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共63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共63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共63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共63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共63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共63张PPT)+课时作业(含答案)单元整合拓展

知识点解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主要考点如下:①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②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③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④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概括;等等。

考查方式近几年来,各省市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方式以客观题为主,以主观题为辅

设错类型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2.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接”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3.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4.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5.故意误译。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语句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做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原文语句的意思。6.事件杂糅。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人理不清头绪,难以分辨正误。7.言过其实。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也是我们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做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联系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9.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扩大(或缩小)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解题思路:

设问方式客观题的命题形式一般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步骤①通读存疑。阅读全文,遇到小的阅读障碍可暂时当作疑问搁置。疑问常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冷僻字词或典故,未给注解,通常不会成为出题点,可忽略;二是冷僻的甚至不曾见过的内容出现在相关题中,往往只是提示性的,因而也常常是正确的,要敢于确认。②信息比对。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易混淆处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③读题复归。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题干中均包含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文内容的信息,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教材链接

本单元的文章表现了四位良臣贤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勇于担当和积极探索的高尚情怀,他们敢批“龙鳞"、逆“圣听”,敢积极探索、大胆发声,文章内容充满着批判、质疑和反思之声。本单元各篇文章的内容要点如下:

篇目内容要点

《谏太宗十思疏》①指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②提出“积其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答司马谏议书》①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答书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

《阿房宫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

《六国论》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②抨击宋王朝对周边国家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典例分析

(2022·广州市高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牙内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答案】B

【解析】B项,“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表述错误。由原文“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之临之,则粗能自固矣”可知,李绛并没有向宪宗提出此项建议而只是陈述了“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的具体表现。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的秋天,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担任了魏博节度副使。牙内兵马使田兴,勇武有力,军中将士都仰赖着他。辛亥(二十五日),宪宗与宰相们计议有关魏博的事宜,李吉甫请求起兵讨伐田怀谏。李绛说:“我私下里观察河南、河北骄横强暴的藩镇,都分出一部分兵力,隶属给各个将领,不让兵力专门由一人掌握,这是担心掌握兵权的将领权力与职任过重,便会趁机图谋自己的缘故。各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节制,假如经常得以起用能够节制各将领竭尽死力效命的严明的主帅来驾驭他们,大体上就能自行安定下来了。现在,田怀谏只是一个乳臭小儿,还不能够亲自听政断事,军府的大权必然要有一个归向,对待各将领有厚有薄不能均衡,必定要产生怨恨,不肯服从主帅的命令,这就使以往分散兵力的策略,恰好足以成为如今滋生祸乱的缘由啊。到时候,只在于朝廷不爱惜官爵俸禄以此奖赏效命之人。使河南、河北的藩镇得知这一消息,担心自己的部下效法魏博,以期得到朝廷的奖赏,因而肯定都会害怕起来,要争着向朝廷表示恭敬顺从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用使用武力便使敌兵屈服的道理啊。”宪宗说:“讲得好。"不久,由于田怀谏幼稚弱小,军中政事完全由家中的仆从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屡次凭着个人的爱憎调动诸将,大家都愤怒起来了。朝廷的任命长时间没有送到,军中将士更是不能安下心来了。有一次,田兴在早上前往军府,数千名士兵大声喊叫,请田兴担任留后。田兴于是就对大家说:“不许冒犯副大使,遵守朝廷的法纪命令,向朝廷申报版图户籍,请朝廷任命官吏,做到这些以后,我才答应你们。”大家都说:“好吧。"于是,田兴杀了蒋士则等十多个人,将田怀谏迁移到外地去了。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李吉甫请求派中使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李绎说:“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不如乘此时推心置腹地去安抚招纳,用隆厚的恩典维系他。”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有沾润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陛下拨发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缗钱来赏赐给他们。"宪宗亲近的宦官认为:“给与的赏赐太多,若以后再有此例,将拿什么给他们呢”宪宗将宦官的话告诉了李绛,李绛说:“田兴不贪图专擅一地的好处归顺本朝,陛下怎么能够珍惜微小的费用,反而丢掉重大的谋划,不肯用这点钱财去收取一道的人心呢!"宪宗高兴了,就说:“朕穿粗劣的衣裳,吃薄味的食物,积蓄物资钱财的意图,正是为了平定各地。否则,将物资钱财白白储存在仓库中是为了什么呢!”十一月,宪宗派遣知制诰裴度前去安抚魏博,带去钱一百五十万缗奖赏军中将士,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将士们得到赏赐,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成德、兖郓派来的好几个使者看到了这一场景,面面相觑,惊惶变色,叹息着说:“对朝廷刚强不屈的藩镇果真有什么好处吗!"元和十四年(819)秋天,田兴进入朝廷朝觐皇帝,皇帝对待他非常优厚。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执,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王常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率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

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解析:D项,“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错,原文中,光武帝见王常归降非常高兴,加以安慰,还大加赏赐,授予王常左曹一职,封为山桑侯。

答案:D

参考译文: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许久之后,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任王常为将佐,攻打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分别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牧激战,大败荆州守军,接着向北进攻直到宜秋。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兵。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间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一定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倚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始皇、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道歉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不早早来归,岂不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不会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就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别加以赏赐,授予(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建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节侯。

如何论证

方法技巧·画龙点睛

知识综述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一篇完整的议论文除了有论点和论据之外,还得有充分的论证。否则,论点就成了孤立的观点,论据也只是零散的材料,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文章自然缺乏思辨性和说服力。

技巧点拨

一、恰当运用论证方法

一、恰当运用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也称为例证法。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事例往往最具说服力,所以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议论文中经常会用到。

例: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是勤劳刻苦的。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捕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

要用好举例论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不用无根据的或不典型的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澄清事实,不可本末倒置。

(3)事例忌单一,宜丰富,但也并非多多益善,可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生辉。有多个同类事例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进行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进行简短分析,不能将举例论证法变成事例的罗列。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2.道理论证——引用经典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也称为引证法。

例:《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要用好道理论证,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的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如,强调大爱无疆,可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可以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可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3.比较论证——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对所述事例在某方面的不同点或相同点进行对比或类比,从而揭示出事例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

(1)对比论证。

例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例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颂。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要用好对比论证法,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在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上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对所要论述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2)类比论证。

例: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用于类比的事物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也可以是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后要有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针见血。

4.比喻论证——即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也称为喻证法。

例:孩子不是裸机,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全然的接纳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特质,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好的教育是唤醒、影响和熏陶,而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

要用好比喻论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设喻。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比喻论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比喻论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比喻论证法运用得很经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5.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

例1:(原因分析)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呢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只有靠永不言弃的毅力才能征服它,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因为有了毅力,就有了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有了毅力,也就有了恒心。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例2:(结果分析)有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总有一天我们会取得成功。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春天的耕耘,怎么会没有秋天的收获呢

二、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是思维条理性的要求,也是文章内容表达更清晰明了的需要。思路是作者构思行文的线路,结构就是文章内容安排的框架,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文章的基本骨架。

议论文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的组织安排。好的议论文应该合乎规范,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通常为“引论+本论+结论",即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本论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结尾归纳总结。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题的分析。议论文写作必须有清晰的思路,思路清晰了,结构才能顺畅、严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如下四种,要分辨清楚并能熟练运用。

并列式: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而把论点进行分解﹐分解而成的几个分论点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另一种是论证过程中的几个论据是并列的。

总分式:包括总说—分说、分说—总说、总说—分说—总说,是论证的层次之间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

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总之,就一篇文章而言,有的论证思路是单一的,有的是综合的。一般情况下,写议论文不是单纯采取单一的论证结构方式,而是几种论证结构方式的综合运用。至于选取哪种论证结构方式最为适合,那就要视论证的内容而定。

学以致用·我来试试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100位人员名单,其中有:

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_于敏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_马善祥

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_____厉以宁

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_____袁隆平

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路遥

……

看了以上名单,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示例

以责任担当铸创新之魂

①最近,国家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大会上表彰了一百位改革先锋人物。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这一百个人都堪称改革创新的积极践行者、引领者,是改革创新的杰出代表。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要走改革创新之路,除了追求自我的突破、事业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胸怀家国,想要以改革创新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李大钊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像这一百位改革先锋一样勇于担当责任,开拓创新,将青春的热血注入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②责任担当,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个人精神升华的需要。社会上有一种人,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利己主义者,是指沾染了太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人,他们的表现之一,即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意识。反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对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责任担当,用毕生心血实现了让国民、人类远离饥饿的宏愿;屠呦呦呕心沥血研究青蒿素,秉承责任担当精神,积极造福全人类;中国维和人员毅然奔赴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践行责任担当精神,用生命维护世界和平……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崇高价值,也以对国家、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实现了个人精神的升华。

③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应肩负这一使命,踏上新征程。作为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中国儿童大使的人大附中学生郑博中,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领同龄人热心公益,承担社会责任,为改变环境而努力。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可见,责任担当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身体力行,有所作为。

④当然,责任担当,需要全社会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共同努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社会中,没有人可以完全不依赖他人而独善其身,独自生存。个人幸福、国家强大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人的付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历经近十年,这期间无数技术人员共同努力,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这才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港珠澳大桥是许许多多参与工程的建设者责任担当的最好见证。如今,中国已从“制造大国”走向了“制造强国",也正从“中国制造”迈入“中国智造",这些都离不开每个参与者以责任担当铸创新之魂的努力。我们青年一代更需积极传承、弘扬并践行这种责任担当、开拓创新精神,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⑤鲁迅先生曾寄语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青年一代,当自强不息,勇担责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国家更昌盛、民族更强大不懈努力。

点评

第①段在分析写作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即“作为当代青年要勇担责任,开拓创新"。

第②段谈“责任担当”的时代意义。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和以袁隆平、屠呦呦、中国维和人员为代表的责任担当者(正)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突出“责任担当”的意义。

第③段,引用曾子、习近平的言论,并列举郑博中的事例来论证“责任担当"应“身体力行,有所作为”。

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并列举港珠澳大桥是许许多多参与工程的建设者责任担当的最好见证来论证“责任担当,需要全社会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第②③④段,按照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论述。

第⑤段,以鲁迅先生的名言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全文以层进式展开,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论点——作为当代青年要勇担责任,开拓创新;然后阐述责任担当对于实现个人精神升华的意义;接着阐述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重在有所作为;之后再论述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共同担当责任;最后发出号召。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层层深入,逻辑严密。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兼具,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全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论证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习作。

第八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

代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少孤贫好学,有大志,曾

为道士。隋末隶李密。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及太

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后渐为太宗信任,遂为重臣。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前后所奏二百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曾主持《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

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二、探究背景

1.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鉴于隋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他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2.《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封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分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奏启》:“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中多有“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你搜集的内容:____________.

四、课文梳理

名词,诚心

威吓

连词,如果,果真

副词,实在,确实

动词,结局,终止

副词,最终

形容词,全,整

动词,要求

动词,探求

动词,请求

动词,希求

形容词,诚实

动词,信任

名词,信用

动词,相信

名词,安逸的环境

动词,使……安宁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不译

代词,……的人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路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境遇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苦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判断句

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流而想要水

流得远啊。

省略句

(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

仁德。

状语后置句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动词,持

分辩

动词,从事

形容词,优厚

形容词,深,深厚

形容词,奸佞

名词,天干的第九位

副词,相互

名词,官府的小吏

写回信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省略句、被动句

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状语后置句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宾语前置句

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课文对象针对的内容目的

《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

.

《答司马谏议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实现自己的理想

反对派

反对派对变法的责难

驳斥司马光的责难,证明改革的正确

1.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则力排众议,坚持变法,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二人进谏、答书的对象、针对的内容及目的。

2.梳理这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思路。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做到“十思”。着重规劝唐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以纳下”,在施行赏罚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指出治国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这样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文章以“思”字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2)《答司马谏议书》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接着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接着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最后以客套语做结尾,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

3.通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举例说明两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课文论证方法举例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对比论证①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②第2段引用历史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从正反两面对举进行论证论证全面,说理透彻

课文论证方法举例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比喻论证①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①言简意赅,具有说服力。

②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课文论证方法举例好处

《答司马谏议书》举例论证“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和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事例典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1.结合下面对骈句和散句的解释,分别从两篇文章中找出骈散结合的句子。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或几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或相等。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答案:示例:(1)《谏太宗十思疏》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答司马谏议书》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诵读,体会骈散结合的作用。

答案:(1)可以使文章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2)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3)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三)王安石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敢为人先,大胆推动变法。请以“敢为人先"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示例:中国从来不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

精神的勇士。先秦时期,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商鞅。

商鞅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有无数的腥风血雨、无

数的阻碍挫折,甚至最后商鞅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敢

为天下先"让他为后世铭记。古老的中国记忆着许多无畏

的传说:因为陈涉,有了第一次农民起义;因为秦始皇,有了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为汉武帝,有了第一条陆上丝绸之

路……赞美尝试吧!赞美探索吧!这些都是大无畏的“敢为天

下先”的精神啊!

1.(2023·全国甲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自我校对]

1解析:“不复他察”翻译为“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可知原本句子形式应为“不复察他”,句子将宾语“他"前置。“察”,考察;“第",只管;“荐”,推荐。

答案:杨纮来到宁化县后,就没有考察其他方面,只管用自己听到的来推荐他。

2.(全国Ⅲ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萧)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许)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解析:“何以",“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何”,“为什么"。“申饬”,指示。“为",语气词。

答案:(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难道不行吗为什么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自我校对]

3.(山东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答案:谢贞揣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敬他,不怪罪他。

[自我校对]

解析:“度",揣度,推测。“雅”,平素,向来。“辄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即“辄以疾辞”,翻译为“总是称病推辞"。“弗之罪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弗之罪”即“弗罪之",翻译为“不怪罪他”。

熟记宾语前置的类型,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将前置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动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宾语+动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宾语前置句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短语。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美文赏析

节俭是一种美德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这是《千字文》中的话,意思是“生活要节俭,饭菜合口味能吃饱就行了。饱的时候大鱼大肉也吃不下,饿的时候酒糟糠皮也能充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节俭是一种品质,需要始终坚守。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节俭一直被人们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

大力提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正是如此。曾记否,历代帝王在建国之初,不都是从节俭开始的吗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本打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可他后来意识到天下才刚刚平定,而且这样做会劳民伤财,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唐太宗统治期间,他提倡人们“戒奢从简”,不任意浪费。此外,开元初年,在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中,就有一条是提倡全国上下节俭的,为了证明自己“戒奢从简"的决心,唐玄宗命人烧毁了宫内的一批珠玉锦绣。不管是唐太宗,还是唐玄宗,从他们的行动中就可见出节俭的重要性了。节俭,是他们开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节俭是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的生活准则之一。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把节俭当作自己崇尚的生活准则。他们清楚地知道

“成于俭,败于奢”的道理,所以特别重视对子女的节俭教育。老师也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以节俭为美德。可真正听进去、做得到的人又有多少垃圾桶里经常看见白花花的米饭和馒头,这难道是我国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呀!希望人们都能够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不再浪费!勤能补拙,省能补穷。拥有金钱只能暂时满足你的欲望,而学会节俭那将是你永久的财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总之,为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富裕,我们不能忘记节俭这一美德;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我们更应该发扬节俭这一美德。

文章开篇引用《千字文》《诫子书》中的名言,使文章富有文采,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行文中运用事例论据和名言警句证明了节俭的重要性,论据充分,说服力强。结尾紧扣标题,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节俭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首尾照应,观点鲜明,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品读提示

二、素材积累

在中国历史上,魏征一向以“直言"闻名。这固然与魏征本人忠诚耿直的品格有关,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唐太宗的宽容大度、从谏如流。虚心纳谏,臣子才敢直言;君臣协力,治国理政,方有国泰民安的“贞观盛世”。

●魏征在历史上以敢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规劝,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顺畅自然。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并听从一切的意见和建议

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让人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最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而是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者之后,曾经三次致信王安石,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这封《答司马谏议书》,虽然措辞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

●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司马光也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它是一把双刃剑,锋芒所向,丝毫不留余地,在伤害了对手的同时,势必伤害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新事物不断出现,充满勃勃生机,于是就不断生长,但如果失去活力、动力,就会陷于停滞、僵化,不能继续前进,迟早要被历史淘汰。“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永远年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赶考"本领,重整行装再出发,昂扬永远“在路上”的斗志,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甘于奉献,把奋斗的精神和传统贯串在一切行动中,攀登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险峰,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16阿房宫赋

六国论

与妻书

1.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

2.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赏析赋、论的艺术魅力。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

年(828)进士,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杜牧在文学上主

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阿房宫赋》等。有《樊川文集》。

2.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嘉祐

元年(1056),送二子苏轼、苏辙至京应试[苏轼、苏

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同科进士及第],以文章谒

欧阳修,后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

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被称为“老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二、探究背景

1.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回纥等纷纷攻掠中原,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可谓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犯,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是既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2.《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史事和政事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作者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战屡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物赂敌,以财资敌,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楚辞演化出来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丽的辞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

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论,是一种论文体裁,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论证某一问题、人物、事理的是非得失,有明确的论点、可信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论一般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后一种。

你搜集的内容:____________.

五、课文梳理

任务二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1)六王毕,四海一(___)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

(3)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___)

(4)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___)

动词,统一

副词,全

副词,一旦

数词,一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___)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___)

2.使

(1)使负栋之柱()

(2)使六国各爱其人(___)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___)

3.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

形容词,专一

数词,第一

动词,让

动词,喜爱

连词,假使

动词,派遣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

4.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__)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5.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___)

(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___)

动词,灭族

动词,爱惜

名词,类

动词,夺取

动词,提取

动词,选取

(4)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____________)

6.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___)

(2)不敢言而敢怒(___)

(3)谁得而族灭也(___)

7.之

(1)多于南亩之农夫()

(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____________)

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助词,的

代词,指金银珠宝等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5)公将鼓之(《曹刿论战》)(___)

(6)句读之不知(《师说》)(____________)

8.焉

(1)盘盘焉,囷囷焉(____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_________)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_________)

动词,到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语气助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助词,补充音节

疑问代词,哪里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____________)

(5)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古今异义

1.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2.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兼词,相当于“于此"

代词,之

指金玉珍宝等物

指金玉珍宝等物

三、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__)

2.未云何龙(____________)

3.不霁何虹(____________)

4.辇来于秦(____________)

5.朝歌夜弦(____________)

6.燕赵之收藏(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7.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________)

8.日益骄固(____________)

9.可怜焦土(____________)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文: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判断句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

译文: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秦始皇的聚敛,)使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

夫还要多。

3.函谷举。()

译文:

被动句

函谷关就被攻占了。

4.灭六国者六国也。()

译文:

判断句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5.秦人不暇自哀。(___)

译文:

宾语前置句

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

《六国论》

一、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___)

二、一词多义

1.速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_)

(2)兵贵神速(_________)

(3)不速之客(___)

“暴”同“曝"

动词,招致

形容词,快,迅速

动词,邀请

2.兵

(1)非兵不利(___)

(2)斯用兵之效也(___)

(3)而秦兵又至矣(___)

3.故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

(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___)

(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___)

名词,武器

名词,武力

名词,军队

形容词,旧的,原有的

名词,交情

副词,故意

(4)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_________)

4.得

(1)此言得之(____________)

(2)较秦之所得(_________)

5.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______)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___________)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___)

连词,所以,因此

形容词,适宜、得当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亲附、亲近

连词,表并列,和、同

介词,表比较

(4)则与斗卮酒(《鸿门宴》)(___)

6.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

(2)夫妻向隅(《促织》)(___)

(3)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___)

7.以

(1)洎牧以谗诛(___)

(2)秦以攻取之外()

动词,给予

连词,假使

动词,面对

动词,趋向

介词,因为

介词,用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三、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副词,才

它的实际数目

泛指祖辈、父辈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智谋和力量

旧事

四、词类活用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____)

3.李牧连却之(____________)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

6.日削月割(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贿赂;大的贿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名词作动词,礼遇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判断句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判断句

这就是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

判断句

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了,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4.苟以天下之大。(___)

译文:

5.齐人勿附于秦。(___)

译文: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

定语后置句

如果凭借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状语后置句

齐国不亲附秦国。

省略句

(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7.洎牧以谗诛。()

译文: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

译文:

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

省略句、被动句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

迫啊!

1.《阿房宫赋》可以分为两部分,请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第一部分(第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3、4段)是议论。本文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一举灭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篇末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当世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是全文主旨。所以,前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