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重点笔记概要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和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
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
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
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人
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
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
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
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但它不能代替各级
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培
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其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教育目标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
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
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
第1页,共20页7/27
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
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
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
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
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
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
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
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
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
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
完成。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
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
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具有导向
作用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结果,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最根本问
题。教育目的对培养人的标准的规定及其
所体现的超前性,使它具有导向性。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
第2页,共20页7/27
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培养目
木木°
(二)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待,是人们的需要和愿望的
反映。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对整个实践活动过
程具有导向作用,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
与否的最根本标准就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
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虽然针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
益的评价及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的评价等有非常细致、具体
的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
依据来制定的。因此,教育的最终成果是不是有效,都是由是否实现
教育目的来衡量评价的。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
的倾向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
论等几种类型。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
第3页,共20页7/27
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
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使受教
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主张培养社
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
范。
(三)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
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
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
所创造,发展与形成新的文化。
(四)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
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二、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最早源于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及
其保护的认识。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发展。
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此负有重要的使命。因此,选择确
立教育目的必须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把人、社会、
第4页,共20页7/27
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
2.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
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
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建构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如何看待二者,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这是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不可回
避的重要问题。因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要反映和满足
社会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社会物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还有社会
精神文化方面的。从社会的这种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
要坚持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
3.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当代的改革开放已把中华民族置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它的发
展,不光是一个适应全球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能动
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化过程。这一趋势使民族性和世界性成为教育
目的价值取向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传递、
保持、维护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与世界各
国进行交往与合作。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
在民族开放中发展、创造民族精神,使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影响世
界。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中外历史上,对
第5页,共20页7/27
人的社会化价值和个性化价值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社会化因其所具有
的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常常导致人们将其看成是对个性化的束
缚和压抑,从而轻视甚至否定社会化的意义。个性化因其所具有的个
体的独立性、自由性,常常导致人们将其看成是妨碍社会凝聚和一致
的根源,甚至把它当做社会一致的对立物。人的发展与完善,在于社
会化和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没有人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个体将
难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自主创造于社会,从而使各个不同的个体
在社会中失去共有的基础和赖以相互交往的基本规范。而没有人的个
性化及其发展,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就会千人一面,其自身的才智及潜
能难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而且,对个性的束缚和压抑,不仅会造成个
性自主自立和创造性的萎缩,而且还会影响社会文化的进步,使社会
发展的内在生机和活力匮乏。单纯强调社会化或个性化都是不可取
的。
2.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科技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
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
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及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
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
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
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
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
其能力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近代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
第6页,共20页7/27
培养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近代以来,科技素质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上日益突出,使近代教育目的的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价值取向失衡。
人文教育中缺少对科技素质的培养,科学技术教育中缺少对人文素养
的观照,不仅造成了当代社会人的素质的明显缺失,而且也无益于社
会解决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在教育目的价值的选择确立上,应当摆
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片面性,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统一性,在教育过程中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
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
目的在当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非常大的指导作
用,对以后的教育目的的演变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第五届人大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中被
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
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
有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
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第7页,共20页7/27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
“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
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明确指出:“所有
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
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
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
科学精神。”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
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提高
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
“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
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
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
第8页,共20页7/27
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
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强调:“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
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第9页,共20页7/27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我国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
会主义方向。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来源于社会需要,也
受社会制约,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性
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但不同于
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的。
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正是由于我国教育目的所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性,才在根本上
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的
全面发展和进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
素质要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
面。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
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这
是促进人的个性丰富发展所必需的,有利于个人在物质生活领域和精
神生活领域发挥其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使人
的发展充满内在活力。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的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含有对整
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
第10页,共20页7/27
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这是因为:一
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
响,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要加速科技进步
并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和能力
的提高。另一方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不只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
也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要促进
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则需要整个民
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
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有各级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
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
基本要求。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
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
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
第11页,共20页7/27
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
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物质生产、
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
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
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
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夸美
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曾提出过应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
各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论述都是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
的,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
展。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也提出要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但没有从根本上说清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
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
论。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时候,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人的
发展“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
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用这种科学的
人的发展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
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中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
第12页,共20页7/27
合起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
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社
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大工业生产发展对人的影响中,看到了
“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
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国社会主
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丰富培养人的素质,更好
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
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其基本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智育的方向。
(二)智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
教育活动。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智育的任务主要包括:(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
地进行认识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
第13页,共20页7/27
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
因素。
(三)体育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
造人的过程。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青少年
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体育的任务主要包括:(1)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
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
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
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体育的组织形式:(1)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⑵早操、课间
操;(3)课外体育锻炼;(4)运动队训练;(5)运动竞赛。
(四)美育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
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
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
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
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美育的实施途径:(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2)
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第14页,共20页7/27
(五)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引导堂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塑习惯
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
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还能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需要。
劳动教育的途径:(1)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
的劳动进行劳动教育;(2)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
行劳动教育;(3)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教
育。
综上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全面发展教
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各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第四节当代素质教育
一、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的提出有
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因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应付考试
为目的的教育,即所谓应试教育的弊端;第二个背景是时代背景,当
今世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
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即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教育要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15页,共20页7/27
(一)从指导思想上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
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
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
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二)从教育目的上看
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
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三)
从教育对象上看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
“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
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四)从教育内容上看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
“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
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五)从课程结构上看
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
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
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
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
第16页,共20页7/27
风建设等。
(六)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
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
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
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照教育
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
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
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
面发展。
(七)从师生关系上看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
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
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
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
艺术。
(八)从教育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
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
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九)从教学途径上看
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
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
第17页,共20页7/27
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
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
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十)从评价标准上看
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
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
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
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
完善发展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实质**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
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倡导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
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
展。每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
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因此,素质教育是区别于注
重选拔性、淘汰性的应试教育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
标的〜种教育。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5613-2024绿色产品评价纸和纸制品
- 期中拔高测试(第1-4单元)(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年度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 2024年度上海市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题库综合试卷B卷附答案
- 阜阳师范大学《自然科学专题》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美国文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广东)
- 苏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数学试卷二(有答案)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前儿童保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书
- 2022标准方法验证报告(环检)
- 叉车日常使用状况点检记录表(日常检查记录)
- 联想昭阳笔记本电脑使用说明书
- VOS3000操作手册
- 古诗词知识竞赛卷
- 《蜀道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 220kV架空送电线路铁塔拆除施工方案
- 生物柴油生产工艺-ppt课件
- 施工工艺质量管理标准化指导手册
-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完美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