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画面编辑的意义1_第1页
电视画面编辑的意义1_第2页
电视画面编辑的意义1_第3页
电视画面编辑的意义1_第4页
电视画面编辑的意义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学习→第八章电视画面编辑原理→电视画面编辑的意义

镜头作为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蒙太奇句子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组成部分,那么镜头之间如何接?在什么地方接?这就是以下我们所讨论的关于镜头的剪接点问题。剪接点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有时就只帧画面之差,多几帧就让人感到不舒服,少几帧就显得流畅。

准确掌握剪辑点,必须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去找到感觉,有时还要经过反复试验。因此,电视编辑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自己的屏幕造型感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另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章法,但凡好的艺术作品都有可究的依据,都必须符合一定的、为人所理解的表意规范。剪辑也是如此,要从一堆零散的镜头剪辑出流畅的画面语言,让人能够看懂、能够理解,也必须遵守视觉感受、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这就是本章着重要讨论的关于镜头组接的基本规则问题。合理组接镜头的条件主要有:一、合乎逻辑

在第三章我们曾经指出过,蒙太奇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的语言,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表现方法符合了人们日常观察生活的习惯(符合了生活的逻辑)、符合了人们日常观察事物的联想习惯(符合思维的逻辑)。因此,合乎逻辑、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思维的逻辑应当是镜头组接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生活逻辑

1.一组镜头必须由不同景别、不同拍摄角度的各种镜头组成

人们日常生活观察周围事物总是经常变换观察角度和距离的,分解动作和组合动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众的这种视觉心理要求,因此,画面语言中的语句(一组镜头),必须包含有不同景别、不同拍摄角度的镜头。例如以下的一组镜头:

全教师在讲课。

全学生们认真地听课。

全教师在讲课,手中的教鞭指向墙上的地图。

中教师继续面向学生讲课。

这组镜头,教师教鞭指向墙上的地图,指向地图的什么位置,讲述什么问题?这是人们所期待的,必须插入特写的镜头加以强调。这组镜头缺乏特写镜头,不符合观众观看作品时的心理逻辑。可以改成:

全教师在讲课。

全学生们认真地听课。

全教师在讲课,手中的教鞭指向墙上的地图。

特教师所指的地图的位置。

中教师继续面向学生讲课。

一组镜头中,应根据观众注意过程中注意力转移的心理要求,恰当地运用景别。镜头角度的变化也是这个道理,必须按照,人们观察事物时视点变化的要求,用不同的拍摄角度(方向和高度)拍下不同角度的镜头,并在剪辑中体现出来。通过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恰当搭配,“把最佳的视距和观察角度呈现给观众,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视觉心理要求”。

这个问题的处理,首先必须有拍摄阶段提供的素材基础。因此拍摄对于一个场景时,要注意多机位、多角度拍摄,要注意拍摄远景、全景、特写、大特写两极镜头。

2.体现时间上的连贯

必须按照事物(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组接镜头。

时间进程的秩序是造成画面连贯的主要因素,剪辑时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会造成逻辑错误。例如,一组表现一个家庭主妇上菜市场买菜的镜头,按以下顺序连接,就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①主妇提着装得满满的菜篮子走出市场。

②主妇提着半个篮子东西的菜篮子走在市场里。

③主妇提着空篮子走出家门。

这组镜头如果按③、②、①的顺序连接就顺畅了。

在用分镜头表现一个动作过程时,必须注意连接后的动作不能有重复,动作的重复将会造成视觉的跳动。例如:

全小汽车从远处开来,停住。车上的人开门,走出来。

近停住的小汽车,车门推开,人从车上走出来。

这二个镜头的连接,就出现了组接后的动作重复。本来在第一个全景中,人们已经看到车上的人开门下了车,但在第二个近景镜头中,却又重新开门走了出来。在剪辑中只用几个典型的画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省略了其中许多细节,这是允许的,也是常有的,但却不可以在剪辑中出现动作的重复。

在处理时间的连贯、动作的连贯时,还要注意正确处理“插入镜头”的运用。例如主镜头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的全景,接上一个(插入)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的中景镜头,然后又回到教师讲课的主镜头。这里所谓的“主镜头”是指一个段落的主导部分(如教师讲课),这种镜头通常拍得比较长,在剪辑时,可以在讲课的某一处切断它,接上(插入)一个与讲课有关的镜头(学生听课的情绪),然后再回到教师的讲课来。主镜头是剪辑中造成立体形象连贯的主要手段。所谓的“插入镜头”是指与主镜头内容有关的镜头。

有一些动作过程,可以把主镜头切断,接入一个插入镜头,例如上述例子。又如表现3000米长跑竞赛:

全3000米长跑竞赛,跑道上运动员你追我赶。

中全拉拉队中擂鼓、摇旗,加油声四起。

中运动员你追我赶。

近拉拉队中,领头人高举拳头指挥,“加油”呐喊声齐起。

全运动员你追我赶。

中全第一名运动员冲线。

……

以上例子运用插入镜头,可以把表现3000米竞赛的时间缩短,省略掉一段中间过程,还可以把比赛表现得更紧凑,气氛更激烈。但是另有一些过程组接时则必须严格把握在精确的时间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入插入镜头,延长了实际时间,就会破坏过程的连续感。对于这种过程就不宜运用

(2)运动着的同一主体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剪辑点应选在主体形象重合的时候,如中性运动的主体,剪辑时,上下镜头主体应保持在画面的中间位置,如图7-2;横向运动的主体,上下镜头主体应在同一区域,如图7-3。

下列情况下,前后镜头主体应处于画面的相反区:

(1)两个有对应关系的主体,如谈话的双方、讲话者与听众、动作者与动作对象等,组接时,主体应处于相反的画面区域,如图7-4。

(2)两个有明显对立因素的主体,如决斗的双方、枪与靶等,组接时应使主体处于相反的画面区域,如图7-5。

(3)同一主体从明显的相反方向去拍摄,组接时主体应处于相反的画面区域,如图7-6。

5.视线方向匹配

互相对视的人物,视线必须保持对立的方向,如图7-7。

图7-7(a),两人面对面时,他们的视线呈对立的方向;图7-7(b),如果分别表现时,他们的视线仍然必须呈对立方向;如图7-7(c)(跳轴拍摄),就会出现视线方向匹配错误。

6.主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要保持均匀一致

用两个镜头的连接表现一个连贯动作时,上下镜头动作方向要一致。例如一个人在跑步,上下两个镜头连接后,如果跑步人的方向、速度保持一致,那么看上去就是顺当的,而上下两个镜头如果无故地方向相反了,就会把主体的方向搞乱;速度突然改变了,就会造成视觉的跳动,见上图。

又如处理一组劳动场面的镜头,农田里农民在收割庄稼,有劳动者的全景、近景,还有手和镰刀的特写,这一系列镜头,动作的方向都要一致。拍摄时如果不注意轴线规律,跳轴拍摄,就会出现相反方向的镜头,剪辑时就不能互相连接。此外,使用主观镜头时,也要注意方向的问题,前一个镜头是一个抬头仰视的近景,下一个镜头出现的应是他仰视的目标,那么这个镜头就应该是仰拍的;前一镜头是一个人在环视,下一镜头就应接入摇镜头,摇的方向也应与环视的方向一致。

7.要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镜头的组接从动到静或从静到动的突然变化,会产生明显的视觉跳动,应遵从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如果两个画面中的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那么可以在前一个画面的主体动作尚未结束或刚刚结束的时候,接上主体的另一运动画面,这叫做“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主体的运动是不连贯的,或它们中间有停顿,那么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运动停下来以后,再接上一个主体从静止开始的画面。这叫“静接静”。

8.镜头的组接要注意影调、色彩的统一

大反差影调的两镜头相接,尽管主体相同、相似,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对应等,仍然会造成很大的视觉跳动感。这个问题在拍摄时就应注意。剪辑时如果这样两个镜头非用不可,那么就必须设法在它们之间插入一个过渡性镜头。

色彩的变化也要注意。一个夕阳映红的晚霞,马上接一个冷调的夜景,人们能够接受,因为它符合生活逻辑;但在一组镜头里,白天、晚上、内景、外景频繁跳切,也会使人感到不流畅。在剪辑时,特别是连续动作或同一空间范围的镜头连接时,要尽量做到色彩的统一。三、运动的剪接点

运动剪接包括主体运动的镜头剪接、运动镜头的剪接以及主体运动的镜头与主体静止的镜头的剪接。

动接动、静接静是处理运动剪辑的总规则。

(一)相同主体的动作剪接

1.动作中切(在主体的运动中切)

用分镜头表现处于运动状态的主体,镜头转换的剪接点应选择在动作的过程中,这就是所谓的“动作中切”。例如行走中的人,镜头由全景转换为近景,可在人行走中由全景切为近景,这样可把动作衔接得很流畅。动作中切是最常用的动作剪辑方法,因为在动作中切,动势的流程可冲淡由于景别变换所造成的视觉不协调感。见图7-9。

剪接中,可供镜头转换的动作依据是很多的,例如姿态的改变--人的起坐、行走时身体的起伏,讲话中头部的转动,拿东西时手的起落等等都可以作为镜头切换的契机。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在表现人从坐着到站起,或从站姿到坐下的过程中变换镜头景别的例子。从坐到站,或从站坐,可以在站起或坐下的过程中切断,然后变换角度和景别拍摄后半部分动作。又如下例:

中在树荫下,甲打了乙一记耳光,乙痛苦地低下头。(切)

特乙泪流满面的头慢慢抬起。拉出,乙在房间里。

接动作时,动作的剪接点,一般来说,大景别的镜头时间应长一点(占2/3),小景别的镜头时间可短一点(占1/3),如全景占动作的2/3,近景占动作的1/3。

2.在状态刚发生变换的瞬间切

主体运动不连贯,如从动到静,或从静到动,剪辑点应选在动作刚发生变化的瞬间。如主体从动到静,剪辑点应选在动作刚停止的瞬间;如果主体从静变为动,应选在刚启动后的瞬间。例一,

全人正走在路上,站住。(切)

中(站立着的中景)此人的目光注视着前方(或画面外)

例二,

中停在路边的汽车,司机开门上车,发动车子,汽车开动。(切)

大全行驶的汽车开向远方。

(二)不同主体的动作剪接

相同主体动作剪接的原则--“动作中切”、“在动作刚发生变化瞬间切”也适用于不同主体的动作剪接。例如奔驰的战车,滚滚而来的坦克,机群怒吼,炮火纷飞等这些不同的运动主体,可以把它们运动中的镜头组接起来;又如表现足球的射门,可以把甲运动员起脚踢球射门,球飞出的瞬间切断,接上守门员跃起接球。

不同主体的动作剪辑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动势自然衔接,使两个不同主体镜头的运动具有相同的动势

例如,表现赛车比赛的镜头,切换时不同赛车朝同一方向飞驰;又如单杠大回环切到跳马空翻落地。

2.注意动作形态的相似

例,生产流水线上顺时针旋转的啤酒瓶切到形态相似的也是顺时针旋转的牙膏生产流水线;舞蹈演员练功,一个演员跃起的动作接到另一个演员跃起的动作;高山滑雪运动员腾空飞起切到跳水运动员从高台腾空跃起落下的动作等。

3.保持在相同的画面区域

如图7-9,三个画面中,主体的位置都处在画面的中间区域。又如表现警车追捕匪徒的汽车时,两架不同的车子无论在什么场景中都处在画面的中间位置,这样剪接起来就不会有跳跃感,视觉上能获得流畅的效果。

(三)运动镜头的组接

1.两运动镜头运动方向一致时,可以去掉起落幅直接相接。例如,同方向的摇镜头相接(连续摇),有如观看长卷式画卷的效果;表现某人著作时,连续推进,给人以层出不穷的感觉;表现某建筑物装饰时,连续拉出,能使细部与全局浑然一体。但要防止摇篮式的摇过来、摇过去,或打气筒、拉风箱式的一个推进一个拉出。

2.运动镜头方向不一致时,例如推接拉、左摇接右摇、要通过起幅和落幅衔接。

3.运动镜头与静止(固定)镜头组接时,也要由起落幅作过渡,例如一个静止镜头接一个摇镜头,应通过摇镜头的起幅相连接;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静止镜头,必须通过摇镜头的落幅相连接。四、节奏的创造

我们欣赏影视作品时都会感到,有的片子或有的段落比较抒情、平缓,有的则比较紧张、跳跃、强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节奏。任何文艺作品都有节奏的问题,节奏使文艺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影视片的节奏可分为内容情节节奏和表现形式节奏两种。

(一)内容情节节奏

内容情节节奏又称叙述性节奏,主要指影视片内容和人物情绪的发展状况,它展示了整个片子快慢缓急的进展过程。它主要与作品的结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有关。

(二)表现形式节奏

表现形式节奏又称造型性节奏,主要指影视片中,通过造型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形态,它主要与下面一些因素有关:

1.画面上主体的运动速度

画面上主体的运动速度越快,产生的节奏也越快,反之越慢。画面上主体运动的速度除了与主体本身固有的运动速度有关外,还与拍摄的角度、景别及镜头的焦距有关。

2.镜头的运动速度

镜头的运动包括了推、拉、摇、移、跟、变焦等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