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考察,“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
西方的壮游传统由17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开启。在17岁的时候,他们将由家里的一名管家陪同,用几年时间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直到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回家继承祖业。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有这样的经历。发展到今天,就是很多西方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一年,或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一年要进行的深度游历:GapYear(空档年)。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年轻人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父母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改朝换代。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曾惋惜地说:“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我国在19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远游的目的是重塑自我,是深度的人文互动。没有书籍和知识伴随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在书中我们能找到被遗落的盛况。今天我们如果去河南开封,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原城市。而千年之前,这里可是北宋的都城。《铁围山丛谈》告诉我们,开封城唯有马行街不见恼人的蚊虫。因为它是当时最繁华的夜市,夏夜燃烧的烛油直到四更(凌晨一点到三点)才熄。《东京梦华录》则开列了当年开封各条街巷的饭馆和拿手菜,像极了宋朝的“大众点评"。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他提醒美国人,纽约城的一片繁华不是古已有之,也不会万古长存。“我们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盛世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如果美国人没有听说过开封,那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很多年之后的人,可能再也看不到纽约第五大道的流光溢彩和百老汇的戏剧了,但他们仍然可以翻开书本,忆想出一片今天的盛况。
在书中我们能找到遮蔽的过程。譬如游记类作品,作者不只是介绍沿途的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而且是用追问的目光求解每一个看到的现象。比如通过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我们会了解到∶现代土耳其语的字母诞生于1928年,迄今不足百岁。土耳其语没有经过汉字那样繁复的演化过程,而是由凯末尔成立的“语言委员会”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这场雷厉风行的文字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当精英和平民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学习语言时,各种资源迅速到位,书本、报纸出现了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文盲率的大大降低。"我们穿行在土耳其的街市,听着喧嚣的市声,看着耀眼的广告牌时,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我们就和这个国家最惊心动魄、雄心勃勃的变革擦身而过了。股神巴菲特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游览风景其实也一样。用足迹丈量大地,用耳目搜寻风光,之所以远远不够,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到陌生地方去,纸上卧游也好,实地观光也好,我们都身负一个目的——对自己原本生活的超越。这既是旅行的意义,也是阅读的意义。
(摘编自罗振宇《带什么诗去远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郑和之后就失掉了壮游的传统,而同期西方却在这一领域成为后起之秀,其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最底层。
B.“空档年"是针对正常的学习或工作期而言,中断现有的学习或暂时不工作而做的不局限于自然的发现自我的深度游历。
C.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认为,国家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辉煌时应不忘警醒图远。
D.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耳其的相关历史,引发我们思考其发展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远游者进行深度人文互动的特质,但两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的壮游传统比西方更久远,但完成程度却不及西方高,影响也一直没西方大。
C.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美国专栏作家的话,作者用意与该作家的本意其实有一定差异。
D.带一本书去陌生的地方,是要借助相关书籍找到该地被遗落的盛况和遮蔽的过程。
3.下列选项,最不可能被看成是“壮游”的一项是()
A.英国威廉王子在人读大学之前,以十个月的时间,到智利参与当地扶贫的义工服务(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等)。
B.西交大毕业生徐玥莹来到云南省施甸县支教已经三四个月了,她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支教时光,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C.切·格瓦拉是推翻古巴亲美独裁政权的革命家。他在医学院读四年级时,曾和一位学长骑着重机车,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穿越五个国家的社会考察之旅。
D.吴四一是一位摄影宣传员,他深入到松江的各个角落,以一种档案式记录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松江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记忆。
4.蒋勋指出“中国有意识地要恢复自己的生命力"。结合材料一分析他说此话的原因。
5.你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应该如何重塑壮游的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2.B3.D
4.①中国从明朝实行闭关锁国之后就失掉了壮游的传统,这是一种开创精神的丢失,于国家发展不利。②现行教育过于强调埋首读书,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于个人也是一种阻碍。
5.①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壮游对个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在上层建筑层面予以一定的政策或制度的保障,譬如对积极参与“空档年”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等③在实施途径上辅以书籍阅读,为人文深度互动奠基,以期达成壮游的目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同期西方……已经沉淀到社会最底层"分析有误,文中说的是“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完成程度却不及西方高,影响也一直没西方大"文中无据。西方的壮游传统开启比较晚,延续得比较好;但文中列举的早期的中国壮游者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所以无从比较。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文中语句“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可知,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因此,ABC三项均可能被看成是“壮游"。
D.摄影宣传本就是吴四一的工作,和游历无关。显然,此项不可能被看成是“壮游”。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中语句“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年轻人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父母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改朝换代。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曾惋惜地说:‘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我国在19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可知,理解蒋勋说“中国有意识地要恢复自己的生命力"这句话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点切入:一是历史背景:中国从明朝实行闭关锁国之后就失掉了壮游的传统,这不利于国家发展;二是现实状况:现行教育过于强调埋首读书,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不利于个人素质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灵活度,可从思想、上层建筑和实施途径三方面加以分析。
结合文中语句“发展到今天,就是很多西方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一年,或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一年要进行的深度游历:GapYear(空档年)。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年轻人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父母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及“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改朝换代”,可知,要教育国民认识到壮游对个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一“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西方的壮游传统由17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开启”可知,要对“壮游"践行者,予以一定的政策或制度的保障;
结合材料二“远游的目的是重塑自我,是深度的人文互动。没有书籍和知识伴随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在书中我们能找到被遗落的盛况”“在书中我们能找到遮蔽的过程"可知,在实施途径上辅以书籍阅读,鼓励国民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敢于闯荡,敢于竞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淋漓:饱含深情的
D.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⑩段在构上呼应开头,在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深化了主题。
8.请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
9.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答案】6.B7.C
8.第⑧段画线句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屈原身上的官服比作缠裹粽子的绳索,将屈原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比作熟透的糍糯,将深沉芳香的诗意比作蜜汁,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9.①屈原那些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②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慕屈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③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找到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B.“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错误,由原文“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可知,颠沛流离是指我多年漂泊异乡、浪迹天涯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指我“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C.“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错误,结合“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可知,表现了作者来到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满怀敬畏之情;同时也是担心没有从精神上真正回来。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划线句中明显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其中的本体、喻体和表达效果,可发现作者将屈原和粽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粽子是人们用来纪念屈原的,可见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结合上下文从主旨的角度思考,可知作者在推崇屈原作品中蕴含的伟大价值时,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句“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粽子的道道绳索就像是束缚屈原的左徒官服,只有卸下束缚,才能真正领悟到屈原的诗意与真善美。后面“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以熟透的糍糯比喻屈原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将蜜汁比作深沉芳香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怀念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以及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楚吟”本义为《楚辞》中哀怨的歌吟,后泛指歌吟。
从第四段“诗是秭归的骨与血"中可以看出“楚吟”在文中的第一层意思指的是屈原追求真善美的伟大诗歌。
从第六段“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中可知,这里的“楚吟”是指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慕屈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
最后,要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出发,考虑“楚吟"带给作者什么样的人生领悟,从最后一段“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中可知,这里的“楚吟",指作者“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后承载了他人生感悟而创作出的仿楚辞习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鱼①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季则谓子鱼曰:“大丈夫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务,修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生不取也。"子鱼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将扰扰焉,终必有所定。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节选自《孔丛子·独治》)
材料二: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②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子鱼:孔鲋(前264年?一前208年),字子鱼,鲁国曲阜人。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②绵蕞: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儒者难与进A取B可与守C成D臣E愿征F鲁诸生G与臣H弟子I共起朝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指以……为乐,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B.辞,指告别,与《屈原列传》中“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的“辞”意思、用法不同。
C.事,指侍奉,与《论语·颜渊》中“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的“事”意思相同。
D.太常,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兼管太学,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鱼是孔子的八世孙。他生于战国乱世,成长中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但是仍然坚持学习先王仁爱之道,不知疲倦地向弟子讲习。
B.面对季则的观点,子鱼指出,学武的人可以进取,学文的人可以守成;虽然目前天下纷扰不断,但终将趋向安定,修文也将有用。
C.叔孙通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生弟子,却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这让他的弟子很不满,在叔孙通的劝说下,他们最终理解了叔孙通。
D.叔孙通将古礼与秦礼糅合,制定简便易行的新礼仪。他带领征来的鲁地儒生、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自己的弟子一起演习上朝礼仪,得到汉王肯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2)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14.叔孙通哪些方面体现了子鱼对他“能见时变"的评价?
【答案】10.BDG
11.C12.C
13.(1)你修习武事去帮助他们夺取天下。我修习文事来帮助他们稳固长久,不也是可以的吗?
(2)汉王正在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推荐能斩将夺旗的勇士。
14.①放弃儒家之学,选择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②汉王争夺天下时,选择推荐勇士帮助汉王平定天下。③汉高帝统一全国后,糅合古法与秦法,带领儒士制定适合汉的礼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礼仪。
“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为结构相同、句式一致的短语,“儒者”作它们的主语,应在“可与守成"前后分别断句,即在BD后断开;
“臣愿征鲁诸生”为句意完整的主谓宾句子,“臣"作主语,“愿征”作谓语,“鲁诸生"作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开,即在G后断开;
故应在BDG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认为……豪壮。句意:但是却唯独喜欢先王之道。/单于认为他节义豪壮。
B.正确。动词,告别;名词,文辞。句意:叔孙通于是向先生告辞离去。/都爱好文辞并且因为善作赋被人称赞。
C.“意思相同”错误。侍奉;实践,从事。句意:侍奉先生几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们最终理解了叔孙通"错误,由原文“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可知,原文没有表述叔孙通劝说后儒生弟子的表现,属无中生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脩",修习;“以”,来,去;“不亦……乎",不也是……吗。
(2)“蒙”,冒着;“宁",难道;“搴”,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叙述在子鱼劝说之后,叔孙通清醒认识到儒家之学在当时是无用之学,于是选择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这件事体现了他“能见时变"的特点。由此得出“放弃儒家之学,选择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
材料二中主要叙述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叔孙通在汉王尚未统一天下时,他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士,反而推荐勇士,因为后者更有利于帮助汉王夺取天下,由此得出“汉王争夺天下时,选择推荐勇士帮助汉王平定天下";第二件事是汉王统一天下后深为群臣无视礼法所扰,叔孙通提出重新制定朝廷礼法,并根据汉王要求在儒家礼法的基础上作了简化。这两件事也都能很好地体现他“能见时变”的特点,由此得出“汉高帝统一全国后,糅合古法与秦法,带领儒士制定适合汉的礼仪"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鱼出生在战国时代,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长大,但是却唯独喜欢先王之道,研讨学习不知疲倦。季则对子鱼说:“大丈夫不生则已,既然生活在世间就要有所作为。现在先生淡泊于世俗名利,修习于世无用的学业,自身不能蒙受(学习先王之道带来的)荣誉,百姓不能获得你带来的利益,私意认为先生不应采用(这种做法)。”子鱼说:“不像你说的那样。武者可以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文者可以固守前人取得的功业。方今天下纷乱,最终必然会趋于安定。你修习武事去帮助他们夺取天下。我修习文事来帮助他们稳固长久,不也是可以的吗?"
秦始皇向东吞井六国,子鱼对他的弟子叔孙通说:“你的学问已经足够了,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叔孙通回答说:“我从先生这里获得的学问,在今天用不上,无法做官。"子鱼说:“你有随机应变的才能,现在从事这些无用之学,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叔孙通于是向先生告辞离去,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
材料二:
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道:“侍奉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为什么?"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在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推荐能斩将夺旗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
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当时汉高帝把奉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礼仪。"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
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十月大典。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于是高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五百斤黄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①女②,莫我肯顾。
逝③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④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贯:侍奉、养活。②女:通“汝",你。③逝:通“誓”,发誓。④爰:乃,就。⑤德:感激。⑥直:通“值",报酬。⑦劳:慰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即以命令的方式警告“硕鼠”,语气轻蔑严峻,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仇恨之情。
B.三章首句以“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层层推进,可见硕鼠无所不食,贪婪至极。
C.诗歌将“我”与“女"三年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
D.本诗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一步步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现。
16.“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硕鼠》最能体现上述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C16.
①《硕鼠》一诗最能体现出“怨"的社会价值,即讽刺时政;
②本诗运用“比”的手法,用“硕鼠"比喻官吏(剥削者),讽喻官吏的贪污和腐败;
③抒发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厌恶,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三年间的所作所为”错误。这里的“三岁"是概数,是多年的意思。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可以怨”。这个“怨"字是不满意,想发牢骚。不满意就要表达出来。《诗经·硕鼠》的作者用硕鼠来比喻对剥削者的痛恨,淋漓尽致地把内心的不满发泄出来。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用“比"的手法,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人民对其愤恨之情;
诗中的“我"“三岁贯女”,而“女"却“莫我肯顾(德、劳)”。以“女"与“我”对照:“我"多年养活“女”,“女"却不肯给“我”照顾,不给予恩惠,其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女"与“我”关系的对立。表达人民对剥削阶级的不满,讽喻时政、官吏的贪污和腐败;
“乐土"“乐国”“乐郊"代表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适彼”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征夫和思妇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之残酷。
(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写游子与思妇互相望月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对方,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许多诗词中的“空"字不但在字面上表现事物的特点、状态,更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和浓郁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少妇城南欲断肠②.征人蓟北空回首③.此时相望不相闻④.愿逐月华流照君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蓟、衰鬓、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
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
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合……
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
B.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
C.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
D.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不仅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
19.小王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跟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小王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方便,占用时间较少,学习效果更好;否则,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相互贯通。请运用逻辑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小王表述的逻辑问题。
20.请参照文段中所举前一例句,合理进行逻辑推断,续写后面一个句子。
当下很多励志鸡汤,常被冠以一些商界名人的名义到处传播,给不同境遇的人以鼓励。当然,很多句子也存在矛盾,经不起推敲。譬如:
“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然而,人有了野心,并不一定就真的不会穷了。“网络上就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_______。“上当是因为自己太贪”,那么,贪心,是不是一种对成功的贪婪?“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_______"?
【答案】18.A19.①小王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②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即“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小王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前一个论题。这就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20.①.但是,人光着脚,并不一定就真的敢肆无忌惮了。②.那么,捷径,就一定不能成功吗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是语序不当:
“不仅……也"构成递进分句,所以“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应先说;
而比较另外两个分句,“语文学习"是“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个特例,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语文学习"应放在后面。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由题干“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一个是不学地理,一个是合并学地理,在一个讨论问题中,小王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由题干“小王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跟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可知,小王第一句说“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随后又说了另一个论题,“跟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关于学还是不学,前后矛盾。小王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前一个论题。这就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文段中考查的是“归谬法",“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论点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以驳倒对方论点。
“网络上面就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这两句话明显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学生根据例句进行驳论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禾木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神奇地方。
时值七月中旬,清晨的禾木草原,还透着几分寒意,在生长着禾本科植被的碧绿草原上,黄色的贯叶连翘、糙叶败酱、紫色的柳兰、薰衣草,红白相间的飞廉,紫粉相间的牛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争奇斗艳。
初升的太阳,揭开了蒙在禾木大地上的神秘面纱,站在观景台上①,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苍翠的阿尔泰山脉披金戴银,葳蕤的草原花海②,散落草原的民居星罗棋布,矗立在村口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阳光下③,格外抢眼。
返回时我们抄近路,零距离寻访了禾木河。河道不宽,淡蓝色的河水波光粼粼。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
回到车上,翻看途中拍摄的美图。欣赏窗外掠过的美景,我看到了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也找到了深藏心底的那份静美诗意。禾木,真是人间天堂。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管窥蠡测苍翠欲滴灼灼其华
B.极目远眺苍翠欲滴熠熠生辉
C.管窥蠡测姹紫嫣红灼灼其华
D.极目远眺姹紫嫣红熠熠生辉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河流两岸生长着一排排笔直的白桦林:流淌的水声就是那激昂、悠扬、令人陶醉痴迷的天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21.D22.①句式上,原句采用短句,明快惬意,与后文形成整齐、匀称句式结构,富有节奏感。②修辞上,原句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两岸的白桦林比喻成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生动写出了白桦树整齐笔直的美丽形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极目远眺:指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根据“站在观景台”,以及该句中的冒号,后面内容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山脉、草原、村落等皆为远景,表明视线较远,视野开阔)可知应用“极目远眺"。
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花卉艳丽、好看。苍翠欲滴: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饱含水分仿佛要流出来一样。形容草原花海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儿,可用“姹紫嫣红”。
③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灼灼其华:形容花开灿烂如红霞,美丽动人的样子。由鲜艳的红旗“在阳光下"“格外抢眼”可知,可用“熠熠生辉"。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句式上,原句“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采用短句,明快惬意,与后文“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形成整齐、匀称句式结构,富有节奏感。改句是一组散句,没有原句的整齐美。
②修辞上,原句“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两岸的白桦林比喻成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亭亭"写出白桦树身姿挺拔笔直;“一排排”写出白桦树的整齐,与“送行"的情境吻合,使白桦树富有人的情感色彩,生动写出了白桦树整齐笔直的美丽形象。改句只是一般描写,没有原句形象生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2021年起,湖南高考考生志愿已推行“院校专业组”填报模式,突出了考生报考高校时对于专业选择的重要性,为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优势等及早选择专业提供了参考。
材料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没有专业的概念,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在对自身及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再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以上两则材料,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确定专业要及早"(正方)与“不必过早确定专业”(反方)为题的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一辩立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早挽弓箭,直定靶心
尊敬的各位主席、各位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常言道:“打铁要趁热,做事要趁早。”因此,我方认为确定专业要及早,早挽弓箭,直瞄靶心。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对于专业选择,古代先贤智士早就给了我们提示:选择及时且坚定,才能集中力气精力,专心而为。
回顾历史和展望当下,创下功业伟绩之人,大多及时趁早地立下志向,坚定自身选择的道路:“民国之父”孙中山早年就放言要成为“第二个洪秀全",挽救危亡国家,于是他接受新式教育出国深造,集中气力学习欧美的政治理论和民主思想,这为他回国发展革命事业铺平道路。而被誉为“史学四大家之首”的陈寅恪先生,自小便发觉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的热爱,一入学就选择了自己未来投身的专业,潜心研习,终成一代学者和大家。
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而人用来拓展生命宽度的精力和心神亦是有限的。因此,将有限的气力投入规划好的有限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学设立专业的初衷是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分划道路,以便其更好地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从个人来说,这是个人成为专门领域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及早选择专业可为个人学习成长预留更多时间,节约有限精力,以使高效、省力、快捷的学习道路具有更多可行性。
对社会来说,专业分选的本质是用有限特定的教育资源培育和筛选特定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各领域的专门化发展提供助力。因而,及早地确定专业选择亦是对宝贵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就现阶段而言,也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预备人才趁早择选专业,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加快国家高素质专业人才储备库建设的步伐。
就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生产领域持续专门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硬本领的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会不断扩大,对行业素养的门槛不断提高。立足长远前景和发展大局来看,及早确定专业是时代大势所向,是历史发展所需。
总揽上述,“确定专业要及早"是个人和社会的“双赢”,是不可违逆的时代潮流。故反方的“不必过早确定专业"实则是逆时代发展而为,是对个人和社会的一种无形损害。
专业选择如同射击,早挽弓箭对准靶心,才可最大限度地赢得主动。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有关专业的观点作为写作的情境。两则材料都是谈专业,但前者以高考志愿填报模式为材料背景,从“院校专业组”的优势中体现了专业选择应及早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后者则是以北大元培学院“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专业”学习模式为例,强调了不急于限制专业选择对青年成长的优势。
作文的写作要求很明确。提供了“确定专业要及早"与“不必过早确定专业”两个辩论角度,考生需要任意选择其一,列出具体的阐释要点,为己方观点辩护,并驳斥对方观点。
写作情境是“学校辩论社举行一场辩论赛",身份是正(反)方一辩,要求写“立论陈词”。写作文体是辩论词,应该注意一辩稿的文体格式。考生须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切忌模棱两可,观点摇摆(比如“及早确定专业要因人而异"),也不能没有重点,泛泛而谈(比如“专业选择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重视专业选择")。
确定专业要及早:及早发现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便于提升自己;同时还能及早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如果不适合就及时调整等。
不必过早确定专业:不必过早限定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有助于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也可以不过早地限定自己,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培养更全面的能力,助力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特别注意“自拟题目”的要求。
写作时,可以先申明自己的观点,比如,确定专业要趁早。主体论述可以分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一,学习研究更有针对性;分论点二,有助于提升兴趣,让兴趣得到更好地发挥;分论点三,及早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最后,再重申自己的论点。
立意:
1.及早确定专业有助于提升发展。
2.及早确定专业更能激发兴趣。
3.过早确定专业会限定个人发展。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考察,“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
西方的壮游传统由17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开启。在17岁的时候,他们将由家里的一名管家陪同,用几年时间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直到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回家继承祖业。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有这样的经历。发展到今天,就是很多西方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一年,或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一年要进行的深度游历:GapYear(空档年)。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年轻人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父母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改朝换代。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曾惋惜地说:“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我国在19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远游的目的是重塑自我,是深度的人文互动。没有书籍和知识伴随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在书中我们能找到被遗落的盛况。今天我们如果去河南开封,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原城市。而千年之前,这里可是北宋的都城。《铁围山丛谈》告诉我们,开封城唯有马行街不见恼人的蚊虫。因为它是当时最繁华的夜市,夏夜燃烧的烛油直到四更(凌晨一点到三点)才熄。《东京梦华录》则开列了当年开封各条街巷的饭馆和拿手菜,像极了宋朝的“大众点评"。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他提醒美国人,纽约城的一片繁华不是古已有之,也不会万古长存。“我们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盛世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如果美国人没有听说过开封,那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很多年之后的人,可能再也看不到纽约第五大道的流光溢彩和百老汇的戏剧了,但他们仍然可以翻开书本,忆想出一片今天的盛况。
在书中我们能找到遮蔽的过程。譬如游记类作品,作者不只是介绍沿途的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而且是用追问的目光求解每一个看到的现象。比如通过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我们会了解到∶现代土耳其语的字母诞生于1928年,迄今不足百岁。土耳其语没有经过汉字那样繁复的演化过程,而是由凯末尔成立的“语言委员会”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这场雷厉风行的文字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当精英和平民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学习语言时,各种资源迅速到位,书本、报纸出现了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文盲率的大大降低。"我们穿行在土耳其的街市,听着喧嚣的市声,看着耀眼的广告牌时,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我们就和这个国家最惊心动魄、雄心勃勃的变革擦身而过了。股神巴菲特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游览风景其实也一样。用足迹丈量大地,用耳目搜寻风光,之所以远远不够,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到陌生地方去,纸上卧游也好,实地观光也好,我们都身负一个目的——对自己原本生活的超越。这既是旅行的意义,也是阅读的意义。
(摘编自罗振宇《带什么诗去远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郑和之后就失掉了壮游的传统,而同期西方却在这一领域成为后起之秀,其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最底层。
B.“空档年"是针对正常的学习或工作期而言,中断现有的学习或暂时不工作而做的不局限于自然的发现自我的深度游历。
C.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认为,国家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是恒定不变,所以辉煌时应不忘警醒图远。
D.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耳其的相关历史,引发我们思考其发展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远游者进行深度人文互动的特质,但两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的壮游传统比西方更久远,但完成程度却不及西方高,影响也一直没西方大。
C.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美国专栏作家的话,作者用意与该作家的本意其实有一定差异。
D.带一本书去陌生的地方,是要借助相关书籍找到该地被遗落的盛况和遮蔽的过程。
3.下列选项,最不可能被看成是“壮游”的一项是()
A.英国威廉王子在人读大学之前,以十个月的时间,到智利参与当地扶贫的义工服务(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等)。
B.西交大毕业生徐玥莹来到云南省施甸县支教已经三四个月了,她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支教时光,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C.切·格瓦拉是推翻古巴亲美独裁政权的革命家。他在医学院读四年级时,曾和一位学长骑着重机车,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穿越五个国家的社会考察之旅。
D.吴四一是一位摄影宣传员,他深入到松江的各个角落,以一种档案式记录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松江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记忆。
4.蒋勋指出“中国有意识地要恢复自己的生命力"。结合材料一分析他说此话的原因。
5.你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应该如何重塑壮游的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淋漓:饱含深情的
D.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⑩段在构上呼应开头,在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深化了主题。
8.请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
9.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鱼①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季则谓子鱼曰:“大丈夫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务,修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生不取也。"子鱼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将扰扰焉,终必有所定。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节选自《孔丛子·独治》)
材料二: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②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子鱼:孔鲋(前264年?一前208年),字子鱼,鲁国曲阜人。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②绵蕞: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矿业权抵押融资合同示范3篇
- 二零二五年新型环保栏杆研发、生产安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矿业权转让与安全生产监管服务合同集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BIM模型优化与交付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混凝土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挂靠出租车绿色出行奖励合同3篇
- 提前终止2025年度租赁合同2篇
- 商铺售后返租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与实践(2025年版)2篇
- 二零二五版畜禽养殖合作经营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废旧玻璃回收利用合同书3篇
- 专题6.8 一次函数章末测试卷(拔尖卷)(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举一反三系列(苏科版)
- GB/T 4167-2024砝码
- 老年人视觉障碍护理
- 《脑梗塞的健康教育》课件
- 《请柬及邀请函》课件
- 中小银行上云趋势研究分析报告
-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青海原子城的课程设计
- 2023年年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分类试题汇编 - 作文
- 常州大学《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