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平

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课标要求目录冷战的发生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冷战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瓦解01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生一、冷战的概念

对冷战的界定,可以这样表述: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这场冷战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教师用书》根据这段材料,概括冷战的概念和特点。冷战的四大特征:(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3)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4)美苏双方在持续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时间对手领域表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2004年8月)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冷战定义的主要不同是什么?你更认同哪个定义?为什么?对冷战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什么现象?主要不同:对冷战的主体和内涵的描述。认同:第一个版本的表述。理由:因为冷战不仅有对抗,也有缓和、妥协、对话、谈判甚至合作。反映:史学界对冷战研究的深入。二、冷战的原因——国际形势1946年1月,华沙废墟。在某些欧洲国家,上千年积淀的文化与建筑精华,仅仅数年之间,就被毁灭殆尽。曾经有不止一位历史学家,将造成这种全面破坏的惊人暴力,比拟为《圣经》记载的末日之战。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作为战争的主要战场,惨遭破坏,政局动荡不安,恢复经济的工作举步维艰。雅尔塔体系实际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这种形势恰恰就是以后形成的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二、冷战的原因军事实力世界第一军队人数1200万+国防预算800亿+军事基地500个+拥有原子弹经济实力世界第一该漫画反映了当时美国对日本的扶植和控制

不仅如此,美国在十月革命后形成的反共意识,其历史所孕育的自认为美国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天生优越感和由此而产生的美国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的天定使命观,则成为其向全球扩张的又一内在动力。——《教师用书》美国:全球扩张大战略二、冷战的原因拥有极高的威望军事实力仅次美国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历史上苏联几次受到外敌入侵,都是来自西部,经由波兰地区,无论是1812年拿破仑大军入侵俄国还是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都是如此。另外,1919—1923年,还有一场刚刚复国的波兰和苏俄、苏联进行的战争。所以斯大林说“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苏联西部的安全对苏联至关重要。——《教师用书》西移苏波边境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二、冷战的原因——制度差异杜鲁门: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斯大林: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B.意识形态的斗争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D.冷战对峙的加剧B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二、冷战的原因两封电报有何共同之处?反映了双方怎样的心态?共同之处:都将对方视为敌人,夸大其威胁;都认为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心态:互不信任。二战后国际形势美苏大战略相互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两国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1946年3月5日,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着冷战开始。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美国扶植西欧,遏制苏联。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加深双方分裂。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苏联及其盟国巩固自身经济体制。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美国加强对苏联军事压迫。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三、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解体过程,到1947年初,英国已经陆续从亚洲撤离,从希腊的撤退也不可逆转。由于希腊和土耳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英国希望美国来填补这一“地缘政治真空”地区。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向美国提交照会,大意是英国到3月31日便无力再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希望美国从4月1日开始把这个负担接过去。美国立刻意识到,这是英国拱手将“世界领导权”交给美国,是美国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极好机会,美国应该当仁不让地把这个任务接过来。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教师用书》美国以反苏反共意识形态掩盖其强权政治,以两极思维看待世界杜鲁门: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看有关。马歇尔计划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0,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分析两幅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遏制共产主义),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苏联的回击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至此,一个与美国和西欧相对立的以苏联为首的苏东集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基本确立。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苏联提出了“两大阵营”的理论:战后的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并以此作为各国共产党行动路线的根本出发点。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亦蒙受损失,它深知封锁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于同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此日成为西德国庆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与西德。欧洲冷战对峙的经济、政治和地理界线基本落定。北约成立(2014·浙江文综·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冰岛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建立了“北约”。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

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就能够有一个纵深的防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东方——杜鲁门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根据协定,西德开始具有主权独立国家地位;正式参加北约组织,并开始重新武装。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苏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美苏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了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0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冷战的发展一、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上台后追求的一个近期目标是访问美国,企图通过美苏首脑会晤来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但是艾森豪威尔不予理睬。苏联便窥测方向,在全球尤其是在欧洲向美国发起新的外交攻势,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加压力,从而触发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1959年9月15日,美苏戴维营会议。苏联对此评价甚高并大肆宣传。战后美苏的第一次“蜜月”第二次柏林危机

自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来,东柏林人心惶惶,1960年跑离民主德国的人数达创纪录的15万多人。据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而且西柏林成了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和间谍中心。

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苏军复员,并将苏联的军费增加1/3。肯尼迪立即作出了强硬的反应。他认为西柏林是美苏对抗的焦点,表示决不容许西方被赶出西柏林。他要求国会追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修筑防空设施。顿时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持续近3年的柏林危机开始进入新的高潮。——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勃兰登堡门前的带刺铁丝网。标志牌上的警告语写着:如果你穿过这里,你就离开了西德。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于10月10日苏共22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柏林墙建立后,两位母亲站在柏林墙的东德一边向她们在西德的子女招手。美、苏关系得以再次缓和下来古巴导弹危机

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感到不安。1962年10月,美国U—2飞机拍摄到苏联在古巴修建的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图3是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该漫画()A.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C.展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貌D.凸显了“魔幻现实主义”特色B(2020.1·浙江高考·24)图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示意图①美苏核赌博造成的危机是冷战背景下第一次“特种战争”。②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华盛顿、纽约处在导弹射程之内。③美苏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力图寻求途径达成妥协。④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二、冷战的特点从时代大背景看,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冷战处理国际问题特别是处理国际危机的最终选择;从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来看,双方都使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然后谈判解决问题,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即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无限制升级乃至爆发战争,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这是冷战的重要特点。

一旦领导人犯错,我们输掉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场核冲突中没有插手,没有发生,甚至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生命之火却要被核战争扑灭……——《肯尼迪回忆录》三、多极力量的成长

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了上风,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但是,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德,对于美国事先未同北约协商就采取制造危机的行动,并和苏联搞“越顶外交”,感到不满和忧虑。因此,西方盟国感到必须加强独立,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它们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北约的作用受到削弱。后来法国更加积极地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倡导“欧洲人的欧洲”。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表明它对美国的不信任。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起飞”,追求成为“政治大国”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两极格局形成时,一些国家就没有处于两极格局当中,如南斯拉夫、印度等,它们后来发展为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造成牵制;西欧、日本和中国等都在发展,国际地位都在提升,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中心,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D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52年)(1958年)(1958年)(1967年)日本经济“起飞”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A二战后,美国向西欧和日本进行的经济扩张,必然引起同其他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种矛盾得到缓解。及至(20世纪)6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时爆发的“冻鸡战”成为突出例子。最初是美国先提高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作为报复,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于1962年8月将美国冻鸡的进口税从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使美国冻鸡对共同市场的出口额猛降60%,接着又于1963年5月将所有家禽的进口税提高50%。而美国则提高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的卡车、酒类等商品的进口税。在此期间,美国为弥补在欧洲市场的损失,转而将冻鸡销往日本,但受到日本的抵制。1964年1月,日本政府将冻鸡的进口税从10%提高到20%。“冻鸡战”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到那时为止,西欧和美国之间发生的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的一次贸易摩擦。——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冻鸡战”发生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冻鸡战”中采取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8分)原因:美国的经济扩张激化了其与西欧、日本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主要手段:对西欧进行关税战;转销日本。影响:美国与西欧、日本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力增强,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波兹南事件(1956)匈牙利事件(1956)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1968)中苏关系破裂原因:①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②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共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③1958年4-7月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④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1956年波兰反苏联控制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中斯大林像被推倒

“布拉格之春”中被涂纳粹标志的苏军坦克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苏联:大国主义、民族利己主义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1390名援华专家,废除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此举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马。1961年,苏联又趁中国经济困难之际,要中国连本带息归还朝鲜战争时期的军事贷款(本息共计达14.06亿卢布)。苏联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为了顶住苏联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中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219671971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中日建交中国崛起

中国此时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放弃了以往坚持的大规模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正确论断,这成为改革开放的基础。——《教师用书》万隆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掀起的非殖民化浪潮,是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也称“第三世界”。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2017.4·浙江高考选考·32)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交流。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局势紧张与缓和交织不结盟运动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BC要求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03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的终结一、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苏联美国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等等

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是苏联对外扩张的严重事件。阿富汗被苏联领导人看成是南下太平洋和西抵中东等战略要地的突破口,二战后苏联势力不断对阿富汗进行渗透。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为了使阿富汗完全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1979年12月27日苏联以接受邀请为幌子,集结大批军队入侵阿富汗,并在一周之内占领了阿富汗全境。从此苏军被困阿富汗达十年之久。这一行动是苏联军事力量和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使苏联在国内外陷入空前的孤立,也引发了东西方新一轮的冷战对抗。1989年,苏军被迫全部撤出阿富汗。——《教师用书》一、美苏关系1983年美国里根总统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目标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继阿波罗登月后又一项重大国家工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新思维”为理论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