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0小题,40分)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临武君与孙卿子①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②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节选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③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略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多此类,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卿舅韩擒虎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靖曰:“擒虎安知奇正之极,但以奇为奇,以正为正尔。曾未知奇正相变,循环无穷者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孙卿子:即荀子,名况,字卿。②造父,相传他为助周穆王平乱,驭马载周穆王自西王母处返回,日行千里。③靖:即李靖,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使贱A而勇者B前C击D锋E始F交而北G北而勿罚H观I敌进取。

A.“孙卿子”中的“子"是古代对士大夫的通称,“卿舅”中的“卿"是君主对臣子的爱称。

B.路,通假字,同“露”,《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一句中也有通假字。

C.非,本文是违背之意,与《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非"意思相同。

D.言,谈论,议论,与《过秦论》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言"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武君和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除了要得到天时地利,用兵还要善于观察敌方的动向。

B.荀子不认同临武君的观点,他认为用兵的要领在于善于依附百姓,正如后羿射中微小目标需要借助协调的弓箭。

C.面对唐太宗用兵的奇正表现在哪里的询问,李靖回答说善于用兵的人,处处将正兵与奇兵相结合,令敌方无法判断。

D.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但李靖并不认同,他觉得舅舅从来不懂得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

②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

5.对孙、吴的用兵之道,临武君和李靖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DGH

2.C

3.D

4.①您所崇尚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攻取掠夺、诡变巧诈;这些都是诸侯干的事。②如果敌人全军追击败兵,士兵行动毫无秩序,那么这说明敌人没有才能,立即攻击他们,不要迟疑。

5.①临武君认为,孙、吴的用兵之道是变化极快,神秘莫测,使敌人摸不清他们的行动。②李靖认为,孙武的用兵之道高于吴起,前者能通过分合军队而产生奇正的变化,后者则通过计谋(佯装战败逃跑)来观察敌方,再定下攻退计划。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通假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临武君和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如何用兵的问题。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要领。"临武君回答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动向,虽然后发兵,却能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荀子说:“不是这样的。我所听到的古代用兵的道理,凡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人民。弓与箭不能协调,那么后羿也不能射中微小的目标;驾车的六匹马不和谐,那么造父也不能使车到达很远的地方;百姓不亲近依附,那么商汤、周武也不能一定取胜。所以善于依附百姓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依附百姓而已。"临武君说:“不是这样的。用兵所崇尚的,是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诡变巧诈。善于用兵的人,变化极快,神秘莫测,敌人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出动,孙武、吴起运用这种方法,在天下没有对手,难道一定要等待依附百姓吗!”荀子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是仁德之人的军队,是称王天下之人的意志。您所崇尚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攻取掠夺、诡变巧诈;这些都是诸侯干的事。仁德之人的军队,是不可能被欺诈的;那可以被欺诈的,只是一些怠惰荒疏的军队,羸弱疲惫的军队,君臣上下之间涣散且离心离德的军队。"赵孝成王、临武君说:“说得好!”

材料二:

唐太宗问:“军队在进行分合变化的时候,奇正表现在哪里?"李靖说:“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兵,无处不用奇兵,使敌人无法判断,所以正也能胜,奇也能胜。全军官兵,只知道胜利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如果不是把奇正变化灵活运用到了极点,怎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呢。由分合而产生奇正的变化,只有孙武才能做到,从吴起往下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唐太宗问:“吴起用兵的方法怎么样?"李靖说:“请让我简略议论一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对垒的情况。吴起说:‘让勇敢的下级士兵向前攻击,刚一交锋就败退,败退了也不要处罚,趁机观察敌军进攻的动作。如果敌人停止、前进都有秩序,见到我军败退也不追击,那么这说明敌人有智谋。如果敌人全军追击败兵,士兵行动毫无秩序,那么这说明敌人没有才能,立即攻击他们,不要迟疑。’我认为吴起的方法大都是这一类,不是像孙武所说的‘用正兵交战’。”唐太宗问:“你的舅舅韩擒虎曾说,你可以和他谈论孙、吴兵法,也是说的奇正吗?"李靖说:“韩擒虎怎能知道奇正变化的奥妙,他仅仅知道以奇为奇,以正为正罢了。从来不知道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让勇敢的下级士兵向前攻击,刚一交锋就败退,败退了也不要处罚,趁机观察敌军进攻的动作。“贱而勇者"为“使”的宾语,“前击"的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处断开;“锋始交而北”,“锋始交"作状语修饰“北”,句意完整,G处断开;“北而勿罚",“勿罚”针对“败北"而言,以“而”连接,单独成句,H处断开。故答案为:DGH。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通假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路,通假字,同“露",暴露;“刑”同“型",做榜样。句意:是羸弱疲惫的军队。/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C.错误。不,不是。/违背。句意:如果不是把奇正变化灵活运用到了极点。/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说。D.正确。说明,谈论。/著作。句意:请让我简略说明一下。/烧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使百姓们变成愚昧无知的人。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但李靖并不认同”错误,原文“卿舅韩擒虎尝言,卿可与论孙、吴",意思是你的舅舅韩擒虎曾说,你可以和他谈论孙、吴兵法,并非说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贵”,崇尚;“势利",形势有利;“所行”,所实行的。(2)“追北",追击败兵;“纵横”,无秩序;“才";才能。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可知,临武君认为,孙、吴的用兵之道是变化极快,神秘莫测,使敌人摸不清他们的行动。结合“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可知,李靖认为,孙武的用兵之道高于吴起,前者能通过分合军队而产生奇正的变化,后者则通过计谋(佯装战败逃跑)来观察敌方,再定下攻退计划。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B.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C.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D.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弦而倒,伴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射箭技艺的高超。

B.车驾,是指帝王乘坐的车,也是帝王的代称。与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有大驾、凤辇。

C.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无所私焉”与“欲苟顺私情"(《陈情表》)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D.李景被高开道包围期间,独守孤城。士兵患上脚肿病死去的十有六七,李景抚慰他们,竟无一人叛逃。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②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10.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

【答案】6.C

7.D

8.D

9.①李景一边作战一边筑城,士兵们都拼死战斗,多次挫伤敌军的锐气。

②在这个时候盗贼像蜂虫一样四起,道路被隔绝,李景于是招募兵卒,来防备意外之事。

10.①赐座李景,位次在齐王杨暕之上。②直言李景为“我之梁栋"。③称呼李景为李将军而不直呼其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称谓;古代日常用语;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李景字道兴,是天水休官人。李景容貌奇伟,力量过人,须髯华美,骁健勇猛,擅长射箭。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从王世积讨伐南陈,攻陷南陈立下功劳,升任上开府。不久跟从史万岁在大斤山攻打突厥,在另一条路上拦截敌军,大败敌军。后来护送义成公主前往突厥,到了恒安,遇上突厥前来侵犯。当时代州总管韩洪被敌军打败,李景率领统属的几百士兵增援他。力战三天,杀死敌军众多。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他。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射杀敌兵,没有谁不应弦而倒。挑选勇健士兵出击,刘嵩士兵被斩杀俘获殆尽。杨谅又派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领精锐部队三万人攻打李景。李景的军士仅仅几千人,加上城池不够坚固,被敌军冲击,相继崩溃毁坏。李景一边作战一边筑城士兵们都拼死战斗,多次挫伤敌军的锐气。过了一个多月,朔州总管杨义臣率兵前来增援,合力攻击,大败敌军。李景不擅长智谋,但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皇帝十分信任他。皇帝到西边巡视,到了天水,李景向皇帝献上食物。皇帝说:“您,是这里的主人。"赐坐在齐王杨映之上。第二年,攻打高丽武厉城,攻破城池,赐封苑丘侯。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皇帝说:“您忠诚正直出自天然,是我朝的梁栋。”皇帝每每称呼李大将军而不直呼其名,李景就这样被器重。十二年,皇帝下令李景在北平营造攻打辽东的武器装备。恰逢幽州叛军杨仲绪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攻北平,李景统帅兵士打败了他们,斩杀了杨仲绪。在这个时候盗贼像蜂虫一样四起,道路被隔绝,李景于是招募兵卒,来防备意外之事。后来被高开道包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过了一年多,士兵得脚肿病而死去的十有八九,李景抚慰他们,无一人叛逃。辽东军资大多在他所在的地方,粮食布帛堆积如山,虽然遭逢战乱,但李景一点都不据为私有。后来将要返回幽州,在半路上遇到敌军,被杀害。契丹、靺鞨向来感念他的恩德,听到死讯没有不流泪的,幽、燕人士至今都为他感到悲伤惋惜。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景容貌奇伟,力量过人,须髯华美,骁健勇猛,擅长射箭。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从王世积讨伐南陈,攻陷南陈立下功劳,升任上开府。“膂力"是“过人”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位"指爵位,和“上开府”一起作“进"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D.错误。两句中的“私”字含义不同。自己占有,私藏;自己的,私人的。句意:一点都不据为私有。/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可知,是李景后来将要返回幽州,在半路上遇到敌军,被杀害。契丹、靺鞨向来感念他的恩德,听到死讯没有不流泪的。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战且筑",一边作战一边筑城;“殊死斗”,拼死战斗;“屡",多次;“锋”,锋芒,锐气。(2)“于时",在这个时候;“蜂起”,像蜂虫一样四起;“遂",于是,就;“不虞”,意外之事。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赐坐齐王暕之上"可知,赐座李景,位次在齐王杨陳之上。②由原文“帝曰:‘公诫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可知,直言李景为“我之梁栋"。③由原文“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可知,称呼李景为李大将军而不直呼其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8小题,36分)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萤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

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

12.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②大无畏。“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③迎难上。“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萤火虫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这启示我们要战胜自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运用拟人手法。“月明敢向星中乱"是说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争辉。萤火虫虽然弱小,却“月明敢向星中乱”,不向明月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写出萤火虫的大无畏精神,启示我们不能向强者示弱,要勇敢无畏地面对生活。“天黑偏能雨里飞”是说弱小的萤火虫“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萤火虫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这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选择迎难而上,不断战胜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强大。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秋雨夜眠①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间,意同《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写淅沥的雨声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了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上联的“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

14.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琵琶行》塑造的是失意苦闷、抑郁不得志的江州司马形象。诗中描写了被贬之地的环境,侧面烘托了诗人被贬之后内心的苦闷;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后“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出了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的形象。②本诗中的老翁安闲自得,安适闲淡。首联中的“安闲”二字直接点出老翁的形象;老翁在秋雨之夜仍然安然“睡美"和睡醒之后看见红红的“霜叶”,写出了老翁的闲适。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作此诗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逍遥自在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携手同游,这让诗人对村居生活感到了一丝快慰。

16.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中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15.C

16.①“闲”在观景自在:诗人行于村落间,可任意而细致地欣赏美景,清闲自在;②“闲"在畅游之乐:诗人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③“闲”在与友携手同游:诗人路遇隐士,产生相知之感,一路携手同游,安闲自乐。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并非是在梦里。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首联第一句是抬头看到天上层层薄云,太阳隐晦其中,算不得晴天,是阴天。第二句写四处汩汩水声,蜿蜒汇聚到池塘里,水面都快逼近堤岸了。这一联写雨后天阴,池水渐平。颔联接着写池塘四周景物。池塘边,绿叶忽低,原来是鸟儿立在了上头;池塘里,青萍微动,原来是鱼儿悄然穿行。这两句细致描摹了眼前动景,增添了村行的情趣。首联与颔联主要写雨后闲适村景,诗人行于村落,可以任意而细致的欣赏美景,清闲自在。由此可概括为:“闲"在观景自在。颈联写诗人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既然是闲游,也就没有一定的目的地。所以叫做“初何适”。这是闲情的体现。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行止由心,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由此可概括为:“闲"在畅游之乐。尾联写诗人在湖边偶遇一个隐逸的君子,并和他一起同游。“忽遇”二字,写出诗人偶遇另一个隐士时的欣喜。这两句似乎在说:吾道不孤。原来不是我一个人隐居山村,还有同道中人!这让他在村居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快慰。由此可概括为:“闲"在与友携行。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塞上①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③,按节④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⑤。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18.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7.B

18.①忧患国事,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②思慕名将,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③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壮志难酬、悲歌难诉的沉痛之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错误。“亭堠列万里”意思是写诗人在关河之上,看到的是亭与堠,它们排列万里,不是写军队士气。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忧患国事,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从虏骑入侵着笔,交代边地严重局势。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对边境安宁的期盼。②思慕名将,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意思是忘不了李将军,接到出兵令出城迎战。“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意思是朝官的决策能否长久,和亲并非远大的图谋。忘不了李将军出兵迎战的场面,表达对名将的思慕之情,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③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壮志难酬、悲歌难诉的沉痛之感。“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意思是时常怀抱感激之心,愿效仿随机应变的谋略,可看出对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漂泊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

(2)《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

(4)南宋戴埴曾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这一评价的两句是:“___,___"。

(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喻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作客、斩、竿、教、妆、羁、觅。

故答案为:(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_____________。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2020年起,传统戏曲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举步维艰。直播却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也为艺术传承、表演实践寻得新入口。根据2022年某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戏曲直播数量已超过80多万场,现如今只需要观众用手指动动手机,就可以欣赏到京剧、豫剧等剧种的名家唱段。

戏曲传播未来会走向何方?对戏迷来说,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线上直播只能算作一种没有演出可看时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戏曲不可能总是网络直播中的“流量担当”。也有人对此抱有更乐观的态度,戏迷宋女士在采访中提到,前段时间京剧女演员王佩瑜在直播中和大家一起观看自己过去的演出。这种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她认为,我们不妨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并不意味着背弃传统,京剧艺术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这朵奇葩才能愈发绚丽夺目。文化生长具有其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直播之后,戏曲在守正创新的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戏曲而言,网络直播只是打开了其走近年轻人的一扇门,而要让年轻人成为“铁粉",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艺术魅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绵延不绝,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何种意见,从业者、平台、观众等多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戏曲更好地传承下来、传播开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错误的地方,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答案】20.①“根据2022年某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应把“根据"或“显示”去掉;②“超过与多"重复赘余,应把“多”去掉;③主语位置不当,“观众"做句子的主语,应放在“只需要”前面。

21.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根据2022年某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应把“根据”去掉;二是成分赘余,“已超过80多万场"成分赘余,应把“多”字去掉;三是语序不当,“观众"作句子的主语,应放在“只需要”前面。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京剧艺术"比作“奇葩”。A.比喻,将“浪花"比作“雪”;B.借代,“吴丝蜀桐"指代“箜篌”;C.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以夸张、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耸。D.互文,东西植松柏种梧桐,左右植松柏种梧桐。故答案为:A。

五、写作(60分)

22.(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在不同时代的各行各业中,我们总能看到探路者的身影。杨振宁敢于质疑传统“守恒"“对称”原理,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迈出微观物理研究的第一步。脱贫攻坚战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驻村干部,也有自力更生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打破环境限制、突破思维惯性,探索出一条条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请以“探路”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材料关键词——探路。材料首先提出鲁迅先生对路的定义,接着指出探路者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各个行业,并列举了技术、政治和民生领域的例子,但在现实中,它们暗示了问题制定者对候选人的启发:探索道路应该“打破环境限制"和“敢于质疑传统”,我们应该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

在书写时,我们可以用视觉表达的方式来形象化前人“探路"的言行,如商鞅的改革、胡夫的车射、李大钊和陈独秀寻找新中国之路,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重启。探索者钟扬、河南卫视精彩巡展系列节庆、故宫文创、中国航天之路等均可入文;但它不应该就此止步。我们还应该从无数的事迹中找到“探索之路”的本质,确定“探索之道"所需的精神品质、方法和策略,并从中汲取灵感。在写作中,应该有“我”,这意味着牢记年轻人的写作身份,从资深“探索者"手中接过“探索”的任务,思考当前国内外时代年轻人探索的方向,以及如何具备探索的能力。

立意:

1.披荆斩棘,探创新之路。

2.独辟蹊径,探成功之路。

3.携手共进,探发展之路。

4.敢闯雷区,探集体前进之路。

5.勇于奉献,探索人类前行的方向。

【点评】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0小题,40分)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临武君与孙卿子①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②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节选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③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略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多此类,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卿舅韩擒虎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靖曰:“擒虎安知奇正之极,但以奇为奇,以正为正尔。曾未知奇正相变,循环无穷者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孙卿子:即荀子,名况,字卿。②造父,相传他为助周穆王平乱,驭马载周穆王自西王母处返回,日行千里。③靖:即李靖,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使贱A而勇者B前C击D锋E始F交而北G北而勿罚H观I敌进取。

A.“孙卿子"中的“子”是古代对士大夫的通称,“卿舅"中的“卿”是君主对臣子的爱称。

B.路,通假字,同“露",《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一句中也有通假字。

C.非,本文是违背之意,与《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非”意思相同。

D.言,谈论,议论,与《过秦论》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言”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武君和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除了要得到天时地利,用兵还要善于观察敌方的动向。

B.荀子不认同临武君的观点,他认为用兵的要领在于善于依附百姓,正如后羿射中微小目标需要借助协调的弓箭。

C.面对唐太宗用兵的奇正表现在哪里的询问,李靖回答说善于用兵的人,处处将正兵与奇兵相结合,令敌方无法判断。

D.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但李靖并不认同,他觉得舅舅从来不懂得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

②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

5.对孙、吴的用兵之道,临武君和李靖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B.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C.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D.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弦而倒,伴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射箭技艺的高超。

B.车驾,是指帝王乘坐的车,也是帝王的代称。与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有大驾、凤辇。

C.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无所私焉”与“欲苟顺私情"(《陈情表》)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D.李景被高开道包围期间,独守孤城。士兵患上脚肿病死去的十有六七,李景抚慰他们,竟无一人叛逃。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②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10.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8小题,36分)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萤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

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

12.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秋雨夜眠①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间,意同《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写淅沥的雨声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了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上联的“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

14.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作此诗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逍遥自在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携手同游,这让诗人对村居生活感到了一丝快慰。

16.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中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塞上①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③,按节④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⑤。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18.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漂泊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

(2)《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

(4)南宋戴埴曾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这一评价的两句是:“___,___”。

(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喻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2020年起,传统戏曲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举步维艰。直播却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也为艺术传承、表演实践寻得新入口。根据2022年某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戏曲直播数量已超过80多万场,现如今只需要观众用手指动动手机,就可以欣赏到京剧、豫剧等剧种的名家唱段。

戏曲传播未来会走向何方?对戏迷来说,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线上直播只能算作一种没有演出可看时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戏曲不可能总是网络直播中的“流量担当"。也有人对此抱有更乐观的态度,戏迷宋女士在采访中提到,前段时间京剧女演员王佩瑜在直播中和大家一起观看自己过去的演出。这种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她认为,我们不妨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并不意味着背弃传统,京剧艺术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这朵奇葩才能愈发绚丽夺目。文化生长具有其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直播之后,戏曲在守正创新的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戏曲而言,网络直播只是打开了其走近年轻人的一扇门,而要让年轻人成为“铁粉”,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艺术魅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绵延不绝,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何种意见,从业者、平台、观众等多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戏曲更好地传承下来、传播开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错误的地方,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五、写作(60分)

22.(2023高三上·沧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在不同时代的各行各业中,我们总能看到探路者的身影。杨振宁敢于质疑传统“守恒”“对称"原理,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迈出微观物理研究的第一步。脱贫攻坚战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驻村干部,也有自力更生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打破环境限制、突破思维惯性,探索出一条条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请以“探路"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GH

2.C

3.D

4.①您所崇尚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攻取掠夺、诡变巧诈;这些都是诸侯干的事。②如果敌人全军追击败兵,士兵行动毫无秩序,那么这说明敌人没有才能,立即攻击他们,不要迟疑。

5.①临武君认为,孙、吴的用兵之道是变化极快,神秘莫测,使敌人摸不清他们的行动。②李靖认为,孙武的用兵之道高于吴起,前者能通过分合军队而产生奇正的变化,后者则通过计谋(佯装战败逃跑)来观察敌方,再定下攻退计划。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通假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临武君和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如何用兵的问题。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要领。"临武君回答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动向,虽然后发兵,却能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荀子说:“不是这样的。我所听到的古代用兵的道理,凡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人民。弓与箭不能协调,那么后羿也不能射中微小的目标;驾车的六匹马不和谐,那么造父也不能使车到达很远的地方;百姓不亲近依附,那么商汤、周武也不能一定取胜。所以善于依附百姓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依附百姓而已。"临武君说:“不是这样的。用兵所崇尚的,是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诡变巧诈。善于用兵的人,变化极快,神秘莫测,敌人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出动,孙武、吴起运用这种方法,在天下没有对手,难道一定要等待依附百姓吗!”荀子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是仁德之人的军队,是称王天下之人的意志。您所崇尚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实行的,是攻取掠夺、诡变巧诈;这些都是诸侯干的事。仁德之人的军队,是不可能被欺诈的;那可以被欺诈的,只是一些怠惰荒疏的军队,羸弱疲惫的军队,君臣上下之间涣散且离心离德的军队。"赵孝成王、临武君说:“说得好!”

材料二:

唐太宗问:“军队在进行分合变化的时候,奇正表现在哪里?"李靖说:“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兵,无处不用奇兵,使敌人无法判断,所以正也能胜,奇也能胜。全军官兵,只知道胜利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如果不是把奇正变化灵活运用到了极点,怎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呢。由分合而产生奇正的变化,只有孙武才能做到,从吴起往下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唐太宗问:“吴起用兵的方法怎么样?"李靖说:“请让我简略议论一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对垒的情况。吴起说:‘让勇敢的下级士兵向前攻击,刚一交锋就败退,败退了也不要处罚,趁机观察敌军进攻的动作。如果敌人停止、前进都有秩序,见到我军败退也不追击,那么这说明敌人有智谋。如果敌人全军追击败兵,士兵行动毫无秩序,那么这说明敌人没有才能,立即攻击他们,不要迟疑。’我认为吴起的方法大都是这一类,不是像孙武所说的‘用正兵交战’。”唐太宗问:“你的舅舅韩擒虎曾说,你可以和他谈论孙、吴兵法,也是说的奇正吗?"李靖说:“韩擒虎怎能知道奇正变化的奥妙,他仅仅知道以奇为奇,以正为正罢了。从来不知道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让勇敢的下级士兵向前攻击,刚一交锋就败退,败退了也不要处罚,趁机观察敌军进攻的动作。“贱而勇者"为“使”的宾语,“前击"的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处断开;“锋始交而北”,“锋始交"作状语修饰“北”,句意完整,G处断开;“北而勿罚",“勿罚”针对“败北"而言,以“而”连接,单独成句,H处断开。故答案为:DGH。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通假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路,通假字,同“露",暴露;“刑”同“型",做榜样。句意:是羸弱疲惫的军队。/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C.错误。不,不是。/违背。句意:如果不是把奇正变化灵活运用到了极点。/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