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类文本阅读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类文本阅读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类文本阅读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类文本阅读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类文本阅读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类文本阅读真题练习题汇编

专题突破训练

基础训练2篇

一、[2022•朝阳区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7

分)

①春耕春播的田野,机器轰鸣的车间,紧张忙碌的实验室……神州大地,一

派奋斗景象。

②奋斗,浸润着梦想与激情、付出与汗水、勇毅与开拓。奋斗,意味着奋发

图强的精神风貌、奋力拼搏的顽强意志、奋勇前行的慷慨气势。奋力拼搏,是新

时代最美的姿态。

③奋斗者不负春光,志在追梦圆梦。自然界的春天,标注着岁月更替;奋斗

者的春天,离不开追逐梦想。矢志追梦,才有奋进的力量,才有事业之成功。回

溯历史,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

岁月,中国人民始终以奋斗绘就“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景。实践证明,每一段

奋斗的征程,都在为追梦蓄力;每一个奋斗的春天,都是一座里程碑。

④奋斗者追风赶月,贵在笃行①不怠。“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

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对于奋斗者而言,珍惜时间就是珍惜机遇,追赶

时间就是追赶胜利。袁庚带领大家紧追时光,将蛇口这个偏僻贫穷的小渔村,建

成一座繁荣发达的工业园区,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奋斗者

在追赶时光中蹲厉②奋发、接续奋斗,才能写就奇迹,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

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⑤奋斗者攻坚克难,成在自信自强、坚持不懈。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

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

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新长征路上,战胜艰难险阻的底气从何而来?这样的底气,

正来自于坚如磐石的信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坚定信念、满怀

信心,才能保持“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奋进姿态,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

气神,葆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这样的底气,也

来自于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心壮志。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我国2021年GDP达到

第1页共28页

114万亿元,稳稳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北斗”全球组网、“九章”横空出世、“嫦娥”飞天揽月、“天和”筑梦天河…

一项项不凡成就,激励我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争做不负春光

的奋斗者,满怀豪情一起向未来,我们必能奋力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

史伟业。

[注释]①笃行:忠实地践行。②睥厉:精神振奋。

1.阅读上面的文字,说说本文的话题是什么。根据这个话题,说说作者的观点

是什么。(2分)

2.下列关于文章①-⑥段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②「③

(甲】①-:一⑥【乙1①一②—④一⑥

-⑤-(S)

「③

[丙[①—②--⑤—⑥

-④

3.下面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有关材料。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上面的

文字,简要说明他身上具有怎样的奋斗者的精神。(3分)

2009年,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

有人问他为何回国,他说:“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恋,而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

回国后的7年里,黄大年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地球深部探测

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诠释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的使命感。

二、[2022•顺义区一模改编]阅读《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完成

下面小题。(共7分)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

第2页共28页

①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

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最近开播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

便是其中代表。

②古人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个窗口。做好古典诗

词的当代传播,让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展续文化根脉有重要意义。

③激发古典诗词的生命力,要善于挖掘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以及真切动人

的情感体验,利用这份共情可以有效助推古诗词传播。《2022中国诗词大会》

选取“少年”“出发”等节目主题词,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

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诗词节目中选取作品的题材非常

广泛,自然山川、田园边塞、爱情婚姻、思亲怀乡、家国情怀……都流露着抒情

主体真实丰厚的胸襟和性情。诗人们真诚地拥抱生活,坚韧面对多舛的命运,洋

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再加上康震、郦波、蒙曼等专家学者的解读,使我们这些听

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

④《2022中国诗词大会》邀请的非遗传承人、空军飞行员、缉毒警察、搜救

犬训导员等时代传诵者,用自己的故事诠释古人的诗意,诠释古典诗词的力量。

其中驻村扶贫的急诊科医生徐晓婵的故事更是让人动容。2019年,徐晓婵夫妇

带着7岁的女儿到安徽两个偏远山村承担起了当地村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重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身体力行地阐释了这句诗的深刻含义,

成为山村里最亮的那颗星。借助传诵者的风采,增强古典诗词的感染力,助推了

古诗词的时代传播。

⑤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

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互联网时代,这种传播成为身边常事。在古

典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期待看到更多节目进

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让古典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⑥文化传承必须注重与时俱进,如何在内容至上、深挖内涵的前提下用好传

媒技术,准确生动地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在传播实践中持续探

讨的话题。希望有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化的手段被应用到文化记忆

震续传播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3页共28页

(取材于2022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廖祥忠同名文章)

1.你认为本文作者是围绕问题展

开论述的。(2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送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①段由社会现象谈起,引发对本文话题的讨论。

B.文章第②段作者指出了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的重要意义。

C.文章第③一⑤段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古典诗词生命力、感染力和用好传媒技

术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

3.下面材料可以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在材料结尾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使材

料与观点构成论述关系。(3分)

随着微信被大众广泛使用,很多致力于古诗词创作、传播、研究的微信公众

号也不断涌现。吟诵、赏析、推介诗歌,开展诗歌创作培训,力求打造高品质的

古诗词微信公众号,“诗词天地”“诗词世界”“为你读诗”“中华古诗

词”“古诗词赏析”“诗词中国”“读首诗再睡觉”等公众号纷纷脱颖而出,让

人们在繁忙喧嚣的生活之余,感受文字的魅力,探寻诗意生活。

进阶训练3篇

三、[2021•丰台区九上期末]阅读《〈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

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

石羚

①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成为荧屏上的一股“综艺清流”。

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与来自俄罗斯、印度、

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推荐经典,推广阅读,推动中

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6个国家,8种语言,中国文学之灯点亮了法兰克

福。

第4页共28页

②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

感受到发展的脉搏。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

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

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透过朗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

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

髓。

③如果说“朗读”二字说的是文字,“者”讲的则是人。节目里,有把大半

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

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是他们,搭建出活力四射的当代

中国;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朗读者》走出国门,这些中

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来到台前,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中阅读中国,更通

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

④曾有人质疑:呈现在外国人眼前的中国文物、诗词古籍、地域景观和特色

美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异质文明的好奇,美则美矣,但这些文明奇观如何激荡

思想、打动灵魂呢?【甲】母爱、陪伴、遇见、礼物等,这类主题词在节目中先

后出现,勾起了观众对于亲情、爱情乃至家国情的共情与思考。所以,《朗读者》

能打动外国观众,不仅靠朗读文学、朗读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的“母题”。

⑤产生共鸣,为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我们试图把中国故事

带到海外,在“讲故事”前学会“挑故事”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在文化鸿沟面前,

用翻译经典、学术推介等方式“板着面孔说教”,会让多数人无从理解文化的差

异。只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结点”并如实展示出来,才能更好地让外国人读

懂真正的中国,进而从“讲故事”过渡成“聊思想”,从单向讲述变成互通有无。

⑥文艺复兴以来,瓷器、丝绸在欧洲带动起“东方主义”风尚,凭借想象,

中国的形象被涂上了神秘的、浪漫的乃至理想的色彩;启蒙运动之后,传教士把

中国经典译介成外文,由于材料有限,西方学者产生了种种文化误解。如今,技

术的变革不仅打通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理阻隔,也铺就了“共话今古情”的对

话渠道。【乙】无论是《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登陆戛纳,还是如

第5页共28页

火如荼的“网文出海”热潮,这些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都为外

国人提供了多样的“中国体验”。如果说科技让世界越来越小,那么有了思想文

化的碰撞,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多样的讲述方式,承载了有质感的文化,将让

“中国好声音”蜚声中外。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②③两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2分)

2.下面这则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3分)

材料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的制作人与德国友人分别用中、德两种

语言朗诵了散文《写给母亲》,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关于母亲的文字,把爱与

爱连在一起,也把中国与外国连在一起。

3.《朗读者》曾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亲历者林鸣总工程师朗读了汪国真的作品

《我喜欢出发》,抒发了要为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家国情怀。请结合上文中作

者的观点,说说这期节目能打动外国友人的原因。(2分)

四、[2021•丰台区九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8

分)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①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

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

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

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②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也由此产生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同时,欣赏传统艺术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

水平,这促使年轻人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

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

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

魅力。

第6页共28页

③优秀传统艺术,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它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

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原因。比如昆曲青

春版《牡丹亭》,近年来在年轻人中特别“火”,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个剧种有着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剧

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传

统艺术蕴含的独特魅力超越时代,康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④当然,传统艺术的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

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迎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

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中国民

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

中留下“时尚”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

音色之美。

⑤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知名艺术家发挥着更大作用。某种意义上,戏曲、

中国民乐、曲艺等艺术,都是“角儿”的艺术,名家、名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

响力。比如,青年京剧演员王琬I瑜参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跨界歌王》

等综艺节目,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破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专业艺

术院团纷纷开设“云剧场”“云课堂”,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这些

尝试,运用了最流行的互联网工具,形式多元,内容活泼接地气,快速拉近了与

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了不少观众。

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

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

乏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无硕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列举了不同环境中戏曲、曲艺等吸引众多年轻人的事例,引出对“传

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的论述。

B.文章第③段举《牡丹亭》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例子,是为论述传统艺术自身蕴

含着独特的美感,因而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C.文章第⑤段呼吁知名艺术家都要多参加综艺节目,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艺术

形式更活泼、更接地气,培养出年轻的观众。

第7页共28页

2.下面的材料最适合加入上文哪一段中?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材料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

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

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

3.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谈谈现今年轻人怎样才能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3分)

材料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加之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祖辈们留

下来的传统文化逐渐对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日韩等地的“潮流”则成为不少年

轻人追逐的目标。然而就在近几年,活跃着这样一群主动领略传统艺术之美的年

轻人,他们穿古装,读古籍,听戏曲,过民俗节……用一种坚定心态和具体行动

来捍卫传统文化。他们的举动让我们终于看到,传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复

活后的绚烂。

五、[2021•通州区九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7

分)

历史文化可以这样“活”起来

张永路

①当下,凭借艺术表现手法、制作形式和技术手段的革新,许多历史文化资

源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得到“活化”传播,让当代年轻人真

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曾几何时,文物在博物馆中的静态展览是通往普通大众的唯一方式。近年

来,随着媒介手段的进步,以文物为主题的影像书写不断涌现。纪录短片《如果

国宝会说话》以流行、轻松、幽默的风格,用每集短短五分钟的时长,集中呈现

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展现国宝之美的过程中,纪录片调用多种表现手法,添

加如说唱音乐、动画动漫等当代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寓教于乐,让文物可感可亲。

新的技术手段在纪录片中也得到巧妙应用,例如用编程方式再现古代织锦制作,

形象展现文物背后蕴藏的古人生活智慧。这一系列创新使《如果国宝会说话》吸

引了众多年轻观众关注,让国宝之美进一步深入人心。

第8页共28页

③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以综艺节目

为代表的、对文化遗产的影像表现不断进步。近期热播的《我在颐和园等你》,

就迸发出“户外综艺+文化遗产”的创意火花。节目采取真人秀方式,嘉宾们实

地游览令人赏心悦目的颐和园,探寻自然景观背后的历史人文,解码园林之美背

后的匠心传承。遗产景观、文化积淀、现代审美、趣味互动交相呼应,再予以身

临其境的影像表现,让年轻观众直呼精彩:不仅能看到如壁纸一样帧帧精美的画

面,同时聆听到娓娓道来的历史掌故,让人徜徉流连,对祖国山水之美和历史文

化之厚重有更多体味。

④一直以来,阅读古籍文献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近现代影

像技术发展,古籍文字影像化成为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很多经典传说、

传统故事和历史人物经过影像化处理后,变得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四大名著题

材的影视作品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近年来,对传统IP的新改编新书写已经不

再局限于影视作品,国产游戏也在多角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近期播出

的一款《西游记》主题游戏演示视频就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点击量在短短一天

内超过千万。这不仅得益于高水平制作技术,更是因为其将制作技术与作品主题

结合,赋予游戏浓浓文化味,也给传统故事增添新颖、互动的形式,由此爆发出

惊人传播力,让我们看到国产游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⑤这一系列成果,无不昭示这样一个道理: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

于O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像书写过程中,艺术表现手法、制作形式和技

术手段的创新是提高传播力与亲和力的重要推手。

⑥但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创新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内容上的创新。近年

热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形象进行重新设

定,故事情节上的改编也贴合时代,赢得年轻人喜爱。改编应当建立在对原著深

刻理解基础上,建立在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基础上,避免娱乐化戏说和曲解历史。

创作者应当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积极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坚守传统文化的中华底色,提炼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紧扣时

代发展脉搏,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

(选自《人民日报》)

1.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在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是()(2分)

第9页共28页

A.走进博物馆、近距离观察B.寻古人智慧、知历史掌故

C.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D.保持新鲜感、追求娱乐化

2.依据文中的观点,你觉得下面的方式是否能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请结合

具体内容进行阐释。(3分)

在某版电视剧《武松》中,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王婆等人的形象与他们

之间的关系被推倒重建。武松居然爱上了潘金莲,武大郎不再胆小怕事,王婆漂

亮且曾经是好人……

3.下面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书法作品,是他追祭

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请你给展览主办方提出两条建议,让这幅书法作品“活”起

来。(2分)

/*2X戈

^设U

HA-度

*V死3.

q⅛意

ʧ闿

•i保6

.持r

之⅛<F,•?*IL

方3:

*的tT

通a,r>

通M

公⅛

&抬

fl金clfd

触*

*iΛ,

产-

^'父q

'诗

⅛侪<

4>底

4人®

3-nA.僧

通l⅞

4均

珠⅛

小λ

,E

救a

⅛Y成

陷⅛

X3VH体

X44汕-

以⅛

工M$

3.5∙∙rz1A

匐~g,

A蹄

制4i¥

无⅛a4

⅛终

7就

∙*裳*

Λa∙«)

实战训练5篇

六、[2022•东城区九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7

分)

①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切入点,乡村民宿大有可为。

②乡村民宿在设计、装修上注重个性,在服务、体验上强调人情味,让游客

更容易感受到温馨、舒适与放松。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某旅游出行服

务平台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20%,增速超过酒店。

③乡村民宿有别于传统酒店、宾馆,也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除了硬件设施、

基本服务,乡村民宿本身所体现的文化特质、所蕴含的风土气息,是游客较为看

重的。一栋栋矗立在乡间的建筑,不只是调适身体、放飞心灵的休闲驿站,更是

观察自然变化、感受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福建厦门的红砖古厝,安徽黄山的粉

第10页共28页

墙黛瓦……那些保留地方传统肌理又考虑现代生活需要的乡村民宿,顺应自然山

水格局,彰显乡村古朴之美,因此也更容易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④让特色民宿点亮美丽乡村,离不开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应需而变的服务

方式。无论哪种类型的乡村民宿,其实都可以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丰富游客体验,创新个性化旅游服务。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游客跟着民宿管

家饱览滇西北美景的同时,还可以亲手绘制藏式木碗、做一扇豆腐;在浙江湖州,

很多乡村民宿不仅供应当地美食,而且提供水果采摘、徒步采风、旅游摄影等体

验项目……乡村民宿发展实践表明,只有把乡土风貌、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

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乡村民宿更有人情味,让游客旅行更有记忆点。

⑤“民宿经营与当地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乡村整体的振兴,就没有民宿的持

续发展。”一位乡村民宿从业者的感慨,道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有计划、有步

骤地引入资本、人才发展乡村民宿,能够更好促进乡村旅游消费、激发乡村发展

活力。各级政府需要在强化规划引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规范

管理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为民宿发展提供更多针对性支持和帮助,推动乡村旅游

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⑥乡村民宿的发展,契合了现代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寻味乡愁的美好追

求,具有撬动乡村旅游的支点作用。期待未来的乡村民宿产业,继续深挖当地生

态、文化资源,更好满足广大游客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让农民分享更多产

业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吕晓勋文,《人民日报》2021年9月6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从下列短语中至少选择两个写成一句话,以概括作者的主要看法。

(2分)

(1)乡村民宿(2)乡村旅游(3)乡村风貌

(4)乡村振兴(5)乡村文化

2.下列关于第②一⑥段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②一[②[②-③-、

〉⑥③-④-,⑥卜⑥

④一,,

A.⑤一,B.⑤一,C.④一⑤一,

第11页共28页

3.第④段画线句后有个省略号,暗示其后可能还有论据。请从下面两则材料中

选择一个进行删改或添补,使之成为此处的论据。(40—60字)(3分)

材料一云峰山风景区坐落于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燕落村北,地处密云区东西

两大风景区之间,是国家3A级风景区。山上有六条步道,沿线遍布着亭台、古

迹。而令云峰山闻名遐迩的,却是其间散布的树屋民宿。这些以童话、芭蕾舞剧、

世界名著命名的主题树屋,既是亲子旅游的优选,也实现了不少成年人心中的童

话梦。

仙杜拉城堡、小红帽、小王子……二十一间树屋均依照不同的主题进行了相

关布置。树屋统一采用TOTO智能洁具、冰箱、空调、胶囊咖啡机等五星级酒

店同步设施,床品也选择了轻薄保暖的羽绒床品。

材料二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随时变通。(《清史稿・朱噂传》)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7分)

①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

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习近平总书

记的谆谆教导,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今日的中国已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正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当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②“志,气之帅也。”志气,是伟大事业的奋斗之基和力量之源。毛泽东从

青少年时代开始,便树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志向。周恩来在14岁时就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

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

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正是强烈的理想信念,让一代代共

产党人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

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命运

与祖国的发展融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第12页共28页

④“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气是一种坚贞不屈的人格和操守。

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从“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至IJ“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骨

气二字经过世代培育、弘扬和传承,成为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

屹立的灵魂,被一代又一代心怀正义、心系家国的中国人奉为做人的脊梁。

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是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维

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使命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能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

敢于斗争,始终保有无惧挑战、迎难而上、勇于夺取一切胜利的精气神。

⑥底气,是根植于内心的强大力量。底气源自实力,实力催生自信。如今,

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各项事业蓬

勃发展,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

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我们最强大的底气所在。

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

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青年人还要奋发图强,练就过硬本领,成大才,担大任。

⑧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信念造就志气,意志铸就骨气,奋斗成就

底气。广大青年要进一步明确方向,砥砺品格,用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L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②段先用名言点出“志”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段观点“志气,

是伟大事业的奋斗之基和力量之源”,然后举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总书记立志的事

例论证了志气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

B.第⑦段论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底气的原因。

C.结尾提出中心论点: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3.下面的材料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一段?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出来演

戏,梅兰芳毅然蓄起了胡须。他是旦角演员,蓄须意味着退出舞台。他对友人说:

第13页共28页

“日本人要是硬要我出来唱戏,坐牢、杀头,就由他了。”面对敌人的威胁,他

还以伤寒针自残,拒绝登台。

八、[2022•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7分)

①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薛瑁有言:“处事识为先,断次之。”意思是说

处理事情,首先要把事情的客观本质认识、辨别清楚,然后再决定怎么做。可见

“识”在先对于做事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善“识”者,业易成。

②“识理”,是识之首。识理,可谓包罗万象,内涵深广。所以“识理.”,

需因人因事而异。古之为政者要识“民为贵,君为轻”之理,才能得民心,才可

使江山稳固。秦始皇不惜民力,一味横征暴敛,以致秦朝二世而亡;李世民深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体恤民众,休养生息,于是开创了“贞观之治”。

为学者要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理。春秋时“韦编三绝”的

孔子,西汉“凿壁偷光”的匡衡,东汉“头悬梁”的孙敬,都识“勤”于成学之

理,而终有所成。今之学子也当深识此理。

③“识己”,是识之基。识己,就是知己之长、己之短。该表现时,敢于表

现;该担当时,勇于担当。譬如毛遂,就是在秦围赵都的危局之下,抓住时机自

荐,从而“脱颖而出”,成为“识己”典范。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如不听指挥、

不听劝阻、一味逞能的马谡,只落个被“挥泪斩”的终局。为学者也需识己。杨

振宁在美国留学之初研究实验物理,可是动手能力是其短板,于是他转而研究理

论物理,不但取得了突出成就,还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扬长避短,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④“识志”,是识之要。识志,就是有明确的志向、理想。“有志者,事竟

成。”王阳明少有大志,立志做“圣贤”,终成一代心学大儒;黄大年心怀“振

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北京冬奥会上熠熠生辉的元气新青年苏翊鸣、谷爱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

年热情开朗、包容进取的形象。你可知道11岁时苏翊鸣就种下了“在家门口为

国争光”的梦想,13岁的谷爱凌更是立下取得冬奥金牌的鸿鹄之志。“志之所

第14页共28页

向,无坚不摧。”一个人有了坚定的志向,无论路远、山高、海阔,都能攻坚克

难,终达彼岸。

⑤“识理”“识己”“识志”,并非识之全部,但懂得、掌握了这“三识”,

成功率就可大大提高。要不断提升“三识”,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牢基础。

(取材于郑殿兴的文章,有删改)

L阅读第①段,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3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砚的一项是()(2分)

【甲】文章第②一④段从不同角度分析善“识”的意义,论证了中心论点。

【乙】第②段从“为政”“为学”两方面正反对比论证了“识理”的重要。

【丙】第④段举苏翊鸣、谷爱凌的事例论述确立志向对于事业成功的意义。

3.一个人要想事业、学业取得成功,除了文章谈到的“识”的内容,你认为还

应当“识”什么?请说说理由。(2分)

九、[2022•西城区二模]阅读师生的微信对话,完成下面小题。(共7

分)

0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师,读书真有这样重要吗?

G

)、阅读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诞生而形成的,是原始人之所以演化成文明人的

标志之一。美国学者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一书中认为:我们花几分

钟读一篇文章,可能是作者花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写成的;我们花几天读一本

书,可能凝聚着作者几年甚至一辈子的人生感悟。可见,阅读是一种回报率极高

的活动,它可以推动我们完善自我,传承文明,探索未来。

0看来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人类文明的遗传密码。那我们需要读多少书

呢?

2022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总

量不少于260万字。一个学生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能达到上千万字的阅读量,那

第15页共28页

么他就可能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阅读量听起来很大,但日积

月累,持之以恒,还是可以达成的。

Q除了好读书,还要读好书。您认为什么是好书呢?

G

上、首先,要选那些经过长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因为时间会帮我们过

滤掉一些质量不高的书籍。其次,历史上各领域领军人物的著作也是好书。第三,

在翻译作品中,学贯中西的翻译大家会带给我们不亚于原作的震撼。例如严复、

傅雷、许渊冲、董乐山等先生的很多经典译作。此外,业内公认的水平较高的出

版社能更大概率带给读者精品图书。

Q您觉得我们的阅读方式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G

人工在改进阅读方式上,我想说一个“避免”,一个“希望”。一个“避免”

是避免沉湎于片面化网络阅读。有学者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认为人们只会

选择想要的信息,久而久之获取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局限,就像蚕用吐出来的丝把

自己包裹起来,最终导致自己被困在“信息茧房”内。这种选择性偏差又被大数

据技术加强,网络推送给读者的信息往往符合这个人的阅读喜好,导致读者误认

为绝大多数人和自己观点一致。这对于客观认识和创新思维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我的一个“希望”是读以致用。通过阅读吃进去的营养要转化成生命能量才有意

义。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写结合就是读以致用的一个方面。终

身阅读,不断产生新的生命能量,改变自我,认识世界,是我希望你们追求的更

高阅读目标。

Q您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读书很重要,我们要大量阅读,要①,

还要②O

1.根据文章内容,在①②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①_____________②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送的一项是()(2分)

【甲】老师引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中的话,是为了告诉学生阅读是

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形成的,是文明人的标志之一。

【乙】学者以“信息茧房”的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片面化阅读的危害:因为获取

的信息越来越局限,不利于客观认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第16页共28页

【丙】老师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阐明这种读写结合是将阅读营养转

化为写作能量,是读以致用的一种表现。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观点,谈谈小龙同学在阅读上的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3分)

小龙同学最近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他精心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的著名翻译家董乐山翻译的版本。这本书有三十万字,小龙给自己设定了每天的

阅读计划。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他翻阅了《斯诺与中国》和另一位美国记者史

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伴随着阅读,小龙还完成了几千字的阅读笔记和读

书心得《时代的选择》。

十、[2022•石景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7分)

①无论是普通生活中的一日三餐,还是人生重要的团聚和纪念时刻,美食总

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是世界共通的语言,也是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名片。

②提起法国大餐,人们总能想到优雅的浪漫情调,精致的菜品、精心的摆盘

和配套的礼仪是法餐的标志性特点;玉米、菜豆和辣椒,是墨西哥人餐桌上必备

的“三大件”,其烹饪方法源自古代,至今仍在墨西哥人的厨房里传承;小麦粥

是土耳其婚礼上必备的一道餐品,制作完成后分享给全村食用,社群意识通过一

锅粥而传递……一餐一饭不仅是食物的烹饪,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地理特性、风

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是人们对一个国家最直观、真切的印象。

③为了塑造好这一印象,许多国家着力打造自己的美食品牌,传承和弘扬本

国饮食文化,并以此为媒推介国家形象。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许多外

国人理解了中国人所执着的烟火气;法国人吃出了《米其林红色宝典》,使米其

林等级成为食客衡量餐厅水平的重要标准。以饮食为内容的文化产品,以润物细

无声的方式促进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④美食知名度的提升,餐饮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美食与旅

游相结合的寻味之旅,让旅游行业有了新的增长点。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显

示,全球游客超过三分之一的旅游花费用于饮食开支,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是决定

度假体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国、墨西哥、日本等国通过为美食申遗吸引世

第17页共28页

界关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美食经济。九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定为世界美食之都,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

⑤近年来,国际餐饮行业跨国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美食的发展带

来更多机遇,中餐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全球美食影响力报告》

显示,在海外调研所涉及的国家中,87.8%的受访者表示近期外出就餐会选择中

餐。按照美国在2019年的一项街头调查,有93%的美国成年人吃过中餐,美国

孩子中有四成以上非常喜欢中餐,非常喜欢美国菜的仅有9%O

⑥中国美食持续香飘海外,同时,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博会等

平台也为越来越多的海外食品进入中国市场搭建了桥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各国间饮食交流日益密切,美食行业交融发展,不仅为全世界的食客带来丰富的

味蕾体验,o

(取材于《人民日报》)

1.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段提出中心论点:美食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名片。

B.第③④段列举《舌尖上的中国》《米其林红色宝典》以及美食申遗、九城获

评世界美食之都等事例,意在证明美食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C.第⑤段论述中餐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并用《全球美食影响

力报告》和美国的调查结果加以论证。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应该如何“打造中华美食品牌”。

(3分)

法国巴黎国际大酒店董事总经理陈建斌说:“中餐馆要在国外打响口碑,做

出好菜是第一要义,而讲好菜品里蕴含的中国故事,也是一名中餐厨师应当承担

的责任。我们的餐厅有传统名菜东坡肉,上桌时除了介绍这是一道红烧肉,还介

绍苏东坡的典故和菜品的由来,常常会让法国人产生对中国的兴趣和向往。除了

传统佳肴,我还创新研制其他新式中餐,'兰花干贝’就是这样一道菜品。盘中

央是煎制的干贝肉和蒸制的兰花花瓣,盘四周则用冬瓜片挖空,酿入干贝泥,再

以黄瓜丝和蟹黄做成中国的兰花模样,点缀其间。整道菜品清新宜人,既是从兰

第18页共28页

花鱼蓉这道温州传统菜化来,又加入了法国当地的干贝味道,即使不多用言语介

绍,法国人也能被其中的中国意境所吸引。”

第19页共28页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训练

基础训练2篇

一、[2022•朝阳区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7

分)

1~31.话题:奋斗。观点: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解析]本题考查话题和作者观点。读文章可知,本文首段由奋斗景象引出话题:

奋斗。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奋斗者不负春光,志在追梦圆

梦"''奋斗者追风赶月,贵在笃行不怠"''奋斗者攻坚克难,成在自信自强、坚

持不懈”。末段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根据末段中的“争做不负春光的奋斗

者,满怀豪情一起向未来,我们必能奋力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提炼可得: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结构。读文章可知,本文首段由奋斗景象引出话题:奋斗。

第②段围绕“奋斗”进行论述。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奋斗者

不负春光,志在追梦圆梦”“奋斗者追风赶月,贵在笃行不怠”“奋斗者攻坚克

难,成在自信自强、坚持不懈”。末段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故正确的一项

是乙。

3.材料说黄大年回国后,推动中国地球深部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

家20年的道路。作为一名奋斗者,他与时间赛跑,忠实地践行使命,体现了奋

斗者追风赶月,笃行不怠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和文本分析人物精神。材料中的“回国后的7年里,黄

大年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地球深部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

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与第④段中的分论点“奋斗者追风赶月,贵在笃行不

怠”契合。所以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