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

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

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

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生存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

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

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

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

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

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

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

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

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

试卷第1页,共12页

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

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

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

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

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

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

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

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

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

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

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

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

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

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修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不仅本身有意义,也能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B.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重点不在于多读,而在于读什么书。

C.阅读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爱好;人们尊重各自的兴趣,都会走出成功的阅读之路。

D.尽管文学的殿堂对每位有志者敞开着,但谁也不能阅读完全部作品,只能望洋兴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用“体育”来比喻“修养”,论述了真正的修养是自我完善。

B.第二段写要获得真正的教养应研读世界文学,并指出如何研读世界文学。

C.第三段先指出阅读中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再通过举例论证重点强调阅读之路很多。

D.末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必须以对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说明修养是一种动态的呈现,是一个努力的过

程,对修养的追求永无止境。

试卷第2页,共12页

B.研读世界文学不在于多读,而在于选好杰作,沉浸其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将自己与

整个人类联系起来。

C.作者反对强迫自己阅读名作或没有兴趣的作品,应该阅读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从中

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D.作者认为阅读中获得的教养不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产生爱与生命;没有爱与

生命,教养就会落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

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

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因为这是规矩。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

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

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

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

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

“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试卷第3页,共12页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选避

法网,选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

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

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

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

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

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

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

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

*,,

/口O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

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

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

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频繁,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

平衡。

在关系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

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

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之间所作的约定。在订立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

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依靠

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

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尽管乡民的生活被土地局限,接触的人生而与俱,但他们有随心所欲的自

试卷第4页,共12页

由。

B.西洋商人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其实中国人的信用是基于对规矩的熟悉而形成的可

靠性。

C,失了礼不好不对,但失了道德则更为严重,会受人唾弃,这是因为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

持的。

D.关系亲密的血缘社会不存在商业,也不发生交易,但地缘的社会关系是从商业里发展出

来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

发展,因此应舍弃乡土社会的陋习。

B.乡土社会满足了礼治的前提,尽管礼治的方法在乡土社会有效,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

礼治这一套老法子难以应付新的问题。

C.礼治是靠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秩序,不需要靠某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所以“礼治”比“法

治'’更为先进。

D.契约是陌生人之间所作的约定,订立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契约的进行包含信用

和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

6.三则材料指出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

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

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

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

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

试卷第5页,共12页

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

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

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

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

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

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

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

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

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

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

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

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

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

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

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

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

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

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闲,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

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

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

试卷第6页,共12页

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

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

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

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闲,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

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

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

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

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

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

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作文得了第一,而母亲说她小时候写作还要好,突出母亲的率真

可爱,也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B.“我”最终还是没看合欢树,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情绪;“悲伤也成享受”是指“我”

独自静静地怀念母亲时,内心悲伤,也会有温馨的感觉。

C.文章最后一段想象那个孩子看树的情景,那个孩子就是自己的影子,表现了“我”对母亲

的怀念,对生命无常以及物是人非的伤感。

D.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我”十岁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我”治

病以及三十岁后“我”压抑在心里的对母亲又悲又悔的思念。

8.合欢树在文中有何象征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试卷第7页,共12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

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卷I擎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木,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

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

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稼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厚,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浩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

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城,。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

古之君于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

一时,同邑刘大概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槌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

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

城派。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

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B.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

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试卷第8页,共12页

C.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

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D.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

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年号,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丁未,干支纪序之一,常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是纪日。

C.晦,我国古代有用月相的特称来纪日的方法,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晦。

D.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赋予雄伟的泰山温柔飘逸的风韵,“而皆若偻”

写出诸峰拱绕的样子,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

B.姚鼐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给读者展示了泰山日出迅

速变化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C.姚鼐概述泰山的人文古迹,彰显历史久远;通过三个“多”、三个“少”和三个“无”写泰山

冬季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苍劲的面貌。

D.姚鼐善写古文,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槌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所写的文章高雅简

练、深刻古朴,尤其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文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试卷第9页,共12页

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日光。③“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蜀地险要,

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先写兵戈未息,表明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再写三峡深夜美景,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

感。

B.颈联中以千家野哭、数处夷歌写出了当时战乱的悲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C.尾联首句用典,写诸葛亮、公孙述等人物早已作古,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英雄的敬仰。

D.诗人由眼前情景想到国家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境遇,认为自己的孤独寂寥不算什

么。

15.首联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表现出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2)韩愈《师说》中,“,”两句以反问的语气强调择师不论出

生先后。

(3)苏轼被贬黄州后作《赤壁赋》,其中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存在的诗句是“,

”,表现了他身处困境却仍旷达乐观的性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汹涌澎湃的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由甘陕至晋豫,再从

齐鲁奔流入海,这条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黄金水道,从古奔腾至今。长期以来,黄

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使黄河的淡水资源被污染,

河岸生态被毁坏。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

试卷第10页,共12页

兴的千秋大计。河南作为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

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中。2021年9月29日,为推进黄河保

护治理工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o它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

了“尚方宝剑”。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

永葆生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o相信不久,中原大地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黄河两岸必将。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等现象,使

黄河的淡水资源被污染,河岸生态被毁坏。

B.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使黄河的

淡水资源被污染,河岸生态被破坏。

C.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使黄河的淡水

资源被污染,河岸生态被毁坏。

D.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等现象,使

黄河的淡水资源被污染,河岸生态被破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责无旁贷应运而生大有可为面貌一新

B.义不容辞横空出世大有可为改头换面

C.责无旁贷横空出世大有作为面貌一新

D.义不容辞应运而生大有作为改头换面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和短语,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C.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D.尽管身体大不如前,但钟扬总说“没事”,抓紧时间,坚持工作。

试卷第11页,共12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

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这些词的流行,①,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

平”“元宇宙”等词的入选,则是普通民众呼声引发的共鸣。这些词的流行,无论是国家政策

的影响还是普通民众的心声,②。这也是年度流行语评选的第一条标准。除了反映年

度特征,流行语当然要“流行”,也就是③,但更重要的标准则是价值原则。

评选的流行语要遵循语言本身的特征和规律,坚持语言学价值。一些字母词不应该入选,

我们评选的是母语的年度流行语,为什么要选由西文字母组成的‘字母串’呢?还有一些不

符合语言规范要求的词语,也不应该入选,这些词本身不符合汉语结构规律和语法规范,同

时也不符合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它

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所以,评选流行语不仅是在选择一个工具性符号,也是在做

符合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甄别。评选的流行语应趋向社会主流价值,给人们正确的引导,

体现出社会学价值。

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

21.请对上文第二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外来文化,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这正是

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有些人对

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

地捡来的……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上述材料能给面对外来文化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2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A

2.C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错误。由原文“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

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可知,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

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在于读什么书”错误。由原文“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

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可知,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

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

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C.“人们尊重各自的兴趣,都会走出成功的阅读之路”错误。由原文“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

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

再扩而大之“可知,"人们尊重各自的兴趣,都会走出成功的阅读之路”说法过于绝对。

D.“只能望洋兴叹”错误。由原文“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可知,不是只能望洋兴

叹,而是不必望洋兴叹。

故选Ao

2.

本题学生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通过举例论证重点强调阅读之路很多”错误。应该是“通过举例论证重点强调阅读要走爱

之路,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始阅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没有爱与生命,教养就会落空”错误。由原文“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

空”可知,这个前提指个性或人格。

故选D。

答案第1页,共11页

4.B

5.C

6.①材料一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信任基于规矩;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

社会,信用基于法律。②材料二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靠礼来维持;现代社会是法治

社会,靠法律来维持。③材料三指出:乡土社会主要是血缘社会,交易靠人情来维持;现代

社会主要是地缘社会,契约是理性的选择。(意思对即可。)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们有随心所欲的自由”说法夸大,材料一是“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C.“但失了道德则更为严重”错,材料二是“礼则有甚于道德

D.“也不发生交易”错,材料三说的是“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所以,礼治,比,法治,更为先进“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

会情态中“可知,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无法作出哪一个更先进的判断;另外,文章只

是对二者进行了分析,但并没有对二者进行判断。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依据材料一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

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

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

非没有根据的,因为这是规矩”等内容可知,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它从熟悉得到信

任,信任便是规矩。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相互的信任需要法律来维持。

其次,依据材料二原文“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

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

答案第2页,共11页

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

了”“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

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等内容可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其秩

序需要礼来维持,而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其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持。

最后,依据原文“在关系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

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

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

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

的,,等内容可知,乡土社会主要是血缘社会,其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而现代社会主要是地缘社会,人们的活动要以理性来支配。

7.C

8.①象征着母爱,合欢树见证了母亲对“我”的无私付出和奉献,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哀思:

②象征着“我”的生命,合欢树也曾弱不禁风,与作者遭遇残疾一样,在母亲照料下焕发生机;

③象征着流逝的岁月:④象征着希望,寄托着母亲对于生命的期待,对于希望的懂景。(答

出三点即可。)

9.①表达出母亲的早逝给作者带来的悲伤,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②突出母亲

生命的沉重和经历的苦痛,赞扬母爱的伟大和坚韧;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认识到“死”

对忍受巨大心里苦痛的母亲来说似乎也是一种解脱;④作者感受到在静静思念母亲时悲伤也

是享受,明白了生存的意义,更能体会母爱的深厚和永久。(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生命无常”的伤感分析不当,文章最后一段想象那个孩子看树的情景,既表现自己追

悔曾经,抒发内心悲伤,更有对母亲的缅怀和感激;另外,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影子”也不完

全正确,孩子不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但作者知道。

故选Co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重要意象的能力。

依据原文“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有时念叨,

答案第3页,共11页

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可知,合欢树是母亲种的,是母爱的象征,见证了母亲对“我”的

无私付出,同时也是希望的象征,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依据“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

刚出土的‘含羞草“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

里”可知,合欢树是苦难的作者的象征。它曾经弱不禁风因为母亲的坚持和呵护而焕发生机;

依据原文“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

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

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可知,合欢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合欢

树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象征着母子间的深情。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结合上文“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

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

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

七年,,等内容可知,作者己经发表了两篇小说,而此时母亲已经不在了,回想起以前母亲对

自己的支持,不仅让作者发问“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体现出作者对母亲早逝感

到悲伤,想到没有母亲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

其次,“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结

合上文母亲为给我治腿而四处奔波寻药,为我写作又“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

去看电影“,由此可知,母亲为了我而经历了沉重的苦难,即便如此,母亲也从没对我有过

放弃,赞扬了母爱的伟大与坚韧。

再次,“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在作者的疑问得到回答后,作者意识到母亲再忍受生活中的

巨大伤痛之后,“死”对母亲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母亲去世之后再也不用经受生活的痛苦

了,所以作者得到“一点安慰”,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

最后,当作者明白这一切之后,“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在作者看来,“坐在小

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静静地想着母亲,想着母亲对自己的付出与支持,这未必不是一种享

受,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也更能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永久,明白这些以后,作者的心

情如同“风在树林里吹过“,显得平静而豁达。

10.B

11.C

答案第4页,共11页

12.D

13.(1)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己经登上山顶,(只见)青

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槐深刻。三个人的籍贯都在桐城,世人

传颂称他们为桐城派。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

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后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

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

“书成”指《四库全书》完成,是完整的句子,在其前后断开,排除AD。

“将度其志可行于时”中"于时”是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且“其志可行于时''与"其道可济

于众”构成并列的句式,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晦”说法错,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棚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错误,原文为“鼐世父范与大槌善,

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文中是说姚

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概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在姚范与刘大概的

指导下,因此更加长进,并没有方苞。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⑴“磴”,石阶;“几”,几乎;“负”,覆盖;“烛”,名词用作动词,照;“及”,等到;“既

答案第5页,共11页

上”,已经登上(山顶);“苍山”,青黑色的山;“负”,覆盖。

(2)“以为”,认为;“迈”,豪迈,豪放;“于”,比;“籍”,籍贯。

《登泰山记》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

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正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

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

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颖从南边的山

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

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

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

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L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

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

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徒山就像图画一般,

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的积雪

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

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间又变成五光十色的彩霞。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

东海。回首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有被照,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都像鞠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

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

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

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飞鸟

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

《清史稿•姚鼐传》参考译文:

答案第6页,共11页

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整修官,《四库全

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后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

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

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

乡刘大槐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耀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

(在姚范与刘大褪的指导下,)因此更加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

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概深刻。三个人的

籍贯都在桐城,世人传颂称他们为桐城派。

14.C

15.①交代了时间,点明题目,渲染了寒冬凄冷的氛围。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

流逝和漂泊在外的愁苦。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英雄的敬仰”理解错误。诗人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早已作古,含蓄

而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怀。

故选Co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这二句诗:

首先,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霁寒宵”既点了题目,

又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其次,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在霜雪刚停的寒冬

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

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漂泊在外的愁苦之情。

16.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答案第7页,共11页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的书写:倾、庸、尽。

17.D

18.A

19.B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本句话有两处语病:一,”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成分残缺,应在“污水排放”

后加上“等现象”:二,“河岸生态被毁坏”搭配不当,应将“毁坏”改为“破坏”。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本处是说河南

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承担起重大的责任,所以选用“责无旁贷”。

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

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本处是指《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顺应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而产生的,所以应选“应运而

生”。

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大有作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做出很

大成绩。本处是指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所以应选“大有可为

面貌一新:形容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

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本处是指黄河两岸必将出现崭新的面貌,所以应

选“面貌一新”。

故选Ao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答案第8页,共11页

“尚方宝剑''中引号的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的作用表示讽刺或否定。

B.引号的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C.引号的作用表示特殊称谓。

D.引号的作用表示引用。

故选B。

20.①明显受到国家政策实施的影响②都反映了2021年的年度特征③有很高的传播度

和关注度

21.评选流行语要遵循语言规律,坚持语言学价值,字母词和不规范用词不应入选;还要趋

向社会主流价值,体现社会学价值。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概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碳

达峰,碳中和'”这些流行词的特点,仿照后面“则是普通民众呼声引发的共鸣”来写;再根据

文中提示内容“这些词的流行,无论是国家政策的影响还是普通民众的心声'’分析可知,此处

这些流行词应该是受国家政策实施影响的。第二处,后面说“是年度流行语评选的第一条标

准”,也就是需要概括流行语评选的标准,后面有提示内容“除了反映年度特征“,也就是流

行语需要反映年度特征,也就是反映2021年度特征。第三处,此处是对前面“流行”的解释

说明,那么流行语需要广泛传播,受到民众广泛关注等,也就是从“传播度”“关注度”角度来

说即可。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