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通用试题汇编06热力环流(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通用试题汇编06热力环流(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通用试题汇编06热力环流(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通用试题汇编06热力环流(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通用试题汇编06热力环流(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6热力环流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3・江苏•统考一模)下图为2022年11月18日某时刻北美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1.图示时刻,洛杉矶与查尔斯顿温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C.纬度位置D.洋流性质

2.与底特律相比,丹佛风速较小的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B.地转偏向力较小

C.气流受山地阻挡堆积D.距离风源地较远

3.影响底特律此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

A.山体高大,干冷气团抬升B.冷空气势力强,掠过湖面凝结

C∙暖锋控制,暖湿气团强盛D.温带气旋活跃,盛行上升气流

【答案】1.B2.C3.B

【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时刻洛杉矶的气温为14℃,查尔斯顿的气温为7C,洛杉矶气温比查尔斯顿

气温高。洛杉矶位于美国西海岸,濒临太平洋,查尔斯顿位于美国东海岸,濒临大西洋,二者海陆位置相

似,因此海陆位置不是造成两城市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两城市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因此纬度

位置也不是两城市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洛杉矶西侧为加利福尼亚寒流,查尔斯

顿东侧为墨西哥湾暖流,若受洋流影响,应是查尔斯顿气温较高,洛杉矶气温较低,不符合题意,可知,

洋流性质不是两城市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从图中的等压线分布来看,北美大陆内部存在一个强

大的冷高压,且查尔斯顿位于该高压的高压脊控制区,受其影响,查尔斯顿为干冷天气;洛杉矶位于低压

槽线附近,受强大冷高压影响小,气温较高,因此可知,洛杉矶与查尔斯顿温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

气环流,B正确。故选B。

2.读图可知,与底特律相比,丹佛等压线分布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A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

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错误。由图可知,与底特律相比,丹佛距离高压中心即风源地更近,D错误。底

特律位于五大湖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丹佛位于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地形起伏大,受山地阻挡作用大,可

能是造成丹佛风速较小的原因,C正确。故选C。

3.底特律位于五大湖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没有高大山体抬升,A错误。底特律此时吹偏西风,受来自

大陆内部的冷空气控制,没有暖湿气团,C错误。从图中等压线分布来看,底特律附近等压线没有封闭,

没有形成气旋,D错误。底特律此时吹偏西风,冷空气掠过湖面,带来大量水汽,容易形成降雪,B正确。

故选B„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一模)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

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某些季节,常见谷风裹挟着

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夏秋,夏季风影响大B.冬春,冬季风影响大

C.夏秋,逆温现象显著D.冬春,降水少多晴天

5∙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正确的是()

A.黄土状物质的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

B.堆积年代早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C.黄土状物质分布距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较远

D.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成分差异较大

【答案】4.D5.A

【解析】4.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上冬春

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因此金沙江干热河谷段谷

风势力较强的季节是冬春季节,D符合题意,排除AC;冬季风对谷风具有干扰作用,金沙江干热河谷段

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山高谷深,受冬季风影响小,排除B。故选D。

5.黄土状物质粒径的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谷风搬运至此沉积形成,表明

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A符合题意;如果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早于古堰塞湖

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则表明黄土状物质先于古堰塞湖沉积物形成,表明该地黄土状物质不可能来源于附近

古堰塞湖沉积物,排除B;如果黄土状物质分布距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较远,则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

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可能性较小,排除C;如果黄土状物质的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枳物成分差异较大,则

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可能性较小,排除D。故选A。

(2023・全国•模拟预测)山火蔓延往往受风向、风力的影响。当L火所在地风力较小时,消防人员会

根据实际情况在着火点附近“点倒火",“倒火”的蔓延方向会和山火蔓延方向相反,从而达到快速灭火

的目的,下图为“点倒火”灭火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点倒火”的位置应该在()

A.着火点上风向B.着火点下风向

C.着火点上部D.着火点下部

7.“点倒火”的灭火方式是通过()

A.降低温度灭火B.减少可燃物火火

C.消耗氧气灭火D.引发降水灭火

8.“点倒火”的地理原理类似于()

A.热岛效应B.狭管效应

C.焚风效应D.雨岛效应

【答案】6.B7.B8.A

【解析16.“点倒火”是一种灭火方式,当大火蔓延时,在着火点的下风向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

离带,然后人为点火,让人工火向上风向燃烧,当两火相遇,可燃物燃烧殆尽,火灾熄灭,所以“点倒火”

的位置应该在着火点下风向,B正确;“点倒火”在着火点上风向、着火点上部、着火点下部的说法都不符

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7.“点倒火”是一种灭火方式,当大火蔓延时,在着火点的下风向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

后人为点火,让人工火向上风向燃烧,当两火相遇,可燃物燃烧殆尽,火灾熄灭,所以"点倒火’’的灭火方

式是通过减少可燃物灭火,B正确;“点倒火”并不是通过降低温度灭火,也不是消耗氧气灭火,更不是引

发降水灭火,ACD错误。故选B。

8.“点倒火”的灭火方式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静风气象条件下,风力小,水平气流流向火场,适时点倒火,

倒火与山火相向蔓延,两火相遇时,燃料和氧气消耗殆尽,山火熄灭,选项中热岛效应也是热力环流原理

形成的,A正确;狭管效应是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与“点倒火”的原理不同,B错误;焚风效应是指由

于空气在作下沉运动时,因为海拔不断降低气温不断升高,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与"点倒火’’的原理也

不同,C错误;雨岛效应是城市上空有较多灰尘,凝结核较多,易形成雨滴,与"点倒火'’的原理也不同,

D错误。故选A。

(2023・山东•模拟预测)海陆风作为一种沿海地区常见的中小尺度局地环流,其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

上会受到海岸线走向的影响。下图示意浦东站和金山站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有利于观测到较强海陆风的天气条件是()

A.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强的晴天B.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强的阴天

C.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晴天D.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阴天

10.与浦东站相比,金山站的海陆风平均风速较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大气环流B.洋流性质C.地表起伏D.海陆轮廓

【答案】9.C10.D

【解析】9∙大范围水平气压声较强的天气,会产生较强的风力,会干扰海陆风,不利于观测,AB错误;

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晴天,海陆的温差大,海陆风显著,而阴天,海陆温差较小,海陆风不显著,C

正确,D错误,所以选C。

10.根据图中信息,两地的洋流没有差异,B错误;都地处沿海,地形平坦,C错误;两地均位于我国东

部沿海,大气环流相同,A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两地的海陆轮廓不同,D正确,所以选D。

(2023•北京•一-模)图(a)为深圳市某发电厂某时刻地面S02浓度等值线图,图(b)为等高线地形

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例

污染物监测若

©O城市

300-等同)线(米)

1632486480(千米)01632486480(千米)

11.考虑海陆风的影响,该时刻最可能为()

A.01时B.04时C.08时D.15时

12.图示地区()

A.污染物扩散方向与大气运动、地形有关

B.酸雨是造成当地土壤呈酸性的主要原因

C.夏季光热充足,用电紧张程度得到缓解

D.电厂与污染物极值位置距离小于20千米

【答案】U.D12.A

【解析】11.由材料可知,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海陆风影响,a图极值和电厂在同一个等值区里,说明是极

大值,黑点相对于电厂的位置(电厂的西北方向)能判断出风向为东南风,也就是吹海风,这样根据热力环

流的理论,吹海风,陆地应该是低压高温区,也就是最热的地方,当然也是最热的时候才出现的,所以很

容易判断出是15时,因为它最接近14时全天最高温出现的时候,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2.地形平坦开阔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盛行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污染物扩散方向与大气运动、地

形有关,A对。酸雨时含污染物质的降水,呈现酸性,与工业废气排放有关,B错;深圳夏季光热充足,

气温高,城市人口众多,用电紧张,C错;根据坐标图可知,电厂与极值位置距离大于20千米,D错。故

选Ao

(2023•福建泉州•统考二模)热岛效应强度指的是城区气温和郊区气温的差位,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

节变化。表为我国四个城市季节平均和年平均热岛效应强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单位:°C)

城市夏季秋季冬季年平均

0.7

长春市0.880.931.300.96

1

0.9

北京市0.711.131.511.06

0

0.7

武汉市0.851.260.920.91

4

0.6

广州市0.750.880.840.78

5

13.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季节变化幅度,总体上()

A.北方大于南方B.北方春夏大于秋冬C∙南方大于北方D.南方冬春大于夏秋

14.冬季南北方热岛效应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北方()

①天气晴朗,近地面大气升温快②降雪多,近地面降温快

③取暖设施排放热量④气压高,风力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与其它城市相比,导致武汉市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差异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势起伏C∙水域面积D.植被状况

【答案】13.A14.B15.C

【解析】13.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季节变化幅度可由最强减最弱,可知,北方城市大于南方,A正确,C

错误:北方春夏小于秋冬,B错误;南方秋冬大于春夏,D错误;故选A。

14.冬季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近地面大气升温快,城郊温差大,①正确;降雪多,近地面不易升温,

并不会直接导致近地面降温快,②错误;北方取暖设施排放热量,空气热量多,③正确;风力大利于散热,

会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排除ACD,故选B。

15.武汉市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差异较小,说明昼夜城郊之间的温差变化不大,主要是位于河流交汇

处,水域面积大,对气温调节作用强,C正确;纬度位置影响不大,A错误;以上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

B错误;都是大城市,植被覆盖率都较低,D错误;故选C。

(2023•山东潍坊・潍坊一中校考一模)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

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的孤立高峰之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最高峰——贡嘎山,因帽状云多发已

悄然成为中国“戴帽山”的典型。下左图为某摄影师在该山峰西坡附近拍摄到的帽状云景观,下右图为贡

嘎山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与东坡相比,摄影师在贡嘎山西坡拍摄到帽状云的机会更多,主要原因是()

A.西坡风速较小B.东坡日照较少C.西坡降水较少D.东坡坡度较陡

17.帽状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迅速升高,大气对流强烈②强烈谷风上升,山顶形成云团

③强烈山风下沉,导致帽檐下沉④高空下沉气流,阻挡云团扩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帽状云常出现在()

A.晴朗的白天B.晴朗的夜晚C.阴雨的白天D.阴雨的夜晚

【答案】16.C17.D18.A

【解析】16.依据题中材料可知,帽状云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的孤立高峰之上,需要有山顶稳定气流和

低水汽条件两个条件。贡嘎山为高海拔的孤立山峰,东坡对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形成阻挡作用,西坡阻挡了

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东西两个方向的气流都被贡嘎山阻挡,水汽的运动速度在贡嘎山顶减慢,形成稳定的

高空气流: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西侧高山多,对印度洋水汽阻挡作用强,西坡降水明显小于东坡,

能够到达贡嘎山西坡的水汽比东坡要少,在西坡更容易形成低水汽条件,所以摄影师在贡嘎山西坡拍摄到

帽状云的机会更多,C正确;两侧气流相遇,风速都减慢,A错误:帽状云的形成与日照和坡度关系不大,

BD错误;故选C。

17.帽状云的形成主要是谷风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云,然后受到高空下沉气流,周围气流很稳定,阻止云团

的扩散,云像一顶大帽不偏不倚地“戴”在山顶上,形成几乎静止不动的帽状云。②④正确;气温迅速升高,

大气对流强烈会使云向上空扩散,不会"戴'’在山顶上形成帽状云,①错误;山风下沉,水汽难以凝结,无

法形成云,③错误;排除ABC,故选D。

18.根据匕题可知,帽状云的形成主要是谷风上升水汽凝结形成的,白天盛行谷风,夜晚盛行山风,BD

错误;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阴雨天水汽重,难形成,晴天易满足

低水汽条件,A正确,C错误;故选A。

(2023•山东潍坊•校考一模)下图示意2018年2月14日14:00西风风速(单位:m∕s)沿26°N剖

面垂直分布状况,图中阴影为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在气压600hPa~700hPa范围内()

A.西风风力变化大B.下沉气流较明显C.西风风力最强劲D.上升气流最吐盛

20.图中有一锋面系统,其锋线大致位擎()

A.970EB.99oEC.103oED.113oE

21.图中出现逆温的区域在水平方向上大约跨()

A.300kmB.600kmC.900kmD.1200km

【答案】19.A20.C21.D

【分析】本题以2018年2月14B14:00西风风速沿26。N剖面垂直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分

析地理信息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1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在气压600hPa~700hPa范围内等风速线竖直方向变化较快,说明西风风力变化

大,A正确;西风主要是水平方向的气流,所以B,D错误;气压600hPa~700hPa范围内西风的风速数值

并不是最大的,C错误;故选A。

20.根据经纬度信息可以看出图示沿26。N的剖面主要位于我国境内,结合地形剖面可以大致判断图中的

高原地形位于云贵高原,2月东北季风受到云贵高原的阻挡在东侧形成昆明准静止锋。锋线西部为西风,

东部为东风,根据图中风速的分布可以看出大致在103。E附近东部为东北风,西部为西南风,所以准静止

锋的位置大致位于103。E附近,所以选C。970E,99。E大体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受地形阻挡,冬季风过

不来,锋面不会在此分布,A,B错误;113。E附近近地面主要受东北风控制,为单一冷气团,没有锋面,D

错误。故选C。

21.逆温现象指的是在对流层中气温岁海拔升高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图在锋面附近,冷气团在下,暖气团

在上形成锋面逆温。103oE以东到115。E附近可以看出近地面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高空受西南风影响,

气温高,形成逆温现象。该剖面线大致沿26°N,可以计算期间的大致距离L=(Il5-103)xl11XCOS30%1200km.

故选D。

(2023・全国•模拟预测)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

人们最早发现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同一时间意大利米受大雨如注,而瑞士卢塞恩却呈现出

“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推测阿尔卑斯山山麓焚风效应较强的坡向及影响因素()

A.南坡海陆位置B.北坡海陆位置

C.南坡大气环流D.北坡大气环流

23.阿尔卑斯山山麓焚风效应夜晚强于白天的主要原因()

A.白天,背风坡坡面增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抑制焚风

B.夜间,背风坡坡面降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加强焚风

C.白天,背风坡坡面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抑制焚风

D.夜间,背风坡坡面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焚风

【答案】22.D23.D

【解析】22.阿尔卑斯山位于中纬度地区,影响阿尔卑斯山的是盛行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坡地处迎

风坡,北坡地处背风坡,北坡是大气环流影响下的背风坡形成的焚风效应,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夜间,山坡相比山谷,坡面降温速度快,气温低,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

焚风,D正确、B错误。白天山地坡地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

故焚风强度较弱,AC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全国•模拟预测)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楚风(过山气流

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图

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形剖面示意及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山出现日数/d

…30T----------

黄土高原一25

24.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及焚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A.西坡春季B.西坡夏季C.东坡秋季D.东坡冬季

25.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其主要原因是()

A.白天水汽含量高B.冬季风夜晚更强

C.山风与焚风叠加D.谷风增强风势

【答案】24.C25.C

【解析】24.太行山西侧为高原,冬半年来自大陆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气流越过太行山,在东坡(背风坡)

下沉增温,湿度减小;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西麓焚风较弱,夏半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较

湿润;西侧海拔高差较小,下沉增温幅度小,AB错误。由图可知,太行山焚风季节分布图焚风出现较多

的日数在10月11月,C正确,D错误。故答案选C。

25.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C

正确。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D错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A错误。夜晚由于陆地降温更快,造成在水平方向

上温差减小,冬季风减弱,B错误。故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26.(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下降风是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下坡气流。我国南极中山站坐落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附近的拉斯曼

丘陵上,下降风非常典型,图为中山站(69°22'S,76°22,E))某年1月份持续48小时下降风气象观

测相关数据。

时间(SM)

(1)在下图中用一画出中山站下降风示意图,并简述其形成过程。(6分)

(2)图中中山站下降风风速有明显的日循环变化特点,结合海陆风分析该特点的成因。(6分)

(3)图示季节下降风对我国中山站科考活动影响较大,请对此加以解释。(4分)

【答案】(1)画图。

形成过程:在坡度较大的冰面上,冰面辐射冷却引起斜坡高处近地面空气温度下降,冷空气密度增加,在

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坡方向流动,形成下降风。

(2)太阳高度较大时,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减缓下降风风速;相反太阳

高度较小时,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增强下降风风速。

(3)此时为当地夏季,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较多;下降风风速大,气温低,给科考活动带来威胁;下降风

引起沿海浮冰随机漂移,给船载物资卸运造成障碍。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中山站下降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南极中山站坐落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附近的拉斯曼丘陵上,坡度大,冰面上冰面辐射冷却引起

斜坡高处近地面空气温度强烈下降,冷空气收缩密度增加,在重力作用下向坡下流动,形成下降风,坡度

(2)根据图中下降风风速的日变化,可知白天风速慢,夜晚风速较快。原因是白天太阳高度较大,陆地

升温快,气温高,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是下降风风速减慢;夜晚,太阳高

度较小,则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使下降风风速增强。

(3)图为中山站(69。22'S,76o22,E))某年1月份持续48小时下降风气象观测相关数据。1月份为当

地夏季,气温较高,适合科考活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较多:但下降风风速大,气温低,给科考活动

带来威胁;下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会引起沿海浮冰随之漂移,影响海洋运输,给船载物资卸运造成障碍。

27.(2023•湖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我国东北地区的野生蓝莓品质优但产量低。近年来该地区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培育出七十多

个品种,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35°C

低温,但在极端天气下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和冻害,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冻害。图a、b分别示意我国东

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的气温日变化。

b

(1)与冬季相比,说出夏季山谷和山顶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4分)

(2)分析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更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6分)

(3)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理。(6分)

【答案】(1)总体气温更高;白天山谷气温高于山顶,夜晚山顶气温高于山谷;气温11较差更大(气温变化

幅度更大);峰值更延后。

(2)冬季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形成

逆温),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

(3)堆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建树体;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

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温

分布的时空差异、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气温的因素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

弱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示曲线数值判断,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气温11较差是一11中气温最大值与

最小值的差值,冬季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

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

(2)半山坡生长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说明半山坡温度比山谷偏高。该区域气温

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微地表形态造成的山谷风。冬季太阳高模角小,太阳辐射减弱,夜晚山谷两侧的山

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使谷底的气温降低,蓝莓易受冻害。冷空气将山谷原

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形成逆温),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半山坡生长的野生蓝莓不易受到

冻害,且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半山坡,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不易受冻害。

(3)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

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积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

树体具有保温作用,从而减少了冻害发生。

28.(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土壤盐渍化是特定气候、母质、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及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新疆博斯腾湖流

域内的开都河下游段广泛分布着白垩纪和第三纪红色含盐地层,土壤下层颗粒细,透水性差,在古河道、

河漫滩、泉水溢出带等地下水浅埋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和盐土。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多年

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下图分别为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iNM

o86°0'0"E86°30'0"E87°0'0"Eo

oO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