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阐述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这两个关键词的概念与关系为基础,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找出问题,探析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转变“重智轻劳”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落实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目标;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及途径。关键词:核心素养;劳动教育;对策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概述(一)核心概念界定1.核心素养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又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部分组成,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要点。图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图2.劳动教育《教育大辞典》把“劳动教育”界定为:对劳动、技术、生产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其含义有二:其一是劳动观的教育,包括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观点,隐含了德育;其二是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的教育,包括工农业基本知识、生产技术等,有技术教育的含义[2]。小学生劳动教育,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的劳动与技术上的教育,旨在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二)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的关系1.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劳动教育拓展新视角“核心素养”是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当今时代,以物流分拣机器人为例,低级、枯燥、繁杂的手工体力劳动正陆续被现代化的技术所取代,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人类的创造力,新时代需要开发创造性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使命应当转化为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学习,以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以小学生群体展开的劳动活动中,以劳动意识这一素养为焦点,除了培育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三大要素外,还需要培养理性思维与批判质疑、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社会责任与国家认同、探究意识与思维能力等素养。2.劳动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3],这是由二者相互契合的特点决定的。从横向来看,劳动教育的多维性与核心素养内容的广泛性相契合;从纵向来看,劳动教育的长期性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持续性相契合;总体来看,劳动教育的融通型恰恰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相契合;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以在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劳动教育不能缺席。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小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欠缺首先,小学生的劳动态度存在较大的偏差。一方面,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存在误区。绝大多数小学生只能够意识到体力劳动隶属于劳动,却不能意识到脑力劳动也属于劳动范畴,通俗而言,在他们的认知里,劳动就是干活。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数的小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也是学习的一部分,但是依旧有一些小学生认为劳动活动与脑力活动相对立,认为参加劳动活动会影响成绩,这就导致他们不喜欢劳动,甚至逃避参加劳动活动。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小学生认为职业之间有等级之分,他们不愿意从事有关体力劳动的行业,甚至认为做体力劳动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其次,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养成了一些基本且简单的可以自理的劳动,但缺乏主动探究与实际操作的习惯。与此同时,仍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日常简单的劳动习惯,甚至连最基本的书包整理收纳都需家长包办。最后,小学生的劳动技能缺乏创造性,实践能力较弱。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可以做到简单的打扫以及其他家务劳动,但是缺乏实际操作以及创新能力,只有17.17%的小学生认为他们有创造和发明的能力。一些小学生性格比较急躁,耐性较差,他们不善于实际操作,会逃避自己本能够完成的劳动,或将其交给父母或其他学生。动手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自理能力,更何谈创新和创造力了,这也阻碍了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二)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目标体现不够明确。据笔者调查了解,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主流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但只有少数教师能够真正意识到劳动实践对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这表明,当前核心素养目标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体现不够明确,教育者并没有站在核心素养的视角看待小学生劳动教育。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出现了向技能学习和惩罚手段的偏差。总体而言,目前小学生劳动教育更多的被理解为体力劳动,通俗而言就是干活,主要表现在对劳动技能的学习,在对劳动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学校的劳动实践重点表现为对一般的、打扫、动手操作、整理等劳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更没有表现出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整合,劳动教育出现向技能学习的偏差。除此之外,还有些老师以劳动为工具,以学校劳动为惩戒手段,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惩戒,劳动教育存在着向惩罚手段的偏差与畸变。(三)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比较单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目前,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以扫地拖地、打扫教室或环境区域、整理讲桌等日常劳动为主。小学生参加的劳动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工作,但其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不要求任何相关的劳动知识、技能,而且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也不相符。小学生的劳动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与评比,而不是为了教育。另外,有些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只局限在校园里打扫卫生或者在特定的节日里进行,也有部分学校会布置周末的家庭作业,但是通常都是父母代劳,而不是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与德、智、体、美之间的联系很薄弱,并且缺乏整合。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班级或校内劳动、课外活动课、思修课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来实现的。据笔者调查发现,班级或校内劳动最为普遍,但都是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虽然也开设了劳动课程,但通常以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为主,而不涉及到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且常有被主课教师占用的情况;而思品课和其它科目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感性的认识,缺乏实际的劳动技能训练与体验。课外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有条理的活动,学校外的公益劳动、社会劳动则很少举行,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比较少。因此,学生劳动教育各部分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结,之间联系不紧密,对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也是零散的,不能达到以劳增智、树德、育美、强体的总体目的。四、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一)“重智轻劳”的教育观念我国重智轻劳的观念自古就有。早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崇尚的便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轻视底层的劳动者、轻视生产劳动,倡导人们学习知识文化而入仕,这种一元化的价值取向促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劳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功利主义的观念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体力劳动者的轻视和对工作岗位的划分依然存在。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小学生对劳动的蔑视是不可避免的。学校教育“重智轻劳”造成了培养理念的偏差——即没有将劳动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唯分数论的社会背景下,学校评价制度几乎也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升学率。由于受此思想的影响,学校劳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一直被排除在教学体系之外,家长、教师更容易忽视劳动教育。(二)政策保障机制的欠缺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和父母都会尽量地避免小学生参加具有潜在危险的劳动活动,以免对小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而劳动具有两面性:它既能表现出人类的创造本性,又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某种程度的疲劳甚至伤害。在户外劳动中,儿童很容易受到身体的损伤,其危险性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户外劳动经常受到限制。这便需要有关职能部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机制和政策,使其能够合理地避免风险,使学校和家长没有后顾之忧。此外,尽管“核心素养”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其渗透的程度却微乎其微。教育发展至今,劳动教育虽被列入“五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但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往往会下意识地轻视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小学生劳动教育没有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目标,也没有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具体章程,教育部虽然颁布了提倡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有关规定,但是没有建立一个清晰的评估机制,因此,即便学校不进行劳动教育,也不会对评优产生任何影响。由于现行的劳动教育评估机制和现行的劳动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致使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和途径单一等问题,而在缺少政策保障的前提下,劳动教育实施较为乏力也成为必然。(三)劳动教育实施较为乏力首先,学校劳动教育实施较为乏力。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以学生分数为衡量学校标准的前提下,即使学校有将劳动教育做好的想法,也会为升学的压力而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与其课程的学习一样,学校的劳动教育同样需要场地、工具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明显欠缺,导致教师教学实施较为乏力。其次,家庭劳动教育实施较为乏力。不少家长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偏差,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甚至对学校布置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作业也会代劳。部分家长偏执地认为,儿童不能将时间浪费在学校劳动,把劳动看作是剥削儿童学习时间的无用功,也很少让儿童参与公益劳动和社会劳动,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更是无从下手。这一行为严重忽略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忽视了劳动为儿童带来的自我成就感、价值感和责任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后,家校联合较为乏力。据笔者观察,虽然有些父母和教师关系比较密切,但是他们更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生的劳动实践状况,教师一般只会在家长会或者班会上进行简单概述甚至忽略,家长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并没有太多的参与。除此之外,对于家长在劳动内容、劳动方法、步骤等方面都没有得到过科学的指导,所以不管是进行家庭劳动教育,还是与学校劳育联合,都显得较为乏力。五、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一)转变“重智轻劳”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念纵观历史轨迹,“重智轻劳”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有劳无教”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实施及养成乃劳动教育急需提高的一个环节。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三方应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从根本改变“重智轻劳”这一传统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导向,明析劳动文化之理念,建构优良劳动文化,形成积极的劳动教育观念。与此同时,改变家长对小学劳动教育认知也极为重要,学校要正确引导家庭劳动教育,共同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家庭访谈、劳动教育沙龙等课外活动构建起家校交流合作平台,使家长树立正确劳价值观。此外,社会作为生活的大环境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物尽其用,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打通劳动活动壁垒,使学生切身体会劳动氛围,营造积极的的实践环境,营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全民劳动气氛。(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强劳动教育督查。据笔者查阅资料了解,现在全国绝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暂未将劳动教育纳入督查系统,在管理上存在松懈状态,使得劳动教育的开展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劳动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督查范围显的尤为重要,教育部门可通过复查形式,提高下级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对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视,同时制定符合情况的实施细则与方案,组织学校依细则与方案组织落实,让小学教育的开展可以有序进行。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第一,完善安全救急保障,以保障校园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第二,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的职责进行具体划分,以此保障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有章可循;第三,提升思想引领,引导小学生了解各项流程、遵循劳动纪律,最大程度避免意外的发生。(三)落实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目标首先,提升对学校劳动教育领域的认知。转变传统观念对“劳动”的定义,其不应成为阻碍学校开展活动绊脚石。教育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当其冲要转变自己错误观念,发挥学校劳育的教育功能。其次,价值目标与核心素养在学校劳育形态下充分结合。小学阶段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促进优良劳动精神养成、形成积极且正确价值观是劳动教育者要完成的任务。树立正向劳动价值观,充分发挥校园劳育价值引导作用,已是实施核心素养视角下学校劳育的基础和关键。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九年义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表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兼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此可见,紧靠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素养,丰富感情教育,要在劳动中得以提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四)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及途径1.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的特征,从而指引学生具备个人能力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从侧面反应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不能仅依靠单一课程的学习,要与不同学科不断完善整合。所以,劳动意识应由教师循序渐进渗透进不同学科课程中,已达到学生可以具备积极且正确劳动态度的目的。在劳动教育中将学科之间进行融会贯通,打破界限壁垒,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总体目标。2.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之间的联动性首先,在课程设计中,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主题,贯彻习近平提出的劳动幸福观念,同时将幸福劳动价值观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中,加强劳动课程间的联动性。不断提升学生对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类幸福发源之地。其次,目前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的主基地,教育者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五育之间的联系,发挥融合优势,在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将五育各版块整合起来,以期达到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总体目标,以便实现劳动教育的素养目标。3.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不应局限于劳动课程,还应包含具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校内各种实践活动、劳动座谈会、传统节日专题活动以及营造良好班风活动等。还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如敬老院送温暖的公益劳动、清洁街道的社会劳动、保护植物的环保劳动等。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独立做事,使他们通过劳动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劳动习惯,使“教育”真正得以实现。参考文献[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卓晴君.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