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及其发展_第1页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_第2页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_第3页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_第4页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一、本文概述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理解,它涉及到一个人对自我身份、自我能力、自我价值和自我期望的全方位认识。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影响、个人经历以及自我反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概念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并阐述自我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自我概念及其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形成自我认同,以及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二、自我概念的理论基础自我概念的理论基础源自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代表原始的欲望和冲动,自我是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超我则代表道德和社会规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的自我概念。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而逐渐形成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挑战和危机,成功应对这些危机将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认知心理学家也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体的认知过程,如信息加工、记忆、思维等,逐渐构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解释,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社会学家则强调社会因素在自我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模仿、认同、角色扮演等社会学习机制,逐渐形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自我概念的理论基础是多元化的,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框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自我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三、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理解和认知,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从出生开始,个体就开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自我概念。早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氛围、兄弟姐妹的互动等都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例如,父母的积极鼓励和支持可能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父母的过度批评和压制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开始进入社会,与更多的环境和人物进行互动,这些互动经验也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社会角色等都可能成为塑造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个体的学术成就、社交技能、运动能力等都会成为其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同时,个体也开始通过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经验来构建自我概念,这种反思和评价往往受到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调整和变化。在青春期,个体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危机,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经历自我概念的冲突和重构,最终形成更加稳定和成熟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早期环境、社会环境、个体经验等。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为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四、自我概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特质、能力和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它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相反,消极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个体在自我概念的指导下,会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和习惯。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他们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可能使个体产生消极、被动的行为模式,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自我概念还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困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因此,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等方式,不断完善自我概念,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和家长也应注意引导和支持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五、自我概念的塑造与干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主观理解,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世界互动,以及我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了解和掌握自我概念的塑造与干预方法,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我概念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期望、同伴的评价以及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经历,都可能塑造我们的自我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自我反思,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当自我概念出现问题时,例如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等,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帮助我们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自我概念,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我们还可以通过自我肯定和自我提升的方法来干预和塑造自我概念。自我肯定是指我们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自我提升则是指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改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塑造与干预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长期实践的过程。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态度,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人进行自我概念的塑造和干预,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六、结论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对自身存在、特质、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是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极为关键的概念。通过深入研究自我概念及其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形成自我认同,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本文首先回顾了自我概念的理论基础,包括不同学派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和解释。随后,我们探讨了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自我概念发展特点。我们还分析了影响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如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等。我们还讨论了自我概念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自我概念是个体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等。我们需要关注自我概念的培育和引导,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自我概念及其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讨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也需要关注自我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共性,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参考资料: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认知的总和,包括身体形象、自尊、情感状态等。在11-15岁的学生阶段,自我概念的发展尤其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他们形成自我认知,建立自尊和自我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经验等。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他们开始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我形象。同时,11-15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独立。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更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以适应这些变化并建立稳定的自我概念。在这个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心。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也应该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11-15岁是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以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自我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主观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在婴儿时期,人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他们只是通过感觉和知觉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在儿童时期,人们逐渐开始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开始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自我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在青少年时期,人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在成年时期,人们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不断增加,自我概念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自我概念的发展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在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例如,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进自我感觉.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最早从自身存在体验这一角度论述自我概念的是17世纪哲学家L.笛卡尔,他用“Cognito”这一词描述自我概念,意指“自身存在意识”,并把它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S.弗洛伊德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家用ego(自我)表示自我概念,意指人格的一个有机方面,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学家也仿效这种做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的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尊。尤其是自尊,涉及自我知觉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不喜欢自我中感知到的东西有关。正如心理学家M.谢里夫所说:“在许多方面,自我概念与ego(自我)是同义的,虽然心理学家喜欢使用后一个术语,但社会学家则喜欢使用前一个术语”。与此稍有不同的是,W.詹姆斯却用Self(自我)来表示自我概念,而且这种做法也沿袭至今。詹姆斯于1890年把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客体的我(me)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动者的我(I)。作为经验客体的我包括三种不同形式:(1)精神的我,由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等组成;(2)物质的我,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3)社会的我,即他人所看到的我。英国理论家C.H库利从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难以分割。1922年,库利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这里强调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反映着他人对我的看法。由此推导,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多半是在与“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邻居、亲朋好友、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通过“镜像自我”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G.H.米德提出了类似库利的看法,他称之为“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详细地阐述过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在米德看来,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有能力在想象中处于他人角色,如同他人看我们那样看待自己。这里,米德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的反省能力的基础上的,这种能力常常被认为是人类特点的精髓。反省或自我觉察,即人类对自己来说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主格我”(作为自我的体验者)与“宾格我”(作为自我的被体验者)之间的对话,即一种内部交谈,予以概念化。不论是在个体发生的水平上,还是在种系发生的水平上,这种概念化是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语言要求我们承担与之交往的他人的角色,并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使我们能从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一般情况下,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自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与他人对自己的实际看法并不经常相符。这是由于我们设想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设想不一定正确。M.罗森堡进一步发展了米德的观点,明确指出;反省过程涉及到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反省活动的产物。这个产物具体地说是个体所具有的关于他自己的、作为一个生理的、社会的、道德的和存在着的人的概念。因此,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作为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它包括个人同一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感,包括本质自我同单纯的外表和行为的区别,并且由各种态度、信念、价值观、体验以及各种评价成分和情感成分(诸如自我评价和自我新生)所组成,个体以此确定自己。V.吉尔斯从同一性角度描述自我概念。同一性的概念注重于把自我构成为客体的意义,赋予自我概念以结构和内容,并把自我维系于各种社会系统之中。一般情况下,同一性涉及一个人是谁或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涉及被自我和他人所归属的各种意义。因此,同一性既指个体所内化并参与其中的那个群体成员的结构特点,如各种社会角色、各种成员身份和各种范畴,又指个体显示的各种性格特征,别人根据一个行为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行为举止将这些性格特征归属于该行为者。在吉尔斯看来,我们可以把自我概念的结构视作一个人的各种同一性的各层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系统。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Marsh(1989)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Dusek和Flaberty(1981)研究发现,男孩子在男子气概、成就、领导者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而在社会性等方面的水平较低,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生。在社会教化方面,很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自我概念的发展深受社会教化的影响。Hattie发现生活中重要的他人,如父母、教师、同伴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很大。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父母的影响尤为深刻。20世纪40年代,P.莱基和C.罗杰斯详细阐述了自我概念。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概念的知觉方面和自尊的评价性成分上。罗杰斯区分了作为实际感觉到的自我(真实自我)和作为理想中的自我(理想自我)。他认为两者都可以加以测定,是各有特点的有用概念。真实自我被置于略低于理想自我的地位,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心理顺应指数。理想自我引起适当层次的自重和有关目的定向的乐观主义,并激发成就感和对社会的适应。这里,真实自我强调个人主观体验的心理重要性,所以与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经验主义相比,它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基本原理更相一致。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这个公式说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好成绩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恶性循环。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Heider,1896—)(1958)和温纳(Weiner)(1972)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温纳的自我归因论认为动机并非个人性格,动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每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这就是:(1)能力——根据自己的评价,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这六项因素中,(1)、(2)、(5)三项属于内在因素,(3)、(4)、(6)三项属于外在因素。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建立在单维阶段理论模型基础上的测量Coopersmith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根据这种理解,他编制出自尊测量问卷(Self-EsteemInventory,SEI)。这是一种单维建构的测量问卷,没有内部结构维度,Coopersmith用SEI的单项成绩来衡量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与此相似的还有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两量表,Rosenberg编制的自我概念测量问卷。建立在多维阶段理论模型基础上的测量Shavelson(1976)是自我概念多维测量的开辟者。Shavelson等人一个多维的自我概念模型,使自我概念的多维测量成为可能。他把自我概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一般自我概念,第二层分为学业和非学业的自我概念。第三层具体将学业自我概念分为具体学科(包括数学、英语、历史、科学等)的自我概念,非学业的自我概念又分为社会自我概念(包括同伴关系、有意义的他人)、情绪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包括体能、外表)。Shavelson的这一理论模型对Marsh,Song,Hattie等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我发展(ego—development),心理学概念,是指精神分析理论关于自我形成的见解。青少年自我发展,主要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等素质,提高在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精神分析理论关于自我形成的见解。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本能的本我、现实的自我和道德化的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随着个体的生长发展,受现实的影响,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管制本我的冲动。随着儿童对社会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内化,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根据道德原则指导自我,监督、管制本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最文明的部分。埃里克森的心理阶段论认为,整个人生只有从自我发展诸阶段的角度看才是可以理解的。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青少年通过对自身性格和喜好做出识别、判定,以发现自身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特长从而有意识有方向有计划地培养和专业发展。长辈也可以有意识地帮助青少年更有效地做自我发展。详细下列会一一陈述。自我实现者能够采用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世界,因而他们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去看待现实,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更能发现事实的真相。这是由于自我实现者的认识主要受成长动机所驱动,这就是存在认知,简称B—认知,而不是受缺失动力所驱动,即缺失认知,简称D—认知。当我们缺少某种东西时,我们的认知活动就定向于这种东西,而难以顾及其他事物,因而不能客观地和全面地把握周围世界。相反,自我实现者主要是受求知、自我实现等存在需要所驱动,因而能够客观地把握现实,不受主观需要的干扰。自我实现者能够承认和接受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事实,他们不否认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的消极面,因为对此有较大的宽容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不足,因而能够悦纳自己.自我实现者坦率、自然,倾向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行为具有自发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就讲什么;他们有什么感情,就表达什么;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不矫揉造作,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自我实现者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他们一般不会关注个人,而以工作、事业为重,能够全力以赴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为了金钱、名誉和权利,而是工作本身就是享受,能够是自己的潜能。自我实现者是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个体,他们不依赖他人,不害怕孤独.常常主动追求独处的环境.自我实现者更多的受成长动机驱动,而非受匮乏动机所驱动,因而能够摆脱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依赖,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和反复欣赏的能力,在他们眼里,每一次朝阳都是那么灿烂,每一个婴儿都是那么令人惊奇,每一朵花都是那么美丽馥郁。他们带着好奇、敬畏、喜悦和天真无邪的心理去欣赏和体验对他们来说是陈旧的东西和例行公事的日常生活。自我实现者通常都是经验过强烈的神秘体验,一种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自我实现者所独有的,所有人都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能,但是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经历更高频率、强度更大的、更充分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对所有人都有强烈的而深刻的认同感、同情心和慈爱心。他们的关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包括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所有人。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融洽,更崇高和更深厚的朋友关系。由于交往需要占有时间,他们的朋友圈子比较小,更倾向于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作为亲密朋友。由于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问基础,他们的朋友索然不多,但感情上却非常深厚自我实现者具有民主思想和民主的行为风格,他们尊重一切人,不管他们的种族、地位、宗教、阶级和教育的不同。他们能平等待人,极少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随时倾听别人的说话,虚心向别人学习。自我实现者有明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明辨是非,遵循自己认可的内在道德标准,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自我实现者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他们常常会开一些有哲理的玩笑,但不愿意开一些庸俗和伤害他人的玩笑。他们可以取笑自己,甚至取笑人类的愚蠢。自我实现者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他们的创造性与儿童天真的、异想天开的创造潜力一脉相承。我们一般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这种与剩俱来的潜力,而自我实现者却能够保持开放、新鲜、纯粹和直率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和世界,因而能够破除陈规,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显示出创意和独特性。自我实现者不墨守成规、不随波逐流,他们自主独立,能够抵制和批判现存的不合理和不完善的社会文化,突破这些社会文化的限制与保卫,其思想和行为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与规范。自我价值是指一个人的德行、知识能力,也称内在价值。如果某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所具备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养成的德行能够充分的发挥,所养成的德行能够惠泽他人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那么,他也就是实现了其外在价值,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幸福感,心理上的感觉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既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也就决定了其身的无限性。因为只要一个人身心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他的自我价值就会不断增加,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永无止境。作到自我实现,就必须充分认识自我,作到不断奋力登攀,并同整个社会和时代结合起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所学、所知、所能、所创。而作为自我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依赖的外部环境——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公正、公平、开放、透明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捍卫者,以给每一个人创造同样平等竞争的机会。倘如此,没个成员才能自我实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才会更加辉煌。千里之外,始于足下。有理想才会有奋斗目标。让我们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塌塌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压力也不断的增大,因此,许多的人出现了心理障碍。更有胜者,承受不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精神失常,我昔日的一位同事就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这种现象,曾经让我困惑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怎样理解这种工作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不禁想问自己:“人的自我价值去哪儿了?”“我们到底在为谁工作?”这是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曾有的疑问。有些人因为薪水少、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任务繁多、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原因而自卑、埋怨、发牢骚,把干工作当成一件十分苦恼的差事,应付了事。这样的工作心态让他们活得并不开心,更严重的情况就是长期的郁闷使人的精神萎靡,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没有了精神之柱,整个人也就消沉了,更别谈实现自我价值了。这些天,读了《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我心中有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