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习_第1页
第6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习_第2页
第6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习_第3页
第6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习_第4页
第6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

一、基础巩固(35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D.君子喻于义

D

通假字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A项,“然”同“燃”;

B项,“内”同“纳”;

C项,“知”同“智”。

D无通假字。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致知在格物(谋划事情)

B.人而不仁(如果)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才)

C.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萌芽,发端)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靠)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

A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B.天下归仁焉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C

古今异义

C项,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A项,古义:靠近,走近;今义:副词,表顺承关系。B项,古义:称赞,称许;今义:返回,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D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结果。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归纳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恕”乎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在止于至善

C.仁以为己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知皆扩而充之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项,代词,它。A项,副词,表揣度语气/代词,他的。B项,介词,跟/介词,到。C项,介词,把/介词,用。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述等来理解判断。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

文言句式

D项是省略句,A、B、C三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6.根据所给名句,结合现实及所学,阐释你所理解的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要求:观点有理有据,语句通顺,逻辑严密,不少于80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他把仁义列于利益之上,以仁义为基础就可以创造很多高于利益的东西。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虽是道义,但并不反对获得财利。那些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君子是可以去追求的。但如果不符合道义,或是追求不到,那就要舍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要做到“见利思义”。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要求根据名句和所学知识,阐释孔子的“义”“利”观。这就要对题中涉及的名句有综合性理解。注意字数的要求。

故解析为:孔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他把仁义列于利益之上,以仁义为基础就可以创造很多高于利益的东西。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虽是道义,但并不反对获得财利。那些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君子是可以去追求的。但如果不符合道义,或是追求不到,那就要舍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要做到“见利思义”。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有些地方变成了“一阵风”。甚至孩子们还没摸到传统文化的皮毛,①,这反映出一些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不到位。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许初衷是好的,②,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要能进得去,③。如何留下来?既可以融入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也可以融入老师的日常教学。

活动就停止了;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关键还得留下来

语句连贯;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段意: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能进得去,还得留下来。

①联系“一阵风”“皮毛”,此处应该填写终止一类的词语,“停止”或“终止”为其关键词;

②联系前后句子,抓住“初衷”“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不令人满意”为其关键词;

③联系后文“如何留下来”可以得出解析。

故解析为:活动就停止了;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关键还得留下来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是“宾”,寓意才是“主”。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讽刺那些知错不改的人;讲齐人在坟场乞讨的故事,,;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不是讽刺齐人;而是讽刺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利益的人;不是讽刺逃兵;而是讽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仿写句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仿用句式的能力。

句式为“不是.,而是.”,“不是”后面与本体相连,“而是”后面加上喻体。要对古文内容有一定了解。“齐人之福”讲的是齐国人自称每天都和达官贵人吃饭,实际上却是从坟场里乞讨;“五十步笑百步”写逃跑的士兵跑了五十步的笑话一百步,根据内容可得具体讽刺的对象。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时,首先,要分析所给例句的特点,然后再看几个分句内容上的联系。仿写表面上追求“形似”,实际上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要注意所写句子的语气、修辞、风格等与例句保持一致.本题所给的例句所用的句式是不是…而是…”,仿写时要注意先否定,后肯定。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有抱负的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5)儒学经典《大学之道》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

(6)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5)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名句;名篇

(1)根据语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可得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点字:义)

(2)根据语境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可得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重点字:彬)

(3)根据语境曾子认为有抱负的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可得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重点字:己)

(4)根据语境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可得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点字:食)

(5)根据语境儒学经典《大学之道》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可得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点字:止)

(6)根据语境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可得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重点字:苟)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注]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率:行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B.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D.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分别设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卿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B.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C.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称许。

D.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孔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面对孔子提出的“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14.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10.D

11.A

12.D

13.①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14.子贡:在特殊境遇下,降低标准,动摇信念,改变志向。颜回:在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多用虚词来表述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测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最后在看清要求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在看清要求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那么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厄而不动摇,小人穷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闻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为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为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10.D.断句时要注意标志性词语,如“譬使”“安”等领起后一句,其前面要有停顿。本句中“由”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断句时也要注意。

故解析为:D

11.A.应是“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故解析为:A

12.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故解析为:D

13.译文:①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译文: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14.子贡:在特殊境遇下,降低标准,动摇信念,改变志向。颜回:在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

一、基础巩固(35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D.君子喻于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致知在格物(谋划事情)

B.人而不仁(如果)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才)

C.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萌芽,发端)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靠)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B.天下归仁焉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恕”乎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在止于至善

C.仁以为己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知皆扩而充之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根据所给名句,结合现实及所学,阐释你所理解的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要求:观点有理有据,语句通顺,逻辑严密,不少于80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有些地方变成了“一阵风”。甚至孩子们还没摸到传统文化的皮毛,①,这反映出一些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不到位。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许初衷是好的,②,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要能进得去,③。如何留下来?既可以融入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也可以融入老师的日常教学。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是“宾”,寓意才是“主”。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讽刺那些知错不改的人;讲齐人在坟场乞讨的故事,,;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有抱负的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5)儒学经典《大学之道》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

(6)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注]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率:行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B.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D.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分别设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卿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B.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C.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称许。

D.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孔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面对孔子提出的“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14.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解答部分

1.D

通假字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A项,“然”同“燃”;

B项,“内”同“纳”;

C项,“知”同“智”。

D无通假字。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2.A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B.正确。C.正确。D.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3.C

古今异义

C项,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A项,古义:靠近,走近;今义:副词,表顺承关系。B项,古义:称赞,称许;今义:返回,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D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结果。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归纳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4.D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项,代词,它。A项,副词,表揣度语气/代词,他的。B项,介词,跟/介词,到。C项,介词,把/介词,用。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述等来理解判断。

5.D

文言句式

D项是省略句,A、B、C三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6.孔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他把仁义列于利益之上,以仁义为基础就可以创造很多高于利益的东西。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虽是道义,但并不反对获得财利。那些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君子是可以去追求的。但如果不符合道义,或是追求不到,那就要舍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要做到“见利思义”。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要求根据名句和所学知识,阐释孔子的“义”“利”观。这就要对题中涉及的名句有综合性理解。注意字数的要求。

故解析为:孔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他把仁义列于利益之上,以仁义为基础就可以创造很多高于利益的东西。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虽是道义,但并不反对获得财利。那些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君子是可以去追求的。但如果不符合道义,或是追求不到,那就要舍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要做到“见利思义”。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7.活动就停止了;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关键还得留下来

语句连贯;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段意: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能进得去,还得留下来。

①联系“一阵风”“皮毛”,此处应该填写终止一类的词语,“停止”或“终止”为其关键词;

②联系前后句子,抓住“初衷”“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不令人满意”为其关键词;

③联系后文“如何留下来”可以得出解析。

故解析为:活动就停止了;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关键还得留下来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8.不是讽刺齐人;而是讽刺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利益的人;不是讽刺逃兵;而是讽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仿写句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仿用句式的能力。

句式为“不是.,而是.”,“不是”后面与本体相连,“而是”后面加上喻体。要对古文内容有一定了解。“齐人之福”讲的是齐国人自称每天都和达官贵人吃饭,实际上却是从坟场里乞讨;“五十步笑百步”写逃跑的士兵跑了五十步的笑话一百步,根据内容可得具体讽刺的对象。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时,首先,要分析所给例句的特点,然后再看几个分句内容上的联系。仿写表面上追求“形似”,实际上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要注意所写句子的语气、修辞、风格等与例句保持一致.本题所给的例句所用的句式是不是…而是…”,仿写时要注意先否定,后肯定。

9.(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5)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名句;名篇

(1)根据语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可得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点字:义)

(2)根据语境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可得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重点字:彬)

(3)根据语境曾子认为有抱负的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可得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重点字:己)

(4)根据语境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可得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点字:食)

(5)根据语境儒学经典《大学之道》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可得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点字:止)

(6)根据语境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可得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重点字:苟)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10.D

11.A

12.D

13.①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14.子贡:在特殊境遇下,降低标准,动摇信念,改变志向。颜回:在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多用虚词来表述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测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最后在看清要求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