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能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④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礼仪》、《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

材料三

“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

(节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

1.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B.作者认为适合普通读者的经典读本无所谓是原书全本或节选。

C.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习惯于用礼来合理地阐释社会治乱的原因。

D.汉学者所传习的《礼仪》《礼古经》《周礼》都成书于战国。

2.根据文中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撰者本心是引导,他们庆幸启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读了经典作品。

B.儒家礼治的形成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相关,它建立起社会秩序,教人节制、和平。

C.以筌为鱼的做法指读者读了《经典常谈》后,对经典有粗略了解后而不去阅读原著。

D.无用之用指古书看似不实用,实则有大用,这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观点相同。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了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B.材料一从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怎样阅读经典、编纂者的做法层层深入进行了论证。

C.材料二论证语言通俗质朴,如第二段;又严密准确,如“相传”“大约"等词语。

D.材料一、二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编纂的目的,材料二侧重论证三礼。

4.材料一第⑤段中作者说《经典常谈》书中各篇的讨论只是陈述,“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请结合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5.请根据材料概括朱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大学者关于阅读经典的共同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惨世界①(节选)

[法]雨果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我的主教,"她喊着说,“大人可知道那只银器篮子在什么地方吗?”

“知道的。"主教说。

主教刚在花坛脚下拾起了那篮子,把它交给马格洛大娘。

“篮子在这儿。”

“怎样?"她说,"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那些银器呢?”

“呀,"主教回答说,“您原来是问银器吗?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给人偷去了!是昨天晚上那个人偷了的!"

一转瞬间,马格洛大娘已用急躁老太婆的全部敏捷劲儿跑进祈祷室,穿进壁厢,又回到主教那儿。

主教正弯下腰去,悼惜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它压折了的。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直起身来。

“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

她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墙上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儿,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又是一阵沉寂。随后,主教继续说:“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马格洛大娘又说:“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姑娘,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是为了我的主教着想。我的主教现在用什么东西盛饭菜呢?”

主教显出一副惊奇的神气瞧着她:"呀!这话怎讲!我们不是有锡器吗?

马格洛大娘耸了耸肩:“锡器有一股臭气。"

“那么,铁器也可以。”

马格洛大娘做出一副怪样子:“铁器有一股怪味。"

“那么,”主教说,“用木器就是了。"

过了一会儿,他坐在昨晚冉阿让坐过的那张桌子边用早餐。卞福汝主教一面吃,一面欢欢喜喜地叫他那哑口无言的妹子和叽里咕噜的马格洛大娘注意,他把一块面包浸在牛奶里,连木匙和木叉也都不用。

“真想不到!”马格洛大娘一面走来走去,一面自言自语,“招待这样一个人,并且让他睡在自己的旁边!幸而他只偷了一点东西!想想都使人寒毛直竖。"

正在兄妹俩要离开桌子时,有人敲门。

“请进。"主教说。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一个警察队长,仿佛是率领那群人的,起先立在门边。他进来,行了个军礼,向主教走去。

“我的主教……”他说。

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气。

“我的主教,"他低声说,“那么,他不是本堂神甫了…”

“不准开口!"一个警察说,"这是主教先生。”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但是!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两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他走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我们就把他拦了下来看看。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对吗?你们误会了。"

“既是这样,”队长说,“我们可以把他放走吗?"

“当然。”主教回答说。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你们真让我走吗?"他说,仿佛是在梦中,字音也几乎没有吐清楚。

“是的,我们让你走,你耳朵聋了吗?”一个警察说。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您在走之前,不妨把您的那对烛台拿去。”

他走到壁炉边,拿了那两个银烛台,送给冉阿让。那两个妇人没有说一个字、做一个手势或露一点神气去阻挠主教,她们瞧着他行动。

冉阿让全身发抖。他机械地接了那两个烛台,不知道怎样才好。

“现在,"主教说,“您可以放心走了。——呀!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的时候,不必走园里。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闩。”

他转过去朝着那些警察:“先生们,你们可以回去了。"

那些警察走了。

这时冉阿让好像是一个要昏倒的人。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来他允诺过什么话,呆着不能开口。主教说那些话,是一字一字叮嘱的,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冉阿让逃也似的出了城。他在田亩中仓皇乱窜,不问大路小路,遇着就走,也不觉得他老在原处兜圈子。他那样瞎跑了一早晨,没吃东西,也不知道饿。他被一大堆新的感触控制住了。他觉得自己怒不可遏,却又不知道怒为谁发。他说不出他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辱。有时他觉得心头有一种奇特的柔和滋味,他却和它抗拒,拿了他过去二十年中立志顽抗到底的心情来对抗。这种情形使他感到疲乏。过去使他受苦的那种不公平的处罚早已使他决心为恶,现在他觉得那种决心动摇了,反而感到不安。他问自己:以后将用什么志愿来代替那种决心?有时,他的确认为假使没有这些经过,他仍旧能和警察相处狱中,他也许还高兴些,他心中就可以少起一些波动。当时虽然已近岁暮,可是在青树篱中,三三两两,偶然也还有几朵晚开的花,他闻到花香,触起了童年的许多往事。那些往事对他几乎是不堪回首的,他已有那么多年不去想它们了。

因此,那一天,有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感触,一齐涌上他的心头。

(李丹译)

【注】①《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自幼失去双亲,由贫苦的姐姐抚养成人,有一年冬天,失业的他为了不让姐姐的七个孩子饿死而偷了一片面包,被判5年苦役。服刑期间他四次企图越狱被加刑14年。19年刑满释放后因通行证被盖上“服过苦刑"“千万警惕”字样,无人接收他工作,无处容身。这时大主教卞福汝接纳了他,给他温暖的床和美食,但他夜里偷了主教家的银餐具逃跑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阿让借宿后偷走了主教银器,可主教对此毫不吃惊,他甚至觉得银器本来就应该属于冉阿让。

B.冉阿让被警察抓住时,主教没有指证他,反而又送了他银烛台,是为了让他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C.小说中主教用“您"“我的朋友”“我的兄弟"来称呼冉阿让,表明他对冉阿让善意的接纳和尊重。

D.冉阿让被主教的行为感化,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定决心弃恶扬善,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恶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多处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冉阿让的心理变化过程。

C.主教的善与冉阿让的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冉阿让的思想转变作了铺垫。

D.人格高尚的主教感化了冉阿让,他是雨果塑造的一个理想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

8.雨果在谈到《悲惨世界》的创作时说,他要写四个人物:一个圣人,一个男人,一个妇女和一个儿童。卞福汝主教就是雨果要写的圣人,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为什么说卞福汝主教是圣人?

9.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冉阿让的心理变化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卫青者,宇仲卿。平阳人也。青同母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节选自《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材料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去病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类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悼之B发属国C玄甲D军陈E自长安F至茂陵G为冢H类祁连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正对”,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B.属,“归属",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同。

C.归,“返回”,与《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

D.道,“道路",与《十二章》中“任重而道远”的“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攻击匈奴,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突然到来,轻敌被俘。卫青凭此一战,被天子升任为大将军。

B.霍去病十八岁被卫青任命为票姚校尉,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被封为冠军侯。

C.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直到张骞赶到,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行动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

D.汉武帝虽命卫青和霍去病同为大司马,但此时霍去病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于是,卫青的地位日益衰落,而霍去病则日益显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14.材料二中,霍去病深受汉武帝“重爱之"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隋宫

李商隐

紫泉①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②,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④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⑤,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紫泉:长安城南的宫殿。②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帝王之相。此处暗指李渊。③《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④《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⑤陈后主:即南朝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他曾作《玉树后庭花》曲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紫泉"替代长安,既选取了有色彩的字面来与“烟霞”相映衬,又烘托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

B.颔联,实写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乘锦帆遍游天涯之事,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展现了隋炀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

C.颈联把“萤火"“腐草”和“垂杨"“暮鸦”联系起来,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D.尾联中陈叔宝所作《玉树后庭花》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专门提及此曲,意在揭示荒淫亡国的主题。

16.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言:“含蓄不尽,佥(都)觉味美于回,玉溪惯法也。”本诗作者使用了哪些惯用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中,用“一筐土”的作用讲了“坚持"的道理,《老子四章》中同样以一筐土“_____,_____”讲出了积累的意义。

(2)李白在《将进酒》中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也有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

(3)“江水”是中国古代诗人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古人的豪迈、壮阔、悲叹、思念、离愁等情绪往往都倾注于脉脉清流,且随岁月奔涌,请列举两句:“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脚上穿的鞋因为老化,在舞台上掉下不少黑渣。王院士自嘲出了“洋相”,但现场的观众纷纷感动鼓掌,很多网友看了节目后流下眼泪。

一双掉渣的鞋,不仅表现出一位科学家的纯粹和简单,更折射出科学家潜心科研物我两忘的态度:他们①地投入到科研中,没有多少“闲心"去关注外表。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表面的②_________________。

除了王院士,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生活俭朴、潜心科研的科学家大有人在。比如“布鞋院士”遥感泰斗李小文随时一身粗布麻衣,却成就了中国遥感的辉煌:“背心院士"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穿着五元的背心,却进行着上亿元的科研创新:“布衣院士”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家徒四壁,却将毕生积蓄八百八十万元捐献给钟爱的农业教育事业……他们不讲求个人物质享受,而是用自己的科研工作撑起了国家脊梁,生动地展示了何为科学家精神。

在一个追求物质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来判断其价值,但王院士的这双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物质,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和贡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点儿逻辑,可以增进我们的思维能力,加深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语文学习。在文学作品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①;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

但有些时候,②_____________,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一方面表达③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表达对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B.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C.在这千万被伺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D.“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达尔文在他的进化论中指出:“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卷(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不能改动答题卡上的标题题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③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④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⑤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节选自朱自清《序》(1942年),有删减)

材料二

①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②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③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的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能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④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礼仪》、《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三礼第五》,有删减)

材料三

“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

(节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

1.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B.作者认为适合普通读者的经典读本无所谓是原书全本或节选。

C.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习惯于用礼来合理地阐释社会治乱的原因。

D.汉学者所传习的《礼仪》《礼古经》《周礼》都成书于战国。

2.根据文中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撰者本心是引导,他们庆幸启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读了经典作品。

B.儒家礼治的形成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相关,它建立起社会秩序,教人节制、和平。

C.以筌为鱼的做法指读者读了《经典常谈》后,对经典有粗略了解后而不去阅读原著。

D.无用之用指古书看似不实用,实则有大用,这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观点相同。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了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B.材料一从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怎样阅读经典、编纂者的做法层层深入进行了论证。

C.材料二论证语言通俗质朴,如第二段;又严密准确,如“相传”“大约"等词语。

D.材料一、二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编纂的目的,材料二侧重论证三礼。

4.材料一第⑤段中作者说《经典常谈》书中各篇的讨论只是陈述,“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请结合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5.请根据材料概括朱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大学者关于阅读经典的共同观点。

【答案】1.B2.A

3.A4.不同意。

①材料二第3段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礼"本该通乎人情、诚而不伪,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礼”和“伪礼"。作者举了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人们对礼的攻击言论作为佐证,指出近来人们攻击礼教其实指的是伪礼,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②可见,作者的论述中暗含了个人的见解,并非“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

5.①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无用之用;

②现代学生应该读些经典古书;

③阅读经典不能止于白话翻译,还是要去读经典原文。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强加因果。结合材料一“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可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就是经典的一部分,不是因为它是文字学专著。

C.“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范围扩大。有材料二第①段“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是“儒家”。

D.“《礼仪》《礼古经》《周礼》都成书于战国"有误,材料二第④段说“《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们庆幸启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读了经典作品"错误,原文为“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A。

【3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了阅读经典的必要性"错误,原文为“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材料一论证阅读经典的必要性主要运用的是引用论证,引用了外国教授的话。

故选A。

【4题】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同意。

由“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的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能通乎人情了……礼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可知,此段作者首先阐述了“‘礼’本该通乎人情、诚而不伪,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礼’和‘伪礼’”的观点。

由“《老子》里攻击礼,说……"“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可知,作者在提出观点后列举了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人们对礼的攻击言论作为佐证,指出近来人们攻击礼教其实指的是伪礼,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由上可见,作者的论述中暗含了自己的见解看法,并非“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

【5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可概括出,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无用之用;

结合“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可概括出,现代学生应该读些经典古书;

结合“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可概括出,阅读经典不能止于白话翻译,还是要去读经典原文。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惨世界①(节选)

[法]雨果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我的主教,"她喊着说,“大人可知道那只银器篮子在什么地方吗?”

“知道的。"主教说。

主教刚在花坛脚下拾起了那篮子,把它交给马格洛大娘。

“篮子在这儿。”

“怎样?"她说,"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那些银器呢?”

“呀,"主教回答说,“您原来是问银器吗?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给人偷去了!是昨天晚上那个人偷了的!"

一转瞬间,马格洛大娘已用急躁老太婆的全部敏捷劲儿跑进祈祷室,穿进壁厢,又回到主教那儿。

主教正弯下腰去,悼惜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它压折了的。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直起身来。

“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

她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墙上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儿,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又是一阵沉寂。随后,主教继续说:“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马格洛大娘又说:“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姑娘,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是为了我的主教着想。我的主教现在用什么东西盛饭菜呢?”

主教显出一副惊奇的神气瞧着她:"呀!这话怎讲!我们不是有锡器吗?

马格洛大娘耸了耸肩:“锡器有一股臭气。"

“那么,铁器也可以。”

马格洛大娘做出一副怪样子:“铁器有一股怪味。"

“那么,”主教说,“用木器就是了。"

过了一会儿,他坐在昨晚冉阿让坐过的那张桌子边用早餐。卞福汝主教一面吃,一面欢欢喜喜地叫他那哑口无言的妹子和叽里咕噜的马格洛大娘注意,他把一块面包浸在牛奶里,连木匙和木叉也都不用。

“真想不到!”马格洛大娘一面走来走去,一面自言自语,“招待这样一个人,并且让他睡在自己的旁边!幸而他只偷了一点东西!想想都使人寒毛直竖。"

正在兄妹俩要离开桌子时,有人敲门。

“请进。"主教说。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一个警察队长,仿佛是率领那群人的,起先立在门边。他进来,行了个军礼,向主教走去。

“我的主教……”他说。

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气。

“我的主教,"他低声说,“那么,他不是本堂神甫了…”

“不准开口!"一个警察说,"这是主教先生。”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但是!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两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他走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我们就把他拦了下来看看。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对吗?你们误会了。"

“既是这样,”队长说,“我们可以把他放走吗?"

“当然。”主教回答说。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你们真让我走吗?"他说,仿佛是在梦中,字音也几乎没有吐清楚。

“是的,我们让你走,你耳朵聋了吗?”一个警察说。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您在走之前,不妨把您的那对烛台拿去。”

他走到壁炉边,拿了那两个银烛台,送给冉阿让。那两个妇人没有说一个字、做一个手势或露一点神气去阻挠主教,她们瞧着他行动。

冉阿让全身发抖。他机械地接了那两个烛台,不知道怎样才好。

“现在,"主教说,“您可以放心走了。——呀!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的时候,不必走园里。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闩。”

他转过去朝着那些警察:“先生们,你们可以回去了。"

那些警察走了。

这时冉阿让好像是一个要昏倒的人。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来他允诺过什么话,呆着不能开口。主教说那些话,是一字一字叮嘱的,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冉阿让逃也似的出了城。他在田亩中仓皇乱窜,不问大路小路,遇着就走,也不觉得他老在原处兜圈子。他那样瞎跑了一早晨,没吃东西,也不知道饿。他被一大堆新的感触控制住了。他觉得自己怒不可遏,却又不知道怒为谁发。他说不出他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辱。有时他觉得心头有一种奇特的柔和滋味,他却和它抗拒,拿了他过去二十年中立志顽抗到底的心情来对抗。这种情形使他感到疲乏。过去使他受苦的那种不公平的处罚早已使他决心为恶,现在他觉得那种决心动摇了,反而感到不安。他问自己:以后将用什么志愿来代替那种决心?有时,他的确认为假使没有这些经过,他仍旧能和警察相处狱中,他也许还高兴些,他心中就可以少起一些波动。当时虽然已近岁暮,可是在青树篱中,三三两两,偶然也还有几朵晚开的花,他闻到花香,触起了童年的许多往事。那些往事对他几乎是不堪回首的,他已有那么多年不去想它们了。

因此,那一天,有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感触,一齐涌上他的心头。

(李丹译)

【注】①《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自幼失去双亲,由贫苦的姐姐抚养成人,有一年冬天,失业的他为了不让姐姐的七个孩子饿死而偷了一片面包,被判5年苦役。服刑期间他四次企图越狱被加刑14年。19年刑满释放后因通行证被盖上“服过苦刑"“千万警惕”字样,无人接收他工作,无处容身。这时大主教卞福汝接纳了他,给他温暖的床和美食,但他夜里偷了主教家的银餐具逃跑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阿让借宿后偷走了主教银器,可主教对此毫不吃惊,他甚至觉得银器本来就应该属于冉阿让。

B.冉阿让被警察抓住时,主教没有指证他,反而又送了他银烛台,是为了让他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C.小说中主教用“您"“我的朋友”“我的兄弟"来称呼冉阿让,表明他对冉阿让善意的接纳和尊重。

D.冉阿让被主教的行为感化,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定决心弃恶扬善,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恶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多处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冉阿让的心理变化过程。

C.主教的善与冉阿让的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冉阿让的思想转变作了铺垫。

D.人格高尚的主教感化了冉阿让,他是雨果塑造的一个理想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

8.雨果在谈到《悲惨世界》的创作时说,他要写四个人物:一个圣人,一个男人,一个妇女和一个儿童。卞福汝主教就是雨果要写的圣人,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为什么说卞福汝主教是圣人?

9.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冉阿让的心理变化历程。

【答案】6.D7.B

8.①对生命仁爱慈善。银器被偷他毫不在意可惜,反而悼惜一株被篮子压折的秋海棠。②对自己清寒淡泊。马格洛大娘对银器被偷愤愤不平,可他却说银器是属于穷人的。③对他人宽容厚道。抓到了小偷冉阿让,可他却反而为其开脱,并多送其一对烛台。④对他人信任尊重。面对翻墙逃跑的冉阿让,他说大门不论白天黑夜随时为其敞开。

9.①沮丧低落,吃惊害怕。偷东西被抓,又听到卞福汝是主教大人,没想到主教会收留自己过夜,偷了主教的东西,不知会面临什么惩罚,又吃惊又害怕。②悲喜交加,羞愧难当。当主教把烛台送给他,并表示大门随时向他敞开,而且称呼他为“我的兄弟”,冉阿让从没有被别人这样善意的对待过,他不敢相信他逃脱了偷东西的惩罚,又悲又喜,羞愧难当,几乎晕倒。③矛盾纠结,百感交集。主教的善行动摇了他作恶的念头,甚至让他回忆起孩提时的纯善,但多年不公的处罚让他愤怒痛苦,不愿就此放弃报复的决心。

【解析】

6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下定决心弃恶扬善,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恶念"错,冉阿让没有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恶念,倒数第二段中“过去使他受苦的那种不公平的处罚早已使他决心为恶,现在他觉得那种决心动摇了,反而感到不安”,他在善与恶中矛盾和纠结。

故选D。

【7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多处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冉阿让的心理变化过程"错。没有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小说的最后部分才运用了心理描写,前面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冉阿让的心理变化。

故选B。

【8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对生命仁爱慈善。节选部分开头写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的来告诉他银器被偷,但他并不在意,反而“弯下腰去,悼惜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它压折了的”,银器被偷他毫不在意可惜,反而悼惜一株被篮子压折的秋海棠。

②对自己清寒淡泊。马格洛大娘咒骂小偷,主教却问“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马格洛大娘对银器被偷愤愤不平,可他却说银器是属于穷人的。

③对他人宽容厚道。节选部分结尾,警察带着冉阿让来见主教,他却为他开脱说“我真高兴看见您。但是!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两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并且真的把烛台送给他“他走到壁炉边,拿了那两个银烛台,送给冉阿让”,抓到了小偷冉阿让,可他却反而为其开脱,并多送其一对烛台。

④对他人信任尊重。冉阿让偷了银器后是翻墙逃走的,现在主教告诉他“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的时候,不必走园里。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闩",面对翻墙逃跑的冉阿让,他说大门不论白天黑夜随时为其敞开。

【9题】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概括人物心理要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去分析。

①沮丧低落,吃惊害怕。警察带着冉阿让来见主教的时候,听到警察叫“我的主教”,“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气",“垂头丧气”是因为偷东西被抓,“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气"是因为听到卞福汝是主教大人,原来收留自己过夜的竟然是主教,自己还偷了主教的东西,不知会面临什么惩罚,又吃惊又害怕。

②悲喜交加,羞愧难当。主教不仅在警察面前替他遮掩,而且还真的把烛台也送给他,告诉他不要再翻墙,可以走街上的那扇门,并且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冉阿让的表现是“好像是一个要昏倒的人",冉阿让从没有被别人这样善意的对待过,他不敢相信他逃脱了偷东西的惩罚,又悲又喜,羞愧难当,几乎晕倒。

③矛盾纠结,百感交集。节选部分的结尾,冉阿让“逃也似的出了城……他被一大堆新的感触控制住了。他觉得自己怒不可遏,却又不知道怒为谁发。他说不出他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辱。有时他觉得心头有一种奇特的柔和滋味,他却和它抗拒,拿了他过去二十年中立志顽抗到底的心情来对抗。这种情形使他感到疲乏。过去使他受苦的那种不公平的处罚早已使他决心为恶,现在他觉得那种决心动摇了,反而感到不安”“他闻到花香,触起了童年的许多往事。那些往事对他几乎是不堪回首的,他已有那么多年不去想它们了",主教的善行动摇了他作恶的念头,甚至让他回忆起孩提时的纯善,但多年不公的处罚让他愤怒痛苦,不愿就此放弃报复的决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卫青者,宇仲卿。平阳人也。青同母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节选自《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材料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去病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类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悼之B发属国C玄甲D军陈E自长安F至茂陵G为冢H类祁连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正对”,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B.属,“归属",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同。

C.归,“返回”,与《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

D.道,“道路",与《十二章》中“任重而道远”的“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攻击匈奴,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突然到来,轻敌被俘。卫青凭此一战,被天子升任为大将军。

B.霍去病十八岁被卫青任命为票姚校尉,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被封为冠军侯。

C.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直到张骞赶到,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行动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

D.汉武帝虽命卫青和霍去病同为大司马,但此时霍去病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于是,卫青的地位日益衰落,而霍去病则日益显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14.材料二中,霍去病深受汉武帝“重爱之"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BDG

11.C12.A

13.(1)匈奴左贤王率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死者超过一半,所杀敌人也更多一些。(2)武帝替他修了一座宅第,让他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不能成家!”

14.①霍去病不善言辞,却很有勇气;②霍去病打仗有自己的方法;③霍去病心系国家,不重小家;④霍去病军功卓著,功绩超过卫青。

【解析】

【10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武帝悼念他,调发属国士兵身穿玄黑铠甲,从长安列队到茂陵(祭奠),为他建造了形状类似祁连山的坟冢。

“上悼之"主谓宾俱全,B处断开;

“发属国玄甲”是动宾结构,D处断开;

“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也是主谓结构,G处断开。

“为冢”是动宾结构,“类祁连山"是后置定语,中间不断开。

故选BDG。

【11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正对;尝试。句意:匈奴右贤王正对着卫青等人的大兵。/尝试考察战乱是从哪里兴起的。

B.正确。归属;劝。句意:其他将军都率兵隶属于大将军卫青。/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

C.错误。返回;称赞。句意:大将军确立名号,班师回京。/天下都会称赞你仁德。

D.正确。均为“道路”。句意:霍去病与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兵,分两路。/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故选C。

【1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被俘"错,“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明确表明匈奴右贤王并没有被卫青捕获。

故选A。

【13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将”,率领;“广与战二日",省略句,“广与(之)战二日”;“过当",超过相抵之数,更多。

(2)“治第”,修建府第;“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家”,为家,成家。

【14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可见霍去病不善言辞,却很有勇气;

②武帝让他学习兵法,他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可见霍去病打仗有自己的方法;

③武帝为他置办宅邸,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可见霍去病心系国家,不重小家;

④“所斩捕功多于青”,可见霍去病军功卓著,功绩超过卫青。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将军卫青,字仲卿,是平阳县人。卫青的同母姐姐卫子夫在平阳公主家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元朔五年(前124)春天,朝廷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去攻打匈奴。匈奴右贤王正对着卫青等人的大兵,以为汉朝军队不能到达这里,便喝醉了酒。晚上,汉军来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连夜逃跑,独自同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的骑兵,急驰突围,向北而去。汉朝的轻骑校尉郭成等追赶了几百里,没有追上。汉军捕获了右贤王的小王十多人,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头,于是卫青便领兵凯旋。卫青的军队走到边塞,武帝派遣使者拿着大将军的官印,就在军中任命车骑将军卫青为大将军,其他将军都率兵隶属于大将军卫青,大将军确立名号,班师回京。

材料二: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因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将军拨给(他)精壮的士卒,(让他)担任票姚校尉。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当:相抵,相当。)。汉武帝说:“票姚校尉霍去病(功劳)两次居全军之首,封为冠军侯。"

霍去病封侯的第三年,被任命为票骑将军。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兵,分两路。张骞、李广则一齐从右北平郡出兵,(也)分两路。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死者过半,所杀敌人也更多一些。(直到)张骞(率部队)到,匈奴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部队行动淹留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霍去病出击北地,随后深入,到达祁连山,捕杀敌人很多。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之后,霍去病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击二千多里,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了。(武帝)于是让二人都为大司马。从此,卫青权势日益衰落而霍去病日益显贵。

霍去病为人少言辞不泄露事情,有勇气敢做敢当。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了一座宅第,让他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不能成家!"从此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霍去病逝世。武帝对此很悲伤,调发穿玄黑铠甲的士兵,从长安列队到茂陵。为他定谥号,合并“武”与“广地"两层意思称他为“景桓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隋宫

李商隐

紫泉①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②,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④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⑤,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紫泉:长安城南的宫殿。②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帝王之相。此处暗指李渊。③《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④《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⑤陈后主:即南朝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他曾作《玉树后庭花》曲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紫泉”替代长安,既选取了有色彩的字面来与“烟霞"相映衬,又烘托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

B.颔联,实写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乘锦帆遍游天涯之事,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展现了隋炀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

C.颈联把“萤火”“腐草"和“垂杨”“暮鸦"联系起来,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D.尾联中陈叔宝所作《玉树后庭花》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专门提及此曲,意在揭示荒淫亡国的主题。

16.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言:“含蓄不尽,佥(都)觉味美于回,玉溪惯法也。"本诗作者使用了哪些惯用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诗人采用了“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玉玺不缘归日角"“地下若逢陈后主”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令人余味无穷,进一步感受隋炀帝的荒淫误国的往事;②古今对比。颈联中,诗人在一“无"一“有”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描绘了隋炀帝亡国之后的凄冷景象;③使用典故。诗人用《隋书·炀帝纪》“萤火"和《开河记》“垂杨”的典故,展现了隋炀帝亡国前的盛景,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揭示了其最终亡国的悲剧。

【解析】

【15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实写"错,本诗颔联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隋炀帝修筑大运河是实写,但乘锦帆遍游天涯是虚写,“应是”一词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

故选B

【16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诗人采用了“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玉玺不缘归日角”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这两句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令人余味无穷,进一步感受隋炀帝的荒淫误国的往事;

②古今对比。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在一“无”一“有"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描绘了隋炀帝亡国之后的凄冷景象;

③使用典故。根据注释③④⑤可知,诗人用《隋书·炀帝纪》“萤火”和《开河记》“垂杨"的典故,当年“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杨柳遍布堤岸,展现了隋炀帝亡国前的盛景;《玉树后庭花》,乐府《吴声歌曲》名,陈后主所作新歌,后人看作亡国之音。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揭示了其最终亡国的悲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中,用“一筐土”的作用讲了“坚持"的道理,《老子四章》中同样以一筐土“_____,_____”讲出了积累的意义。

(2)李白在《将进酒》中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也有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

(3)“江水”是中国古代诗人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古人的豪迈、壮阔、悲叹、思念、离愁等情绪往往都倾注于脉脉清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