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1页
嘉定区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2页
嘉定区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3页
嘉定区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4页
嘉定区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定区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上海市嘉定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节选))

(2)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离骚(节选)》中屈原写道自己欲效仿先圣彭贤,以死保全自己高洁品性的诗句是“___,"。

2.小明高三备考,课余复习期间经常一边想着学习,一边想着游戏。他想用一则座右铭来警戒自己。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3.将下列句子的编号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则定要在文化本身内部讨论其意义与价值,亦可谓文化中之有意义价值者始称“道”,而此项意义与价值,则往往不仅表现在外面,而更要是蕴藏在人生之内部。

①中国人用这“道"字,就如现在人讲文化

②这一面,中国人一向称之为“道”

③不过现在人讲文化,多从外面“开物成务"方面讲

④自然人生只求生存,文化人生则在生存之上有向往,有标准,这就讲到了人生的内在面

A.④②①③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③①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季羡林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4.文章第⑦段中的“共此凉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

5.为第③段画线句“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吸取”找例证,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

A.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学习。

B.以菩提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创立的禅宗为代表的中国汉传佛教。

C.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学习的古代壁画巅峰。

D.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向近现代西方文化学习的新热潮。

6.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____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7.概括作者倡导文化交流的理由。

8.联系作者观点,并结合以下任意一个事件,谈谈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应抱持的态度与正确做法。

①哈工大学生欲举报宿管阿姨“过洋节"事件。去年圣诞节,有微博网友发帖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宿管阿姨打算借感恩节给学生送糖果以感谢对公寓工作的支持,一名学生欲举报阿姨崇洋媚外、公开搞“过洋节”活动。

②女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前不久,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歌手与非物质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唱了一曲《夜之缪斯》,观众反响热烈。但她用法语演唱的方式,遭到评委老师质疑。她解释说音乐要面对全世界,且现场有外国人;而评委老师强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原汁原味用中文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王剑冰

①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②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③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

④子产执政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墓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是人们从洧水边带的卵石砌成。

⑤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心内有一种晚来的悲伤。登上高高的陉山,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呆的地方。四处正在开山采石。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⑥郑国所在就是现在的新郑,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那时候,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人仗着权势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⑦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有这样的一位国理,且执政了二十六年,可见百姓和国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实惠。

⑧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感到了他的阴凉。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远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⑨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子产应该感恩呢,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己奉公。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是不识时务。这时我们该感慨子皮了,子皮听了反而感动了,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心内忏悔不说,还从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这件事好让人一阵思索,那个时代,不仅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还遇到了子皮。

⑩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总有那祠堂的倒影。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在溱洧河边,只能咏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写的诗篇何其多。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林则徐则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孔子先前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仰天看一棵树,就看到了子产那个清癯的形象,他有点像杜甫,一点也不高大魁梧,倒有些善和忧怅。但这样让人感到真切,也感到亲切。

子产没有传下多少文字。子产不需要文字的托举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选自《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有删改)

9.简析前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10.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

11.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

12.王剑冰说自己的这篇散文在“温润"的同时,还需要些“凌厉”。请结合本文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分析你对“温润"和“凌厉”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____

温庭筠(唐)

小山重叠金明灭①,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糯,双双金鹧鸪②。

【注释】①小山:一曰古代流行的一种眉形。“小山重叠"意思是眉头蹙起的样子;“金”:眉间的装饰②鹧鸪:鸟类的一种,常成对出现。③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诗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屡试不第,终生不得志,恃才不羁。

13.请你判断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

A.沁园春B.念奴娇C.菩萨蛮D.扬州慢

1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懒起画蛾眉”写女子闺中晓起,其眉蹙锁,鬓发散乱的慵懒之态。

B.“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女子起床后精心化妆,心情大好,惆怅全无。

C.“花面交相映”写花色与人面交互重叠,表现了女子的美丽以及自我欣赏之态。

D.“新帖绣罗糯,双双金鹧鸪"借衣物和衣上的装饰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15.前人评价此词写“怨”“却不着一字"。请你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成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

材料二:

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好客之名,闻于四方。

②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节选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比去

②独不罹患

17.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富家悉比祸

A.覆盖

B.遭受

C.达到

D.表示被动

②尤喜周人之急

A.周到

B.完备

C.救济

D.协调

18.材料二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

19.把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

20.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洁”,请依据材料一简述其表现。

21.两则材料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和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论

苏洵

①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②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成,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软)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③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

④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有删节)

22.概括第②段的意思。

2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____

A.也B.矣C.耳D.欤

24.第③段使用了多种论证的手法,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25.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本文写作针对的社会现实和希望实现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26.按照要求写作。

有人说,真正的强者都是逼出来的。但强者的成功之路,似乎并非只有这一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治乱之条贯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贾谊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词:贯、劲、弩、谊、伏、固、厚。

故答案为:(1)第1空、治乱之条贯

(2)第1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第2空、贾谊

(3)第1空、伏清白以死直兮

第2空、固前圣之所厚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考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2.【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意思是“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谈的是认识和行动。不合题干要求。

B.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强调专心和诚恳。不合题干要求。

C.意思是“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意思是一心不能二用。符合题干要求。

D.意思是“竹子丛生时互相不倚靠,哪怕自己是孤独的,也不恐惧”。侧重的是独立,不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3.【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句子的衔接

【解析】【分析】

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道"的认识。

通读题中所给四个句子可知,“这一面”指的是“内在面",所以④②排在一起。

①②都讲到了“道”,根据“这"可知,②在前①在后。

③跟后面的句子衔接紧密,所以应该放在最后。

排序为:④②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读通文段大意,注意句子间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间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如前因后果关系,做到语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答案】4.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5.A

6.B

7.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8.①正确认识文化交流,对待外来文化要持包容态度。宿管阿姨的做法不违背这一理念,无可厚非。②以是否有利为标准,积极吸取优秀外来文化。宿管阿姨的做法能传递正能量,完全不必大惊小怪。③放开眼光,多去了解,知己知彼,更好发展民族文化。对宿管阿姨的做法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无需过度解读。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画出关键词,进行概括,明确其含义。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步粗略读文本,第二步圈画重点内容,第三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先明确材料内容,然后联系作者观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答案。

4.结合“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可知,“共此凉热"指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故答案为:第1空、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5.A.我们是“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中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不是外来的,不能做论据证明画线句子的观点。

故答案为:A。

6.A.“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错误,“东学西渐”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科技等知识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从东方传播到西方的过程。再结合原文“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分析可知,《东学西渐丛书》应该论述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C.“已经落后”错误,文中只说“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并没有说如今的情况,选项无中生有。

D.“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错误,原文“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B。

7.结合“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可概括出,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结合“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创造"可概括出,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

结合“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可概括出,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

结合“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可概括出,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8.示例:结合“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分析可知,交流是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中要持包容态度,宿管阿姨借外国的感恩节表达感谢之情无可厚非,拿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应该成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理念;

结合“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分析,应该积极吸取优秀外来文化,宿管阿姨表达感谢之情,既能融洽和学生的关系,又营造了互相感恩的氛围,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结合“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分析,在文化交流上,绝对不能盲目排斥,要多了解,做到“知彼知己",拓展眼界,避免孤陋寡闻,才能成就更辉煌的民族文化。就宿管阿姨的做法,接纳感谢之情就可以了,无需上纲上线。

【答案】9.①写明子产死去和死去的时间,交代了郑人和孔子对子产的哀悼。②为下文叙写子产的政绩和对子产的怀念做铺垫。③领起下文以树为抒情载体的叙写和议论,使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更加形象生动。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0.比喻。把子产执政改革中有人对他的谩骂和编排比作秋风,把子产写作那棵繁茂的大树,“抖抖身子”写出了子产对谩骂和编排的毫不在意。

11.①爱民重民,为政清廉。②不畏时难,支撑危局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③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严格约束后人。④知道感恩,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⑤不计诋毁的豁达胸襟。

12.①主题方面的理解。“温润"主要指本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因为本文主题更多的是正向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对子产的沉痛悼念,对子产执政智慧、清廉品行、爱民措施和爱国情怀的崇敬。“凌厉”主要指本文情感抒发上批判的意味不重,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比如文章在表达对现代人遗忘了子产和子产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品德的慨叹、对现代人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的悲痛时,情感没有针砭时弊的强烈释放,并且文章对子产价值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和深刻的阐释。②语言运用上,遣词造句富有匠心,文章叙述处简洁,抒情处典雅,描写处细腻;但是规范有余创新不足,少了一点文字本身的奇崛和张力。③文章象征、比喻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深刻精警;但是缺少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难以给人新颖的阅读体验。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词语、表现手法、句式语体等角度思考,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学生要细读文章内容,对表现人物形象部分进行圈画并概括。注意作答时要结合文本。

(4)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白“温润"和“凌厉”的意思。然后结合本文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9.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点明了子产这一叙写主体,交代了其死亡的时间以及人们对他的哀悼等。从全文内容来看,下文具体叙写的是子产的政绩等,并以“树"作为载体抒发作者的情感,所以前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领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第一自然段,“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交代子产死去和死去的时间;第二自然段“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和第三自然段“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照应题目中的“树",领起下文;第三自然段,“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交代郑人和孔子对子产的哀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故答案为:①写明子产死去和死去的时间,交代了郑人和孔子对子产的哀悼。②为下文叙写子产的政绩和对子产的怀念做铺垫。③领起下文以树为抒情载体的叙写和议论,使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更加形象生动。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0.由“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以及标题“春秋那棵繁茂的树”可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子产比作树;当“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时,他就“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把他人的谩骂和编排比作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是说子产毫不在意。

故答案为:比喻。把子产执政改革中有人对他的谩骂和编排比作秋风,把子产写作那棵繁茂的大树,“抖抖身子”写出了子产对谩骂和编排的毫不在意。

1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意在要求考生从人品及德行两方面分析子产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子产的这些特点与“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关系。考生要细读文章,找到与“人品"和“德行”有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理解“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深刻含义,这句话位于文章的结尾,起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作用。

“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体现子产严于律己,严格约束后人;

“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体现临危受命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体现子产宽厚仁慈,施善于民,爱民重民;

“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体现子产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体现子产不计较诋毁的豁达胸襟。

故答案为:①爱民重民,为政清廉。②不畏时难,支撑危局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③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严格约束后人。④知道感恩,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⑤不计诋毁的豁达胸襟。

12.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白“温润"和“凌厉”的意思。“温润"是温和细润的意思,在文中主要指本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凌厉”是迅速而气势猛烈的意思。主要指本文情感抒发上批判的意味不重,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

阐述“温润"的特点其实就是分别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来概括本文的特点,而“凌厉”则是针对“温润"指出不足。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之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细读文章可以发现,从主题上看,文章在抒发情感方面比较委婉含蓄,虽然说的是子产的去世,但叙述中主要是对子产的功绩的赞美,哀而不伤。如:前文简单说完子产去世后,接着运用大量篇幅述说子产的人品和贡献,让人感觉文章是以赞美子产的功绩为主。

在语言方面叙述简洁,描写细腻。如:述说子产去世只用了“子产死了”,述说子产人品和功绩是只是简单罗列“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

文章在艺术手法上运用象征、比喻等,含义深刻。如:以“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来象征子产的功绩影响之大,用“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来象征子产的去世,“一轮夕阳,苍然于山”以“夕阳"比喻子产,暗指子产的贡献之大。这些都表现了文章的“温润”的一面。而“凌厉"是针对“温润”而言的,正是文章在情感方面抒发的委婉含蓄导致文章在批判上的意味不浓,让人感觉文章只是对子产的赞美与悼念,致使文章的启发性欠缺,这正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另外,文章对现代人遗忘子产以及子产本身所体现出的美德、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时,也只是发表感慨而无针砭之词,这也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文章在用语上,规范之余导致创新不足,这也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在艺术手法上,虽然修辞运用娴熟,但手法探索欠缺,给读者缺少新颖之感,这也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

故答案为:①主题方面的理解。“温润"主要指本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因为本文主题更多的是正向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对子产的沉痛悼念,对子产执政智慧、清廉品行、爱民措施和爱国情怀的崇敬。“凌厉”主要指本文情感抒发上批判的意味不重,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比如文章在表达对现代人遗忘了子产和子产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品德的慨叹、对现代人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的悲痛时,情感没有针砭时弊的强烈释放,并且文章对子产价值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和深刻的阐释。②语言运用上,遣词造句富有匠心,文章叙述处简洁,抒情处典雅,描写处细腻;但是规范有余创新不足,少了一点文字本身的奇崛和张力。③文章象征、比喻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深刻精警;但是缺少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难以给人新颖的阅读体验。

【答案】13.C

14.B

15.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文章体裁

【解析】【点评】(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学生需要平时多积累,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理解的考查。学生在分析这句诗句时,不可脱离整首诗歌,分析整首诗蕴含的情感,还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分析涉及到的表达技巧,大体翻译诗歌,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注意答案时先分析手法,然后写明白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情感。

(3)本题是对意境及情感态度的考查。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中意象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3.A.“沁园春”,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毛泽东《沁园春·雪》等。

B.“念奴娇",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等。

C.“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代表作有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D.“扬州慢",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故答案为:C。

14.B.“写女子起床后精心化妆,心情大好,惆怅全无”错误,结合原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可知,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此句写女子懒起梳妆的情景,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因丈夫远游,孤寂无聊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故答案为:B

15.词作一二句写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懒”字和“迟"字,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过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此处写女主人公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衣服时,忽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含而不露,构思巧妙,让人回味无穷。

故答案为: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答案】16.等到;遭受

17.B;C

18.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

19.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

20.①爱好雅致;②结交名士;③居处幽静、雅致。

21.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注意一些常考实词含义。不能把握时,可联系上下文猜测实词含义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注意一些常考实词含义。不能把握时,可联系上下文猜测实词含义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首先要通读大意,其次要注意句子成分,根据人名、地名、文言虚词以及修饰关系,和句子结构等进行断句。

(4)本文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的翻译,包含实词虚词等,一般采用直译、组词、替换等。二是重要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等,一定要根据句式调整语序。

(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明确问题,再通读文言文,基本明确文言文大意。再根据问题去文中找对应,进行文言翻译,概括出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要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有哪些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言风格。

16.(1)比:等到。句意:等到他离开。(2)罹:遭遇、遭受。句意:一点也没有遭受不幸。故答案为:

第1空、等到

第2空、遭受

17.(1)B.被:遭受,遭到。句意: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故答案为:B。(2)C.周:救济,周济。句意: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困急。故答案为:C。

18.句意:他磨灭豪家贵族习气,从未有做出过纨绮子弟的情态,他谈辨超人,勤勉不倦。

“刮磨豪习"为动宾结构,宾语“豪习”后断开;

“为纨绮子弟态"为动宾结构,宾语“纨绮子弟态”后断开;

“绝人"为动宾结构,宾语“人”后断开。

故答案为: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

19.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着黄冠野服,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

“务",追慕;“黄冠野服”,穿戴粗劣的衣着;“愈",更加。

故答案为: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

20.“性雅洁”指性情雅致、高洁。

“工诗,善书画"可知,爱好雅致;

“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可知,结交名士;

“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可知,居处幽静、雅致。

故答案为:①爱好雅致;②结交名士;③居处幽静、雅致。

21.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如“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为记叙,“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为抒情。

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如“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如“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运用比喻修辞,增强感染力。

故答案为: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答案】22.第②段论述君主如何使臣进谏之理,分析出“立赏以劝之"“制刑以威之”两条可行之法。

23.C

24.①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形象地表明了刑罚、赏赐对臣下进谏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使说理生动形象。②第三段先从正面来写,从前的君主赏罚得当,鼓励大臣们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然后从反面来写,三代之后,赏刑失道,使群臣“噤口卷舌",终而导致“乱亡随之”的结果。两相对照,事理鲜明,有力论述了立刑赏促谏这个观点。

25.文章提出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的观点,分析出“立赏以劝之"“制刑以威之”两条可行之法。针对当今“谏赏或有,不谏之刑缺然无矣"的状况,提出“增其所有,有其所无”的疗救办法,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坚定的信念。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读懂文言文,注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然后对内容概括。

(2)本题考查文言虛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明确问题,再通读文言文,基本明确文言文大意。再根据问题去文中找对应,进行文言翻译,概括出答案。

22.结合原文“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可知,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结合原文“《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软)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可知,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故答案为:第②段论述君主如何使臣进谏之理,分析出“立赏以劝之"“制刑以威之”两条可行之法。

23.A.一般表示判断语气。

B.一般表示表示肯定语气。

C.一般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D.一般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结合原文“要在以势驱之"可知,关键在于用形势来驱使他们,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用“耳”,表示限止语气。

故答案为:C。

24.结合原文“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可知,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三个跳跃渊谷的故事,生动地论证了勇者、勇怯半者、怯者三种人跃谷时的表现,阐明人没有勇怯之分,只是需要用某种形势去驱使他们;

结合原文“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可知,运用比喻论证,使得故事中的人事与进谏中的诸色人物条件相互印证,两相对照,使抽象道理形象化、生动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进而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25.结合原文“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可知,作者针对现在鼓励进谏的赏赐,有时还有;惩治不肯进谏的刑罚,却彻底废除了的情况,提出了如果增加现在所有的赏赐,建立现在所没有的刑罚的疗救办法;

结合原文“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可知,作者对自己的主张,表示了坚定的信念,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26.【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就是针对成功之路进行探讨,有人认为强者是逼出来的;但是强者的成功之路应该有很多条。由此看来,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强者的成功之路究竟有哪些。

考生需要理解“真正的强者都是逼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在压力和困难面前,只有那些能够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强者的成功之路仅限于这一条。

考生需要对这个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其是否具有普遍性。考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如从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方面来探讨强者成功的多种途径。例如,考生可以提出一些反例,说明有些人在没有压力和困难的情况下也能成为强者,或者在压力和困难面前选择放弃的人也有可能取得成功。当然,也有人面对困境之时,选择了另外的路,最终也能成功。比如苏东坡在“文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就是因为他选择了另外的路,选择了达观,最终“三赤"名篇名扬千古。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充分的论据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逻辑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高中学生应有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总的来说,这道题目需要考生有自己对于“强者”和“成功"的理解,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观察到的现象来进行深度思考和剖析,从而得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成功的路千万条。文章的主体可以先从强者的定义入手,然后再探讨真正的强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最后谈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最后,再照应开篇。

立意:

1.强者之路,不止一条。

2.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3.此路不通,可以换条路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上海市嘉定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节选))

(2)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离骚(节选)》中屈原写道自己欲效仿先圣彭贤,以死保全自己高洁品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治乱之条贯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贾谊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易错字词:贯、劲、弩、谊、伏、固、厚。

故答案为:(1)第1空、治乱之条贯

(2)第1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第2空、贾谊

(3)第1空、伏清白以死直兮

第2空、固前圣之所厚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考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2.小明高三备考,课余复习期间经常一边想着学习,一边想着游戏。他想用一则座右铭来警戒自己。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意思是“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谈的是认识和行动。不合题干要求。

B.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强调专心和诚恳。不合题干要求。

C.意思是“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意思是一心不能二用。符合题干要求。

D.意思是“竹子丛生时互相不倚靠,哪怕自己是孤独的,也不恐惧”。侧重的是独立,不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3.将下列句子的编号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则定要在文化本身内部讨论其意义与价值,亦可谓文化中之有意义价值者始称“道",而此项意义与价值,则往往不仅表现在外面,而更要是蕴藏在人生之内部。

①中国人用这“道”字,就如现在人讲文化

②这一面,中国人一向称之为“道"

③不过现在人讲文化,多从外面“开物成务”方面讲

④自然人生只求生存,文化人生则在生存之上有向往,有标准,这就讲到了人生的内在面

A.④②①③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③①

【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句子的衔接

【解析】【分析】

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道"的认识。

通读题中所给四个句子可知,“这一面”指的是“内在面",所以④②排在一起。

①②都讲到了“道”,根据“这"可知,②在前①在后。

③跟后面的句子衔接紧密,所以应该放在最后。

排序为:④②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读通文段大意,注意句子间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间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如前因后果关系,做到语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季羡林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4.文章第⑦段中的“共此凉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

5.为第③段画线句“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吸取”找例证,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

A.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学习。

B.以菩提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创立的禅宗为代表的中国汉传佛教。

C.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学习的古代壁画巅峰。

D.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向近现代西方文化学习的新热潮。

6.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____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7.概括作者倡导文化交流的理由。

8.联系作者观点,并结合以下任意一个事件,谈谈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应抱持的态度与正确做法。

①哈工大学生欲举报宿管阿姨“过洋节"事件。去年圣诞节,有微博网友发帖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宿管阿姨打算借感恩节给学生送糖果以感谢对公寓工作的支持,一名学生欲举报阿姨崇洋媚外、公开搞“过洋节”活动。

②女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前不久,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歌手与非物质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唱了一曲《夜之缪斯》,观众反响热烈。但她用法语演唱的方式,遭到评委老师质疑。她解释说音乐要面对全世界,且现场有外国人;而评委老师强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原汁原味用中文唱。

【答案】4.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5.A

6.B

7.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8.①正确认识文化交流,对待外来文化要持包容态度。宿管阿姨的做法不违背这一理念,无可厚非。②以是否有利为标准,积极吸取优秀外来文化。宿管阿姨的做法能传递正能量,完全不必大惊小怪。③放开眼光,多去了解,知己知彼,更好发展民族文化。对宿管阿姨的做法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无需过度解读。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画出关键词,进行概括,明确其含义。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步粗略读文本,第二步圈画重点内容,第三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先明确材料内容,然后联系作者观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答案。

4.结合“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可知,“共此凉热"指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故答案为:第1空、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5.A.我们是“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中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不是外来的,不能做论据证明画线句子的观点。

故答案为:A。

6.A.“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错误,“东学西渐”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科技等知识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从东方传播到西方的过程。再结合原文“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分析可知,《东学西渐丛书》应该论述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C.“已经落后”错误,文中只说“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并没有说如今的情况,选项无中生有。

D.“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错误,原文“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B。

7.结合“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可概括出,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结合“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创造"可概括出,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

结合“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可概括出,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

结合“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可概括出,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8.示例:结合“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分析可知,交流是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中要持包容态度,宿管阿姨借外国的感恩节表达感谢之情无可厚非,拿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应该成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理念;

结合“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分析,应该积极吸取优秀外来文化,宿管阿姨表达感谢之情,既能融洽和学生的关系,又营造了互相感恩的氛围,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结合“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分析,在文化交流上,绝对不能盲目排斥,要多了解,做到“知彼知己",拓展眼界,避免孤陋寡闻,才能成就更辉煌的民族文化。就宿管阿姨的做法,接纳感谢之情就可以了,无需上纲上线。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王剑冰

①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②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③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

④子产执政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墓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是人们从洧水边带的卵石砌成。

⑤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心内有一种晚来的悲伤。登上高高的陉山,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呆的地方。四处正在开山采石。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⑥郑国所在就是现在的新郑,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那时候,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人仗着权势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⑦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有这样的一位国理,且执政了二十六年,可见百姓和国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实惠。

⑧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感到了他的阴凉。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远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⑨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子产应该感恩呢,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己奉公。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是不识时务。这时我们该感慨子皮了,子皮听了反而感动了,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心内忏悔不说,还从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这件事好让人一阵思索,那个时代,不仅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还遇到了子皮。

⑩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总有那祠堂的倒影。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在溱洧河边,只能咏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写的诗篇何其多。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林则徐则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孔子先前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仰天看一棵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