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洲镇总体规划说明书(7.1-1临时改)_第1页
坦洲镇总体规划说明书(7.1-1临时改)_第2页
坦洲镇总体规划说明书(7.1-1临时改)_第3页
坦洲镇总体规划说明书(7.1-1临时改)_第4页
坦洲镇总体规划说明书(7.1-1临时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目TOC\o"1-2"\h\z第一章序言 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用地整合战略交通体系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城镇发展战略城镇用地功能布局城镇用地功能布局交通设施规划其他各专项规划规划实施与管理政策建议规划实施与管理政策建议其次章概况一、自然地理条件概述(一)自然条件1、气候:坦洲处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C,七月平均气温8.4°C,极端最高气温36.2°C,一月平均气温13.1°C,极端气温-1.3°C,无霜期352天。年平均降雨是1731毫米。每年4—6月进入前汛期,多受锋面低槽天气系统影响,常出现暴雨;7~9月为后汛期,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常产生狂风暴雨。2、地形地貌:坦洲境内多为农田,地势平坦,镇内仅有一座坦洲山,海拔约53米,全区平均标高约1.0米文本中提及的高程均为黄海高程。坦洲镇处于珠海—坦洲联围内,镇内河道犬牙交织,水系非常发达。镇区外围有茅湾涌(万岐河)、大庙、三合涌等主要河流,区内有上界涌、下界涌、五顷涌、公洲涌、公洲排灌渠、新河、坦洲河(六村河、七村河)、安阜涌、鹅嘴涌等十多条河渠。珠海—坦洲联围最高水位1.00米,历年外江最高水位为3.48米。文本中提及的高程均为黄海高程(二)地理区位坦洲镇位于中山市南部,东、南面邻珠海、澳门,北接中山市三乡镇和神湾镇,西南面隔西江口与珠海市斗门县相望。105国道在坦洲镇东边经过,往珠海机场36公里,往澳门国际机场15公里,往中山市中山港50公里;坦神马路基本通车,往神湾港??公里。二、历史沿革坦洲镇名源于镇辖区中心的坦洲山。古时,山下四周海水相连,约于明末清初淤积成海滩(当地称“坦”),故名坦洲。清末年,其西北部丘陵地区属谷字都,清道光初年分属谷镇、恭镇、宣统二年(1910年)属五区,1951年11月属下五区,1953年改称三区,1957年划出翠微乡转称坦洲乡。此后几经变迁,1984年12月设镇建制,坦洲镇辖区138平方公里,下辖坦洲、合胜、联一、安阜、同胜、十四村、七村、永一、永二、新前进、群胜、南沙、联胜、联星、建新、永合、蜘洲、裕胜、坦南、沙心、大冲口渔业村等21个管理区(村民委员会)和坦洲居民委员会。2002年,经迁村并点,整合为新合、裕洲、群联等三个中心村和永二、联一、永一、新前进等四个基层村,以及同胜、安阜、七村、合胜、坦洲、十四村等六个居民委员会。坦洲镇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金斗湾”之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三、对95年总规及其实施状况的回顾(一)主动作用《坦洲镇总体规划(1995~2010年)》是一版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现在:1.对于城镇性质,该版总规提出的“充分利用紧邻珠海的‘前哨地区’的区位优势,成为珠海澳门地区发展空间的后备基地;作为中山市南大门,中山经济发展的主要窗口的,重点发展工业、房地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综合性城镇”的定位较客观;对近期(2000年)常住及暂住人口规模的预料也基本精确。2.规划提出了“滚动开发,协调整合;强化中心,城水相融”的构想,并建立了“一轴套一环”的总体布局构思框架,引导城镇空间形成“城市中心片区、坦洲镇片区、北部综合发展片区和东南综合发展片区”等四大片区。该规划结构基本符合坦洲镇发展趋势,对坦洲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明显的,近年来坦洲镇的开发建设也基本是按此结构铺开的。(二)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局限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该版总规存在确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区域经济格局的演进和发展环境的变更,该版总规在一些方面已不能很好地指导坦洲镇的开发建设。1.99年之后坦洲经济的迅猛增长引致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急剧扩张,大大超出95年总规的预料,由此,引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土地开发调控力度不足、城镇空间生长引导乏力等弊病。2.近年来的发展中,坦洲镇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95年总规过于偏重物质空间规划,而未能深化分析城镇空间生长和分异机制、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动力机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联机制,因此在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时欠缺敏捷性和引导性。3.95年总规提出坦洲镇是“紧邻珠海的‘前哨地区’”、“珠海澳门地区发展空间的后备基地”、“中山市南大门”。但是,一方面由于95年总规本身未能充分体现“区域着眼原则”,另一方面也由于珠海边防制度的阻隔,95年总规在交通体系、用地布局等方面更多地立足于内部的完善和整合,而未能很好地体现与珠海的连接,致使坦洲近年来的发展并未充分利用其毗邻特区的优势;尤其在对外交通方面,已形成明显的瓶颈,制约坦洲镇发展。4.95年总规未能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高达175m2,导致近年来建设中用地奢侈较严峻。更由于政府实行“以地生利”的粗放型开发模式,目前该版总规确定的30.55km2建设用地已出让殆尽,大量用地驾驭在私人或开发商手中,导致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缺乏调控和指导力度,在城市经营中缺乏必要的资本和手段,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发呈现状与问题一、人口与劳动力(一)概况截止2003年,全镇有常住人口643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01人,农业人口39050人),乡镇从业人员合计30975人;暂住人口72372人。(二)问题将来就业、教化及养老需求较大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坦洲镇19~59岁劳动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过半(见表3-1),这意味着将来10~20年内坦洲镇的劳动力供应较为足够,能较好地支撑产业发展;但劳动年龄组人口多也会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将使中、远期教化、养老设施与经费需求较大。表3-1:坦洲镇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年龄组别人数3岁以下4~6岁7~12岁13~18岁3岁以下4~6岁7~12岁13~18岁19~25岁26~59岁60岁以上3岁以下29954.444~6岁27994.157~12岁864012.8213~18岁58158.6319~25岁677710.0526~59岁3183447.2260岁以上855512.69劳动力文化层次无法适应产业化要求1990年至今,坦洲镇劳动人口文化层次有所提升,初、中学及中专水平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已高于全国城乡和中山农村的平均水平;但是大专以上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偏小(见表3-2)。丰富的中等教化程度劳动力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供应了支撑,而高等教化程度劳动力的稀缺将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文化水平层次较低的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将在确定程度上造成结构性失业,加大坦洲镇将来就业压力。因此,加强基础教化和职业教化是将来坦洲镇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表3-2:1990~2000年坦洲镇劳动力文化水平构成变更表中全国城镇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结构数据引自表中全国城镇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结构数据引自郑易生《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中山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结构数据为2001年数据,坦洲镇数据仅计入就业人口。文化水平等级199019952000坦洲镇全国城镇全国农村坦洲镇全国城镇全国农村坦洲镇全国城镇全国农村中山农村小学及以下102064217610155477初中724427704429484232中学及中专1510826323051351217.6高校及大专3612711825.4其中:工程师以上0.21.90.20.52.20.20.32.60.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坦洲镇历史上是农业大镇,随着工业化进程,全镇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之比从14:86变成40:60,但农业人口仍占户籍人口的大多数。规划期内,全镇农业人口比例应降至20%以下,其转移压力较大。但目前坦洲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养偏低,无法适应工业化要求,因此将来一段时间内农村隐性失业的现象还会比较严峻。另一方面,由于加入WTO对农产品价格和质量标准的冲击,以及坦洲发展郊区型农业的客观须要,可以预见:将来坦洲镇第一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的进程将加快,其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将大大提高,目前较低素养的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就业前景较严峻。劳动力生产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将2002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建的GDP进行横向比较(见图3-1),可发觉坦洲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均低于相邻的三乡镇和中山市平均水平,这与坦洲镇“鱼米之乡”的美誉和区域性房地产业中心的职能不甚符合。暂住人口激增带来诸多挑战产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工,1997~2002年短短五年间,全镇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从七三分成变更为基本持平;2003年暂住人口更是首度超过常住人口。可以预见,将来十几年内,坦洲镇暂住人口将接着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具备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的坦洲镇极有可能犹如今日中山小榄、东莞虎门等镇一样,形成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确定多数的局面。届时,浩大的暂住人口队伍对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社会治安、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因而规划中必需从长远角度动身,创建同样相宜暂住人口居住和工作、顺应人口和文化融合需求的城市环境,为解决以上问题供应良好的物质基础。二、经济和产业(一)概况上世纪九十年头以来,坦洲镇经济长足发展,目前,其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区镇中均排在较前的位置,并且增幅明显(见表3-3)。坦洲镇经济目前呈现以下特点:农业仍是坦洲经济中的突出亮点坦洲镇历史上即为中山的鱼米之乡;至今坦洲镇农业人口仍占户籍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产值、产量等指标也都占据中山市较大份额,例如粮食产量居全市其次,蔬菜产量居全市第一(占全市13.7%)。近年来,坦洲镇不断调整农业和优化生产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坦洲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不断扩大珠海、港澳、上海、杭州等市场。农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农夫人均收入大幅上升,2002年,坦洲镇农夫人均收入仅次于古镇和小榄两镇,上升为全市第三位。表3-3:2002年坦洲镇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在中山市24个区镇中的排位此处人均GDP指标依照《中山市统计年鉴》,未计入暂住人口。项目数量比上年增长排位国内生产总值20.48亿元24.5%5人均GDP33020元22.8%11工业总产值61.03亿元36.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57.28亿元50.5%5农业总产值1.7亿元7%6农夫人均收入6358元35.4%3工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坦洲不断深化推动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吸引了澳、港、台、日、美、法、意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客商前来投资,现有外资企业300多家,涉及化工制药、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电子配件、精密器械、五金、注塑、首饰等行业。上规模(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有8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2家),包括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以及欣锠鞋业、小源电子光学、联邦制药等大型企业。此外,民营企业正日渐成为坦洲镇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实现民营工业产值33837万元,新增民营企业38家;坦洲镇工商联合会、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印刷包装行业协会、电子信息行业协会、金属制品德业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大大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2002年坦洲镇成为中山市首批工业强镇,2003年工业总产值超过76亿元。表3-4:2002年坦洲镇企业投资来源构成统计表投资来源澳门香港台湾日本其他外商个数7260302112表3-5:2002年坦洲镇企业性质构成统计表性质集体民营外资独资三来一补有限责任公司个数2413206411房地产业渐渐成为镇区经济特色毗邻珠海的地缘优势带动了坦洲镇房地产业地升温,早在1992年,中山市即成立市属金斗湾土地开发公司,对金斗湾土地指南坦路以南、界狮路以东的坦洲镇地域。指南坦路以南、界狮路以东的坦洲镇地域。(二)问题1.三产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2002年,坦洲镇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和从业人口结构分别为8:73:19和46:31:23,明显属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产业结构,其次产业占据确定多数,而第三产业不发达。而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从坦洲镇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看来,将来坦洲镇的第三产业比例都应大大提高,“退三进二”是必定战略。农业产出实力仍有待大力挖潜目前,坦洲镇部分农产品生产效率较低,例如,蔬菜亩产量是全市倒数第五,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粮食亩产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优势的依靠性较强,而在科学技术的应用、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地组织、农业产业链的建立等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工作不够深化和完善。规划中,除支配足够的农业科研与普及设施用地之外,还将依托现有的裕洲、群联二村,建立相应的农业产业服务基地。产业发展的内涵有待提升目前坦洲镇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主导产业尚未明确,产业链有待形成,产业根植性不强、层次较低,总而言之,就是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实力不强。这就确定了将来坦洲镇产业战略的重心应当是提升产业发展的内涵,在注意量的增长的同时,大力健全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产业根植性。与周边镇(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须要理顺目前南部组团4镇中,三乡为中山市区镇中的“第一梯队”,坦洲镇处于“其次梯队”,其他二镇均处于“第三梯队”。尽管发展阶段稍有不同,但四镇基本都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产业格局不明确,前景变数较多,加之缺乏区域内的统筹机制,因此各镇在发展中不免发生资源争夺和垄断、产业同构化和恶性竞争的状况,不利于区域产业链的形成,更影响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三、社会事业(一)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坦洲镇近年来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重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坦洲镇现有中等技术学校1所,中学3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1.67万人;全镇现有电视站、广播站各?所,有影剧院?座,录像场?个,公园?处,医院?所,综合农贸市场?个,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别基本齐全。2002年,经过迁村并点和居委会改革工作,坦洲镇社区管理机构建立并正常运行。至今,坦洲镇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补贴制度实行较为到位。表3-4:2002年坦洲镇部分社会事业水平本表中指标除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只计常住人口外外,其他均计入暂住人口。项目坦洲镇中山市参照标准值小学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老师人数2.93.37——一般中学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老师人数4.24.99——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老师人数9.86.66——每千人拥有病床数0.741.81≥3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721≥20社会保险每人平均参保人次1.040.94——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016034029——(二)问题1.科教文卫事业水平偏低,投入有待增加从表3-6所列指标看出,坦洲镇科教文卫事业水平低于中山市整体水平,这将不利于坦洲镇人口素养的提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实力。工业化初期,政府为实现地方经济起飞,往往对短期效益明显的产业领域实行资金和政策倾斜,导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出现“一条腿”走路现象。而实现经济起步之后,为增加发展后劲,政府必需变更以往的倾斜方向,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其中,科教文卫事业基本上属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盈利性有限,必需由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来促进其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档次和规模有待提高目前坦洲镇公共服务设施在确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须要,单从用地结构看,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中仅有不到5%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势必不能很好地支撑城镇功能的运行。事实上,金斗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制约已经有所体现,假如该区配套设施档次和规模有所提升,对外地购房者的吸引力也将加强。首先应整体提高,其次,应有差别,应做到各种规模和档次的结构完善。消遣休闲四、土地开发(一)现状过去的二十年是坦洲镇历史上用地开发强度最大的时期,也是城镇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期,截至2002年底,坦洲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2390.42公顷。表3-7:坦洲镇土地利用现状结构(2002年)用地分类面积(公顷)比例(%)基本农田爱护区5599.1342.20一般农田2100.7415.84林地1714.6412.93水面1346.3410.15居民点与独立工矿事业用地2390.4218.02交通用地113.820.86合计13265.09100.00表3-8:坦洲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一览表(2002年)用地分类面积(公顷)百分比(%)居住用地439.4218.39村民居住用地1129.6747.26公共设施用地112.974.74工业用地400.6416.76市政设施用地31.191.31绿地162.716.81道路广场用地112.924.73对外交通用地0.9≈0总建设用地面积2390.42100(二)问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上世纪九十年头以来,珠三角小城镇大多实行以地生利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以出让土地来获得发展的启动资金,以低廉的土地价格吸引产业的进驻。在此模式下,随着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的消耗殆尽和环境冲突的日渐尖锐,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以为继,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必需让位于集约型模式。土地开发的限制和管理力度亟待加强新一轮《坦洲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2020年前可建设用地?公顷中,目前已出让?公顷,占总量的?%,但真正报建的仅占出让量的?%,而已建成的仅占出让量的?%。2003年以来,坦洲镇土地市场基本上“有价无市”,尽管土地价格已涨至10~12万元/亩(工业用地),但一级土地市场上基本已无地供应,而在二级市场上,由于土地拆分过碎,买家很难找到10亩以上的完整地块。如此情势对坦洲镇的后续发展不利,其必定影响到正常的招商引资工作,为较大规模厂商进驻坦洲制造阻力;同时,其影响了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限制力度,限制了政府经营城市的手段和范围,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有序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有机组织。土地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假如坦洲镇将来不能合理地整合土地资源、整顿土地开发秩序,则一切发展机遇皆是空谈。坦洲镇政府对此已有相识,为此建立了土地通报制度,并严管土地开发管理和转让工作。将来坦洲镇应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做好闲置土地的回收和整合利用工作。第四章发展条件(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坦洲镇与中山市中心城区的联系被五桂山体阻隔,处于中山市市域的南端“犄角”,深深楔入珠海版图的中心。单就空间拓扑关系而言,坦洲镇与珠海市的一体性关系更为明显;而在这样的地理空间特征的影响下,坦洲镇在经济、产业、交通等方面都较强地呈现出与珠海市的一体化趋势,而其与中心城区的关系则更多地表现为行政隶属关系。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是坦洲镇种种发展优劣势与机遇的前提。原本,坦洲镇的发展上有中心城区的支持,下有珠海特区的带动,应有“左右逢源”之势。但是,坦洲镇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是中山市19镇中最远的,两者的联系又受五桂山阻隔,中心城区的原本较弱的经济辐射力很难达到坦洲;而在珠海方面,从珠海特区建立直到二十世纪末,由于特区边检制度和中—珠行政分割,珠海的辐射带动对坦洲发展的主动意义并未充分体现,相反地,特区在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明显。于是,“左右逢源”多少打了折扣,坦洲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自身,走外向型道路。此外,紧邻特区的区位优势还增加了买家对地价升值的预期,在客观上是导致上世纪九十年头中期的房地产泡沫和目前土地市场失控的微观缘由之一。然而,随着本世纪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实质性进展,和中—珠经济一体化,特区与中山“背靠背”的关系渐渐演化为“手牵手”,坦洲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将成为中—珠经济一体化的前沿,区域合作的最佳舞台,从而在发展中真正尝到“左右逢源”的甜头。(二)潜在的交通优势尽管目前坦洲镇到广州、深圳仅??公里路程,到澳门仅10公里左右路程,??公里范围内有中山港、神湾港、珠海港、珠海机场、澳门国际机场,100公里范围内还有广州、深圳、香港等多个国际机场,但是,由于坦洲镇对外交通过于依靠南坦路路口,而105国道通行实力又有限,所以目前交通不算便利,其事实上仍可谓坦洲镇发展的瓶颈之一。然而,坦洲镇具备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改善其交通区位。2010年前,广珠轻轨将紧贴镇域东侧通过,并在三乡镇中心区和珠海前山分别设站,站址距坦洲分别约2公里和??公里;镇域内将有粤西沿海高速、太澳高速(即京珠高速西线)两大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通过,在坦洲镇设有大型出入口,并且这两条高速马路将来均会与跨越珠江口的桥梁或隧道相连,成为联系东西岸的交通要道。因此,只要坦洲镇处理好了镇区对外交通联系问题,将自身有机融入区域交通网络,则可实现潜在地交通优势,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全新的平台。(三)较独特的农业发展条件坦洲镇农业发展条件的独特性来自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镇域西部的农业区是距离珠澳都市圈最近、将来与珠澳都市圈交通联系最便捷的、面积最大的一块农田爱护区,是发展郊区型农业的最佳区位。而同时,坦洲镇具有农业生产的历史基础和良好口碑,近年来又大力调整农业产出结构,积累了确定的阅历和资金,为将来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链条奠定了基础。此外,近在咫尺的珠海唐家高校城亦可为坦洲镇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供应智力支持。(四)相对低廉的企业成本与珠海市相比,坦洲镇在地价、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地价为例,尽管珠海金湾、南屏、唐家、斗门等地距离珠海中心城区相对较远,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其地价高于坦洲镇,而坦洲镇则形成违反地价衰减规律的地区。行政区划的影响不消逝,则坦洲镇还将在区位优势的同时保持地价的相对优势,利于引进和发展其次产业;而假使行政区划调整,则坦洲镇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将长足发展,地价也将有激增。表4-1:珠海市有偿运用土地现行基本价格与坦洲镇对比表(元/平方米)商业、旅游、加油站办公楼别墅住宅工业珠海市区2100~25001100~15001100~1500460~700西区630~1100520~850430~700260~400东区406~818226~468236~468236~308坦洲镇————100~400150~200其他各项成本中,劳动力生活资料费用、环保费用、水电费等方面坦洲镇都具有比较优势,利于产业的引进。(四)较好的产业及社会发展基础与相邻的中山神湾、板芙等镇和珠海斗门区等相比,坦洲镇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已具有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目前,坦洲镇已形成较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较完善的生活生产服务设施配套,并创建了较好的的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部分产业已形成规模,地方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体现,产业链初步形成,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推动。二、劣势(Weakness)(一)土地储备量不足,政府对土地开发的限制力度较弱坦洲镇是中山市其次大镇,总面积130.14平方公里,土地原本是其相对丰富的资源,但近年来的开发不当已致使土地储备量不足、闲置用地比例畸高、人均建设用地严峻超标;而相邻的中山神湾、板芙等镇和珠海斗门、金湾等区发展起步较晚,土地炒作行为较少,因而尚有较多廉价土地储备。此种局面将增加坦洲镇今后招商引资的潜在困难,降低坦洲镇把握发展机遇的敏捷自主性。表??:坦洲镇与周边镇区土地存量和价格比较坦洲镇现状数据为2002年数据,其他各镇均为2001年数据。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年限三乡镇为2010年,其余各镇均为2020年。镇区名称建设用地现状规模(km2)规划建设用地规模(km2)已出让建设用地(km2)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万元/亩)坦洲镇23.9010~12三乡镇27.511~13神湾镇5.269~10板芙镇3.818~9南朗镇13.84五桂山镇6.266~8(二)科技力气薄弱,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力气,也是坦洲镇目前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90年头中期以来,坦洲镇在短期内顺当引进了大量技术、资金、项目等,实现了经济起飞。但是,经济起飞和居民素养提高未能同步,目前坦洲在劳动力文化水平构成、科教力气、科技应用、科教资金积累和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严峻制约了坦洲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制约了城镇化由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高潮兴起,珠三角经济格局即将发生巨变,将来几年内将是珠三角各城镇把握产业转移机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迈向集约式内涵型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机。此时,拥有大量较高素养劳动力和较成熟科教体系的城镇将抢占先机;而科技力气薄弱的坦洲镇在这场竞争中可能落于下风。(三)政策劣势坦洲镇北面为中山市三个中心镇之一的三乡镇,将来必定形成南部组团的中心;广东省和中山市对中心镇都有诸多政策倾斜,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方面也会有着重考虑。坦洲镇最大的邻居珠海更是国家特区,享有更多政策实惠,随着珠海“城市西拓”战略的实施,斗门区也纳入珠海城区享受各种实惠政策。坦洲镇面临周边地区挟政策优势争夺发展资源的威逼,在政策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三、机遇(Opportunity)(一)宏观环境的良好趋势1.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高潮兴起有关资料显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高潮已经出现,并将持续到2007年左右,其特征为:(1)其重点加速移向中国;(2)其结构层次不断向高端演进近几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已从一般加工业渐渐向先进制造业转移;从低成本地区向高素养人才集聚的大城市转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学问密集型产业转移,特殊是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已初露端倪。80年头,国际产业向我国内转移以轻纺工业为主;90年头初以家用电器制造为主;90年头末至今,微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流。将来,基础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点。;(3)呈现制造、研发和服务联动转移态势;(4)呈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近几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已从一般加工业渐渐向先进制造业转移;从低成本地区向高素养人才集聚的大城市转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学问密集型产业转移,特殊是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已初露端倪。80年头,国际产业向我国内转移以轻纺工业为主;90年头初以家用电器制造为主;90年头末至今,微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流。将来,基础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点。珠海、中山两市正在主动吸纳国际产业转移,以实现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坦洲镇在其中也初尝甘饴。例如:随着日本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企业进驻广州,形成华南汽车基地,华南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汽配产业与之匹配的产业契机吸引了周边城市的角逐;目前,江门、中山已领先一步,一大批零配件企业入驻中山,集中于中炬汽配园和坦洲镇中珠—日本工业园,可望形成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2.两个CEPA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支配》、《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支配》(CEPA)的签署,标记着三地经济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拓展共同旺盛的发展空间。粤港澳之间的深化合作,有助于快速提升珠三角区域竞争力,自然也为坦洲镇的发展创建了一个更具高度的平台。同时,随着珠澳都市圈的形成,珠江西岸区域增长极将强化,其对坦洲镇的经济辐射也将增大。3.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从1992年上一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至今,历时十多年后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最终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一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将在城镇空间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上取得突破,为珠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背靠背”到“手牵手”,《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明确传达了九市发展观和发展策略的转变;在此转变下,处于中—珠边界的坦洲镇对两市的意义均有彻底的转变,成为区域协调与合作的重要舞台。(二)交通区位的重大变更交通相对不便曾制约西岸的发展,而港珠澳大桥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极大地变更西岸的通达条件,珠海将因此而由陆路交通末梢一跃而成为门户节点。将来,珠海除保留105国道为一级马路外,还规划有四条高速马路以确保中远期珠海成为国家马路主枢纽。四条高速马路中,就有两条(南北向的广珠西线高速马路和东西向的粤西沿海高速马路)穿行坦洲,江珠高速在坦洲镇西??不到公里处与粤西沿海高速相交,京珠高速马路在??与粤西沿海高速交汇。因此,坦洲镇实际处于珠海将来对外交通网络的核心地带,可谓珠海对外联系要冲。借助珠澳都市圈对外拓展其辐射势力范围之机,坦洲镇可大大提高自身交通通达性,并利用此便利发展自身产业。(三)中山市城市总体格局的调整1.组团概念的提出和推行2002年底市政府明确提出组团发展概念,将市域划分为中部组团、东部组团、西北组团和南部组团。三乡、坦洲、板芙、神湾四镇组成了南部组团。组团概念的提出,变更了以往各镇区单兵作战、恶性竞争的局面,有利于各镇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坦洲镇可发挥自身高速马路疏运系统发达、紧靠珠澳的优势,在南部组团扮演重要角色;而首要的,就是要创建便利的交通联系贯穿其他三镇,将神湾港、三乡中心客运站和货运站,以及规划的三乡轻轨站等重要交通节点连缀成网,奠定将来坦洲镇作为中山市南部物流中心的地位,为坦洲镇担当珠澳都市圈对外辐射跳板的职能打下硬件基础。2.“南北逢源、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应对珠三角经济格局的变更,中山市提出了“南北逢源、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在此战略中,坦洲占据重要地位:坦洲镇在地理空间上深化中山市的“南源”珠澳都市圈,扼守中山市与珠澳都市圈联系的要道。在东西向联系上,坦洲境内的粤西沿海高速是中山市三条“西联通道”之一;而考虑到将来粤西沿海高速将与港珠澳大桥相接,可以预见,这条连接东西岸并贯穿广东东西两翼的道路将在区域中发挥重大作用,构成沿海发展轴的主骨架。中山市总体空间发展战略对坦洲镇最大的意义有二:其一,坦洲镇将作为中山承接“南源”珠澳都市圈辐射的前沿和跳板;其二,集南北、东西向区域交通要道于一体的坦洲镇有条件在区域物流网络中获得重要地位。3.市域马路交通网络的调整意向(四)珠海市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1.“城市西拓”战略的提出珠海新一轮的城市规划确定了“由‘主城区—次中心城主城区包括由新老香洲、吉大、拱北、前山等组成的中心城区和由南屏、湾仔、洪湾组成的南湾城区,次中心城指金湾次中心城和斗门次中心城。—外围新城—中心镇’构成的多层次、组团型的城市空间体系”;远景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形成中部城市带和西部城市带中部城市带自北向南由唐家湾新城、主城区和横琴新城组成;西部城市带自北向南由斗门次中心城、金湾次中心城和三灶新城等组成,并形成与中部城市带相当的规模。在中部和西部两大城市带之间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并保留成片的田园与开敞空间。并重的‘双城结构’”。由于珠海版图的特殊地理形态,其主城区与次中心城,中部城市带与西部城市带之间的联系只能依靠珠海大道沿线不到??公里主城区包括由新老香洲、吉大、拱北、前山等组成的中心城区和由南屏、湾仔、洪湾组成的南湾城区,次中心城指金湾次中心城和斗门次中心城。中部城市带自北向南由唐家湾新城、主城区和横琴新城组成;西部城市带自北向南由斗门次中心城、金湾次中心城和三灶新城等组成,并形成与中部城市带相当的规模。在中部和西部两大城市带之间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并保留成片的田园与开敞空间。2.区域性市场及客、货运站的选址珠海新一轮总规在前山上冲地带设置区域性市场一处,与金湾区域性市场一起,被定位为:“依据大市场、大流通的需求充分发挥珠海毗邻港澳、口岸城市的优势和交通设施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甚至全国影响的、体现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物流中心,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规模专业物流市场之一”。上冲市场的设置紧压坦洲镇界,其用意就是要利用坦洲北部便利的高速马路疏运网络和105国道,但由于地形限制,上冲市场将来难以拓展用地。坦洲镇完全可以在镇界西侧靠近上冲市场布置物流用地,与上冲市场形成合作关系,共同打造珠三角西岸的物流中心之一。在南屏一带,紧贴坦洲镇还布局有大型货运站,并规划有高等级马路由裕洲村西侧穿过坦洲镇与斗门、江门连接。3.高校城及高新产业布局在毗邻中山南朗的唐家湾一带规划有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珠海高校城,现在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0多名高校生在中山高校、暨南高校等国内名牌高校的珠海校区(学院)就读。此举将带动周边第三产业和该区域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山市火炬区—珠海高校城之间将形成珠江口西岸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带。坦洲镇与其近在咫尺,产业发展又素来与珠海和火炬区具有紧密联系,可争取成为高新产业带外围的配套产业区。四、挑战(Threaten)(一)百花齐放,如何应对来自周边的白热化竞争?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不是坦洲镇一家独有,网络化发展的珠三角地区,任何一个城镇都有可能在机遇争夺中胜出。在西岸新一轮经济起飞的背景下,坦洲镇面临来自周边的激烈竞争,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实力强大的对手。首先,外向型加工工业方面,神湾、板芙两个后起之秀正大步追逐。两镇与坦洲相比,具有确定的企业成本优势,并依托神湾港进出口便利,在外向型加工工业引进方面构成较大竞争。其次,在产业升级方面,坦洲镇也有强劲对手,汽车配件生产、高新产业区配套产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均面临较大压力。汽配生产方面有来自中炬汽配园和江门汽配园的竞争,而且这二者均已初具规模,具备集聚效应优势。在争取成为“珠海高校城—中山火炬区”高新产业带配套产业区的竞争中,南朗、三乡、民众等镇具备和坦洲镇几乎等同的条件。发展物流业的问题上,则一方面是中山市严格限制物流园区选址,坦洲未能纳入已确定的三大物流园区(小榄、港口、中山港)之列,其发展可能受限;另一方面,又面临珠海上冲和中山三乡的竞争。再次,在已有的优势产业挖潜过程中,同样面临劲敌。例如房地产业,坦洲镇北面的三乡镇是闻名的区域性房地产业中心,并已培育出以雅居乐为代表的民营房地产业集群;由于长期的房地产业发展,三乡镇生活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其规模和档次大大优于坦洲,将来又有广珠轻轨在三乡中心区设站,对其房地产业发展颇具带动力。又如郊区型农业,来自珠海斗门、江门新会等地的竞争也不容小觑。(二)区区一镇,何以参加区域协调的多方博弈?坦洲镇的发展必需建立在区域协调的基础上,离开区域协调,则坦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均失去意义。但是,坦洲仅仅是镇级行政单元,在区域协调中具有的话事权有限,又将如何参加区域协调的多方博弈,如何利用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实现自身发展,更甚者主动推动区域协调?(笔者思索:参加区域协调的多方博弈,坦洲镇手中最突出的筹码就是交通和区位,必需首要确定的原则,就是区域着眼原则和共赢原则。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当主动为周边地区供应便利的交通联系,以提升自身意义,增加对周边事务的影响力;其次,应当争取市政府或市级机关的合作与支持,利用后者的行政优势,将坦洲特殊的区位价值更好地变现,并应寻求比金斗湾开发模式更深化。广泛、综合的合作开发模式;再次,应紧扣为珠海配套服务的主题,必需看到:只有珠澳强大,坦洲才能快速持续发展。)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一、新世纪的新发展观改革之初,普遍的发展观是将发展与增长(特殊是经济增长)等同,过度重视以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为标记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内涵、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人自身的发展等深层次内容。落后的发展观是致使二十多年来经济粗放式发展、资源恶性消耗、人居环境恶化、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弊端的根源。进入二十一世纪,从学术界,到行政管理层,都起先明确新的发展观,起先寻求建立在满足个人基本福祉和社会协调运转基础上的发展。新的发展观,既要考虑发展的最终后果,也要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包括从可持续性和协调性的角度着眼,来看待人的各种利益和活动,来处理各个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群体的关系。新的发展观不将发展视作最终目的,而视作一个手段,是为达到一个更根本更长远目的所进行的努力: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养。中心审时度势,提出并推动协调发展的政策与观念,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WOCD)发表《我们共同的将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地球上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事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实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它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资源持续、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四个方面,其本质是谋求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经济运行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探究以“绿色GDP”量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转变以往“重GDP而轻就业”的思路。2003年8月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珠三角9市时授予中山“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市”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WOCD)发表《我们共同的将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地球上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事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实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它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资源持续、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四个方面,其本质是谋求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经济运行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二)社会发展目标接着抓好支配生育,严格限制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限制在8.5‰左右,中期限制在7.5‰左右,远期限制在6‰左右。规划期内维持常住人口每年1000人左右的机械增长,用于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普及中学教化,推广高等教化,大力发展全民教化、职业教化,形成完善的教化体系。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依法实行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基本保险制度,将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大幅提高至98%以上。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健全急救和卫生保健网络。加强体育宣扬和组织,完善社区体育消遣设施,把发展竞技体育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全民身体素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文化站和图书馆网络,建设旺盛、规范和有序的文化市场。依据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消防、人防、防震等减灾预警、信息及指挥系统,抓好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实力。(三)经济发展目标1.稳步提高经济总量近期(200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5.39亿元,按总人口核算的人均GDP年均增长8%,2005年人均GDP达1.9万元。中期(200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1.18亿元,人均GDP按每年3%的增长率计算,2010年人均GDP达2.2万元。远期(201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53.67亿元,人均GDP按每年4.5%的增长率计算,2020年人均GDP达3.4万元,达到工业化后期水平。2.改善经济增长质量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规划期末使“三废”处理率达到100%。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70%左右,运用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就业率达到97%左右。扶植民营企业,创建社会自由经营气氛。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依据发展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换规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其次产业转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接着发展,人均国民收人的进一步提高,第一、二产业劳动力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接着推动“退一进二”的进程,并主动推动产业结构“退二进三依据发展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换规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其次产业转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接着发展,人均国民收人的进一步提高,第一、二产业劳动力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调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高各产业关联度,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调整产业层次,提升目前以一般制造业制造环节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兼有一般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的制造和营销环节的产业结构,并争取向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迈进(见图5-1)。图5-1:坦洲镇产业层次和地位图5-1:坦洲镇产业层次和地位研发设计制造营销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资本○○○○生产环节产业层次生产环节产业层次○○●●一般制造业○○●●●基础产业○○○○●坦洲镇目前所处的产业层次●规划期末所应达到的产业层次●远景产业发展方向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基础设施先行战略主动推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抓好重大项目和市政建设,形成以服务经济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基础设施的适当先行带动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二)工业强镇战略深化工业强镇战略,注意工业发展的内涵。整合产业资源,引导产业上档次、上规模,培育产业集聚空间。加强产业的本地根植性,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社会配套体系,提升生产服务的质量和层次,建立和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培育利于创新的企业发展空间。(三)科技与人才战略振兴科技、培育人才,提高人口素养,是确保中远期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应实行“财政支出、民间资本、信贷资金、企业基金等多渠道共同投入”的方式,大力兴办科研、教化事业。为适应工业强镇战略的须要,尤其应当重视职业技术教化和应用技术探讨,激励和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学问产权,建立职业培训机制。同时,应实行引进与培育并重的策略,利用户籍制度的渐渐放宽,主动激励和嘉奖有技术、有学历的外来人口在坦洲落籍。(四)就业保障战略保障就业是确保各人自身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维护社会安定、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计,是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福祗为全民享有的最干脆体现。应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并在全社会供应广泛的职业教化、技术培训机会,帮助市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此外,可通过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延长第一产业产业链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四、产业发展方向(一)发展新型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坦洲镇处于大都市圈边缘,又拥有大面积农业用地,是发展新型农业的最佳区位。新型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产业链向其次、三产业领域的延长,即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业以及由此带动的产后各种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指对农业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供应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的工业部门。依据联合国国际工业分类标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以下五类: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加工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由农产品加工业所带动的服务业主要是指产后的运输、贮藏、保鲜、销售等业。。新型农业具有诸多优点:农产品加工业是指对农业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供应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的工业部门。依据联合国国际工业分类标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以下五类: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加工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由农产品加工业所带动的服务业主要是指产后的运输、贮藏、保鲜、销售等业。首先,其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可以大大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实力。美国农业的产中工人数与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产后工人数比例达1:2。其次,发展新型农业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据统计,国外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农业产值的2~4倍。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已占原产品的70%以上,增殖部分是原值的5~7倍。此外还有产后运输、贮藏、保鲜、销售等服务业产生的连带价值。再次,新型农业将来发展空间较大。尽管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对农产品的最终需求趋于下降,但对农产品的中间需求,也就是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则不断扩大。从国外阅历看,即使恩格尔系数降到0.4以下,食品工业仍旧是最大产业。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不到0.8:1(能否找到坦洲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4:1,说明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坦洲镇发展新型农业,可定位为服务珠澳大都市圈,进而打入珠三角其他城市市场。为了在与周边区镇(如斗门、新会)等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首先必需解决交通和市场硬件问题,建设通畅的流通渠道,为此,本次规划特殊疏通注意农业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建设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商贸市场。此外必需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改进产品包装、保鲜、清洗等技术,以适合大都市圈居民对农产品的较高要求,为此本次规划又特地布置了两处农产品加工、处理和农科推广基地。除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之外,新型农业还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坦洲镇可利用紧邻珠海的优势,将农业产业链拓展到旅游业领域。(二)打造中山市南部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基地外向型加工工业(三)把握区域产业转移新动态,寻求提升产业结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珠三角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创建了众多外部机遇,坦洲镇占据有利的交通区位,具备确定的产业基础,因而有望把握机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较为现实的机遇包括:1.推动现有的中珠—日本工业园汽车配件项目的投产,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三工业区与中山火炬区紧密的产业联系,接着引进汽车配件产业,形成服务于华南汽车基地的配套产业基地。2.利用接近珠海高新产业带的区位优势,配套区(四)主动创建物流业发展条件物流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4月17日批准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淌过程。依据实际须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可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足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支配、组织、协调与限制”。物流概念的物质实体是“物品”,运动方式是“实体流淌”,与物流概念联系的概念有“物流管理”、“商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等。“物流”概念只描述一个过程,它是管理的对象,而对这一过程的支配、组织、协调与限制活动则由“物流管理”概念来描述。随着两个CEPA的签署,中山市宏观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将发生改善;同时,港珠澳大桥的筹建及广东省一系列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将改善中山市区域的交通区位,这样,有可能将中山市培育成为珠三角区域内交通枢纽,并使中山成为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并进而成为珠江西岸的地区性服务中心城市。为此,中山应当依托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比较优势,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加快推动城市现代化,主动参加建设珠江西岸城市带的建设,扮演好作为香港、珠江东岸发达地区与粤西欠发达地区连接的第一个重要交通节点的角色,使中山潜在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转化为人流、物流(建设珠江口西岸的现代物流基地)的优势,在全面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循环的同时,促进中山市的全面发展。依据对中山目标定位的探讨,中山借助于将来的交通发展优势,将可能建设成为珠江西岸的现代物流基地。为此,我们提出以港口、铁路、高速马路为依托,逐步形成以区域时效性物流为主导、以市域配送体系为补充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为依托,实现城市物流规模化、社会化的合理空间布局,打破仓储、运输站场用地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物流园区布局构想依据中山市的交通分布与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规划三处物流园区,其构想如下:——民众物流园区。——港口物流园区。——坦洲物流园区。依托广珠西线、沿海高速马路,毗邻神湾港和珠海特区的优势,依据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建设坦洲物流园区,为周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供应服务,主要职能为仓储、配送等。(五)挖掘房地产业发展潜力,提升其规模和档次(六)支持和激励其他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涉及行业多,属于投入少、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产业。有关专家测算,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容纳的劳动力为工业的2~3倍。主动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使小城镇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又能使各产业得到协调发展。接着发展传统的服务业如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文化消遣业等。休闲消遣业(城郊型)坦洲镇第三产业可作为珠海第三产业的补充城镇性质及规模分析一、城镇性质分析(一)区域定位1.宏观区位坦洲镇位于中山市南端,深化珠海市区中部,其与珠澳都市圈的经济联系大于其与中山市中心城区的联系。由于珠江口西岸南端特殊的地形和中—珠—澳行政区划的影响,坦洲镇实际处于珠海市内部联系的要道上,是珠海西拓的辐射通道之一。同时,坦洲镇扼守了西岸南端与其北面广阔腹地联系的狭窄通道(五桂山和珠江水相夹的上冲、一带的平坦地带),是珠澳都市圈向北辐射的前沿和跳板。在更大区域中而论,粤西沿海高速从坦洲镇境内通过,使中山坦洲、三乡和珠海唐家成为将来广东沿海发展轴在西岸的起始点,成为东西岸联系的前缘地带。2.与周边镇(区)的关系坦洲与珠海主城区和澳门:承接后者的辐射;并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为珠海主城区合澳门供应生产和生活服务,具体可包括房地产、农副产品、生产配套等等。坦洲与珠海斗门:竞争与产业互补,远期可作为区域物流中心对斗门产生确定的辐射。坦洲与中山中心城区:目前基本是较单一的行政关系,但也有经济合作关系,例如与火炬区合作开发第三工业区,与市金斗湾开发公司合作开发金斗湾,等等。将来,坦洲镇可以借现有的合作基础,形成与火炬区的紧密合作,借此消退自身在科技力气和政策资源方面的劣势。另一方面,坦洲和中心城区都有必要深化探究新的合作开发模式,变更九十年头“金斗湾模式”,从单一的出让土地转向综合开发,使双方收益都得以最大化。坦洲与中山三乡:由于三乡发展较早,其产业道路又基本与坦洲相像,所以两者之间除了竞争与互补合作之外,坦洲还应加强对“三乡道路”的探讨和借鉴。将来,在南部组团内部,三乡镇作为中心镇,必定对包括坦洲在内的周边镇区产生辐射作用。在区域交通方面,坦洲与三乡将存在分工合作,具体而言,则是坦洲作为区域物流中心,三乡则充当区域客流中心。坦洲与神湾和板芙:坦洲镇经济起步早于神湾和板芙,产业基础也强于这两镇,但将来仍将存在较强的竞争。三镇应寻求合作与产业互补,避开恶性竞争形成内耗,不利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坦洲与神湾在物流业上应大力合作,利用神湾港,加强坦洲物流园的配送实力。(二)城市化动力机制以往,坦洲镇与中心城区经济联系较为薄弱,其经济起步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外向型出口加工工业的引进,城镇化机制基本属于外向型城镇化。近年来,由于早期产业发展的积累,本地经济实力增加,民营企业起先蓬勃发展,自下而上型城镇化机制作用日益明显。将来,坦洲镇应接着培育民营资本,大力引进外资经济,并利用自身优势争取中山市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获得“三源驱动”,以工业化为楔入点,加快城镇化步伐。(三)城镇职能1.中山市南部出口加工制造基地2.南部组团的物流中心,中山市物流园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珠海高校城—中山火炬区高新产业带的配套产业区4.中山市汽车配件生产业基地之一5.中山市重要的交通节点6.珠海市内外交通要冲7.珠澳都市圈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之一8.珠澳都市圈将来经济辐射前沿和跳板9.区域性房地产业中心(四)城市性质中山市南部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服务于珠澳都市圈的产业配套区,二、人口规模预料(一)历年人口规模变更状况表6-1:坦洲镇1998~2003年人口变动状况表年份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数诞生死亡迁出迁入逐年增长率(‰)人数逐年增长率(%)19905071511762151055101619915124999624983158810.51992525721144300847132725.81993541591357237652111030.2199455179111225667683718.8199555973109829354953214.425667199656759105332874980514.019975752893627667963013.5199858450119732284289316.0372571999598931154325956104724.7399917.320006071610083403008307713.74770019.3200161601785323967140314.642545-10.82002624407023581058154413.65867837.9200364351877375688128523.47237223.3(二)人口规模预料1.常住人口方法一:回来分析法建立一元线性回来方程如下:P’=988.9Y-1917191其中,P’为所求年份常住人口数,Y为年份。经检验,P’与Y的相关系数达0.997,计算值相对误差均小于1%。由此计算得:Y=2005,则P’=65554;Y=2010,则P’=70498;Y=2020,则P’=80387。建立一元指数回来方程如下:P’’=(3.68668E-11)*1.01767^Y其中,P’’为所求年份常住人口数,Y为年份,E为自然对数。经检验,计算值相对误差均小于1.2%。由此计算得:Y=2005,则P’’=66252;Y=2010,则P’’=72317;Y=2020,则P’’=86163。方法二:综合平衡法2002年末,坦洲镇常住人口62440人;1990~2002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17.5‰,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预料今后10~20年内,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将有确定的提高。因此,至2005年年均增长率按18~20‰计,预料近期全镇常住人口可达到6.6万左右;2006年~2010年年均增长率按20~25‰计,预料中期全镇常住人口可达到7.4万左右;2011~2020年年均增长率仍按18~20‰计,预料远期全镇常住人口可达到8.9万左右。结论:一般状况下,常住人口的变更趋势为线性增长,但坦洲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随着户籍制度的放宽,城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坦洲镇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提升(文化层次达到确定高度的暂住人口落户本地的可能性比较大),常住人口的增长率会有确定的提高;而中期之后,受大都市圈郊区化趋势影响,增长率仍将保持确定的高度。因此,取近期常住人口6.6万,中期7.3万,远期8.7万。2.暂住人口1995~2002年,暂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5.9%。2002~2005年,因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接着壮大,暂住人口增长率将出现较高水平,按16~18%计算,预料近期暂住人口达到11.5万左右;2006~2010年,年均增长率按14~18%计算,中期暂住人口达到25万左右;2011~2020年,暂住人口增长将放缓,可依据线性预料:1997~2002年间坦洲镇暂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长0.7万人,考虑到2010~2020年间的经济总量远大于1995~2002年间,暂住人口的增长量也将有所增大,取2010~2020年年均增加1.2人,得到远期暂住人口37万人。(三)建设用地及配套设施计算中的人口口径暂住人口中有确定比例的人具备转为常住人口的条件,户籍制度改革下,这部分人大多将转为常住人口;即便户籍未变更,这部分人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需求水平与常住人口是基本相同的。尤其在坦洲镇,由于区域性房地产业较发达,部分暂住人口对建设用地指标的要求必定较高,若依据一般的计算方法,将全部暂住人口按80%折减计算用地,必定造成用地惊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影响城镇发展。因此,规划中考虑将一部分暂住人口依据常住人口的配建指标进行配套,其中包括:(1)较高素养人才,占全部暂住人口的1%~2%;(2)居住多年的外来一般技术工人,约占全部暂住人口的4%~5%;(3)其他暂住人口中的3%~4%。因此,计算建设用地指标及各项配建设施时,应将暂住人口中的10%左右视为与常住人口等同。本轮规划中,为便利表述,将暂住人口的10%与常住人口的和称为修正常住人口,其余人口称为修正暂住人口。预料结果见表。三、用地规模预料(一)建设用地人均指标1995年至今,坦洲镇建设用地拓展速度平均为每年??公顷,至2002年,建设用地总量达到2390.42公顷,人均建设用地218.5m2/人,土地利用极为粗放。规划期内应大力缩减人均用地指标,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依据国家规范和广东省有关规定,参照珠三角类似城镇指标,确定坦洲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近期为160m2/人,中期为115m2/人,远期为108m2/人。(二)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料总建设用地=(修正常住人口+修正暂住人口×80%)×人均用地指标。预料结果见表。按此发展趋势,总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约为每年100公顷左右。表6-2:坦洲镇人口与用地规模预料表人口规模(万人)用地规模总人口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修正常住人口修正暂住人口人均用地指标(m2/人)总建设用地(ha)2005年18.66.6127.810.81602603.42010年32.37.3259.822.511531972020年45.78.73712.433.31084227.26四、人口及用地规模复核(一)就业容量复核新发展观要求经济增长真正惠及全民,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供应充分的就业机会,为各人自身发展创建基本条件。利用坦洲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确定的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结合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可预料将来就业容量;再依据表6-2中所列人口规模预料值,计算将来劳动力供应量。将两者对比,即可大致了解规划期内坦洲镇劳动就业形势。表6-3中所列常住人口劳动力比重因无2002年数据,所以运用坦洲镇2000年五普公布数据,将19~60岁年龄段人口视为劳动人口,由于此项数据在两年内不会有太大变更,因此可视为基本精确。同时,所列暂住人口劳动力比重因无坦洲镇数据,就运用中山市2000年五普公布数据,1995~2002年间中山市此项数据基本平稳,所以可认为2000年中山市五普数据基本也能反映坦洲状况。其他各项推定数据(如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比重等)均为参照阅历数据推定,并已考虑到各发展阶段的波动。表6-3:坦洲镇将来就业形势预料表2002年2005年2010年2020年岗位供应量GDP(亿元)20.4835.3971.18153.67其次、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1.75929395其次、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3.543.63.84.2其次、三产业就业岗位(万)5.319.0417.4232.4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0.40.50.61.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525.668.304.27总就业岗位供应量9.8314.725.7236.67劳动力供应量常住人口6.246.67.38.7常住人口劳动力比重(%)57.27555045常住人口劳动力供应量3.573.633.653.92暂住人口7.24122537暂住人口劳动力比重(%)93.57949090暂住人口劳动力供应量6.7711.1622.533.3总劳动力供应量10.3414.7926.1537.22失业率4.930.601.641.48依据此表计算结果,坦洲镇人口规模预料基本精确。照此规模发展,将来坦洲镇基本可以做到充分就业,预料的失业率均在绿色警戒线一般认为失业率在3%以内为劳动力供应紧缺型,处于绿色警戒线;在3~5%属于劳动力供应宽松型,处于黄色警戒线;在6%以上则属于劳动力失业严峻型,处于红色警戒线。范围之内;而依据经济学有关理论,一个较低的失业率对于维持经济发展活力是有益的。一般认为失业率在3%以内为劳动力供应紧缺型,处于绿色警戒线;在3~5%属于劳动力供应宽松型,处于黄色警戒线;在6%以上则属于劳动力失业严峻型,处于红色警戒线。(二)土地承载与产出实力复核目前坦洲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不足9%,将来更将逐步削减,因此,计算中把全部GDP视作城市建设用地的产出;同样,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削减到一个很低的数量,并且多数将居住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因此将全部人口视为城镇建设用地承载人口。表6-4:坦洲镇将来土地承载与产出实力预料表2002年2005年2010年2020年GDP(亿元)20.4835.3971.18153.67建设用地规模(公顷)2390.422603.431974227.26单位土地产出(万/亩)5.719.0614.8424.23总人口13.518.632.345.7单位土地承载人口(人/亩)3.774.766.747.21(三)结论以上两项复核结果显示:1.预料基本精确;2.产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还是逐步向高新发展?第八章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一、城镇空间格局现状(一)总体格局变迁1.山水时代农业时代,坦洲镇城镇空间最早是依托坦洲山和坦洲河绽开,背山面水的秀丽之地哺育了坦洲镇旧镇区。当时的镇区是镇域广阔农村的行政服务中心,以河涌水运作为主要的交通联系手段。2.马路时代进入工业化初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马路交通逐步取代水运成为主要交通方式,城镇起先依托南坦路向东、南两个方向拓展,形成了第一、其次工业区联片的产业空间。越过产业空间带,城镇生活空间向东、南进一步延长,镇域东部借助紧邻珠海的优势形成了确定规模的中档房地产业集聚空间,十四村一带则形成居住密度畸高的出租屋群落。坦神马路的修建和京珠西线、粤西沿海两条高速路的定线拉动了城镇空间向新的方向拓展。坦洲镇将新行政中心区选址在神州大道东侧,引导城镇新中心沿神州大道发展;并在镇域北部依托规划的两条高速马路开发大型工业园区——第三工业园一至四期。(二)总体格局评价目前,坦洲镇由西北向东南已形成“工业—居住—工业—居住”的“三文治式”空间生长趋势,生活及生产服务设施零散分布于各主次干道沿线,各项功能空间高度粘连,并依靠城镇交通主干道来组织其相互间的联系。在城镇发展起步阶段,这样的空间结构确有削减开发成本,达到小范围内城镇功能的便利组织;然而,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功能的困难化,这样的空间格局将导致功能相互干扰,并且很难形成城市景观。与此同时,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存在“到处开花”的现象,开发建设未能连片进行,导致道路等基础设施不能高效利用,形成投资奢侈。当前空间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出让土地的支配性不强。这样,一方面导致土地出让收益不高,另一方面,政府部分丢失了对城镇功能结构的引导实力,对于变更“用地开发不够集约、城镇空间有欠紧凑”的现象,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三)各项用地功能现状布局1.工业用地现状布局全镇现有工业用地公顷,集中工业用地四处,包括:(1)第一工业区:位于旧中心区东侧,始建于1990年,规划面积3500亩,已开发2800亩,引进企业106家,累计合同引进资金3.5亿美元,是坦洲目前主要的工业产出园区。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联邦制药、日星电气等大型企业设厂于此。2002年区内增设占地1017亩的安南工业园,该园已通过广东省环保局环保立项,可吸纳制革、漂染等项目。(2)其次工业区:第一工业区向东发展的延长,规划占地面积1505亩,已开发1155亩,共引进企业62家,累计引进资金8500万美元,其中有欣锠鞋业、伊泰莲娜首饰、裕昌橡胶等大型厂企。(3)第三工业园区一~四期:即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坦洲)工业园,位于坦神马路、沙坦马路、粤西沿海高速马路和京珠西线高速马路汇合处,占地7500亩,交通便利,设有中山海关坦洲办事处、动植物检验检疫办事处、港澳车辆查验场等机构和场所。主要面对国内外大型或高新技术企业引资,已有40多家大型企业落户兴建投产,包括高宏精密、钧维电子、小原光学等高新技术企业。区内还有规划占地100万平方米的中珠日本工业园,主要以日本中小型汽车配件和精密制造企业为招商对象,首期入园企业11家,投资约1.24亿美元。另有各村属工业用地零星穿插在居住用地中。2.居住用地现状布局全镇现有居住用地公顷。其中近??成为居民宅基地,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商住用地比例渐渐上升;缺乏统一规划、立面形式杂乱、建筑密度过高的居民自建住宅和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商住小区在空间上并存,甚至在新行政中心区周边、金斗湾房地产业集聚区内都有大量自建住宅,影响城镇功能的组织,确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建成区无城市景观的局面。目前生活居住空间集中于两大片:(1)旧中心区:坦洲镇最早的城镇生活居住空间,主要为坦洲镇本地人聚居。该区生活配套较为齐全,但规模档次不高。居住建筑以居民自建住宅为主,平均容积率1.2左右,大多为3层左右建筑,间距较小。第一工业区周边还有部分早期商住楼,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都比较大。紧邻坦洲山脚和坦洲河两岸建有大量民居,影响城镇景观,并对河涌造成较大的生活污染。(2)金斗湾居住区:上世纪九十年头起先形成的新居住空间,以商住楼为主,是坦洲镇外来购房者聚居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居住入区”理念渐渐为本地人接受,在金斗湾区购房居住的本地人日渐增多。该区目前的公共服务设施比例较低,在确定程度上制约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另外,金山城二期烂尾楼影响着城镇景观和功能组织。金斗湾东侧的十四村一带则是外来打工者聚居的主要区域。该区域是坦洲镇距离珠海中心区最近的区域,且突入珠海境内,基本相当于珠海的一个“城中村”。村东与珠海交界处有一个边防检查站,可供人流通行,出此检查站即到达珠海23、3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由于该区出租屋租价不到珠海的一半,因此大量珠海外来工在此租住。现状形成的建筑密度过高,路网结构、空间尺度不符合城市景观要求,自发产生的生活服务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须要,居住密度畸高,市政基础设施压力较大。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状布局除旧中心区较为集中的行政办公、商业及文化消遣用地之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均散布在各社区(村),并且大多沿道路带状分布,其规模及档次均有待提升。二、规划城镇空间结构(一)指导思想整合城镇空间,理顺功能结构,使空间结构明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