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灵活性、适应性。这些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如此广袤多元空间的先民,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便利,获取各类生存资源,发展出多姿多彩的区域性文化,并在气候波动时做南北间和高程上的迁徙移动,以趋利避害。且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南有热带丛林,西南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山和中亚沙漠,北有蒙古高原和戈壁荒滩,东方则面海。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于气候适宜期迁徙至此的早期直立人生存繁衍,开枝散叶。于是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区域特色持久、鲜明。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20世纪30至40年代,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有一系列的相似特征,首次提出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乃至蒙古人种祖先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化石,填补了直立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证据缺环。其后发现了更早的人类化石,将华夏大地人类的历史进一步拉长。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吴新智等认为,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约200万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笔者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东方古人类主要采用脉石英、石英岩、白云岩、砂岩、火山角砾岩、小块燧石等材料制作石器。与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不同,东方的石器原料相对质劣。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这里的古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对多种石材加以利用,开采方法简单实用、不拘一格。
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东方古人类的石器大多简朴、实用,剥片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机会性和随意性,对石核基本不做预制和修理。加工技术亦相对简单,以实用为原则,对坯材加工程度浅,不刻意追求工整性、规范性和美观性。这与旧大陆西部普遍采用两面加工技术和勒瓦娄哇预制技术、对石器做规范的深度加工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务实、简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东方古人群在资源利用方面很少刻意寻找优质石器原料并进行长期、深度开采;所拥有的尖锋利刃、具有致命杀伤力的工具稀少,过度捕杀猎物的证据很少。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多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时间较短,表明造访这些遗址的古人群在不断迁徙移动。这种移居方式增强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必把一个地方的资源开发到极致,也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得以稳定发展。
一脉相承,格局稳定。相对于旧大陆西部明显的阶段性发展变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变化缓慢,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稳定的发展格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华南居于主体的大型砾石工具组合和云贵高原的简单石片工具组合,从早期到晚期无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以上这些有别于西方、具有明确区域特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平稳发展,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传统。
中国本土人类连续演化、文化薪火相传,但并不排斥外来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曾被所谓的“莫维斯线”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手斧这类西方阿舍利技术体系的标型器,在我国百色盆地、洛南盆地、汉中盆地、丹江口地区和川西高原等区域也有集中分布。这表明,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源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出现在中国的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说明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文明的根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应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前至旧石器时代,设立重大研究专项,从源头上厘清中华大地人类起源、演化及文明孕育、发展的脉络和动因,彰显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星《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的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已萌芽,根脉深长,要对中华文明探源,就应将时间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B.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考古推论,使华夏大地人类从古至今连续演化的证据链更完善。
C.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变化缓慢,而旧大陆西部则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D.东方古人群对可用资源仅做了浅程度的开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要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存资源丰富,适合生存繁衍,有利于形成本土的古人群和古文化。
B.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经常移居,低限开发资源,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发展稳定。
C.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东方古人类采用相对劣质的原料制作石器,东方工艺远落后于西方。
D.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相似性,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不存在演化中断。
3.下列选项,不符合“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的一项是(3分)
A.10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甘棠箐遗址的古人群将木质材料和动物骨骼、鹿角制成工具。
B.宁夏的水洞沟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万年的勒瓦娄哇技术产品和石叶技术产品的混合体。
C.内蒙古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用石块做成的龟背形刮削器系,可剥兽皮、刮兽肉。
D.约50至60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依赖简单的砸击法开采利用脉石英材料。
4.洛南和皮洛遗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组合,具有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考古发现的价值。(4分)
5.1987年,“非洲起源说”被提出,有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没有连续演化。请你根据材料驳斥这部分学者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冻土观测段
董夏青青
一
教导员问,那名上等兵是不是许元屹带的报务员徒弟,他点头。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
教导员告诉他,许元屹的父母来过。
许元屹的母亲说,她想知道自己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又问了教导员一句,①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把许元屹带的上等兵送到教导队后的第二天下午,教导队的队长打来电话叫他赶紧过去一趟。
到营院门口,分区的心理医生正在给上等兵做干预治疗,每天中午做一回,预计得持续半个月。
上等兵进营院大门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崩了?
队长说,上等兵昨天晚上排在队列里进食堂吃饭。因为是周五,食堂会餐,上等兵没等打上饭,抱着餐盘蹲在地上大哭起来,说自己班长临走时饿着肚子,从早上起来到下午人没时就咬了两口压缩饼干。
晚上熄了灯,有战士去水房洗漱,看见上等兵站在水房的镜子跟前鞠躬,一边鞠躬一边反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他在想。有谁能把那个许元屹说得明晰?谁会告诉他们,许元屹是由他母亲生在了麦地里?谁知道他为何去到贵州安顺的工地上做工?什么讲稿能包囊许元屹负荷累累、志气未曾衰减半分的强力生命?
他站在许元屹的衣冠冢前,遂想到那天黎明时分,他和许元屹蹲在崖壁底下那个洞穴里,打着手电写家信。
当许元屹听他说如果有谁牺牲了,这封家信就会被寄送家属时,立刻把刚写好的一页信纸撕了塞进石缝,怼上块石子,又掏出裤兜里一枚早就空了、搓皱的烟盒,就手撕成方方正正的一块纸片,在上面写了一句话。
我只是死去,请为我自豪。
二
带车回山上的前一天下午,他去教导队把那名上等兵带出院子。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元屹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②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③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车子快开过九道弯时,从车窗探身出去吐了一嗓子的中士坐回座位。不远处,④“冻土观测段"的路牌标识在他眼前迅疾掠过。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长许元屹留下的一封写在烟盒纸片上的家信,让鲜活的生命渐渐清晰,也让人窥见那些至情至性的民族英灵,持续引发伤痛。
B.上等兵回忆的两件事情-校报出错、堂哥论当兵,说明他被利润的问题困扰很久了,他想在留队前向排长求得一个明确答案。
C.排长把国家的边界比喻成喜欢的女孩的轮廓,不仅仅表达了浓厚的爱意,更有誓死守护的意味,也给班长牺牲的价值做了诠释。
D.改名的描述反映了许元屹的成长历程,排长以此教导上等兵,世俗的人与边防军人有本质区别,上等兵要做哪类人,不言自明。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母亲在知晓儿子牺牲后提出极具穿透力的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句子②堂哥这句轻飘飘的话沉重地反映了另一种价值观,揭示现实存在两个分裂的世界。
C.句子③表明环境非常安静,写出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接着他转移了话题。
D.句子④既明示了地理位置,又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
8.作者曾说:“冻土层下涌动着的热力,是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是军人的脊梁,是胜战的刀锋”,请结合文本概括上等兵的“热力"形成的过程。(4分)
9.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我军战士陈祥榕壮烈牺牲,他在日记中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字眼,小说中的战士许元屹同样是在戍边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所在的读书小组准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围绕关键词“生命·使命"写出短评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材料二:
太宗曰:“未能受谏,安能谏人。”此知本之论也。夫唯穷凶之主,淫虐无择,则虽以虚衷乐善之君子,陈大公无我之言,而亦祗以危身。非此者,君之拒谏而远君子,洵失德矣,谏者亦恶能自反而无咎哉?凡能极言以谏者,大抵其气胜者也自信其是而矜物以莫及物莫能移者也。其气胜,则其情浮;自矜而物莫能移,则其理室。上以事君,下以莅众,中以交于僚友,可其所可,而否其所否,坚于独行,而不乐物之我违。唯如是也,乃以轻宠辱、忘死生、而言之无忌。其贤者,有察理未精、达情未适之过,而执之也坚;其次则气动而不收,言发而不止,攻异己而不遗余力,以堕于媚忮,而伤物已甚;则人主且窥其中藏,谓是哓哓者之但求利己也。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惟虚则公,公则直;惟明则诚,诚则动。能自受谏者,所以虚其心而广其明也,谏者之能此者鲜矣。事上接下,其理一也。君不受谏,则令焉而臣民不从;臣不受谏,则言焉而天子不信。位不可恃,气不可任,辩不可倚,理不可挟,平情好善、坦衷逊志者,早有以动人主之敬爱,而消僚友之疾忌,圣而周公,忠而孔明,用此道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媢忮:妒忌,忌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大抵其气[A]胜者也[B]自信[C]其是[D]而矜[E]物[F]以莫及[G]物[H]莫能移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渥,意为深厚,优厚。与《陈情表》中“宠命优渥"的“渥”意义相同。
B.米盐,“米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品,文中借以突出进言内容的重要性。
C.洵,意为实在,确实。与《静女》中“洵美且异”的“洵"意义相同。
D.我违,违背我,与成语“时不我待”中的“我待",两者在结构上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子想让统治者纳谏,就应善于把握统治者的心理,注意进言的恰当说法,韩非认为这并不容易。
B.唐太宗认为“受谏”和“谏人"同等重要,不善于接受进谏,也难以劝谏他人,王夫之深以为然。
C.王夫之认为气胜能让进谏者舍生忘死、直言不讳,统治者却也可能因谏者坚持己见,而产生不满。
D.韩非侧重分析纳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王夫之侧重分析进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2)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
14.成为优秀的谏臣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分点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①。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
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语婉约动人。
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相交的愉悦。
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来相知甚欢的轻快。
16.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感叹自然万物在春天生长茂盛而人生短暂的两句是:“
(2)姜夔《扬州慢》“”两句融合了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景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哀。
(3)你的学校如果拥有一方荷塘,夏天花叶照水,风景优美,学校计划在荷塘边的长廊上面镌刻优美的诗词,以呈现荷叶、荷花的风姿,你推荐的两句诗文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
18.请分析“驱邪扶正”、“绑票"、“异己”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这样表达的效果。(6分)
19.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什么是“天头地脚"?什么是“象鼻”?什么是“鱼尾"?......打开识典古籍网站《永乐大典》数字高清影像库,点击这些看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永乐大典》高清图片上相应的位置立刻突出显示,直观而形象地展现这部珍贵古籍的风采。更令读者感兴趣的是,网页上的《永乐大典》可以随着鼠标调整方向和角度,360度观赏,仿佛是①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我们的专利技术,最大限度地用光影变化模仿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原貌。”识典古籍项目产品负责人王宇说。
《永乐大典》数字高清影像库是国家图书馆承接的国家古籍数字化重点项目,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和字节跳动公司共同设计研发。“数字化解决了存藏和使用之间的矛盾。"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说。因古籍年代久远、极易破损,珍贵古籍的借阅有严格的流程,普通读者是难以接近的。“纸寿千年”,每一次翻阅都是对古籍的伤害。“古籍数字化既②_____________,也使《永乐大典》这部宝贵文献“化身千百"“走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相关学术研究,感知《永乐大典》的不朽神韵。"张志清说。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B.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
C.他们到处放火,把什么都抢得精光。
D.你倒是说话呀,装什么哑巴!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言文阅读中韩非和王夫之都谈到了“言说”的问题。古往今来,言说十分重要。
有人认为,言说应注重技巧,同样的话语,说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也有人认为,言说关键在于内容,言之无物,令人生厌;还有人认为言说重在真诚,言为心声,方能动人。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灵活性、适应性。这些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如此广袤多元空间的先民,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便利,获取各类生存资源,发展出多姿多彩的区域性文化,并在气候波动时做南北间和高程上的迁徙移动,以趋利避害。且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南有热带丛林,西南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山和中亚沙漠,北有蒙古高原和戈壁荒滩,东方则面海。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于气候适宜期迁徙至此的早期直立人生存繁衍,开枝散叶。于是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区域特色持久、鲜明。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20世纪30至40年代,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有一系列的相似特征,首次提出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乃至蒙古人种祖先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化石,填补了直立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证据缺环。其后发现了更早的人类化石,将华夏大地人类的历史进一步拉长。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吴新智等认为,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约200万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笔者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东方古人类主要采用脉石英、石英岩、白云岩、砂岩、火山角砾岩、小块燧石等材料制作石器。与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不同,东方的石器原料相对质劣。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这里的古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对多种石材加以利用,开采方法简单实用、不拘一格。
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东方古人类的石器大多简朴、实用,剥片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机会性和随意性,对石核基本不做预制和修理。加工技术亦相对简单,以实用为原则,对坯材加工程度浅,不刻意追求工整性、规范性和美观性。这与旧大陆西部普遍采用两面加工技术和勒瓦娄哇预制技术、对石器做规范的深度加工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务实、简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东方古人群在资源利用方面很少刻意寻找优质石器原料并进行长期、深度开采;所拥有的尖锋利刃、具有致命杀伤力的工具稀少,过度捕杀猎物的证据很少。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多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时间较短,表明造访这些遗址的古人群在不断迁徙移动。这种移居方式增强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必把一个地方的资源开发到极致,也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得以稳定发展。
一脉相承,格局稳定。相对于旧大陆西部明显的阶段性发展变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变化缓慢,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稳定的发展格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华南居于主体的大型砾石工具组合和云贵高原的简单石片工具组合,从早期到晚期无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以上这些有别于西方、具有明确区域特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平稳发展,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传统。
中国本土人类连续演化、文化薪火相传,但并不排斥外来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曾被所谓的“莫维斯线”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手斧这类西方阿舍利技术体系的标型器,在我国百色盆地、洛南盆地、汉中盆地、丹江口地区和川西高原等区域也有集中分布。这表明,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源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出现在中国的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说明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文明的根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应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前至旧石器时代,设立重大研究专项,从源头上厘清中华大地人类起源、演化及文明孕育、发展的脉络和动因,彰显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星《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的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已萌芽,根脉深长,要对中华文明探源,就应将时间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B.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考古推论,使华夏大地人类从古至今连续演化的证据链更完善。
C.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变化缓慢,而旧大陆西部则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D.东方古人群对可用资源仅做了浅程度的开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要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存资源丰富,适合生存繁衍,有利于形成本土的古人群和古文化。
B.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经常移居,低限开发资源,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发展稳定。
C.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东方古人类采用相对劣质的原料制作石器,东方工艺远落后于西方。
D.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相似性,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不存在演化中断。
3.下列选项,不符合“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的一项是(3分)
A.10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甘棠箐遗址的古人群将木质材料和动物骨骼、鹿角制成工具。
B.宁夏的水洞沟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万年的勒瓦娄哇技术产品和石叶技术产品的混合体。
C.内蒙古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用石块做成的龟背形刮削器系,可剥兽皮、刮兽肉。
D.约50至60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依赖简单的砸击法开采利用脉石英材料。
4.洛南和皮洛遗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组合,具有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考古发现的价值。(4分)
5.1987年,“非洲起源说”被提出,有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没有连续演化。请你根据材料驳斥这部分学者的观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立足文章内容,根据相关信息筛选、概括。
【解答】(1)D.“是因为……"曲解文意,因果逻辑错误。原文是“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由此可知“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是古人群的行为导致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东方古人群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的主观原因。
故选:D。
(2)C.“东方工艺远落后于西方"错误,制作石器原料的优劣不能决定工艺水平的高低,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3)“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有:就地取材,灵活变通;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一脉相承,格局稳定。
A.符合“就地取材,灵活变通"。
B.说明的是“东方古人类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观点,不属于“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
C.符合“制作简朴,追求实用”。
D.符合“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
故选:B。
(4)结合“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曾被所谓的“莫维斯线”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手斧这类西方阿舍利技术体系的标型器,在我国百色盆地、洛南盆地、汉中盆地、丹江口地区和川西高原等区域也有集中分布"分析可知,这一考古发现说明用“莫维斯线”把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提法值得商榷。
结合“这表明,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源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出现在中国的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说明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分析概括出,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结合“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且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区域特色持久、鲜明……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可提出,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区域将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有利于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连续演化,生生不息。
结合“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可提出,各种考古发现可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结合“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旧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平稳发展,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传统"可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行为模式保持一脉相承,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
答案:
(1)D
(2)C
(3)B
(4)①这一考古发现说明用“莫维期线”把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提法值得商榷。
②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或“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①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区域将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有利于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连续演化,生生不息。
②各种考古发现可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③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行为模式保持一脉相承,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冻土观测段
董夏青青
一
教导员问,那名上等兵是不是许元屹带的报务员徒弟,他点头。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
教导员告诉他,许元屹的父母来过。
许元屹的母亲说,她想知道自己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又问了教导员一句,①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把许元屹带的上等兵送到教导队后的第二天下午,教导队的队长打来电话叫他赶紧过去一趟。
到营院门口,分区的心理医生正在给上等兵做干预治疗,每天中午做一回,预计得持续半个月。
上等兵进营院大门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崩了?
队长说,上等兵昨天晚上排在队列里进食堂吃饭。因为是周五,食堂会餐,上等兵没等打上饭,抱着餐盘蹲在地上大哭起来,说自己班长临走时饿着肚子,从早上起来到下午人没时就咬了两口压缩饼干。
晚上熄了灯,有战士去水房洗漱,看见上等兵站在水房的镜子跟前鞠躬,一边鞠躬一边反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他在想。有谁能把那个许元屹说得明晰?谁会告诉他们,许元屹是由他母亲生在了麦地里?谁知道他为何去到贵州安顺的工地上做工?什么讲稿能包囊许元屹负荷累累、志气未曾衰减半分的强力生命?
他站在许元屹的衣冠冢前,遂想到那天黎明时分,他和许元屹蹲在崖壁底下那个洞穴里,打着手电写家信。
当许元屹听他说如果有谁牺牲了,这封家信就会被寄送家属时,立刻把刚写好的一页信纸撕了塞进石缝,怼上块石子,又掏出裤兜里一枚早就空了、搓皱的烟盒,就手撕成方方正正的一块纸片,在上面写了一句话。
我只是死去,请为我自豪。
二
带车回山上的前一天下午,他去教导队把那名上等兵带出院子。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元屹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②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③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车子快开过九道弯时,从车窗探身出去吐了一嗓子的中士坐回座位。不远处,④“冻土观测段”的路牌标识在他眼前迅疾掠过。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长许元屹留下的一封写在烟盒纸片上的家信,让鲜活的生命渐渐清晰,也让人窥见那些至情至性的民族英灵,持续引发伤痛。
B.上等兵回忆的两件事情-校报出错、堂哥论当兵,说明他被利润的问题困扰很久了,他想在留队前向排长求得一个明确答案。
C.排长把国家的边界比喻成喜欢的女孩的轮廓,不仅仅表达了浓厚的爱意,更有誓死守护的意味,也给班长牺牲的价值做了诠释。
D.改名的描述反映了许元屹的成长历程,排长以此教导上等兵,世俗的人与边防军人有本质区别,上等兵要做哪类人,不言自明。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母亲在知晓儿子牺牲后提出极具穿透力的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句子②堂哥这句轻飘飘的话沉重地反映了另一种价值观,揭示现实存在两个分裂的世界。
C.句子③表明环境非常安静,写出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接着他转移了话题。
D.句子④既明示了地理位置,又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
8.作者曾说:“冻土层下涌动着的热力,是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是军人的脊梁,是胜战的刀锋",请结合文本概括上等兵的“热力”形成的过程。(4分)
9.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我军战士陈祥榕壮烈牺牲,他在日记中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字眼,小说中的战士许元屹同样是在戍边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所在的读书小组准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围绕关键词“生命·使命”写出短评要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把握小说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文章中找到涉题信息,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特色评价的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要抓准评价点,结合文本赏析。
【解答】(1)B.“他被利润的问题困扰很久了"错误,联系原文“‘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可见困扰上等兵的应该是班长许元屹的牺牲。
故选B。
(2)C.“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错误,从后文“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来看,排长并没有回避上等兵的问题,而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故选C。
(3)根据题干概括“形成的过程"的要求,按照“校报时”“战斗中"“班长牺牲后”“出院后"的时间顺序,分条作答。
概括情节时,要突出思想的转变,用到“认识到”“反思"“思想成熟了”等语句。
由“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上等兵入伍是出于世俗的利润考虑,所以“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不能忍受“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的恶劣环境。
由“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可知,班长是在保护上等兵。
由“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可知,上等兵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军人的使命。
由“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知,排长的一番话,已经让上等兵明白军人的神圣使命。
(4)先就“生命”来评价文章内容,小说里驻守边疆的许元屹和现实中的陈祥榕牺牲了,他们为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自己家人眼里,再战友眼里,在祖国人民心中,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再就“使命"来评价文章主旨,军人的神圣使命是保家卫国,这份使命没有世俗的经济价值,却是最清澈、最纯洁的爱。
最后,就二者关系来评价,使命高于一切。生命诚可贵,使命价更高。在关键时刻,军人会毫不犹豫做出自己的选择,即要为保家卫国随时付出宝贵的生命。上等兵没有名字,因为他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千千万万个人民子弟兵,小说就是为了歌颂像陈祥榕、许元屹一样的战士以及那些无名英雄,歌颂他们保卫家国的崇高品格与英雄情怀。
答案:
(1)B
(2)C
(3)形成过程:①在校报时,上等兵第一天当兵就是等退伍,思想处于世俗人的阶段。
②战斗中,班长一直让上等兵抱着电台,他明白了班长是在保护自己。
③班长牺牲后,他受到刺激,对班长的牺牲进行了反思、探索。
④出院后,上等兵的思想成熟了,懂得了军人的使命是执着坚守,想要留队,完成英雄精神的赓续传承。
(4)①生命是无价的,军人亦然。在高原冻土之间,在祖国边境线上,许元屹在一次边境冲突中壮烈牺牲,让他的家人、战友们为之心痛不已。
②使命是应尽职责,军人的天然使命是保家卫国。许元屹在高原严酷环境中恪尽职守,至死都为自己作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而自豪。
③使命并不大于生命,是生命主动选择了使命,从而成就了生命更高的价值。许元屹选择了边防军人这一神圣使命,即要为保家卫国随时付出宝贵的生命。他虽然壮烈牺牲,但会有更多的“许元屹”站出来。小说歌颂了戍边官兵保卫家国的崇高品格与英雄情怀。
【点评】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材料二:
太宗曰:“未能受谏,安能谏人。"此知本之论也。夫唯穷凶之主,淫虐无择,则虽以虚衷乐善之君子,陈大公无我之言,而亦祗以危身。非此者,君之拒谏而远君子,洵失德矣,谏者亦恶能自反而无咎哉?凡能极言以谏者,大抵其气胜者也自信其是而矜物以莫及物莫能移者也。其气胜,则其情浮;自矜而物莫能移,则其理室。上以事君,下以莅众,中以交于僚友,可其所可,而否其所否,坚于独行,而不乐物之我违。唯如是也,乃以轻宠辱、忘死生、而言之无忌。其贤者,有察理未精、达情未适之过,而执之也坚;其次则气动而不收,言发而不止,攻异己而不遗余力,以堕于媚忮,而伤物已甚;则人主且窥其中藏,谓是哓哓者之但求利己也。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惟虚则公,公则直;惟明则诚,诚则动。能自受谏者,所以虚其心而广其明也,谏者之能此者鲜矣。事上接下,其理一也。君不受谏,则令焉而臣民不从;臣不受谏,则言焉而天子不信。位不可恃,气不可任,辩不可倚,理不可挟,平情好善、坦衷逊志者,早有以动人主之敬爱,而消僚友之疾忌,圣而周公,忠而孔明,用此道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媢忮:妒忌,忌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大抵其气[A]胜者也[B]自信[C]其是[D]而矜[E]物[F]以莫及[G]物[H]莫能移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渥,意为深厚,优厚。与《陈情表》中“宠命优渥”的“渥"意义相同。
B.米盐,“米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品,文中借以突出进言内容的重要性。
C.洵,意为实在,确实。与《静女》中“洵美且异"的“洵”意义相同。
D.我违,违背我,与成语“时不我待"中的“我待”,两者在结构上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子想让统治者纳谏,就应善于把握统治者的心理,注意进言的恰当说法,韩非认为这并不容易。
B.唐太宗认为“受谏"和“谏人”同等重要,不善于接受进谏,也难以劝谏他人,王夫之深以为然。
C.王夫之认为气胜能让进谏者舍生忘死、直言不讳,统治者却也可能因谏者坚持己见,而产生不满。
D.韩非侧重分析纳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王夫之侧重分析进谏者的心态对进谏成败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2)其言不可夺,而心固不为之感,奚望转石移山于片语乎?
14.成为优秀的谏臣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分点概述。(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气胜”是偏正短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可在B处断开;“信其是”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D处断开;“物"做“莫能移者也”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在“物莫能移者也"前G处断开。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译文:大抵都是以气势取胜,相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以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别人也无法使自己改变主张。
(2)B.“文中借以突出进言内容的重要性”有误,“米盐"比喻“繁杂琐碎的事物”,“米盐博辩"指“进言繁杂琐碎”。
故选:B。
(3)C.“因谏者坚持己见"错,由材料二“其次则气动而不收,言发而不止,攻异己而不遗余力,以堕于媢忮,而伤物已甚;则人主且窥其中藏,谓是哓哓者之但求利己也”可知,统治者是因为从中窥见进谏者只求利己的心思而对进谏者产生不满,并非是因为进谏者坚持己见。
故选:C。
(4)①“陈",陈述;“广肆”,远大而无所收束;“草野",粗俗鄙陋;“倨侮”,傲慢。译文:(劝谏的人)省略其事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而不敢尽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视为粗野而无礼。
②“夺",改变;“固”,一定;“为",被;“奚”,怎么,哪里。译文:(所以尽管)进谏者的言辞不容改变,但君王的心一定不会被他们的言辞打动,怎么能够指望在只言片语中移山转石呢?
(5)由材料二“其气胜,则其情浮"“气动而不收,言发而不止,攻异己而不遗余力,以堕于媚忮,而伤物已甚”“哓哓者之但求利己"可知,优秀的谏臣不能咄咄逼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而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由材料二“惟虚则公,公则直;惟明则诚,诚则动。能自受谏者,所以虚其心而广其明也”可知,谏臣首先持心要正,做到虚心、明达、真诚。
由材料二“臣不受谏,则言焉而天子不信"可知,善于劝谏的人,也要善于听谏。
答案:
(1)BDG
(2)B
(3)C
(4)①(劝谏的人)省略其事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而不敢尽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视为粗野而无礼。
②(所以尽管)进谏者的言辞不容改变,但君王的心一定不会被他们的言辞打动,怎么能够指望在只言片语中移山转石呢?
(5)①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应有一颗公正明达之心;③不能任气好辩,以理压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然后用我的说词去适合他的口味。君主对进说者的恩惠还不深厚,而进说者就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如果他的主张得以实行而有功效,那么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如果他的主张难以实行而遭到失败,那么自己就会被君主怀疑,这样的情况进说者就会身遭危险。尊贵的人有了过错,而进说者毫不掩饰地谈论礼义来挑出他的毛病,这样的情况进说者就会身遭危险。尊贵的人有时计谋得当而且想要把这计谋作为自己的功绩,但进说者也参与了这个计谋,这样的情况进说者就会身遭危险。勉强君主做他不能做的事情,强迫君主停下它不愿停止的事情,这样的情况进说者就会身遭危险。所以,进说者和君主谈论大臣,就会被认为挑拨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小人,就会被认为是卖弄权势。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谈论君主所喜爱的,就会被认为是寻找靠山;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谈论君主所憎恶的,就会被认为是试探自己。进说者陈述的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就会被认为是不聪明而被看成是笨拙;进说者谈论类似柴米油盐等琐碎详尽的事情,就会被认为是啰嗦而杂乱。(劝谏的人)省略其事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而不敢尽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视为粗野而无礼。这些进说的难处,不能不知道啊。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己不能接受劝谏,怎么能够劝谏别人呢?”这是懂得根本的说法。只有在遇到穷凶极恶的君主,他们荒淫残暴而不能择取善言时,即使以虚心乐善的君子,向他们陈述大公无私的谏言,也只会危及自身。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君王拒绝纳谏而远离君子,确实是失德的表现。但进谏的人反躬自省,自己就没有过错吗?凡是能够极力直言进谏的人,大抵都是以气势取胜,相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以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别人也无法使自己改变主张。他们以气势取胜,则其性情浮华不实;自命不凡(自我夸耀)且拒绝改变主意,则其在道理上就会陷于阻塞。以这种方式上事奉君王,下治理百姓,中与同僚友人相处,认可自己所认同的事情,否定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坚持特立独行,而不乐意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背。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轻视宠辱,忘记死生,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其中的贤者,有体察道理不够精审、揣摩情理不够贴切的过失,却坚持己见而不肯改变。比他们更差的则是气势浮动而不知收敛,一味发表言论而不懂得停止,不遗余力地攻击异己,堕落到记恨他人的地步,对其他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如此则君王从中窥见这些进谏者的心思,认为他们喋喋不休地进谏只是为了利于自己。所以尽管进谏者的言辞不容改变,但君王的心一定不会被他们的言辞打动,怎么能够指望以只言片语起到移山转石的功效呢?只有虚心才能够公正,公正才能理直;只有明达才能做到真诚,真诚才能打动人。自己能够接受劝谏的人,都是因为虚心而广泛增进自己的明达,进谏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是很少的。侍奉君上与接受臣下谏言,其道理是一致的。君王不接受劝谏,则他下达的命令臣民不会听从;臣下不接受劝谏,则他的谏言皇帝不会相信。不能凭恃地位,不能意气用事,不能依赖辨才,不能裹挟道理压迫别人。心情平和、乐善好施、坦荡谦逊的人,本来就有办法打动君王,赢得其敬爱,消除同僚的嫉妒,圣明则像周公那样的臣子,忠诚则像诸葛孔明那样的臣子,都是采用这样的办法。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①。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
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语婉约动人。
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相交的愉悦。
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来相知甚欢的轻快。
16.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品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
【解答】(1)C.“相交的愉悦”错,“涧道"“石门”“前村山路险"写出了诗人拜访的艰辛,暗写诗人对张氏的仰慕之情,但未透露出相交的愉悦。
故选C。
(2)(其一)五、六句“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意为“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诗句化用《南史》典故,凸显张氏的高洁、与世无争。七、八句“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意思是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张氏的飘逸与神秘。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张氏是个远离世俗、品性高洁、与世无争的隐士。
(其二)“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答案:
(1)C
(2)①轻视富贵,不贪恋金财货;②明察世事,“远害”有远离灾祸,保护自身之意;③虚心大度,“虚舟"是咏胸襟旷达的典故;④热情好客,天晚了还要邀人饮酒尽兴,“杜酒”“张梨"的典故也说明了张氏的热情好客。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损害赔偿和解协议书3篇
- 招标文件范本的内容说明3篇
- 工业材料采购规定3篇
- 房屋买卖合同正规格式3篇
- 工伤全权代理书3篇
- 房屋买卖委托公证指南3篇
- 招标编号修改优化招标过程的关键步骤3篇
- 开庭委托书写作技巧大放送3篇
- 教育培训部门主管派遣服务合同3篇
- 招标文件附件格式创新方法3篇
- DB3502∕Z 5058-2020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土建工程)
- 《桥梁工程计算书》word版
- (完整版)ECRS培训课件
- 《激光原理》复习解析
- 增值税发票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注销发行登记表
- 质量管理体系各条款的审核重点
- 聚丙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蔬菜采购合同水果蔬菜采购合同
- CX-TGK01C型微电脑时间温度控制开关使用说明书
- 电仪工段工段长职位说明书
- 简易送货单EXCEL打印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