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篇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阅读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阅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2.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3.掌握教材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

6.能理解、分析浅易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

常考知识点:

1.掌握课文中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2.了解一些文言句式并能翻译文言词句。

3.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4.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

5.能理解、分析浅易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

答题策略:

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

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例1.(2023七上·金华月考)阅读古文,反观自我

【甲】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①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颜氏家训》)

【乙】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③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④辄切齿⑤,州郡以为言⑥,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马援《诫兄子书》)

【解释】①凌忽:轻慢。②鸱枭:猫头鹰。常比喻贪恶之人。③谨敕:谨慎。④下车:指官员初到任。⑤切齿:表示痛恨。⑥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1)用文言文解词方法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3)乙文结尾加点的“也”字,能否改成“矣"或“耳”简述理由。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选文与《诫子书》,都是告诫晚辈的文章,但目的不同。请联系选文简要概括。

【答案】(1)罢了;以......为忧;模仿,效法

(2)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3)不可以改。这句话是极其坚定的强调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像杜季良学习的态度,用“也"强调作者的态度更坚定。而且这句话不是叙述的内容不可以用“矣”。而“耳"语气较轻,不符合作者态度。所以不可以改。

(4)【乙】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建议侄子们像龙伯高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诫子书;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词语转换。注意阅读问能不能换肯定不能。掌握“也"“矣”“耳"的含义,分析换前的“也”给人的感受,换后“矣"“耳”给人的感受,换后句子不能突显文章主题,不能突出作者情感态度,所以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文言文主题。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文言文大意,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情感句、作者评价等分析作者写作目的。

【译文】

【甲】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乙】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啊。”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翻译为: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耳:罢了;夫学者,所以求益耳。翻译为: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耳:罢了;杞人之忧,乐人之乐。翻译为: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忧:以......为忧;愿汝曹效之。翻译为: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效:模仿,效法

故答案为:罢了;以......为忧;模仿,效法

例句翻译为: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客、至"后面断句,在“不”前面断句。

故答案为: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也"多用于陈述句尾,表示作者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绝。

“矣”多用于感叹句尾,相当于“了"。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状况,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是叙述的范围用“矣”。“耳",用于带感叹性质的陈述句或感叹句尾,但他的特殊意义是“而已”,也就是“(仅仅如何如何)啊!"语气较轻。例句翻译为: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啊。这里是极其坚定的强调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像杜季良学习的态度,用“也”态度更坚定。“矣",这句话不是叙述的内容不可以用“矣”。“耳"语气较轻,不符合作者态度。

故答案为:不可以改。这句话是极其坚定的强调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像杜季良学习的态度,用“也”强调作者的态度更坚定。而且这句话不是叙述的内容不可以用“矣"。而“耳”语气较轻,不符合作者态度。所以不可以改。

【乙】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翻译为: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翻译为: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

《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故答案为:【乙】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建议侄子们像龙伯高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2.(2022七上·温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蒸饭成粥

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②,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③,饭落釜④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⑥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诣:到、往。②进火:用柴烧火。③箅(bǐ):蒸食物用的竹器。④釜:锅。⑤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⑥志:记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语释义方法

元方入门不顾联系成语:瞻前顾后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填字母)查阅字典:A.让B.放任C.出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俱委而窃听迁移课内: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炊何不馏联系语境

(2)以下为画线句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B.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C.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

(4)请填写以下收藏卡,从细节中品味人物形象。

《世说新语》收藏卡·元方人物形象分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中,元方面对暴怒的友人能客观冷静说理,指出对方的不信和无理,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刚正、直率的孩子。《世说新语》收藏卡·陈太丘人物形象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A;舍弃;为什么

(2)B

(3)陈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4)“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这句话中,陈太丘并没有因为兄弟二人将饭煮成粥而责怪他们,而是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聪明好学之处而原谅了他们,可见陈太丘是一个善于教育,心胸宽广的人。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译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蒸饭成粥】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吃饭呢?”

(1)瞻前顾后,指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回头看;太丘使元方、季方炊,翻译为: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使:让。对应A;相委而去,翻译为: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丢下、舍弃。俱委而窃听,翻译为:都停下来偷听。委,丢下、舍弃。炊何不馏,翻译为:为什么没蒸饭呢。何:为什么

故答案为:回头看、A、舍弃、为什么

(2)例句翻译为: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说、言"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B

(3)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尔、颇、识、不”。尔:你们。颇:很。识:记住。不:同“否",“吗”,用在句末表疑问。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陈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4)《蒸饭成粥》讲述陈太丘儿子元方、季方偷听陈太丘和友人谈话,并牢牢记住,但把蒸饭蒸成粥的故事。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翻译为: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吃饭呢。通过原谅两个儿子的过失看出陈太丘是个稳重,教导有方,心胸宽广的人。

故答案为:“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这句话中,陈太丘并没有因为兄弟二人将饭煮成粥而责怪他们,而是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聪明好学之处而原谅了他们,可见陈太丘是一个善于教育,心胸宽广的人。

1.(2023七上·杭州月考)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①。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②,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

情③故泣。"

【注释】①偏至:特别深,特别真挚。②般泥洹像:卧佛像。③情:指哀乐不动于心,不为感情所动。这是佛才能达到的境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②下车引之()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张颇不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

(3)甲文中谢太傅听到兄女的回答后,“大笑乐"表明自己的态度;乙文中友人听到元方的话语后,“下车引之”表明自己的态度。你认为顾和听完顾敷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表现?请根据语境推测并说明理由。

(4)根据要求,仿照示例,填写下面表格内容。

有关他/她的事迹他/她的名字

她蕙质兰心,富有才情。小小年纪便能以精妙的比喻惊艳众人,后人称赞她为“咏絮之才"。①

他②___。面对友人的无礼,一一反驳,有理有据,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陈元方

他③___、____________顾敷

【答案】(1)不久;拉;回头看;不满

(2)⑴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⑵与别人约定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

⑶被(佛祖)宠爱过的人会哭泣,不被宠爱的就不会哭泣。

(3)示例:我认为顾和听完顾敷的回答后会夸奖顾敷,并对他更加“亲重偏至"。对比两人的答案,张玄之虽然反应迅速,回答得不错,但是他会话中有话,暗示自己没有得到顾和的偏爱,想通过这个回答来表达不满,城府很深。而顾敷的答案就事论事,有观点、有创意更有深度,道出了哀乐不动于心,不为感情所动,体悟到了佛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顾和会更喜欢顾敷。

(4)谢道韫;性格方正,机智应答;他聪明智慧,反应迅速;就事论事,从佛像的造型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时要关注关键字,逐一落实;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结合典型事件和语句可分析出具体人物形象特点。

(1)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出答案为:不久、拉、回头看、不满。

(2)翻译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易错字词“因”、“期"、“委”等,逐一落实,注意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故答案为:⑴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⑵与别人约定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⑶被(佛祖)宠爱过的人会哭泣,不被宠爱的就不会哭泣。

(3)作答时要抓住人物典型事件进行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顾敷能做到就事论事,且有创意,有深度,到达了一定的境界,所以顾和会更喜欢顾敷,故答案为:我认为顾和听完顾敷的回答后会夸奖顾敷,并对他更加“亲重偏至”。对比两人的答案,张玄之虽然反应迅速,回答得不错,但是他会话中有话,暗示自己没有得到顾和的偏爱,想通过这个回答来表达不满,城府很深。而顾敷的答案就事论事,有观点、有创意更有深度,道出了哀乐不动于心,不为感情所动,体悟到了佛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顾和会更喜欢顾敷。

(4)“咏絮之才"说的是谢道韫对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面对质疑,勇敢维护父亲尊严,表现出过人对勇气与胆识,而顾敷能共从佛像悟出人生道理,故答案为:

谢道韫性格方正,机智应答他聪明智慧,反应迅速就事论事,从佛像的造型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2023七上·杭州期中)真友研学组的同学引经据典,品读古人有关交友原则和交友尺度的探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甲】

①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乙】

蔡磷,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无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其子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④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niǎn)⑤而致之。

——《清稗类钞·敬信》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券:凭证。⑤辇: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丙】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③。

肯④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客至: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②盘飧:盘盛食物统称。③旧醅(pēi):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④肯:乐意。

(1)请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

原文语句方法指导举例说明解释加点字

敝之而无憾字义推导法“敝”字左边像败巾之形,右边像手拿棍子把贝打破了。整个字形像是手拿着棒去击打巾。①

传不习乎词类活用法在文言句中,动词往往可以活用为名词②

而翁知我课内迁移法“人不知而不愠"选自《论语十二章》③

卒辇而致之字典查询法A.送达;送到。B.表达(情意等)。C.招引。D.集中(力量、意志等)④(只填选项)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3)阅读完材料,真友研学组针对“‘真’友的标准是什么?"的话题展开讨论,梳理归纳了交友的原则,请你帮助他们完善表格内容。

选材关键语句品读方法品读释义“真友”的原则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原文翻译①____________忠诚守信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②_________懂得分享

【乙】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重音朗读③朗读设计:___朗读语气:___④___

【丙】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情境想象扫花径,开蓬门,诗人迎接客至时的那种惊喜之状,跃然眼前,可见情谊深厚。⑤

(4)研学组同学对【乙】文中的“其子"很感兴趣,他会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成为“真友”吗?请你结合两文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用坏了,破旧;传授的知识;了解;A

(2)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3)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我希望将车马、轻软的皮衣都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心",“知我”重读;坚定、郑重的语气;重诺守信;恪守原则;热情友善

(4)我认为会。《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据理力争,勇敢地维护父亲尊严,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乙文中面对蔡磷要归还千两白银,其子并没有直接接受,反而坦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也是一个诚实、率真的孩子。两人秉性相似,质朴纯真,可以成为朋友。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重音;材料探究;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注意从重音、语气、语调等角度入手,重音,突出强调。句意消极时语气低缓,句意积极时语气高亢。高音调表示兴奋或惊讶,低音调表示冷静或严肃。注意结合句子暗含的情感基调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人物理解。课内知识注意掌握,理解元方的性格特点。读懂【乙】文内容,理解“其子"的人物形象。分析两人性格是否有相似点,是的话可以成为朋友。

【译文】

【甲】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践过?"

【乙】蔡璘,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重视。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有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最后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

【丙】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晚餐中没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与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1)敝之而无憾,翻译为: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敝:用坏了,破旧

传不习乎,翻译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践过?传:传授的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也不生气。知:了解

而翁知我,翻译为: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知:了解

卒辇而致之,翻译为:最后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致:送达;送到。对应A

故答案为:用坏了,破旧;传授的知识;了解;A

(2)例句翻译为: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在判断词“也、者”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3)①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忠、裘、敝"。忠: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裘:皮袍。敝:破旧。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②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翻译为: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这句话强调字据在心不在纸,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重读心、知我,且读的时候语气坚定。强调重诺守信,恪守原则。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交友要热情友善。

故答案为:①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②我希望将车马、轻软的皮衣都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③“心”,“知我"重读。

④坚定、郑重的语气;

⑤重诺守信;恪守原则;

⑥热情友善

《陈太丘与友期》记载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回怼友人失信无礼在前的事情,是个正直、聪颖仁慧、知书达理的人。

【乙】写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表示不知道这件事,直接提出疑问,没有直接接受,是个正直、诚实、懂事的人。两人都正直,纯真,可以成为朋友。

故答案为:我认为会。《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据理力争,勇敢地维护父亲尊严,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乙文中面对蔡磷要归还千两白银,其子并没有直接接受,反而坦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也是一个诚实、率真的孩子。两人秉性相似,质朴纯真,可以成为朋友。

3.(2023七上·吴兴期中)倾听古人心音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二)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不知卿家君法孤()

(2)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会用到谦辞和敬辞,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分别是尊称对方父亲和谦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知错就改、言而有信的人。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4)【甲】【乙】两文都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请根据【助读资料卡】,任选一篇,结合内容,谈谈将它归入《方正》篇的原因。

助读资料卡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这是魏晋名士十分重视的优良品德。它既指坚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相应礼节,也指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

【答案】(1)约定;牵、拉;回头看;效法、学习

(2)B

(3)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4)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5)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其无礼无信,可见元方的明白事理(懂礼识仪)、勇敢;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入门不顾",可见其刚正、直率。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所以这两者都归入《方正》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牵、拉。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句意:不知是令尊学我。法:效法、学习。

故答案为:约定;牵、拉;回头看;效法、学习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B.有误;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故答案为:B。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故答案为: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家君:对方父亲;称之:赞扬他;履行……何:宾语前置。

故答案为: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甲文中,面对父亲无信无礼的友人,陈元方有理有据地辩驳,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另外,在父亲友人因惭愧而示好时候,用“入门不顾”的方式回敬,都表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乙文中,“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这句话的内在意思就是“卿家君没有法孤,孤没有法卿父"。如此回答,既照顾对方的尊严,又不失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这体现了他的“方正”。

故答案为: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其无礼无信,可见元方的明白事理(懂礼识仪)、勇敢;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入门不顾",可见其刚正、直率。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所以这两者都归入《方正》篇。

4.(2023七上·嘉兴月考)【阅读文言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则是无礼,”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太丘舍去

②入门不顾

③后贼追至

④纳其自托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4)朋友很重要,选择也很重要。生活中,你会选择(甲)(乙)

【答案】(1)①舍弃;②回头看;③到;④接纳、接受

(2)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3)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4)示例一:我选元方做朋友。因为他正直勇敢、知书达理、聪明机智。

示例二:我选华歆做朋友,因他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

【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断句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故答案为:①舍弃;②回头看;③到;④接纳、接受。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基本就能确定一句话了。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故答案为: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幸。

故答案为: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4)(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乙)文中的华歆考虑事情周全,做事情有始有终。

故答案为:我选元方做朋友。因为他正直勇敢、知书达理、聪明机智;我选华歆做朋友,因他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

5.(2023七下·浙江期末)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日:”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日:”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亭亭净植植:竖立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

C.囚法不当死法:法律D.将弃官去去:离开

(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的特点。

【答案】(1)C

(2)B

(3)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

(4)托物言志;和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爱莲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断句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其次,也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判断。

(1)A、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无误;B、有狱久不决意思是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无误;C、“囚法不当死”意思是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法是按照法律;有误。D、将弃官去意思是将要放弃官职离开,无误。

故答案为:C

(2)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都表转折,但,却,然而;C、由于/来;D、于是,就/竟然。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一句里面的妖,是妖艳。第二句里的众,是大家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

(4)[甲]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乙]文表现了周敦颐做官正直有才能得特点。

故答案为:托物言志;和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

6.(2023七下·期末)文言文阅读

义海习琴

京师僧夷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以其技授越州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注释)①过从:米往,交往。②辐辏(còu):形容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

(1)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3)依据原文内容,说说义海习琴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

(2)(义海)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

(3)师从名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广泛涉猎。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概括能力。此类题目相对于直接翻译题,属中等难度,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译文,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应对这类题目,需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提炼出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即可。

【参考译文】

京城的僧人夷中弹琴可称为天下第一。他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越国僧人义海。义海学完夷中的技艺,于是就到法华山练习,谢绝跟外界的往来。在山中弹了近十年琴不下山,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义海出名之后,跟他学琴的人多的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但无一人能赶得上他。义海现在老了,夷中的技艺从此也就失传了。义海会读书,还能写文章,士大夫们都喜欢和他结交,但是他唯有以善于弹琴而出名。义海的琴艺不在于声音多么美妙,而是在声音之外,还有自己独到的意韵.这是其他人所没有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基本就能确定一句话了。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故答案为: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遂"是终于得意思。

故答案为:(义海)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

(3)“京师僧夷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以其技授越州僧义海”意思是京城的僧人夷中弹琴可称为天下第一。他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越国僧人义海。义海的师傅比较有名。

“积十年不下山"意思是在山中弹了近十年琴不下山。可见他练琴刻苦。

故答案为:师从名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广泛涉猎。

7.(2023七下·浙江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亭亭净植

④陶后鲜有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

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多;洗;竖立;少

(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

(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具体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判断内容是否正确,手法分析是否恰当。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考生完成此题要联系文段内容,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的分析,注意联系实际和自己的感悟作答,语言简明扼要。

【参考译文】

(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1)①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②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

③句意: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树立。

④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故答案为:①多;②洗;③树立;④少。

(2)①重点词:濯,洗涤。妖,妖媚。句意: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重点词:宜,应该。众,多。句意: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故答案为: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ABD.正确;C.有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C。

(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8.(2023七下·浙江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不饰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②汙(wù)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及鲁肃过寻阳

③其惟学焉

④虽或以观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答案】(1)推辞;经过;只;即使

(2)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3)①和一个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因此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够不修饰。

(4)D

【知识点】文化典籍;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注意“过"“虽”的解释。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注意“更、见事、大兄、故”的解释。

(4)此题考查学生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孔鲤啊!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厌倦的,大概只有学习吧!那个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说,可是他最终能够有好的名声,名播四方,流芳后代的原因,这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因此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够不修饰。不修饰就是不礼貌,不礼貌就会失去别人的亲近,就没有了别人对你的忠诚,没有了忠诚也就没有了礼,失去了礼也就不能自立。能够使人在远处就发出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走近看起来更加耀眼的,是学习的成效。譬如污水池,小水坑的水流到它那儿,苇子长在那里,即使有人看到它,谁又知道它的源头呢?"

(1)①句意:吕蒙因军中的事务繁多而推辞。辞,推辞。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过,经过。

③句意:大概只有学习罢。惟,只有。

④句意:即使有人看到它。虽,即使。

故答案为:推辞;经过;只;即使。

(2)该句子意思是:他名播四方,流芳后代的原因,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故断句为: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故答案为: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3)①即,就;何,为什么;见事,认清事物。

②故,因此;容,容貌;饰,修饰。

故答案为:①和一个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因此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够不修饰。

(4)A.《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故A错误。

B.“孤”是古代帝王的自称。故B错误。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严厉"一词说法不当。故C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3七下·浙江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日”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日:"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的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助|读|链|接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谥号康肃,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北宋官员、书法家。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右正言、知制诰,改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拜武信军节度使,又徙天雄军。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进取之外,还与他母亲的教育分不开。乙文讲述的就是他的母亲对他的鞭策,对我们也有很深的启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尝射于家圃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陈尧咨善射

④及守荆南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B.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C.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D.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曾经;轻视;擅长;等到

(2)D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愿吗?

(4)卖油翁“但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尧咨的母亲“杖之”,是因为陈尧咨的母亲认为他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陈尧咨是一个射技纯熟、傲慢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