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1E/wKhkGWX3hx6AJJTTAALwUwEvfX0380.jpg)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1E/wKhkGWX3hx6AJJTTAALwUwEvfX03802.jpg)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1E/wKhkGWX3hx6AJJTTAALwUwEvfX03803.jpg)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1E/wKhkGWX3hx6AJJTTAALwUwEvfX03804.jpg)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1E/wKhkGWX3hx6AJJTTAALwUwEvfX038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四单元同步练习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第四单元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冯时
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的主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
(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具有中正的含义,由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主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认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验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圭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D.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这一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②,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③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④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
5.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
6.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7.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8.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9.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木之美
钱佳楠
刚来圣路易斯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树深深吸引。华盛顿大学毗邻广袤的森林公园,这里以橡树、枫树、杨树、杉树和核桃木居多,每一棵都昂扬挺拔,高耸入云。我直觉地联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又比如罗丹的“青铜时代”,人们自信地舒展自己的身体,相信自我即美。很快,我意识到,比喻都被我本末倒置了,中文里以“玉树临风”形容男子之美,也就是说,古人先意识到树的潇洒秀美而后才以此譬喻俊美之人。
我虽然为树着迷,但并不懂得应当如何欣赏它们的美。我最喜欢在春日的正午出门,新叶已经长成,猛烈的阳光下,那些叶子在闪闪发光的同时,又青翠欲滴。微风袭来,它们颤抖着,发出窸窸窣窣的低吟。听得多了,我发现每棵树的“嗓音”都不一样,有的像老者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瞧,我仍然用人来给树当参照。
我渴望“听懂”无言的树,所以首先诉诸知识。闲暇时,我找来不少有关树和自然的书,渐渐了解年轮不仅暴露树龄,还揭晓哪一年是旱年,哪一年则雨水丰沛。我也逐渐知晓有些树也分雌雄,比如银杏。我还下载了一个应用软件,时不时“扫一扫”树叶,让手机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和属性——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
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因为似乎都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就好像我们区分哪些动物是好的,哪些动物是坏的,标准不过是哪些长得可爱,哪些长得古怪,又或者哪些有益我们的农耕,哪些则糟蹋我们的作物。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无怪乎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的福音,而是祸端。
还有另一种聆听树木的方式,就是从树的身上找寻哲理和深意。美国中西部经常遭遇雷暴,我见过不少被闪电劈去半边,或被风削去一肢的树,但只要没被拦腰斩断或者连根拔起,它们依旧傲立。类似的情景曾经给身处政治风暴中的诗人牛汉带来鼓舞,他写下《半棵树》:“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逆境成了生命力量的明证,而非末日。南北战争前,北方政客对南方奴隶制的姑息和容忍,让亨利·戴维·梭罗对美国的现实和未来感到沮丧,最后他也是在树身上找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是种子所包含的无限未来,虽然眼前的树林被伐光了,但只要土壤里还有种子,等个十年二十年,又是郁郁葱葱;人类的文明也一样,只要正义的种子还在,眼前的黑暗终有过去的一天。
以前的人,心里有什么秘密,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个树洞,把秘密全说给它听,说完后,再用泥巴堵上,这样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知道。而今,时常在森林公园瞥见树洞的我时不时怀疑,这种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找激励和慰藉的习惯难道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孔夫子很早不就说了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德国作家黑塞在《悠游之歌》里也谈到他自己对树的喜爱,但他感叹的是树的美和他的存在毫不相干:树天生就有一种使命,那就是长高,长大,是实现,这种实现和周围有没有其他树或人在看他们都毫无关系。美国诗人惠特曼中年经历了严重的中风之后也有类似的感悟:人总是太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进而忽视了作为本质的存在,只有树,只有自然,它们呈现的样子就是“存在”本身,质朴且伟岸。
念中学的时候,席慕容的情诗《一棵开花的树》曾经风靡一时:“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那软糯的自怜暗合着青春时期为多情所苦的我们。而今回想,诗里的声音到底还是人的念想,远非树的心声,因为树并不在乎“你的走近”。或许,倘若树愿意花一时半刻反观人类,它们是要大笑的:人类是多么脆弱,多么可悲的生灵啊,他们还以为天下万物的显形,都是为了给他们送启示、递希望呢?
(选自2020年7月8日《文汇报·笔会》,略有删节)
10.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春日正午出门去欣赏树木之美最合适,既可见阳光下青翠闪亮的新叶,又可听微风中的低吟。
B.文章中“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一句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树木在微风吹拂下的美妙声音。
C.文章列举了中外文人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找激励和慰藉的事例,意在说明这些都是人类与树无关的一厢情愿。
D.文章属于哲思散文,一切记叙、描写都是为议论服务,在探究“树木之美”的过程中,也对人类的审美进行了反思。
11.“树木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
12.为何说“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也。身长八尺,有威容。少师事太尉刘宽。再举孝廉。闻所举郡将丧,乃弃官行服。后为护军司马,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俱讨贼张角。燮素疾中官,既行,因上疏曰:“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深耳。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后拜议郎。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诏会公卿百官,烈坚执先议。燮厉言曰:“斩司徒,天下乃安。”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帝以问燮。燮对曰:“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若烈不知之,是极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帝从燮议。由是朝廷重其方格,每公卿有缺,为众议所归。顷之,赵忠为车骑将军,诏忠论讨黄巾之功。忠遣弟城门校尉延致殷勤。延谓燮曰:“南容少答我常侍,万户侯不足得也。”燮正色拒之曰:“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后临阵战殁。谥曰壮节侯。
(选自《后汉书·傅燮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B.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C.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D.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犹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也指由各郡推举的人才。
B.萧墙,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后用来比喻内部。
C.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以社稷代指国家。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性的称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燮知恩图报。他曾经两次被举荐为孝廉,当他听说曾经举荐自己的那个郡守刚刚去世的消息,便放弃官职为他服丧。
B.傅燮直言劝谏。他担任议郎时,反对司徒崔烈放弃凉州的主张,遭崔烈弹劾,被皇帝责问,但他义正词严,以理服人。
C.傅燮名声显赫。朝廷上下十分敬重傅燮的方正品格,每当朝中的公卿之职有空缺时,他就会成为众人推荐的人选。
D.傅燮富有见地。傅燮认为张角带领黄巾军发动叛乱是由朝廷内部宦官玩弄权术导致的,建议皇上处理那些专权的宦官。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2)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
17.为什么傅燮说平定黄巾之乱后,他的忧虑更深?请简要说明。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一个“堆”字用得精妙,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上草木繁茂,绿紫相间,交代了诗人面对的自然环境之美。
B.“幅巾”是古代文士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C.“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述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19.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结合全诗,简要说说诗人在诗中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诗歌能够让你感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D2.B3.C4.①古人立表测量天文数据先校正表的垂直,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促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②古人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而衍生出以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等,中国古代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③表的另一个名称“中”具有中正、中央等含义,古人以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进而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中’具有中正的含义”理解有误。从原文倒数第二段中得知,“中”具有中央的含义,由这个含义创造出了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理解有误。从原文第二段文句“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分析可知,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的原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圭表……,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理解错误,据原文最后一句“中国天文学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可知,“天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不是“圭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归纳总结“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这一观点”。文章的标题为“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文本可知,文章从第二段开始论述天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从文章第二三段关键句“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可概括得出,古人立表测量天文数据先校正表的垂直,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促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2)从文章第四段“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可概括,古人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而衍生出以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等,中国古代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3)从文章第五段“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可概括得出表的另一个名称“中”具有中正、中央等含义,古人以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进而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5.者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6.C7.D8.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9.解析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解析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分析,主要是围绕两个学说展开的,一个是浑天说,一个是盖天说。这个争论主要是指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错误。结合“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分析,应该是太阳是依附在地壳上的,不能说明“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结合“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分析,只是用勾股定理计算的,不能推测出“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结合“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分析,原文没有说“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结合“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分析,无法推断出“文学”没有参与。
D.结合“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分析,原文说“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分析,先提出盖天说的观点“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
然后进行批驳,结合“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分析,用实验来证明盖天说观点的错误。
结合“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分析,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需要明确观点。结合第六段王充的观点和天文家何承天的解释分析。
如认为不够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明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甚不然也”证明了这一点。再看何承天的解释,认为百川由高向低,归于大海。太阳为阳精,光亮耀眼,夜里进入水中,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这一切都是相互补充的,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平衡的。无法解释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如认为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明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分析何承天的解释,抓住“一夜入水,所经焦竭”分析,太阳是阳精,夜间进入水中,是弥补补充水流的,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后面又说“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有损耗有补充,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10.A11.①树的外形潇洒秀美;②不同的树“嗓音”不一,“吟诵”各具特色;③有的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有的树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④本真生长(长高、长大),实现自我,质朴伟岸。12.①“这些知识”指的是有关树的“用处”的知识;②虽然“这些知识”让“我”增广了见闻,但“似乎都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没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看待树,这让“我”迷惑不解;③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会导致人类活动都是以人类为中心,这对自然来讲并非好事,而是祸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春日正午出门去欣赏树木之美最合适”错。曲解文意,只是说“我最喜欢在春日的正午出门”,但他又说“我虽然为树着迷,但并不懂得应当如何欣赏它们的美”。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树木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由“这里以橡树、枫树、杨树、杉树和核桃木居多,每一棵都昂扬挺拔,高耸入云”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树的外形潇洒秀美;
由“微风袭来,它们颤抖着,发出窸窸窣窣的低吟。听得多了,我发现每棵树的‘嗓音’都不一样,有的像老者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不同的树“嗓音”不一,“吟诵”各具特色;
由“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有的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有的树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
由“树天生就有一种使命,那就是长高,长大,是实现,这种实现和周围有没有其他树或人在看他们都毫无关系”“只有树,只有自然,它们呈现的样子就是‘存在’本身,质朴且伟岸”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本真生长(长高、长大),实现自我,质朴伟岸。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的含义。
由“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可知,“这些知识”指的是有关树的“用处”的知识;
人类惯常以“诉诸知识”的方式聆听树木,以人类为中心的审美视角,“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没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看待树,这让“我”迷惑不解;
由“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无怪乎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的福音,而是祸端”可知,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会导致人类活动都是以人类为中心,这对自然来讲并非好事,而是祸端。
13.B14.D15.B16.(1)不想着替国家思考用来消除叛乱的计谋,竟然想要割让放弃一处方圆万里的国土,我私下里对此迷惑不解。
(2)碰到机会与碰不到机会,是命运;有功劳却没有被评定,是时机问题。傅燮难道是追求私下赏赐的人吗?17.平定黄巾之乱后忠臣就会功名显赫,奸臣就会有消亡的危险,所以奸臣就会用花言巧语哄骗皇上,残害忠臣,助长虚伪之风。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书奏”,是奏章呈上的意思,呈给的对象是皇上,因此不能与后面的“宦者赵忠”相连,排除AD;
“忿恶”是十分愤恨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带有褒奖性的称号”错,谥号有褒贬之分。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遭崔烈弹劾”错,原文说的是“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可见不是崔烈,而是杨赞。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所以”,用来;“弭”,停止,消除;“窃”,私下。
(2)关键词:“遇”,机遇,机会;“论”,评定,考核;岂,难道。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傅燮上奏弹劾宦官的奏章中,原文中“何者?”这一问句提示解析在其后,准确理解“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共长虚伪”的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即可。这句话意思是:正直和邪恶之人不适宜共处一国,也就如同冰和炭不能被放在同一个器具中。邪恶之人知道正直之人的功绩显赫,(觉得)使自己危险消亡的征兆出现了,普遍会花言巧语,共同助长虚伪的风气。屡次造谣使孝子也受到怀疑,三人同说则集市中便有了虎。如果不详细审查真假,忠臣将又会遭遇像白起在杜邮被杀一样的命运了。可见他是担心奸臣用花言巧语蒙蔽皇帝,残害忠良。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述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述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述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傅燮字南容,是北地灵州人。身高八尺,有威严的仪容。小时候以太尉刘宽为师。两次被举荐为孝廉。傅燮听说举荐自己做孝廉的郡守刚刚去世,便放弃官职(为他)服丧。后来任护军司马,和左中郎将皇甫嵩一起征讨叛贼张角。傅燮一向憎恶宦官,出征以后,就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灾祸,不是从外部产生,而都是从内部产生的。现在张角在赵、魏一带起事,黄巾军在六个州之内叛乱。这些都是祸乱的征兆在内部兴起,而危害在天下蔓延。陛下仁德宽容,常太过慈悲,所以宦官小人玩弄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说课稿 追车人
- 2025SRV汽化烟道热喷涂合金防护层施工合同
- 2025民间融资合同范本
- 14《母鸡》(说课稿)-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5年驾校培训合同范本
- 2025商品购销合同(超市类)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 图形的运动(二)1.2画对称图形说课稿 冀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教学说课稿 岳麓版选修3
- 陶土板幕墙施工方案
- 游乐场植物墙施工方案
- 消防器材与消防设施的维护与检查
- 2024年度碳陶刹车盘分析报告
-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1月 浙江首考英语试卷
- 2025年1月广西2025届高三调研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质检工作计划书2025质检部工作计划范文
- 《复旦大学》课件
- 《缠论的实战技法》课件
- 承包鱼塘维修施工合同范例
-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正式版
- 202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A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