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小练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广东茂名市高三二模]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大才之意”。清廷谕整顿翰林院反映了清政府()A.传播维新变法思想B.举新政急需新式人才C.抵制向西方学习的观点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2021·辽宁大连一○三中学段考]1905年到1907年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中,其出身可考知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国内学生354人,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名,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据此可知,影响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D.阶级属性3.[2021·黑龙江双鸭山市高三模拟]“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解读史料的基本原则。下列史料解读符合这一观点的是()选项史料结论A“天下为主,君为客。”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产生B“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C谭嗣同说:“誓弑尽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维新派强烈反对君主制D孙中山说:“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革命派主张实行共和制4.[2021·四川乐山三诊]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主流媒体最初主张不干涉,后来态度发生转变,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些媒体的态度()A.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B.旨在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C.反映出美日在华竞争加剧D.说明日本已单独控制中国5.[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二模]1912年2月,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一份《备忘录》:各国在承认新政府问题上应遵循“共同行动准则”,应该进一步“促使政府做出足以说明其真正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共同权利及利益之充分保证”。该《备忘录》意在()A.以承认为条件谋求列强最大权益B.敦促中国门户开放获取国际承认C.帮助袁世凯独揽大权以镇压革命D.协调各国利益冲突维护清朝统治6.[2021·辽宁沈阳市高三模拟]据统计,到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这一统计可用来说明()A.武昌首义成功的原因B.洋务运动的成就非凡C.制度变革的作用巨大D.国际环境有一定改善7.[2021·四川省内江市高三模拟]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一现象说明()A.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B.完善的民主制度得以建立C.近代新闻业的迅速发展D.国内的社会矛盾已然缓解8.[2021·河南安阳市高三模拟]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9.[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二模]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对外公布中日交涉始末,声称“必须给后世的历史学家留下记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二十一条”作为革命动员的依据;报界通过报道“二十一条”,提倡振兴国货。上述做法()A.营造了民主建国舆论氛围B.开创了救亡图存新道路C.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D.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10.[2021·吉林白山市高三模拟]1915年3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说:“袁世凯的情形变得不容乐观。广东爆发反叛,都督对中央政府的效忠正开始变得愈来愈有中立的色彩。至于其他省份,表面上虽仍表示效忠政府,实际上,就算没有秘密地表现出敌意,也至少维持中立的立场,以图斡旋于各方之间。”这一报道()A.揭示了国内政治力量趋向重组B.为北洋政府的国政治理进行辩护C.反映出当时中国内部存在隐患D.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有关11.[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如图是一枚民国三年(1914年)铸造的“袁大头”,国人自此在钱币上见到了最高领导人的尊容。“袁大头”含银量高,币值规整,袁世凯去世后的第二年,政府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甚至各地政府仍继续铸造“袁大头”至1929年左右。据此可知,“袁大头”的颁行()A.体现了良好的社会信誉B.缓和了军阀之间的矛盾C.凸显了民国的正统地位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积累12.[2021·滨州市高三模拟]据史料统计,1912~1921年,荣氏企业的福新粉厂陆续建成开工8个厂,茂新粉厂也从两个厂增加到4个厂,面粉日产能力占全国的1/4,几乎操纵了全国的面粉市场。张謇的大生纱厂一厂新增纱锭5万枚,郭氏兄弟的永安纺织公司的初创资本达到600万元。据此可知,当时()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晚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民族企业摆脱对外依赖D.民族工业发展适逢良机13.[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二模]1919年,有作者去函天津《益世报》,批判商家在国旗上贴“大减价”“八五折”等字样;1922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先后多次通令实业厅和各地政府,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这都说明()A.群众爱国运动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转型B.社会性质渐变激发维护国家尊严行动C.民主共和观念普及促进民族国家复兴D.实业救国思潮发展冲破传统经商理念14.[2021·山东潍坊一中月考]“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称: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15.[2021·淮北市高三模拟]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指出,教育要“以适时为兴废,吾人所需于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与短即适与不适也”。这表明他主张()A.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B.培养适应现实需要发展的人才C.培养受教育者的民主精神D.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1·济南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深衣属于汉服,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朱子家礼》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钮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竞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7.[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二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在北京举办辛亥革命重大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一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是在1961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各方面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并致开会词。首都各界人士、海外华侨、各地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以及在北京访问的各国外宾和驻华使节参加会议。周恩来在讲话中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第二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是在1981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过的人士、华侨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等出席会议。叶剑英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了会议,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胡耀邦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胡耀邦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特别指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第三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是在199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宋平、李瑞环,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顾问委员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辛亥革命老人、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的亲属等出席了会议,国家主席杨尚昆发表了主题报告。杨尚昆在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张海鹏《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根据材料,谈谈对国家纪念辛亥革命的理解。专题小练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B根据材料“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大才之意’”可得出,清政府认为翰林院专攻诗赋小楷,与实际无用,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新政改革,急需新政所需的人才,而翰林院无法满足,所以清廷下令整顿翰林院,故B项正确;当时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且清政府不可能传播维新变法思想,故A项错误;新政时期的清政府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错误;清政府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错误。2.A本题考查同盟会。结合所学可知,学生阶层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其思想解放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同盟会新入的会员中,学生阶层人数是最多的,A项符合题意。3.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在明末清初,而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产生则是在先秦;“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的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派强烈反对的是君主专制;“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说明了革命派主张实行共和制。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4.B本题考查日本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题干中主要述及了日本主流媒体对辛亥革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先是“主张不干涉”,后来发生转变,“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这两种态度的目的都是维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故选B项;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日本媒体的态度变化,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美国的任何信息,仅述及日本媒体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当时中国没有摆脱被诸多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即日本没有单独控制中国,排除D项。5.A根据材料“1912年2月,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一份《备忘录》:各国在承认新政府问题上应遵循‘共同行动准则’,应该进一步‘促使政府做出足以说明其真正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共同权利及利益之充分保证’”,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不久,需要国际认可,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的《备忘录》,旨在强调列强在对待临时政府问题上要一致行动,以承认为条件,企图迫使临时政府维护各国在华利益,故A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美国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与“帮助袁世凯独揽大权以镇压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清王朝已被推翻,故D项错误。6.A据题意可知武汉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比较迅速,这有利于武汉社会风气的开放和瓦解传统封建势力,可以从侧面证明武汉首义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故选A;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已经失败,排除B;根据企业数目和资本的统计不能说明制度变革的作用,排除C;国内的统计无法说明国际环境的改善,排除D。7.A由材料信息“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可知,辛亥革命后办报之风和社会舆论比较兴盛,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理念传播,故A正确;完善的民主制度无从体现,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近代新闻业的迅速发展,故C错误;“已然缓解”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8.C由材料“满眼都是白旗。然而……内骨子是依旧的”“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C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矛头主要指向满清政府的统治,但材料并没有反映相关的内容,故排除A;脱离下层人民群众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排除B;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也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D。9.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想要灭亡中国,北洋政府与孙中山等人因此建设相应的舆论阵地,这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C正确;材料与民主建国无关,且中华民国已成立,与史实不符,排除A;“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B;事实证明不能阻止袁世凯复辟,排除D。10.A材料“至于其他省份,表面上虽仍表示效忠政府,实际上,就算没有秘密地表现出敌意”体现的是在袁世凯统治之下,地方政府同中央的关系是貌合神离,说明的是国内政治力量趋向重组,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11.A材料体现的是“袁大头”因为含银量高,币值规整而在袁世凯去世后继续流通,说明的是该货币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A正确;B与材料无关,且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B排除;袁世凯政府不属于民国正统,C排除;材料与官僚资本积累无关,D排除。12.D通过题干描述的现象可知,1912~1921年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辛亥革命完成,而1914年至1918年适逢一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良机,D正确;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A排除;1912年之后清政府已经结束,排除B;C与题干信息不符且与史实不符,排除。13.B题意体现了民国时期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等行为说明当时人们具有一定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这与时代特征相关,故B正确;材料现象只涉及商业和商人,不是群众,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C错误;题意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思潮发展冲击传统经商理念,故D排除。14.D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从所给材料看,“兵匪互换”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表现得非常突出,也就说明这一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故D项正确;从所给材料看,“兵匪互换”出现于北洋政府期间,而且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瓦解,故A项的说法错误;“兵”是职业,“匪”不是职业,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5.B根据材料“教育要以适时为兴废”“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与短即适与不适也”可知,陈独秀认为教育发展要符合时代潮流,要培养适应现实需要发展的人才,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精神”,所以C错误;此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D错误。16.答案:(1)同:体现对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凸显服装审美和自我表现的功能;注重服装的象征性(以服装细节比附思想文化内涵)。异:朱子深衣强调儒家礼仪(理学)的教化功能,中山装强调政治功能;朱子深衣体现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人伦秩序),中山装吸收西方文化元素(分权理论);朱子深衣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更体现其平民性。(2)影响:改变国人对服装的传统观念;促进平等观念的推广;有助于三民主义传播;成为纪念孙中山和革命的象征符号。解析:(1)不同点: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对比可知,朱子深衣在设计时体现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属于中国传统服装且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则体现了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既区别于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突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因此,不同点主要从设计理念、服装本身的特色和应用范围三个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相同点:从宏观的角度观察,朱子深衣和中山装均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设计而来的,且二者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象征着设计者的理念和信仰。从这两方面来说,二者是具有相同点的。(2)据材料二“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得出改变国人对服装的传统观念;据材料二“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并结合所学三民主义的内容知识可得出,中山装的流行有助于三民主义传播、促进了平等观念的推广、成为纪念孙中山和革命的象征符号。17.答案: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国家名义高规格纪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