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原卷+解析)_第1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原卷+解析)_第2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原卷+解析)_第3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原卷+解析)_第4页
第13课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第13课唐诗五首

(

课下解释小练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

燕然荆门没马蹄贾亭沙堤

(

课后培优练

级练

)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朗读节奏一般包括:轻快型、凝重型,舒缓型、高亢型等几种。班级举行诗词朗诵大会,现在请你朗诵下面的诗歌,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朗读节奏?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⑤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王维字,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有《王右丞集》。

4.李白,字,号,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5.《黄鹤楼》选自《》,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其作品、。

6.《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是代大诗人,字,晚年又叫。

7.(2020八上·昌平月考)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述了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东皋(gāo)徙倚(xǐ)没马蹄(mò)

B.采薇(wēi)萋萋(qī)唯落晖(huī)

C.燕然(yān)都护(dū)白沙堤(tī)

D.驱犊(dú)征蓬(péng)贾亭西(jiǎ)

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下列作品与、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野望》─王维—唐代

B.《黄鹤楼》—崔颢—唐代

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12.下列对各首古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鹤楼》一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的想象,是虚幻的;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的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完全为湖光山色所陶醉,从而直抒胸臆,表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C.《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具有婉约的特点,诗人很善于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13.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14.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解释划线的字。

①东皋薄暮望

②山山唯落晖

(2)表现彷徨无依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3)哪句诗体现出的避世之意?

(4)“望”的宾语(或内容)有哪些?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述出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述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述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述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述的思想感情。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述了的感情。

(4)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单车欲问边”中“问边”的意思是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7)“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述了诗人什么感情?

(8)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7.赏读古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的颔联是描写钱塘湖春光的点睛之笔。用“早”形容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赶不上,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由衷的之情;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温暖和,难怪这些小生灵要“争”。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行不足”?

(4)这首诗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5)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本诗颈联所展现的画面。(不少于30字)

(6)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示的画面。

(8)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终。以“”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0)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争”、“啄”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12)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课后拓展阅读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①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①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试从诗歌形象的角度入手,说说前两句诗是怎样扣紧“留别”的主旨的。

(2)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阙题①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生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第13课唐诗五首

(

课下解释小练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

燕然荆门没马蹄贾亭沙堤

(

解析自查

)

ɡāo;xǐyǐ;dú;wēi;yān;jīng;mò;jiǎ;dī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掌握,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皋:ɡāo徙倚:xǐyǐ犊:dú薇:wēi燕:yān荆:jīng没:mò贾:jiǎ堤:dī,注意燕、没等多音字的读法。

故解析为:1、ɡāo2、xǐyǐ3、dú4、wēi5、yān6、jīng7、mò8、jiǎ9、dī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

课后培优练

级练

)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朗读节奏一般包括:轻快型、凝重型,舒缓型、高亢型等几种。班级举行诗词朗诵大会,现在请你朗诵下面的诗歌,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朗读节奏?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凝重型

(2)高亢型

(3)轻快型

(1)描述了一片浩渺苍茫的景象,衬托出诗人的落寞心境。所以采用凝重型朗读节奏。(2)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所以采用高亢型朗读节奏。(3)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心情舒畅,欢快。所以采用轻快型朗读节奏。

故解析为:⑴凝重型

⑵高亢型

⑶轻快型

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

2.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⑤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比喻、对偶;比喻、对偶;对偶;拟人;对偶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可多角度、多方面考虑,此句要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方面进行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山随”对“江入”、“平野”对“大荒”。“尽”对“流”。这句运用了对偶。

故解析为:比喻、对偶;比喻、对偶;对偶;拟人;对偶。

修辞手法是为了提高表述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述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述作用的方式,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等。

3.王维字,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有《王右丞集》。

摩诘;唐;王右丞

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诘、丞”的书写。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4.李白,字,号,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李杜

根据平时积累可知: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这是一个填上空题,题目比较容易,考查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这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积累下来。

5.《黄鹤楼》选自《》,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其作品、。

全唐诗;唐;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是代大诗人,字,晚年又叫。

《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根据平时积累答题。

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情况,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背诵、积累。

7.(2020八上·昌平月考)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述了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C

C.“表述了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之情”错误,从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看出这首诗表述是诗人浓郁的思乡情感。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平时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把老师讲的重点难点记住,对于诗歌作品的内容要善于把握的思想情感,即赞美了什么、渴望什么;憎恶什么、反对什么等等。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D

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东皋(gāo)徙倚(xǐ)没马蹄(mò)

B.采薇(wēi)萋萋(qī)唯落晖(huī)

C.燕然(yān)都护(dū)白沙堤(tī)

D.驱犊(dú)征蓬(péng)贾亭西(jiǎ)

C

C项中“堤”读音应为“dī”。

故解析为:C

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

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故解析为:C

古诗一般要是五言,多是221或212的节奏;七言是2221或2212的节奏,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这个是32。考生可仔细体会。

11.下列作品与、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野望》─王维—唐代

B.《黄鹤楼》—崔颢—唐代

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A

A.有误。正确搭配:《野望》—王绩—唐代。BCD搭配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12.下列对各首古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鹤楼》一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的想象,是虚幻的;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的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完全为湖光山色所陶醉,从而直抒胸臆,表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C.《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具有婉约的特点,诗人很善于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D

ABC理解正确。D.《使至塞上》中所写景物有“大漠”“长河”等,具有边塞特色,广阔而雄伟,“婉约”说法不准确。

故解析为:D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3.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注意结合语境正确默写,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如:晖、洲、燕

故解析为:⑴1、树树皆秋色2、山山唯落晖⑵1、晴川历历汉阳树2、芳草萋萋鹦鹉洲⑶1、大漠孤烟直2、长河落日圆⑷1、几处早莺争暖树2、谁家新燕啄春泥⑸1、月下飞天镜2、云生结海楼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14.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解释划线的字。

①东皋薄暮望

②山山唯落晖

(2)表现彷徨无依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3)哪句诗体现出的避世之意?

(4)“望”的宾语(或内容)有哪些?

(1)近;只

(2)“徙倚欲何依”

(3)“长歌怀采薇”

(4)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薄”的意思为近。

(2)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在理解这首诗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答题,诗的首联写傍晚时分,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颔联写秋天山林静谧的景色,进一步渲染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因此诗中表现彷徨无依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徙倚欲何依”.

(3)结合诗意及的感情分析,体现出的避世之意的句子是“长歌怀采薇”。

(4)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望”的宾语(或内容)有: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汉语里有不少词语都是多义词,对于多义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另外平时的学习中要多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3)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然后据此从诗中筛选出合适的句子。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然后从诗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诗句即可。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述出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述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述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述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1)C

(2)B

(3)A

(4)C

(5)D

(6)D

(1)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白云。故选:C.

(2)A项应该是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B项应该是由晴川草树的景象(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及辨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诗中最后一句写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萌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运用倒装的句式。

故选:B。

(3))ACD.正确;

B.有误,诗中最后一句写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萌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运用倒装的句式。

故选:B。

转到渺不可知的感觉;C项“忧国忧民之情”分析错误,情感主要是思乡。

(4)A.正确。

B.正确。

C.有误,“萋”是茂盛的意思。

D.正确。

故选:C

(5)ABC.正确;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述出缠绵的思乡之愁情。

故选:D。

(6)ABC.表述正确;

D.有误,词语“愁”准确地表述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而不是“乡关”。

故选:D。

故解析为:⑴C;⑵B;⑶B;⑷C;⑸D;⑹D。

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文学常识,注意逐项揣摩;

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及辨析能力;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

⑸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⑹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述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述的思想感情。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述了的感情。

(4)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单车欲问边”中“问边”的意思是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7)“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述了诗人什么感情?

(8)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表述了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3)诗人自己|诗人孤独、思乡

(4)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

(5)慰问边关守军;飘飞的蓬草

(6)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7)“蓬草”在古诗代文中一般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表述了诗人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8)出使;飘飞的蓬草

(9)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比如: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述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据此答题即可。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因此这两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5)第一句诗的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6)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意对即可。

(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8)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征蓬出汉塞: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9)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述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故解析为:(1)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表述了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3)诗人自己|诗人孤独、思乡

(4)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

(5)慰问边关守军;飘飞的蓬草

(6)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7)“蓬草”在古诗代文中一般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表述了诗人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8)出使;飘飞的蓬草

(9)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1)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考生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的情感溢于文字,在古诗中,诗人的感情一般总是寄托于所写事或所绘景物上,通过对这些叙述或描写的分析,即可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述了……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述情感的词、句或表述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5)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6)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述技巧+表述效果;该字所传递的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7)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8)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汉语里有不少词语都是多义词,对于多义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另外平时的学习中要多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意境及思想感情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述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解释等几方面鉴赏。

17.赏读古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1)“尽”字表述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随”和“入”写出了景物的空间感和流动感,“随”字写出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入”字写出江水流入碧空,给人无限空旷之感。在这景中蕴含着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话的意思是: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我们可知,这首诗表述思乡之情。

⑴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炼字的精妙。

⑵解答本类题目时注意: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述思想感情的,要找出具体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是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的颔联是描写钱塘湖春光的点睛之笔。用“早”形容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赶不上,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由衷的之情;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温暖和,难怪这些小生灵要“争”。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行不足”?

(4)这首诗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5)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本诗颈联所展现的画面。(不少于30字)

(6)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示的画面。

(8)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终。以“”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0)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争”、“啄”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12)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1)喜爱|宝贵|衔泥筑窝

(2)纷繁的野花竞相开放,渐渐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3)令人百游不厌、流连忘返(意思对即可)。

(4)两个动词:争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5)东一团、西一簇的春花渐渐迷住了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6)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7)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8)这首诗抒发了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春天所蕴含的生机与希望的无比热爱的赞美之情。

(9)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10)“行”或“春行”;早春美景

(11)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12)C

(1)颔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因此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之情。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春光易逝,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温暖和可贵。“啄春泥”三个字可以看出燕子在忙着衔泥筑巢。

(2)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在理解句意之后在头脑中想象这些画面,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下来。如:纷繁的野花竞相开放,渐渐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3)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句意是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据此答题意思对即可。

(4)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这两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温暖和宝贵,难怪这些小生灵要“争”。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筑巢,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在理解句意之后在头脑中想象这些画面,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下来。如:东一团、西一簇的春花渐渐迷住了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6)“钱塘湖”是地点,“春”是时间(季节),“行”事件,边走边欣赏美景的意思。故题目的意思是: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7)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在理解句意之后在头脑中想象这些画面,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下来。如: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8)这首诗写诗人早春在西湖漫步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据此概括诗人表述的感情即可。

(9)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10)诗歌的题目是“钱塘湖春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11)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这两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温暖和宝贵,难怪这些小生灵要“争”。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筑巢,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12)ABD理解恰当。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述了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

故解析为:(1)喜爱|宝贵|衔泥筑窝

(2)纷繁的野花竞相开放,渐渐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3)令人百游不厌、流连忘返(意思对即可)。

(4)两个动词:争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5)东一团、西一簇的春花渐渐迷住了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6)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7)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8)这首诗抒发了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春天所蕴含的生机与希望的无比热爱的赞美之情。

(9)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10)“行”或“春行”;早春美景

(11)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12)C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要着眼全诗,尤其是要抓住诗中的典型词语。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古诗“练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述了怎样的感情。

(5)此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也就是在品析诗歌意境,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题目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抓住诗歌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目的意思。

(7)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考生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8)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述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述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感知诗歌之后即能从诗歌中直接摘取合适的语句。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11)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

(1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述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课后拓展阅读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①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①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