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辅仁高级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生物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罗非鱼的种群数量a-e段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罗非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近似J型增长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12.猴面包树根系发达、树干粗壮高大,木质松如海绵。旱季时树叶完全脱落,雨季大量吸水,迅速长叶开花结果,花在夜间开放,吸引果蝠等动物传粉。猴面包树的果实是猴子等动物喜爱的食物,树干中的水分也可以被动物取用,使其获得“热带草原生命之树”的美誉。由此无法推断出()A.热带草原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猴面包树产生有利变异B.落叶使猴面包树的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其度过旱季C.猴面包树的夜间开花是与果蝠等传粉动物共同进化的结果D.猴子等动物的取食行为可以帮助猴面包树传播种子3.下图是某种二倍体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着丝点(粒)分裂发生在DE、HI、JK段B.基因重组发生在AB和KL段C.CD段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AB段同源染色体对数为10对,核DNA与染色体之比始终为2:14.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与正常情况下相比,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很难生存C.染色体发生易位可以改变基因的位置,但不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5.进食后半小时,内环境中会显著增多的成分是()A.胰高血糖素 B.肝糖元 C.葡萄糖 D.ATP合成酶6.下列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断裂后必导致其结构变异B.果蝇的复眼由椭圆形变成“棒眼”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不同个体任何细胞内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其普遍性特点D.AAaa自交出现35:1的性状分离比,这是基因重组和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7.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系统等产生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后,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有关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分泌系统包括分散在体内的一些有管腺体和细胞B.内分泌系统的分泌是实现体液调节的必需条件C.不同细胞表面的激素受体的种类相同,但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D.在不同发育阶段,体内激素的种类和分泌量可能不同8.(10分)鸡的片状羽基因(A)对丝状羽基因(a)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芦花羽色基因(B)对非芦花羽色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只芦花片状羽鸡与一只非芦花片状羽鸡交配,F1代的母鸡中约有3/8为非芦花片状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亲本中芦花片状羽为母鸡,基因型为AaZBWB.亲本都能产生4种配子,其中含Zb的占1/4C.F1代公鸡的表现型有2种,比例为1∶1D.亲本公鸡能形成含aaZbZb的次级精母细胞二、非选择题9.(10分)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地区充分利用土地,创造了一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该生态工程能利用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粪便等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无机营养,这一过程不但实现了废弃物的____________,而且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循环经济”原则。(2)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3)禽兽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活能源,沼液和沼渣再施入农作物,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有_____________、和提供清洁的能源等。(4)该模式减少了投入,增加了农民收入,其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5)该生态系统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________稳定性较低,所以需要人们不断输入物质与能量。10.(14分)几丁质是构成植物病原真菌和昆虫外骨骼的组分,高等动植物和人类体内不含几丁质。某些微生物能合成几丁质酶(胞外酶),将几丁质降解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科研人员通过微生物培养获得几丁质酶,用于生物防治。回答下列问题。(l)几丁质酶用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优势是____。(2)欲筛选几丁质酶高产菌株,应在培养基中加入几丁质,为微生物提供____。菌株接种前对培养基灭菌,杀死培养基内外_______。菌株筛选成功后,可将培养的菌液与灭菌后的___混合,在-20℃长期保存。(3)将筛选出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30℃恒温振荡培养至几丁质降解完全,得到几丁质酶发酵液,将其离心,保留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获得粗酶样品;在胶体几丁质固体培养基上打孔,将粗酶样品加入孔内,恒温静置8h,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可判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SDS-___法进行几丁质酶样品纯度检测,加入SDS的目的是____。11.(14分)用下图所示的发酵装置(甲)制作果酒和果醋,在消毒后的锥形瓶中装入新鲜的葡萄汁后封闭通气口,进行自然发酵。发酵初期将温度控制在18~25℃,可见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杆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发酵开始时封闭通气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醋酸杆菌相比较,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接种醋酸杆菌,需升高温度到____________℃,并且需要通气,这是因为____________。(3)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发现通过重离子束辐射处理啤酒酵母能获得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菌种,在生产中可用来提高果酒的产量。①将经过重离子束辐射处理后的酵母菌接种到含有TTC(一种显色剂)培养基中,在此培养基中呼吸正常的酵母菌菌落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菌落呈白色。此培养基从用途上划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选育出的菌种需经多次____________后才能接种到发酵罐中进行工业生产;③与呼吸正常的酵母菌相比较,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内的丙酮酸可大量转化为酒精,说明其细胞代谢过程中____________被阻断,因此在啤酒工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2.生物体内不同的信息分子必须与相应的受体(化学本质多为糖蛋白)特异性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下列图示中,图甲所示为人体“重症肌无力”成因:由于机体能产生一种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图乙所示为“Graves氏病”成因:由于机体能产生一种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种抗体的分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一肌肉突触时,储存在__________中的乙酰胆碱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2)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和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重症肌无力。(3)根据乙图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_,X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_。由此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__________,但该病患者自身的产热量_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散热量。(4)在“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属于________,因而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5)由上述分析可知,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该题主要考察了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自然环境中的种群增长情况遵循“S”型增长曲线,由于环境的限制达到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后就会趋于稳定,图中罗非鱼的数量K值在大型肉食动物放生后发生了下降,证明罗非鱼被捕食导致环境容纳量减少。【详解】A、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此适合调查罗非鱼,A正确;B、在罗非鱼投放的初期,由于环境适宜、空间充足、天敌较少等等,种群的增长接近于“J”型曲线,B正确;C、曲线在c点时已经出现了下降,说明大型食肉鱼类应该是在c点之前迁入的这个环境,所以最有可能是b点迁入,C正确;D、当迁入大型食肉鱼类以后对罗非鱼造成了捕食压力,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所以种群数量会在新的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所以环境容纳量为K2,D错误;故选D。2、A【解析】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①基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详解】A、热带草原的季节性变化对猴面包树具有一个选择作用,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A错误;B、落叶使猴面包树的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其度过旱季,B正确;C、猴面包树的夜间开花是与果蝠等传粉动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猴子等消费者的取食行为可以帮助猴面包树传播种子,D正确。故选A。3、C【解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其中A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G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HI表示受精作用,IJ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KL表示有丝分裂后期;LM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根据受精受精作用发生在该生物体内,判断该生物为雌性。【详解】A、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DE段和JK段,A错误;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即AB段,B错误;C、CD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同时该生物是雌性个体,所以可以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C正确;D、AB段包括卵原细胞,其DNA和染色体之比为1∶1,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生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并形成统一的整体,易错点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个体是雌性动物判断C选项。4、D【解析】
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3、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详解】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B、与正常情况下相比,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刮到海里,更容易生存,B错误;C、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性状的改变,C错误;D、由分析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可知,两者都能导致DNA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C【解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激素、抗体、葡萄糖、CO2等。【详解】A、进食后半小时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所以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减少,A错误;B、肝糖元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错误;C、进食后半小时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升高,即内环境中的葡萄糖会显著升高,C正确;D、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D错误。故选C。6、C【解析】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详解】A、染色体的断裂若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则不会引起其结构的变异,A错误;B、果蝇X染色体上某个区段发生重复,增加了某个相同的片段,导致其复眼由正常的椭圆形变成条形的“棒眼”,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B错误;C、基因突变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任何细胞内均可发生,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C正确;D、AAaa自交出现35:1的性状分离比,这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D错误。故选C。7、D【解析】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不包括管腺,有管腺的称为外分泌腺,A错误;B、有些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不一定是内分泌系统的分泌,但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进而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B错误;C、不同细胞膜膜蛋白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不同细胞表面的激素受体的种类不同,但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C错误;D、在不同发育阶段,体内激素的种类和分泌量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D。8、D【解析】
根据“一只芦花片状羽鸡与一只非芦花片状羽鸡交配,F1代的母鸡中约有3/8为非芦花片状羽”,3/8=1/2×3/4,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详解】A、据题干可知,亲本中母鸡为非芦花片状羽,基因型为AaZbW,A错误;B、亲本能产生4种配子,其中含Zb的占1/2,B错误;C、F1代公鸡的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3∶3∶1∶1,C错误;D、亲本公鸡能形成含aaZbZb的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资源化生态经济分解作用可以增加大棚中CO2浓度,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小粪对环境的污染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抵抗力【解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详解】(1)该生态工程能利用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粪便等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无机营养,这一过程不但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而且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循环经济”原则。(2)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可以增加大棚中CO2浓度,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3)禽兽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活能源,沼液和沼渣再施入农作物,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小粪对环境的污染和提供清洁的能源等。(4)该模式减少了投入,增加了农民收入,其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5)由于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所以该生态系统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以需要人们不断输入物质与能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10、无毒、无污染碳源、氮源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甘油上清液几丁质酶活力的高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使蛋白质发生完全变性;消除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解析】
1、培养基的成分: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等。培养基按照用途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具有能够满足筛选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或条件,而不利于非筛选微生物的生长。而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因此采用无菌技术避免杂菌的污染,对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目的是杀伤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2、凝胶色谱法原理: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详解】(1)几丁质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作用主要是降解几丁质,而几丁质是构成植物病原真菌和昆虫外骨骼的组分,且高等动植物和人类体内不含几丁质,几丁质酶用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优势是无污染。(2)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碳源、氮源、无机盐、水、适宜pH以及温度等。要筛选几丁质酶高产菌株,应在培养基中加入几丁质作为微生物营养来源,几丁质为N-乙酰葡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聚合而成的多糖,为其提供碳源和氮源。微生物的接种过程需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菌株受到污染,在菌株接种前应对培养基灭菌,杀死培养基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污染菌液的长期保存应隔绝空气,防止受到其他污染,通常在菌株筛选成功后,将培养的菌液与灭菌的甘油混合,在-20℃长期保存。(3)将几丁质发酵液离心,重的菌株沉淀在底部,而粗酶样品分布于上清液;通过观察固体培养基上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确定菌株是否具有降解几丁质的酶活性,而透明圈的大小指几丁质酶活力的高低。(4)几丁质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样品纯度检测采用的方法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的多少以及分子大小等因素,为了消除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可以在凝胶中加入SDS。【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筛选和培养以及蛋白质的纯度的鉴定方法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成分和类型,把握选择培养基的作用及其特点,能够根据题意判断该题中微生物选择的方法,识记灭菌的目的和生物防治的优点,理解蛋白质纯度的鉴定方法和原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11、有利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0~35℃醋酸杆菌为好氧型细菌②鉴别培养基扩大培养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解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罪与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在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C。【详解】(1)由分析可知,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条件是无氧环境,故实验中封闭通气口的目的是有利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据此可知,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进行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杆菌,由分析可知,醋酸杆菌为好氧细菌,且适宜在30~35℃条件下生长,因此,在进行醋酸发酵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且需要通入无菌空气。(3)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不断产生并溶于发酵液中,故发酵液的pH下降;随着醋酸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的酒精转变成醋酸,使得pH继续下降,因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pH是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的,图乙中②曲线的变化趋势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的变化。(4)研究发现通过重离子束辐射处理啤酒酵母能获得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菌种,在生产中可用来提高果酒的产量。①结合题意可知,经过重离子束辐射处理后的酵母菌可能发生了突变,成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为了鉴定经过处理后的酵母菌是否发生突变,可根据其生理特性,将该菌种表现为接种到含有TTC(一种显色剂)培养基中,在此培养基中呼吸正常的酵母菌菌落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菌落呈白色,据此可以将发生突变的酵母菌与正常的酵母菌鉴别开来,所以,该培养基从用途上划分属于鉴别培养基;②选育出的菌种需经多次扩大培养后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进行工业生产接种到发酵罐中;③与呼吸正常的酵母菌相比较,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内的丙酮酸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筋运输途中检验合同
- 2025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交易合同范本
- 2025租房合同范本大全下载
- 山林转让合同
- 公司股权代持协议范本
- 2025年大连市商品供销合同模板
- 2025标准固定期限雇佣合同
- 合伙门店转让协议书
- 保洁服务用工协议书
- 2025年03月河南省黄河科技学院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无答案)
- 村办公楼可行性研究报告
- MOOC 知识创新与学术规范-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东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力学三大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 (2024年)小学体育篮球规则课件
- 吴明珠人物介绍
- 2024年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穴位贴敷治疗失眠
- 于东来人物故事
- 痛经(中医妇科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