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学年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为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摘编自费孝通《美美与共》)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都提出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为“已”所用,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B.材料一中“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说法,和鲁迅《拿来主义》中提到的“送去主义”“闭关主义”非常相似。C.材料一认为,“美美与共”文化心态与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互抵触,因此会遭到人们的强烈抵制和攻击。D.材料二强调,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着各自的评价依据,也会受到来自文学传统与社会现实的双重压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发达国家妄自尊大,这种对立局面让费孝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落空。B.即便五四时期的汉语白话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汉语白话文学比中国古典文学更贴近当今现实。C.五四新文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佐证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三者可以协调发展。D.只要人们意识到中国文化负有“改变世界”的使命,就不会去追求儒冠儒服之类等徒具形式感的中国传统仪式。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井底之蛙”为喻,论述了发达国家妄自尊大、只顾推销自身“文明”的危害。B.材料二对比了“盗火者”与崇洋分子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目的,指明区分二者的标准。C.材料二围绕中国文化进行论述,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体现出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D.材料二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话,意在提升从事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工作的学者的地位。4.面对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①首先要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②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①用心研究和总结集聚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②认识现今中国文化承担的历史使命,学习借鉴他国文化,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③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与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互抵触,因此会遭到人们的强烈抵制和攻击”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知,选项说法绝对,且“美美与共”文化心态遭到猛烈攻击是因为利益问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发达国家妄自尊大”“设想落空”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可知,“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发达国家妄自尊大”说法绝对,且费孝通只是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不容易实现,“落空”的说法也不够恰当。B.“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汉语白话文学比中国古典文学更贴近当今现实”错误。根据材料二“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可知,汉语白话文学比中国古典文学更贴近当今现实。D.“就不会去追求儒冠儒服之类等徒具形式感的中国传统仪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可知,人们“不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并非是“不会去追求”。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意在提升从事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工作的学者的地位”错误。材料二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话,是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饱学之士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非是为了提升从事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工作的学者的地位。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可知,首先要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由“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可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可知,用心研究和总结集聚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由“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可知,认识现今中国文化承担的历史使命,学习借鉴他国文化,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由“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可知,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鸭子韩映山“你这就去吗?”娘在屋里问,“早些回来,记着赶鸭子。”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鸭子“噗隆隆”地飞到水里去了。中秋像嘱咐小孩儿似的说:“别老在水里玩!傍晚我撑船赶你们。大凸头再调皮,八月十五就杀肉吃。”鸭子好像没理会,扎着猛子跑了。淀边有一只漂在水里的小船,油光锃亮。中秋提了锚,登上小船,小船轻轻一歪。他点了一篙,小船翘着头离开岸。这个小村,在白洋淀的东南岸。潴泷河的水流到这儿,向西一拐,注入白洋淀。村东是河套,种着满洼的高粱、棒子。别看中秋只有十八岁,摆弄小船是他的拿手戏,他撑的小船不偏不斜不晃。小船前头的水,涌得哗哗响。这只小船,是他父亲亲手制造的。中秋小时家穷,全家就靠它摆脚度日。没脚摆,便到北洋淀摘菱角卖钱。父亲临死,把船遗留给他,嘱咐他好好珍重,说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中秋记住父亲的遗言,小心地使用,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小船穿过一片苇塘,来到河门,河门处,有一个人在打鱼,戴个大草帽。他知道这是支书李光月。“叫嘛吓住了?把网拉得那么慢。”中秋笑着问。支书抬起头来,笑着说:“紧打鱼,慢拉网——拉快了,有鱼也得跳喽。你这是干嘛去呀?”“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中秋近前看了看,笑了,指着篓里那条小黄瓜鱼说,“这条鱼有好几斤,可是得让它再活个百儿八十年的。”支书也笑了,说:“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不会吧?”中秋说,“鱼知道吗?”“这是打鱼的经验,一没鱼,河里就要来水。常说:鱼知万里江洪。你没见前两天那场大雨浇山来?我们要防备着。”中秋撑着小船,看着前边的河岸,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他想着,小船入了河门,顺着河往南撑。河里水很平静,金黄色的蜻蜓,一群群地,在河面上空飞舞。小船又走一段路,靠了岸。中秋跳下来,拴好船,上了河岸,来到高粱地。高粱正晒红米,沉甸甸的大穗头,左播右摆。那边地里的棒子,一棵上长两三个。花红线儿在微风中飘抖。有两棵叫风吹倒了,他赶紧过去扶好。又拣着脚儿走,生怕踩了垄间种植的豆丛。他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中秋急忙出了高粱地,看见西北天际,一大片黑云,像野马一样,四面奔驰,一会儿布满天空。他担心地跑上河岸。“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水势非常汹涌,河中心漂着一片片的白沫,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小船被水冲得打转转,原先拴船的地方,现在满是水了,看着将要平槽。中秋把船靠拢岸,跳了上去,小船自己就开了。他赶紧把锚提上船,点起一篙,小船顺流下去。他要急忙告诉村里去,叫大伙儿来护险——保护一年来辛勤劳累所种植的果实。中秋撑的小船,离开了水皮,像要飞起来。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哗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中秋细听,有人喊:“快堵!我去寻秫秸。”“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他顺着声音,来到近前,支书李光月正领着三个人,慌慌张张地堵口子。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中秋使劲儿撑了一篙,小船靠了岸。他紧忙地拴好船,跳上岸,抓过别人的一只锨,往口子里填土。口子越开越大,填上的土,都被水冲走了。天上又掉下雨来,支书急忙纵身一跃,跳到口子里;中秋紧跟着也下去,一面招呼那两个人:“我们挡着水,你俩赶快往我们身后填土,这样水流慢些。”支书又说:“赶紧拿过我那网来堵上口子!”雨越下越大,两只锹不顶事,放上的土,还没冲走的多。口子越开越宽,看看将有一丈多宽了。中秋看看满洼的庄稼,又看看支书。他突地从水中跳上来说:“光月叔!你也上来。”他三步两步走到船上。对于他的举动谁也不明白。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两个人看着油光锃亮的小船,有点犹豫。支书说:“只有这样了!填吧。”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噓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村里赶来好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受了很大感动。雨渐渐停了,中秋脱下湿透的衣服,拧了拧又穿上。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支书点点头,笑了笑。中秋顺着河沿跑下去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知道鸭子听不懂自己的话,中秋还是嘱咐它们不要老在水里玩,可见中秋虽然已经十八岁了,依然留有童真。B.村支书李光月一早上也没有打到鱼,这让他感到不对劲,因为按照打鱼的经验,河里没有鱼的话意味着可能会发大水。C.看到河里水势汹涌,中秋想要划着船回村里去报信,不过他在回去路上,却发现支书李光月已经带人在堵口子了。D.中秋为了帮着村支书将决水口子堵上,舍弃了父亲留给自己的小船,这种无私的精神让赶来的村民都非常感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河水涨势之快,渲染了紧张的气氛。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将一个直率热情、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刻印象。C.小说对支书李光月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都体现了他认真负责的特点。D.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支书“笑”,第一处是对河岸口被堵住而感到高兴,第二处是对中秋认为鸭子比小船重要的说法感到好笑。8.请围绕主人公中秋,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9.小说以“鸭子”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②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③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④回村叫人护险时,被支书喊住帮忙;⑤沉下小船,堵住口子;⑥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9.①小说以“鸭子”为题,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引起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开头部分中秋放鸭、结尾部分中秋寻找鸭子相呼应,赞颂了中秋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人性美。③突出人物形象。鸭子与主人公密切相关,中秋为了集体的庄稼不受水灾,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小船,但他又对鸭子非常爱惜,不愿让自己的财产无端受到损失,使中秋的形象更加丰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一早上也没有打到鱼”错误。根据原文“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可知,“一早上也没有打到鱼”说法有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第二处是对中秋认为鸭子比小船重要的说法感到好笑”说法错误,第二处的“笑”是因为支书对中秋的观点表示赞成,是欣慰的笑。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小说的开头,从“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可知,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接着,从“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可知,中秋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从“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等内容可知,中秋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从“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可知,中秋回村叫人护险,被支书喊住帮忙。从“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可知,中秋沉下小船,堵住口子。最后,从“他忽地想起淀里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可知,中秋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从读者或表达效果的角度来看,小说以“鸭子”为题,很容易让读者对小说的内容、主旨等产生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从小说的情节、主旨来看,开头部分中秋放鸭“‘你这就去吗?’娘在屋里问,‘早些回来,记着赶鸭子。’”“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结尾部分“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分中秋寻找鸭子,标题处的“鸭子”与之相呼应,赞颂了中秋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人性美。最后,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鸭子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由“父亲临死,把船遗留给他,嘱咐他好好珍重,说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中秋记住父亲的遗言,小心地使用,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可知,中秋为了集体的庄稼不受水灾,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小船,但他又对鸭子非常爱惜,不愿让自己的财产无端受到损失,使中秋的形象更加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刘开《问说》)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C.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D.士大夫之族族: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现在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者”并不相同。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停顿叫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叫句。C.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相同。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有道者皆可为师,与人的地位、年龄无关,这一观点打破了当时的门第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B.材料一第二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君子的智力赶不上巫医乐师等人的奇怪现象,令人深思。C.材料二认为,学与问相辅相成,“不学”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爱学习却不多问则不是真的爱学习。D.关于“圣人”和“愚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都认为“愚人”身上有可供“圣人”学习的地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要向各种人虚心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B11.C12.D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对)同自己水平等同的人,向他们询问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14.材料一侧重从跟从老师学习的角度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侧重从“学必好问”的角度阐述“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B.“道:道理”错误。“道”,风尚。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传承已久。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及文化常识的能力。C.“相同”错误。“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解惑”。/“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不能解答疑难问题。/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圣人”和“愚人”的态度有所不同,材料一对愚人持有否定的态度,材料二肯定了“愚人”有“圣人”可学习之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耻”,以……为耻。(2)“等”,等同;“焉”,兼词,于之;“审”,详细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可知,材料一侧重从跟从老师学习的角度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由“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知,材料二则侧重从“学必好问”的角度阐述“问不择人,问必有得”。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材料二:君子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等同的人,向他们问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身份尊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且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③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④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⑤寂寥。【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②景:日光。③夷歌:少数民族的歌。④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⑤漫:任凭。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诗人在西阁中看到凄凉寒怆的夜景,“催”字形象地突出冬日夜长昼短的特点,给人岁月逼人之感。B.颈联从听觉角度,以战伐之事引起了千家的恸哭,很多地方的渔人和樵夫唱起“夷歌”,来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C.尾联写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人物都终成黄土,自己这点寂寥又算得了什么,诗人以英雄自比,宽慰自己一切终将逝去。D.这首诗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历史写到个人的命运,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16.时空对举,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情达意。《登高》的颈联和《阁夜》的颔联都运用了这一创作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登高》颈联中“万里”从空间上说明故乡之远,“百年”则从时间上说明疾病之多,这两句将诗人客居异乡和多病登台的情感交汇,表达了漂泊他乡、残生多病的悲凉之情。《阁夜》颔联中“五更”点出听闻鼓角声的时间,“三峡”则从空间上交代诗人观景的地点,诗人将时局的关怀和三峡之景巧妙结合,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自己这点寂寥又算得了什么,诗人以英雄自比,宽慰自己一切终将逝去”错误。诗人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早已作古,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自己极为忧愤的感伤情怀。上句,“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意思是(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下句,“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任凭,意思是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诗人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登高》颈联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从空间上说明故乡地域遥远;“悲秋”指时节惨凄,“作客”体现羁旅在外,“常作客”指常年羁旅在外、客居他乡,表达了羁旅在外的悲凉。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指一生,这里指年岁已暮,“多病”说明疾病缠身,“百年”与“多病”搭配,将自己人在暮年,多病缠身的处境交代清楚;“独登台”意为无亲朋,体现了诗人无限孤独寂寥,极其悲伤。诗人以“万里”“百年”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得哀愁也变得壮大而深沉。《阁夜》颈联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五更”指自黄昏至拂晓,点出听闻鼓角声的时间,该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格外响亮,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体现诗人对时局的关注。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从视觉角度,写出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三峡”从空间上交代诗人观景的地点。该句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对当时时局的关怀与眼前萧瑟之景巧妙结合起来,以哀景衬哀情,表现出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曹操进攻江东之前喝酒吟诗的英雄气概。(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作者登上山顶时看到的青山覆盖白雪,反射的光照亮天际的壮美景象。(3)“梦”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古代文人经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请你从本学期所学的诗词中举出两句含“梦”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酾酒临江②.横槊赋诗③.苍山负雪④.明烛天南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酾、槊、苍、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都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________时,火炉才能熄灭。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________。我家的手推车有些破旧,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________地蹲在地上,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就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________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姗姗而来屈指可数无精打采理直气壮B.如期而至屈指可数百无聊赖振振有词C.姗姗而来聊胜于无无精打采振振有词D.如期而至聊胜于无百无聊赖理直气壮19.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次临场虽然发挥得不好,但你不要灰心,争取下次表现得好一点。B.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C.听完了张秉贵话,那几个顾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再吭声了。D.校长对李刚说:“你去教室喊几名同学把学校的花坛清理干净。”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多数人家都使用橡皮轮子做的能走土路、装载又多的手推车。”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A19.B20.①原句以“手推车”为主语,将“能走土路”“装载又多”单独成句,能够起到强调作用,突出了手推车的优点。②原句使用短句,简洁明快,与语段风格一致,衔接更恰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姍姍而来:指慢吞吞的来。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语境中大兴安岭的春天五月份才来,选“姍姍而来”更合适。第二空,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聊胜于无:指比没有略微好些。语境中强调爬犁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少,选“屈指可数”更合适。第三空,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百无聊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语境“饿瘪了肚子的人”应该没精神,选“无精打采”更合适。第四空,理直气壮:理由正确而充分,气势很盛。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语境中“我”为了留在家里找个合理的借口,选“理直气壮”更合适。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B项与文中加点的“你”都是泛指。A.指向其说话的人。C.指“那几个顾客”这一团体中的某一个体。D.指李刚。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原句“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能走土路……”中主语是“手推车”,“能走土路”“装载又多”单独成句,能够起到强调作用,突出了手推车的优点。从句式上看,“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能走土路”“装载又多”使用的是短句,节奏明快,和整个语段的风格一致,衔接更恰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