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答案解析附后卷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取意于“高过于宽”的长方形单幅纸页这一载体形态,清代称为“状”的文书还有:(1)具结文书,称为“()”;(2)具保()的文书,称为“()”;(3)领取钱、物的字据,称为()”。2.民国时期的任命状依据任命官员的级别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A、特任B、考任C、简任D、荐任E、委任3.示、()、(),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4.报告不仅是一种公文,也是一种()。5.民国时期令的运用领域逐渐限定为()A、上级对下级B、下级对上级C、公署职员行用于人民D、人民对官署职员6.过所7.汉代的制书格式是:首称(),末称“某年某月下”。《除肉刑制》一文首称完整,末称残缺。8.刺,周代用作();汉代拜谒之刺,称为();到了宋朝,刺作为平行公文文种的作用,为“()”所取代。9.禀,至迟在宋朝:逐渐演化为()的一种;至迟在清乾隆初年,逐渐具备()的性质,成为()文种。10.作者署名在成文日期之次行,反映出民国时期()公文的署名惯例。11.试辨析同一名称公文的发展演化阶段。12.唐朝榜文,依其经常性用途,分为()A、布政榜B、安民榜C、报捷榜D、盟誓榜E、劝谕榜13.用于批转和转发其他机关的公文的通知应该属于()A、发布性通知B、转文性通知C、事项通知D、知照性通知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公文文种的改造和创新,摈弃了旧式公文中的()A、训令B、呈文C、签条D、批令E、咨呈15.疏16.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而发作用的运转流程,将其依序连缀为一而形成的语句,叫做()A、连动结构B、预期连动结构语式C、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D、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17.阐述民国时期“咨”和“公函”所适应的行丈关系及彼此用途消长的情况。18.简析命令与令的关系。1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是()A、意见B、通报C、决议D、指示信20.奏本21.唐代,以法规形式,将“关”明定为平行公文文种,用于诸司之间自相()。A、致送B、质问C、商量D、关会22.质问书23.简述“决定”形成的主要途径。24.试辨析决定的类型。25.清代有“()”,供官员等出入宫禁,或作军中通行证。又有“()”,类似后世奖状。又有“()”,由地方督、抚、司等衙门发给执行某任务的差官,凭以取得沿途文武官员保护。卷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决定的类型主要有()、()和()。2.文告泛指对社会()的各种公文。在某些公文中则指布告。3.唐代,告身由()、()二部颁发。4.“掩废光明之血史,泯灭先烈之英灵”一语所用的修辞是()。A、比喻B、借代C、夸张D、对偶5.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决议文种的使用情况及原因。6.《天祚帝封金主为东怀国皇帝册》一文中,“碧云袤野,固须挺于渠材;皓雪飞霜,畴不推于绝驾”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排比B、对偶C、夸张D、比喻7.票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将解放区行用不久的签呈公文,更名为()A、签文B、咨呈C、签报D、题呈9.阐述清代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简答禀未设置为正规文种的原因。10.牒11.“鉴核示遵”一语所包涵的意思有()A、对照审察B、查对核实C、示范表率D、批示指令E、遵行照办12.什么是策?什么是册?13.命令14.战国时期,()开始成为文书名称,但其性质,颇异于后世。15.檄16.《北京宫殿告成诏》中首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代公文程式中称为()。A、后书B、末称C、正文D、首称17.分析《杨克献请改考技术职上铨叙局禀》与一般上行公文格式的不同之处。18.凡以决定大政方针、确定思想政治路线、制定政策策略为内容者,称为()A、决策性会议纪要B、安排性会议纪要C、协调性会议纪要D、情况性会议纪要19.会议纪要的程式结构模式主要有()、()和()。20.公文的生效标识主要包括()A、发文机关署名B、个人署名C、成文日期D、签发人E、印章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公文文种,保留了旧式公文中的()A、布告B、公函C、批D、决议E、令22.本、敝、职、属是公文特定词语中的()。A、程式套语B、引述语C、层次结构词语D、称谓代词23.“策”(策书)作为正式公文后,其用途为()A、立、废太子B、立、废后妃C、立、废王侯D、拜命三公E、罢免三公24.票是怎样发展演化为公文文种的?25.下行之牒始于()A、两汉B、隋唐C、两宋D、明清卷I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什么是教?简答教的写作特色。2.公文特定词语包括若干门类,主要有()。A、程式套语B、称谓代词C、公文语词D、层次结构词语E、专用词汇3.《元管军百户史整申逃军状》在结构上有何特色?4.对原本适用决定、规定的事项,因难以期于一律,改用指示作努力方向的指示属于指示类型中的()A、部署性指示B、疏导性指示C、政策性指示D、制断性指示5.分析《谏造大像疏》一文得体的文风特色。6.在此前的历史阶段,该名称,仅作为发出公文的动作,或指称公文的外形特征,可视为()时期。7.民国时期“状”文种主要作为()。8.在我国古代,将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的时期是()。A、周朝B、秦朝C、汉朝D、南北朝9.唐初,负责君命公文审定工作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直隶省D、尚书省10.简答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及其各自运用时期。11.识记意见在党政系统的各自文种地位,试述意见有待进一步规范化。12.《出师表》的结尾(末称)以感恩(),以远行归结上表动因。13.为什么说路引是明代官府控制民众、预防奸宄的制度?明代对路引是怎样管理的?14.奏本的“后书”是由()和作者款署组成的。15.作为皇帝行遣小事的公文,宣头主要运用于以下历史时期()。A、隋B、唐C、宋D、金E、明16.公文的文尾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和印刷说明,三项的起首在格式上均需要()。17.什么是批、批答?试析批(及批答)的两项用途。18.简析公报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之处。19.分析《为北伐谕中原檄》的写作特色。20.状文首称中的作者,又称“()”21.在民国时期的“呈”里,“项目事由”文字概括以()字收尾;“形式事由”()文字概括以()字收尾。二者藉以区别并因而合称为()。22.诰的本意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23.启24.在民国时期,必须由个人具名上呈的上行公文文种是()A、签呈B、咨呈C、详呈D、题呈25.诏黄卷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结状;为别人担保;保状;领状2.参考答案:A,C,D,E3.参考答案:布告;通告4.参考答案:经常性制度5.参考答案:A6.参考答案: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7.参考答案:制诏某官8.参考答案:审讯笔录;名刺;咨9.参考答案:书札;公文;上行10.参考答案:下行11.参考答案: 仅就某一名称的公文发展演化阶段辨析,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规范文种时期:与文种定义相吻合,是该名称公文的规范文种时期。 第二,前文种时期:在规范文种之前的历史阶段,该名称只指发出公文的动作或外形特征。 第三,准文种时期:以其为名称的公文,实质是固定以某个其他文种兼用于该特定用途。 第四,变易文种时期:由于用途发生根本改变,名称虽然依旧,实质已变易为另一个文种。 第五,文种孑遗时期:历史上早已消亡或现行法规已经取消的文种,在实际公务中,仍按传统习惯偶尔运用。12.参考答案:A,B,E13.参考答案:B14.参考答案:A,D,E15.参考答案: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16.参考答案:C17.参考答案:民国时期多数时间中,同时设立“咨”、“公函”两个平行文种。如果仅从合理性分析:本应将“咨”限于同级(或称平级)机关之间使用,将“公函”限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使用。但袁世凯出于复辟帝制的考虑,在民国三年五月,蓄意突出文种设置中的等级因素,从而使公函的使用范围大为缩小。北洋政府中后期,公函与咨的使用范围消、长趋势大致是:咨的用途日渐缩小,公函的用途日渐扩大。1928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公文程式条例》。规定:“咨,同级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公函,不相隶属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使咨、公函两种文种的用途纯化,各自适应同级、不相隶属两种行文关系。这是平行公文进化上的一大进步。18.参考答案:命令和令是同一文种的两个支种。具体来讲,在延续至今的公文中,令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经过2000多年反复使用,出现了众多分支。有关令文种的现行规定,其实质是把特定作者、特定用途、特定用法的一切特殊的专令概括为“令”;而将一般用法的令称为“命令”,从而大大简化了文种类型。19.参考答案:D20.参考答案: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21.参考答案:B22.参考答案:是从“书”这一文种中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23.参考答案: 1法定会议讨论 2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3分管领导同意首肯24.参考答案: (1)决策性决定:通常针对全局范围内具有政策性的重要事项作出决断,并要求贯彻实施。 (2)安排性决定:对具体事务性问题作出安排,其中部分须要遵照办理,部分只要求知悉内容。 (3)表彰、处分决定:对众多收文机关而言,一般只要求知悉内容,不提出办理要求。25.参考答案:腰牌;功牌;护牌卷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决策性决定;安排性决定;表彰、处分决定2.参考答案:正式宣告3.参考答案:吏;兵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 决议,是民国时期随着议事制度的健全而产生并实际运用的文种。 (1)决议的形成经历了“公文术语——会议记录的一部分——单独公文”的演化过程。北洋时期,议会通过所议之案,称为“可决”。经审议而做出可决结论的议事过程遂称“议决”。国民党政府时期,将经审议所做出的决断性结论附载于会议记录之末,并以“决议”二字为项目名称。随着文字篇幅的加长,及预拟决议案提交会议讨论通过,始出现独立成篇的决议公文。 (2)决议多运用于政党和民意机关,故历次公文程式尚未将其列入正规的行政公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与抗日根据地政权,早就使用决议文种。例如,I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苏维埃建设的决议》。但历次制订的公文程式,也未将其列入行政公文的种类。其原因:当时观念狭隘,仅把行政机关正式发出者称为公文。而决议多留存形成机关内部查考。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是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8.参考答案:C9.参考答案: 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考察: 其一,外在影响因素正式设置的上行文种详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难以适应需要。 具体而言: (1)清代用详颇为慎重。事非重大,不宜用详。 (2)详要求呈于直接上司,如果需要申报更高级的衙门,必须由直接上司按组织系统层层转详,故而运转程序繁复。 (3)详须请上级批示。为避免因上级不批准而有失颜面,宜采用非正规之文作为替代。其二,作为书札的禀文,程式用语大为简化,不必使用例行的公文套语,书写较为自由。在行文关系上,也不受既定公文运转程序的制约。禀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较为合理、适应性能较强,是得以演变为公文的内在原因。 禀未设置为正规文种的原因:禀虽转化为公文并普遍使用,但由于清政府的保守性,一直未在典章法规中将其明定为正规文种。10.参考答案:是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11.参考答案:A,B,D,E12.参考答案: 策是我国古代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册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13.参考答案:是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的下行文种。14.参考答案:檄15.参考答案:为我国古代的军事文告。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文。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16.参考答案:D17.参考答案: 《杨克献请改考技术职上铨叙局禀》与一般上行公文格式相异者有三: (1)致达词“谨呈”与收文者“铨叙局局长先生”之间预留一个空白页(原意可备收文机关长官批示之用),并在空白页中,用“外”字领起,附注了在校所习科目及收据号(当为补呈毕业证书,由经办人开列的收据号码),从而以公文自身文字将致达语的构成要素分隔开来。 (2)在收文者“铨叙局局长先生”后,缀有“台下施行”字样,所谓“台下”指不敢直接致文局长,而是致其下属(这是沿袭古代公文、书信的写法),以示尊敬。但这仅是形式上的礼貌用语,实质上仍以局长为行文对象。 (3)将成文日期、署名连写为一行;未盖私章而用花押。18.参考答案:A19.参考答案:简报式;见报式;行文式20.参考答案:A,B,C,E21.参考答案:A,B,C,E22.参考答案:D23.参考答案:A,B,C,D,E24.参考答案: 票的本意是小块纸片。其名始显于明代。明朝,皇帝对臣工本章的批示、答复,例由内阁首辅用墨笔拟旨,供皇帝审定后令司礼太监改用红笔写定。其内阁拟旨,称为“票拟”,就因为拟写于小块的票签上。由明到清,票由小块纸片的含义,发展演化为公文,经历了三阶段的意义延伸: (1)作为一般意义的凭证。如,盐商用的“引票”,当铺用的“当票”。 (2)作为派遣官、差执行任务的凭证性公文,有兵票、火票、差票等名目。 (3)清代前期,普遍用票作为上级官署对下级催办公务、命令指示的下行公文文种。中叶以后,作为下行文种的票逐渐为札文所取代。25.参考答案:C卷I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教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 教的写作特色:一文—事、内容实在、短小精悍、意尽言止。2.参考答案:A,B,D3.参考答案: ①全文分为正文、附注两部分 ②将琐碎事情作为附注,有利于简化正文内容,使层次清晰,事理突出4.参考答案:C5.参考答案: 臣下向君主进言,希望君主采纳,很需要注意文笔的“得体”。 《谏造大像疏》文笔的得体表现在: (1)不诋毁佛教,仅谏造大像。武则天推崇、扶持佛教,借此巩固其既得的权位。因此,本文回避了对佛教本身的抨击,不危及武则天的根本利益,肯定其造像的出发点,以照顾武则天的心理感受。文章汲取佛教义理,作为谏造大像理论根据,指出:佛家强调,既达涅般彼岸,正法尚应舍弃,“像”为“法”之余,还有何不可舍弃?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在用词方面,紧扣“大像”不说“佛像”以限定所谏劝的范围。 (2)用事实说话,论理实在恳切。作者对佛教泛滥,耗费国财,加重民负,寺院与国争人争财之现状深表担忧,否定了“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助成之”的方案,批驳了“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之谬,指出大兴土木将使国家财尽力竭等等,并充分表达了对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关注。6.参考答案:前文种7.参考答案:任职凭证8.参考答案:D9.参考答案:B10.参考答案: 在我国封建社会各时期中,由皇帝用于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大致为:诏书、敕、“圣旨”、“谕旨”。 它们各自使用时期是: (1)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明朝,诏书运用最为频繁; (2)宋代,用于庶政的君命文种主要为敕; (3)元代多用“圣旨”; (4)清代则为“谕旨”。11.参考答案: 意见在行政系统是非规范化公文。在党委系统,意见是正规文种,较多地用于党委部门对本级党委行文。 在行政机关,对意见的使用大致为: (1)通常由政府部门就职能范围内专门工作的政策性问题,向本级政府表达看法,供政府决策做参考; (2)在行文实际中,上级政府常将其部门的意见,用通知批转给下级政府贯彻实施; (3)下级政府转发时,往往将上级通知的附件“意见”直接作为转发对象; (4)一些中下层领导机关则将“意见”视为下行文,撰写主动对下指导工作的公文,从而取代了本应采用的正规文种的地位。 在行政机关,意见公文的行移属性可上、可下,是尚欠规范的表现,意见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意见在党政系统设置与否不一致,在现行法规中行文方向不明确,在实际运用中不统一,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12.参考答案:呼应前文13.参考答案: 路引是明代官府控制民众、预防奸宄的制度。明代对百姓控制很严,把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业,编为里甲,登在黄册(户口调查清册)。邻里有责任相互监督,不许有游手好闲或私度为释(僧尼)道(道士道姑)者,以防其传道布教、结党造反。同时,设有关、津,严禁私度偷越。凡正当外出,须向官府请领路引,以备关、津盘查,及地方治安部门诘问。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路引者,军人以逃军论,百姓以私度关津论。 明代对路引管理颇为严格: (1)路引须书明持有人姓名;身份(如士子、农人、工匠、商贾、军丁、差役等);为何事务;前往何地。军引、民引,有时还须注明年、貌。商引须明书货物名称、数量,所经由水、陆路线。如物引已老(过期),或“无物可鬻,终日支吾者”,如拿捉赴官,就“治以游食,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 (2)严防冒伪之弊。“若冒名告给引,及以所告引转与他人者,并杖八十”。对于贿领空白路引以舞弊,用严刑取缔。 (3)回缴注销制度。倘若路引遗失,则须治罪,严重者治以死罪。14.参考答案:成文时期15.参考答案:B,C,D16.参考答案:空一格17.参考答案: 批是民国时期仿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