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1/34/wKhkGWX2eFWAPwfbAAI97g6iQiA658.jpg)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1/34/wKhkGWX2eFWAPwfbAAI97g6iQiA6582.jpg)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1/34/wKhkGWX2eFWAPwfbAAI97g6iQiA6583.jpg)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1/34/wKhkGWX2eFWAPwfbAAI97g6iQiA6584.jpg)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1/34/wKhkGWX2eFWAPwfbAAI97g6iQiA65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坛①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夏纪》)材料二: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②。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节选自《国语•周语下》)【注】①坛:通“陨”,坠落。②大林:指低音的林钟。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辛余靡振王A北济B又反C振D蔡公E周公F乃侯之G于西翟H实为长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右,即车右,也叫“参乘”“骖乘”,指乘车时在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B.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文中指能发出合乎这一音律的大钟。C.所胜,指力所能及,其中的“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意思相同。D.济,文中指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依然难忘故土,于是创作了西方的音乐。秦缪公在西翟继承了这种音乐,并把它作为秦国的音乐。B.乐由心生,人的内心受到触动则外化为声音。因此音乐作为一种观察对象,反映出的内容是相当深刻的。C.单穆公认为,钟声是让耳朵听的,如果耳朵听不到了,那就不再是钟声了。耳朵能辨别的清浊之音,也不会超过个人能力。D.钟铸成后,伶州鸠用“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提醒周景王不要违背民意,更不能做恶,免得遭到众人的反对而被厌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2)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14.结合材料二概括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钟的理由。2024年云南省统一考试模拟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二: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人A所以B居安C思危D正E为此F也G安H而I能J惧K岂不L为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诚”字含义不同。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B.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C.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D.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14.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24届云南省大理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节选自《韩非子·爱臣》)材料二: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节选自《商君书·君臣》)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四美A者B不求诸C外D不请于人E议之F而得之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嫡子,古时候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在古代既有正宗的含义,也有继承的含义。B.乘,读chéng,古代称四马拉一车的兵车为一乘。“千乘”指拥有众多兵马的国家。C.知,通“智”,通假字。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用法相同。D.缘法,遵照法律。“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缘木求鱼”中的“缘”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君主和臣子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王后和妃子间要有主次等级,王子之间弟弟要懂得服从兄长,这样国家才会安定。B.韩非认为在治国中君主是最高贵的,君位是最尊贵的,君威是最强大的,君权是最隆盛的,但是这个想法不能为统治者所共识。C.韩非在分析纣、周、晋、齐、燕、宋灭亡原因后指出,英明的君主蓄养臣子,要完全让他们按照法律办事,要做到正直且规矩。D.商鞅用古代没有君臣等级,没有五官,没有法制时的混乱情形来说明建立秩序的必要性,有了秩序后,人们行事才会变得慎重。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2)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君臣”,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厚予之禄,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然则人人思贤也。(节选自《墨子·尚贤》)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节选自《说苑·尊贤》)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之圣王A为政B列德C而尚贤D虽在农E与工肆F之人G有能H则举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B.举,指推荐提拔,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C.案,在文中意为查讯、审问,与成语“有案可稽”中的“案”意思相同。D.见,文中表示被动,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说的贤良之士就是“国之善射御之士”,君王要给他们足够的地位、财富和权力,否则他们无法取信于民。B.墨子认为地位的高低贵贱不是永远不变的,主张按照功绩来决定赏赐和俸禄,这有利于调动士人尚贤的积极性。C.阖闾、秦穆公成为霸主,而夫差、秦二世却落得被俘或被杀的下场,功业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所任用的人不同。D.齐桓公得管仲得天下,任竖刁、易牙却身死不葬的事例,证明国君任用贤人则国会安定,任用佞臣则国会凶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2)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任贤的话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一模)语文试卷【答案】10.BEH11.C12.A13.(1)兴盛与衰亡、贤明与品行不好、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2)现在花费了财物,又使百姓疲惫,百姓没有不怨恨的,我不认为这是和谐。14.①浪费民力,穷尽民财。②不合法度,无法展现乐音的和谐之美。③无益于礼乐教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辛余靡把昭王救到北岸,又返回救了蔡公。周公于是封他在西方为诸侯,作一方诸侯之长。“振王北济”和“反振蔡公”是连续动作,主语为“辛余靡”,分别成句,中间B处断开,在“公”后E处也要断开;“侯”名词活用为动词,“周公乃侯之于西翟”为状语后置句,其后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错误。经得住,能承受;完,尽。句意:不超过个人能力所及。/不能列举完。D.正确。成功;渡过,横渡。句意:很少办不成的。/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秦缪公在西翟继承了这种音乐”有误,结合材料一“长公继是者以处西山”可知,在西翟之山继承西方音乐的是辛余靡。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肖”,品行不好;“形”,显露,表现。(2)“亡”,损失;“罢”,同“疲”,累,使疲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可知,他认为浪费民力,穷尽民财;由原文“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可知,他认为周景王铸钟不合法度,无法展现乐音的和谐之美,也无益于礼乐教化。参考译文:材料一: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婚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唱道:“等着你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周公和召公曾在那里采风,后人就把它叫作《周南》《召南》。周昭王亲自率领军队征伐荆国。辛余靡身高力大,做昭王的车右。军队返回时欲渡汉水,这时浮桥坏了,昭王和蔡公坠落在水中。亲余靡把昭王救到北岸,又返回救了蔡公。周公于是封他在西方为诸侯,做一方诸侯之长。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但还思念故土,于是最早创作了西方音乐。辛余靡封侯后住在西翟之山,继承了这一音乐。秦穆公曾在那里采风,开始把它作为秦国的音乐。大凡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心中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化育于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可以了解它的风俗,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观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兴盛与衰亡、贤明与品行不好、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所以说:音乐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它所反映的是相当深刻的。材料二:周景王二十三年,景王将要铸造无射乐钟,并铸造与之配套的大林乐钟。单穆公说:“不行。老百姓已经深受重币发行之苦,再铸造大钟将加重百姓的生活负担。民生业已凋敝,若是再度耗费民力、民财,百姓将何以生存呢?何况乐钟不过是用来奏乐的,若无射之音配以林钟,耳朵就无法听它的乐音了。钟声是让耳朵听的,既然耳朵听不到,那也就不算钟声了。耳朵能听到的和声在清音和浊音之间;其所能分辨的清、浊之音,不超过个人能力所及。所以先王铸造的乐钟,大小始终不超过标准,重量也不超过一百二十斤。音律、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因此确定了下来,各种各样的器物都依据既定的标准来制造,所以圣人铸钟时往往非常慎重。如今大王铸造乐钟,耳朵难以听到和谐之音,规格上又不符合法度,钟声中听不到和声,规格上不能成为标准。铸造乐钟无益于礼乐教化,又会极大地耗费民财,那铸造它又有什么用呢。”周景王不听劝告,执意铸造大钟。周景王二十四年,大钟铸成,乐人向景王报告说钟声和谐。景王对伶州鸠说:“钟声还是和谐的。”伶州鸠回答说:“陛下不明白其中的缘故。”景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伶州鸠回答说:“君王铸造乐器,百姓衷心支持,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现在花费了财物,又使百姓疲惫,百姓没有不怨恨的,我不认为这是和谐。百姓都支持的事情,很少办不成的,百姓厌恶的事情,很少有办成的。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年内劳民伤财的事情做了两次,恐怕至少有一件是会被废弃的。”景王说:“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二十五年,景王去世,大钟所奏的乐声不再和谐。2024年云南省统一考试模拟测试卷【答案】10.DGK11.D12.B13.(1)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民间疾苦。(2)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14.魏征作为曾经敌方阵营中的人而受到重用,他在进谏而君主不从时,仍能坚持己见,唐太宗可见其骨鲠气节。魏征引用尧、舜事例,把皇上比作尧、舜,唐太宗看出魏征臣服的态度,知晓他的“逢迎上意”利国利民、造福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居安思危”是成语不能分开,“所以”领起“居安思危”分析原因,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正为此也”的意思是“就是因为这个”,与前句“所以”呼应,陈述原因,可在后面的G处断开。“岂”意思是难道,用在句首,表反问,前面K处要断开。故选DGK。【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本来。句意: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C.正确。的确、确实/如果真的。句意:的确可恶。/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D.错误。表方法、凭借/……的原因。句意: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错误﹐原文意思只是唐太宗疑惑李靖等人作威作福,且他听了魏征的观点,不再追究。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当;“出”,到地方上巡视;“谘”,请示。(2)“兢”,小心谨慎;“戒约”,警惕约束;“奈何”,怎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妩媚”指姿态美好。由原文“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我能弃怨用才”可知,魏征作为李世民对手“隐太子”的臣子,太子败亡,本改谄媚事奉太宗,但是魏征“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能刚直不阿劝谏唐太宗,多次让唐太宗很尴尬“数批逆鳞”。魏征用上古治世明君舜的事例“尔无面从,退有后言”来解释,又把自己事奉唐太宗比做“稷、蒐所以事尧、舜”,使唐太宗觉得自己堪比尧舜,能把天下治理得如尧舜时代一样清平,所以转而欣赏魏征,认为他忠诚、可爱、姿态美好。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说:“保住江山是困难还是容易?”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难。”唐太宗说:“只要能任用贤能的大臣,接受直言诤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很难?”魏征说:“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了局势安定可以享乐的时候,心里就必然松弛懈怠,议事的大臣只会让自己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一直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逐渐衰落,走向危亡。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二:唐太宗到九成宫,宫女住在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接着来到,官吏便把宫女安排在别处住而让李靖、王珪住下。皇帝得知后,发怒说:“难道李靖、王珪等人在此作威作福了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魏征说:“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不过是在后宫打扫清除的奴仆罢了。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民间疾苦。这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官吏不能不去拜见他们。至于宫女就不一样了,供应食用之外用不着参见侍候。如果因此查办官吏,将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后来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您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您就这样照办。”皇帝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皇帝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慢,我只觉得他姿态美好!”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臣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触犯陛下啊!”后来唐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家不进献饮食,或是责备人家供奉得不精美,这样无限制地苛求,终至于亡国。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充足了,如今就已经够充足了;如果认为供应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也不会满足!”皇帝惊讶地说:“没有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2024届云南省大理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10.BDE11.C12.B13.(1)因此奸臣繁衍滋长,君主的政治主张就会衰亡。
(2)法度不清晰,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做到的。14.①材料一强调君臣应该分清地位尊卑,君主是最尊贵的。②材料二强调应该用法制区分君臣,维护君主的权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置适宜就可以得到。“者”用于主语后,因句子较长,其后断开,即B处;“不求诸外”与“不请于人”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分别断开,即DE处。故在BDE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古时候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错误。嫡子,古时候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是古代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B.“读‘chéng’”错误,应读“shèng”。C.正确。句意: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见识。/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D.错误。遵照;攀援。句意: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爬到树上去找鱼。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是这个想法不能为统治者所共识”错误,原文“此君人者之所识也”只是强调这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所要记住的,并没有说这个想法不能为统治者所共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蕃息”,繁衍滋长;“道”,政治主张。(2)“明”,明朗、清晰;“行令”,依法令行动,服从法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由“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强调君臣应该分清地位尊卑,君主是最尊贵的。②材料二由“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可知,强调应该用法制区分君臣,维护君主的权威。参考译文:材料一:宠爱的大臣过于亲近,一定危及君主本身;大臣的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位;王后和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王子之间弟弟不服从兄长,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安定。我听说千乘之君没有戒备,一定会有百乘之臣在他的旁边窥视,准备夺走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之君没有戒备,一定会有千乘的私家大夫在他身边窥视,以便夺走他的权势倾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繁衍滋长,君主的政治主张(统治)就会衰亡。所以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过于富有,君主就会衰败。将相控制君主而使私家兴盛起来,这是做君主的所要加以排除的。在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主自身更高贵的,没有比君位更尊贵的,没有比君主的威力更强大的,没有比君主的权势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置适宜就可以得到。所以说:人主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财富,终会被奸臣所窃取。这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所要记住的。从前商纣王灭亡,东周走向卑弱,都是源于诸侯的强大;晋国被瓜分,齐国被他人夺取,都因为大臣们太富有了。燕国、宋国之所以国君被人劫杀,都是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远处对照商、周亡国,近世对照燕、宋弑君,都是走的这条道路。所以明智的君主蓄养他的臣子,用法律来规范他们的一切,用各种措施来督责他们。所以君主不赦免死罪,不减轻刑罚;赦免死罪而减轻刑罚,这就叫做散失威权,国家将会危急,国家的大权就会旁落。材料二: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见识,也不能做到。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力作战不畏死亡的,不过是为了求得爵禄。明君治理国家,战士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养活家人;农民不离开居所,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队所需粮草。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懈怠。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语文试卷【答案】10.BDG11.C12.A13.(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2)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美名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14.材料一侧重论述君主对待贤才的方式;材料二侧重阐明君主任用贤能的重要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人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古之圣王为政”中“古之圣王”作主语,“为政”是谓语部分,所以在B处断开;“列德而尚贤”中“而”表示并列关系,所以在D处断开;“虽在农与工肆之人”中“与”是连词,表并列,“农与工肆”作定语修饰“人”,所以EF处不能断开;“有能则举之”中“之”是代词,代指“在农与工肆之人”,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推荐,提拔;完,尽。句意:有能力就提拔他。/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C.错误。考查、探求;案,案卷。句意:考查历史事件再审视自己的事情。/有证据可查。D.正确。句意:但夫差却被越国俘虏。/诚信却被怀疑。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贤良之士就是‘国之善射御之士’”错误。根据原文“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可知贤良之士并非“国之善射御之士”,而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故选A。【13题详解】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5C超快充电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火药量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融资买卖合同范文
- 酒水购销合同模板
- 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参考范文
- 2025太原市购房合同范本范文
- 水果长期供应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厨房设备购买合同样本
- 灯具购销合同书范本
- 探索未知世界主题班会
- 2024年中考语文 (湖北专用)专题一 字音、字形课件
- T-ACEF 095-2023 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红外成像仪(OGI)技术要求及监测规范
-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 骨科手术的术后饮食和营养指导
- 旅游定制师入行培训方案
- 2024年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六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题
- 个人代卖协议
- 赏析小说语言(二)
- 【立高食品公司的偿债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9000字)】
- 10.《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李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