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_第1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_第2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_第3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_第4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目录伏羲氏画卦神农氏尝百草黄帝制九针先民实践,积累经验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孙子(兵家)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养生预防专业医生

医疗用具砭石

金银针具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伤寒论》(外感病)《金匮要略》(内伤病)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开始成书。是黄帝与岐伯等医臣之间在进行的发问、探讨。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标志。内的含义?要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内里求,即内观我们的五脏六腑,通过内练调整气血、脏腑、经络来达到健康。其思想是靠内观、体悟、直觉来达到内求。《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素”就是指素质,也就是一个人本来的体质,这里指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就是指对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原进行发问。系统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辩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和养生等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

"灵"是神灵,"枢"是枢纽,枢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键。灵枢,意思就是神灵的关键,生命的枢纽。《灵枢》原来称为《针经》,主要是讲经络、针灸的。这说明经络是生命的枢纽、神气的关键。

《难经》《难经》,该书用问答的方式对《内经》的内容做了补充和阐释,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为扁鹊所著。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世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

《金贵要略》: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厚德

精术

继承

创新

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通过张仲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上,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等。

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神农本草经》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补土派张从正(子河)—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养阴派姓名派别学术观点代表著作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倡“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下派祛邪论“邪去则正安”《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格致余论》3、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清.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张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赵献可:重视“命门之火”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温病理论的创立明·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完整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完整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一般病证,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①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②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二)整辩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确定治则治法及方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分析、辨别。证:证候。论:考虑、讨论。治:治则、治法1.辨证:即辨别、确立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症候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2.论治:是在通过辩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论治的过程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遣方用药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来的证不一样,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恒动观念恒动:是不停顿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哲学观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中医学观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局部的。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乃至衰亡,都根基于运动,人类的生命同样具有恒动的特性。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恒动观念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