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赵树理的“山药蛋味”和汪曾祺的“高邮味”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赵、汪作品两种中国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发掘它们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②赵树理由于从小受民间故事、鼓词等中国俗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俗”为主的大众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而且在创作理念上又承诺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从而使作品的艺术结构形式具有一个突出特点:故事化。而汪曾祺则与之恰好相反,他的小说的结构形式是散文化,他指出:“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这样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使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散文,或者说是一种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新品种。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上的这种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与他受到了中国雅文化中庄子散文的影响,接受了鲁迅、契诃夫等大师的美学主张直接关联。③赵小说的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性强,甚至故事套故事,有悬念,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地写下去,脉络格外分明。为此,常用保留关节的方法,按下一个故事暂不表另起一个头绪,使用“扣子”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非一口气卒读不可。而汪的小说结构与赵的相反,简直与散文区别不大,完全是散文化的结构。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汪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以《入千岁》为例,开头先写米店老板“八千岁”,再由此引出一系列人物,令人感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八千岁”身上来了,而那些迭次出现的各种人物,又无一不与写好“八千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既显得异峰迭起,又环环相扣,既舒展散漫,又转折自然有致。④赵、汪二位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大不一样。赵的作品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总是像评书体小说那样,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也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汪写人的方法与赵殊异。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⑤赵、汪二位作品的审美特征都是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的,但审美特色迥然殊异,赵作品的底蕴以俗文化为主,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的审美特色,汪作品的底蕴以雅文化为主,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⑥所谓入俗美是指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符合大众审美趣味、采用本民族通俗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品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感形态。入俗美的第一要素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土味的人物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在群众口头上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是构成赵作品入俗美的又一要素。写“大团圆”也是入俗美的重要内容。《登记》等赵树理的一批写婚恋的小说,大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总之,赵树理作品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入俗美。这种入俗美既渗透了中国俗文化、太行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的细胞,又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从而形成一种“山药蛋味”。⑦汪曾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的审美形态。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不假雕琢的天然美。汪曾祺作品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了素朴美。他的作品不写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不用典型化的方法,人物着色浅淡,一切是那么恬淡、素朴、顺乎自然,笔墨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毫无匠气。和谐,这是汪作品素朴美的灵魂。所谓和谐,借用汪曾祺自己的话说就是“作品修短相宜,浓淡适度”。“修短相宜”要求写作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顺理成章地进行,“浓淡适度”是指格调,他的作品格调自然恬静,在天然的气氛中流动着与之相适应的淳朴本色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生命,造成自然美与人美的合一性。⑧赵是“山药蛋派”的鼻祖,汪是经由沈从文丰富与发展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派的当代代表人物,这两个流派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互为参照系。汪作雅俗共赏,嘉誉鹊起;赵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人们的冷落和拒绝。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复杂,恐怕与赵持守俗文化传统排斥雅文化和外国文化形成封闭保守心态,人物刻画囿于传统手法,而汪则立足传统文化以开放心态广泛吸纳中外文化营养并有所创新不无关系。(摘编自吕汉东《异中有同的两种中国味:观照赵树理和汪曾祺》)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曾祺在创作实践中,既能从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学习其中的烘托手法,又能从鲁迅、契诃夫和沈从文等大师那里领悟到白描手法的真谛。B.赵树理作品的艺术形式具有“故事化”的特点,与其所秉持的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的创作理念和其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趣味有关。C.在刻画人物方面,赵树理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以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其性格特征。此外,他有时也会使用典型细节。D.第五段中的“迥然殊异”指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前者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后者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研究汪曾祺作品的审美特色,研究者不应该忽视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B.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但本文作者更喜欢前者。C.相较于小说的情节,汪曾祺更重视小说的氛围,这使得其小说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D.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一俗一雅,可以互为参照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受到了冷落。3.(3分)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结局是“大团圆”式的。B.陈荒煤说:“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地学习赵树理同志!”C.《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性格各异,栩栩如生。D.《小二黑结婚》中“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话,传神、诙谐,符合农民的语言表达习惯。4.(5分)原文画横线处直接引用汪曾祺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5.(5分)假如你是一名写作爱好者,赵树理和汪曾祺的创作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鞋的故事孙犁我幼小时穿的鞋,是母亲做。上小学时,是叔母做,做的鞋我爱穿。结婚以后,当然是爱人做,觉得“家做鞋”土气,就开始买鞋穿了。时间也不长,我就又穿农村妇女们做的“军鞋”了。现在老了,买的鞋总觉得穿着别扭。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没有办法。在我这里帮忙做饭的柳嫂,是会做针线的,但她里里外外很忙,她的小妹妹从老家来了。听说是要结婚,到这里置办陪送。柳嫂和我说了不少这个小妹妹的故事。她家很穷苦。她这个小妹妹叫小书绫,姐姐带小妹妹去浇地,一浇浇到天黑。地里有一座坟,棺木的一端露在外面,白天看着都害怕。天一黑,姐姐走一步,她就跟一步现在大了,小书绫却很有心计。婆家是自己找的,订婚以前,她除拼命织席以外,还到山沟里去教人家织席。吃带砂子的饭我听了以后,很受感动。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女孩子的勤快劳动,有很深的印象,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柳嫂在我这里帮忙,时间很长了。用人就要做人情。我说:“你妹妹结婚,我想送她一些礼物。请你把这点钱带给她,叫她自己去买吧!”柳嫂客气了几句,接受了我的馈赠。过了一个月,妹妹的嫁妆操办好了,柳嫂把她带了来。这女孩子身材长得很匀称,像农村的多数女孩子一样,她的额头上,嘴唇稍厚一些,嘴角上总是带有一点微笑。她看人时,却使人感到有一种深情。我对她表示欢迎,并叫柳嫂去买一些菜,招待她吃饭。小书绫坐在炉子旁边,平日她姐姐坐的那个位置上,看着煮稀饭的锅。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你给了我那么多钱。”她安定下来以后,慢慢地说,“我又帮不了你什么忙。”“怎么帮不了?”我笑着说,“以后我走到那里,你能不给我做顿饭吃?”“我给你做什么吃呀?”女孩子斜视了我一眼。“你可以给我做一碗面条。”我说。我看出,女孩子已经把她的一部分嫁妆穿在身上。她低头撩了撩衣襟说:“我把你给的钱,买了一件这样的衣服。我也不会说,我怎么谢承你呢?”我忽然想起鞋的事,就半开玩笑地说:“你能不能给我做一双便鞋呢?”她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告别的时候,她的姐姐帮她穿好大衣,箍好围巾,这女孩子显得非常漂亮,完全像一个新娘这时女孩子突然问她姐姐:“我能向他要一张照片吗?”我高兴地找了一张放大的近照送给她。过春节时,柳嫂回了一趟老家,带回来妹妹给我做的鞋。她一边打开包,一边说:“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工夫哩。你快穿穿试试。”我喜出望外,可惜鞋做得太小了。我懊悔地说:“我短了一句话,告诉她往大里做就好了。我当时有一搭没一搭,没想她真给做了。”“我拿到街上,叫人家给拍打拍打,也许可以穿。”柳嫂说。拍打以后,一个大脚趾就淤了血。我还不死心,又当拖鞋穿了一夏天。我很珍重这双鞋。我知道,自古以来,女孩子做一双鞋送人我还是没有合适的鞋穿。这两年柳嫂不断听到小书绫的消息:她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还是拼命织席“要不,就再叫小书绫给你做一双,这次告诉她做大些就是了。”我说:“人家有孩子,不要再去麻烦了。”柳嫂为人慷慨,好大喜功,终于买了鞋面,寄去了。柳嫂的母亲从老家来,带来了小书绫给我做的第二双鞋,穿着很松快,远不如上一次。”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柳嫂又说:“小书绫过日子心胜,她男人整天出去贩卖东西。听我母亲说,这双鞋还是她站在院子里,一针一线给你做成的哩。眼前,就是农村,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她说的都是真情。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存在了,长期走过的那条饥饿贫穷、艰难险阻、山穷水尽的道路,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纯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六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从“幼小时”“上小学时”“结婚以后”三个时间段写“我”穿“家做鞋”的经历,说明自己穿“家做鞋”的岁月之久,也为下文请小书绫做鞋作铺垫。B.“小书绫却很有心计”,文中没有丝毫的贬义,相反,小书绫年纪虽轻,却特别聪明,为人朴实又能干。C.“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极为传神的动作写出了小书绫这一农村女性羞涩胆小、不善与人交流的特征,这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大为不同。D.收到做得有些粗糙的鞋后,“我默默地把鞋收好”,这里既有感谢之情,也有一份理解,小书绫没有太多闲散功夫做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淡而有味,展示出清新质朴、至情至性的美学境界。B.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讲究以少胜多,擅长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小书绫的形象特征。C.作者在对比中展开情节,柳嫂和小书绫的对比,两次做鞋子的对比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情节。D.文章节奏快慢有致,叙述有关两双鞋的内容时节奏较慢,叙述小书绫生活的内容节奏较快。8、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比较明显,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9、文章最后两段意蕴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被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秦急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资治通鉴·周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案卡相应位置填写答案。(3分)亲魏善A楚B下C兵D三川E塞轘辕缑氏F之G口H当I屯留J之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诛周主之罪”中的“诛”是“讨伐”的意思,与“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诛”不同。B.“去王业远矣”的中“王”字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的“王”意思相同。C.“周之与国”与“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相同。D.“以因于齐”与“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两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B.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C.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游诸葛武侯书台①宋·陆游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16.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2)《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3)《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ǀ(本题共3小题,11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遣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申华文化史上留下①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②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4分)20、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问答的方式,请任选其一简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ǁ(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的健康共识,尤其“0糖”“0脂”“0添加”更是成了减肥者眼中的健康食品代名词。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对于有减肥需求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①。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是显示食品营养能量值的重要窗口,主要标示食品中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名称、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例如,某无糖包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表显示糖的含量为0克,但是能量值为1900多千焦/100克,能量的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则为24%。也就是说,每100克该无糖食品中含有能量1900千焦,每吃100克该食品相当于满足一天能量需求的24%。减肥的核心是重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关系,②,才有助于促进体重的逆增长。增加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提高身体活动量等途径,控制能量摄入可以通过改善饮食达到。选择无糖食品只是众多膳食改善的路径之一,而过于依赖无糖食品③,将无益于体重的控制。21.下列误解产生的逻辑原因,与文中画线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极少数新冠感染者因为退烧后洗澡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昏厥。所以有人认为,得了新冠,就不能洗澡。事实上,新冠感染者一般可以洗澡,如果出现低热症状,通过洗温水澡还有助于降温。B.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事实上,水果的甜度不仅与含糖量有关,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甜度高的水果含糖量不一定高,热量也不一定高。C.根据中医,“气血不足”可服用红枣、桂圆等食品改善。很多人认为,贫血患者也可多吃这些食品治疗贫血。其实“贫血”是一个西医诊断名词,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与“气血不足”并不相同。D.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没有生病就是健康的。其实,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既不符合有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但又没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等症状。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A2.A3.B4.①第一处画横线句子交代了汪曾祺不太强调故事化的创作主张的原因;②第二处画横线句子阐释了文中重要概念“和谐”的内涵;③直接引用汪曾祺的话,使得论述更具有说服力。5.①立足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②从中外文学大师那里学习写作的技巧;③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让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④写作中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的风格和形式;⑤形成更加开放的文学创作心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既能从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学习其中的烘托手法”错误,由原文“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可知,汪曾祺是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和沈从文等人那里领悟到“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细节的真谛”,汪曾祺是将自己领悟到的创作技巧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但本文作者更喜欢前者”错误,本文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这种情感倾向。C.“这使得其小说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错误,因果关系有误。根据原文“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汪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可知,汪曾祺“重视小说的氛围”并不是其小说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的原因。D.“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受到了冷落”错误。由原文“汪作雅俗共赏,嘉誉鹊起;赵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人们的冷落和拒绝”可知,原文并没有提到汪曾祺的作品也受到了冷落。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六段主要是阐释赵树理小说人俗美的内涵。B.强调向赵树理学习能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引用的作用的能力。根据“而汪曾祺则与之恰好相反,他的小说的结构形式是散文化,他指出:‘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这样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使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散文,或者说是一种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新品种”可知,“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交代了汪曾祺不太强调故事化的创作主张的原因;根据“所谓和谐,借用汪曾祺自己的话说就是‘作品修短相宜,浓淡适度’”可知,“作品修短相宜,浓淡适度”阐释了文中重要概念“和谐”的内涵;直接引用汪曾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得论述更具有说服力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启示的能力。根据原文“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赵树理的‘山药蛋味’和汪曾祺的‘高邮味’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赵、汪作品两种中国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发掘它们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赵树理由于从小受民间故事、鼓词等中国俗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俗’为主的大众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可知,立足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根据原文“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可知,从中外文学大师那里学习写作的技巧;根据原文“赵、汪二位作品的审美特征都是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的,但审美特色迥然殊异,赵作品的底蕴以俗文化为主,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的审美特色,汪作品的底蕴以雅文化为主,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可知,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让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根据原文“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在群众口头上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是构成赵作品入俗美的又一要素。写‘大团圆’也是入俗美的重要内容。《登记》等赵树理的一批写婚恋的小说,大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总之,赵树理作品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入俗美。这种入俗美既渗透了中国俗文化、太行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的细胞,又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从而形成一种‘山药蛋味’”可知,写作中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的风格和形式;根据原文“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复杂,恐怕与赵持守俗文化传统排斥雅文化和外国文化形成封闭保守心态,人物刻画囿于传统手法,而汪则立足传统文化以开放心态广泛吸纳中外文化营养并有所创新不无关系”可知,形成更加开放的文学创作心态。6.C7.D8.①文章没有完整的故事线索,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②在选材上,文章以这些题材表现乡村生活的自然。③在结构上,没有起承转合。9.原文中“我”默默地把鞋收好这个动作表达了对小书绫的感激和祝福,对农村和大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敬意。这个动作融入了“我”对小书绫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事变得更好的期待。【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特征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理解散文化文章的含义,并结合文本从语言、表达效果、行文结构等进行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6、“极为传神的动作写出了小书绫这一农村女性羞涩胆小、不善与人交流的特征”错误,同样具有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故选C。7、D.“文章节奏快慢有致,叙述有关两双鞋的内容时节奏较慢,从文中来看,而是叙述有关两双鞋的内容时节奏较快。故选D。8、从行文结构来看,本文情节淡化,又穿插写“在我这里帮忙做饭的柳嫂”,并且给我带过两次鞋,文章没有传统小说中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而非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得文章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如“我默默地把鞋收好,和第一双放在一起”,女孩子们的纯朴美丽的素质。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也是散文化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9、原文中提到了小书绫说出了真情,并且认为农民的生活会变得富裕。同时。结合原文,认为她将会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也表达了对农村和大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敬意。此外,这种鞋就不存在了、艰难险阻,也就消失了”这句话也表达了“我”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因此,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村和大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敬意。作者由小事谈大事,但那种质朴与美好会永远保存。【答案】10.BEH11.D12.A13.(1)蜀国是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够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2)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国的国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14.①攻下韩国之后可以威逼周天子交出九鼎,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②韩国和周是天下的中心,夺取了韩国和周有利于成就王业。③韩国来侵犯秦国,攻打韩国有正当理由。【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亲魏善楚”是并列结构,省略主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下兵三川”是动宾结构,E处断开;“塞轘辕缑氏之口”是动宾结构,H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都是“声讨,批判”的意思。句意:声讨周君的罪行。/讨伐没有道义的君王,诛灭暴虐的秦王朝。B.错误。名词,帝王;动词,称王。句意: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全部占有而称王了。C.错误。都是“支持、帮助”的意思。句意: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D.正确。利用、依靠;由于,因为。句意: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要想想不要因为一时恼怒而滥用刑罚。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三资”不是指“广地”“强兵”“富民”。而是“广其地”“富其民”“博其德”。C.“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只是得到了秦惠王的支持。D.“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错,“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省略的主语是秦王,是秦王而不是白起派司马错进攻楚国。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首领;“敝”“劳”都是使动用法,使……疲惫,使……劳苦;“以”,来、用来。(2)“贬”,降低、贬损;“更”,改、更改;“相”,使动用法,可以译为“辅佐、辅助”。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打算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击新城和宜阳,来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主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自己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够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这些地方,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戎狄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夺取它的土地,能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可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的话,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利益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道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于是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材料二:巴国、蜀国相互激烈地攻打(爆发激烈的战争),都来向秦国报告情况紧急,(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讨伐蜀国,但是觉得道路狭窄,难以到达(目的)。韩国又来侵扰,秦惠王犹豫不决。司马错请求攻打蜀国。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国的国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大将白起打败了赵国的军队,杀死二万人,夺取代地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利用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攻占了那里。楚国被迫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方。15.B16.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本诗中“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不同点:本诗中“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借此讽刺了当时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做法,针砭时弊;《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17.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答案】18.①雪泥鸿爪(或丰功伟绩)②精雕细琢③惟妙惟肖19.《觉醒年代》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或“再现”)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20.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还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再给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提醒读者注意并引发其思考。【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可填“雪泥鸿爪”或“丰功伟绩”。“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第②空,语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精心细致的刻画,且与后文“寥寥数笔”对应,此处可填“精雕细琢”。“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第③空,语境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可填“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势;二是成分残缺,“凸显了……对历史事实”宾语残缺,在“历史事实”后加上“精准还原”或“精准‘再现’”。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从比喻的角度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使用比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五年不变”显示时间之长,“车辙”则表现痕迹之深,此比喻的运用,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再结合文段意思来看,这里是介绍电视剧《觉醒年代》时运用的比喻,因此能够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从问答的角度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运用设问,设问的作用是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此句前面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显示答案“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477-2024发制品维护图形符号
- 2024年度融资合同:甲方提供资金支持给乙方3篇
- 2024年度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合同2篇
- 2024年度环保设施升级改造项目施工合同2篇
- 2024年度大学宿舍管理员劳务协议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知名画家作品所有权转移
- 《宝洁公司的介绍》课件
- 《地震模拟运动平台》课件
- 《伤口的处理》课件
- 2024年度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合同
- 【S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报告4000字(论文)】
- 《“119”的警示》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道德与法治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2《滋养心灵》教案
- 2024年海南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油气开发地质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护理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卷 2套(含答案)
- 2022年甘肃省职业技能大赛小程序设计与开发赛项(高职学生组)试题 C卷
- 八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 《红岩》导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求是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专题课件
- (正式版)QC∕T 1206.1-2024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热管理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