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乡下去看看那些大地的儿女们是怎样生活的。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人群文化的性质。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知足常乐与贪得无厌“知足常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和现代资本主义文化里的精神——“贪得无厌”刚刚相反。知足常乐是在克制一己的欲望来迁就外在的有限资源;贪得无厌是在不断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这两种精神,两种人与物的关系,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环境里。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知足常乐。种田的人明白土地能供给人的出产是有限度的。一块土地上,尽管你加多少肥料,用多少人工、到了一个程度,出产是不会继续增加的。向土地求生活的人,假若他要不断地提高收入,增加享受,他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不断地增加耕地面积。有荒地时,固然可以开垦,但是荒地是要开尽的,而且有很多的地太贫瘠,不值得开垦。人口一代一代地增加,土地还是这一点。如果大家还是打算增加享受,贪得无厌,他们还是想扩充耕地,那只有兼并了。把旁人赶走,夺取他们的土地:但争夺之上建筑不起安定的社会秩序。如人们还得和平地活下去,在这土地生产力的封锁线下,只有在欲望方面下克己功夫了。知足常乐不但成了个道德标准,也是个处世要诀。因为在人口拥挤的土地上谋生活,若不知足,立刻会侵犯别人的生存,引起反抗,受到打击,不但烦恼多事,甚而会连生命都保不住。中世纪:从权力去得到财富知足安分是传统的美德,但是即在农业社会里也并不能完全应付人类的经济问题。知足有个生理上的限度。饥饿袭来时,很少人能用克己功夫来解决的。有限的土地上,人口不断地增加,每个人分得到的土地面积,一代小一代,总有一天他们会碰着这被生理决定的饥饿线。土地既已尽了它的力,挤也挤不出更多的粮食来。喂不饱的人,不能不自私一点、为自己的胃打算要紧。贫乏的物资下,为了生存,掠夺和抢劫,成了唯一的出路。掠夺和抢劫要力量,这力量却因为无法用来向土地去争物资,只有用来去剥削别人了。这是人类的悲剧,在这悲剧里不事生产的力量发生了生存和享受的决定作用。有了匪徒,保镖也来了,这样把剥削的特性注入了权力。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合法非法,原是一套。暴力也好,权力也好,都成了非生产力量获取别人生产结果的凭借。“从权力到财富”——那是桑巴特给中世纪经济的公式。现代:从财富去争取权力贪污是这时代的经常官务。被剥削的人民恨官吏,但是他们并不恨贪污,恨的是为什么别人有此机会而自己没有。他们所企求的是有一天可以“取而代之”。在这种文化里谁诅咒过贪污本身?草台戏开场是“跳加官”,接着是“抬元宝”,连城隍爷都喜欢这种连结。权力和财富是不能分的,这是土地封锁线内的逻辑。官吏变成公仆,衙门变成政府。是中古变成现代,农业变成工业的契机。西洋的历史写得很明白,工业开了一条从生产事业积累财富的大道,形成了一个拥有财力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是现代化的前锋。他们拿钱出来逐步赎回握在权力阶级手里的特权。他们的口号:“没有投票,不付租税。”这样财富控制了权力,产生了现代政治。自土中拔出建立新的文化中国一身还是埋在土地里,只透出了一双眼睛和一张嘴。你看国家的收入还不是靠田赋?民间的收入还不是靠农产?即使有人不直接拖泥带水地下田劳作,但有多少人不直接或间接靠土地生活?我们还在土地的封锁线内徘徊。眼睛是透出了地面,看见了人生是可以享受的:眼红了。他觉得知足常乐是多可笑和土气?他露在地面上的嘴学会了现代社会的口味和名词。口味是摩登的,名词是时髦的。可是从肩到脚却还埋在土里!若是我说:“连头也埋下去罢。”这是不可能的。可是生活和文化是一套一套的。生活在土里,文化就该土气。土气的文化确是令人不顺眼,但是你得全身从土里拔出来啊。现在这种半身入土的情形是会拖死人的。享受、浪费、挥霍视为应当了。而自己并不能生产给自己享受、浪费、挥霍的物资。于是“从权力去得到财富”的需要更加重了。传统文化中对贪污既没有道德的制裁,于是在享受的引诱下,升官发财怎会不变本加厉?从这官僚机构集中得来的财富,无底地向物资的来源运送。这个贫血的国家哪里还有资本去打破土地的封锁线,建立现代工业呢?齐肩的躯体深深地陷在土里,拔出来的希望也愈来愈少。自拔,新文化的建立,似乎是件困难的事;但是除了自拔,只有死亡。我们现在正在向死亡的路上跑,那是事实。(节选自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有删减)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乡下去看大地儿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靠土地,那里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B.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知足常乐”,它能让乡下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平地活下去,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C.“人类的悲剧”指的是因为土地有限,不能提供更多的粮食,人的力量不能用来生产,只能通过掠夺和抢劫去剥削别人了。D.财富和权力紧密相联,现代政治正是拥有财富的资产阶级拿钱赎回权力阶级手里的特权,用财富控制权力而产生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表面上看“窃钩”非法,“窃国”合法,“合法非法,原是一套”,说明它们本质上都带有剥削的性质。B.人民恨官吏,不恨贪污,甚至想“取而代之”,这是《乡土中国》“差序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因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的体现。C.“中国一身还是埋在土地里”“我们还在土地的封锁线内徘徊”,因此文化就该土里土气,只有“把头也埋下去罢”,这个贫血的国家才有希望。D.不能生产给自己享受、浪费、挥霍的物资,却将享受、浪费和挥霍视为应当,可见这些人没有认清现代中国依然是乡土性的事实。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2022年我国全年大豆产量2029万吨,进口大豆量8116万吨,土地有限的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B.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说明乡土社会里的人知足安分。C.1947年,上海中新第九棉纺织厂老板绞尽脑汁地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这种行为本质就是剥削。D.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民主、科学等新时代价值观,这也是中国建立新文化的过程。4.在“自土中拔出,建立新文化”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提出观点的?请根据文本概括。5.《呐喊·端午节》:“莲花白竟赊来了,他喝了两杯,青白色的脸上泛了红,吃完饭,又颇有些高兴了,他点上一枝大号哈德门香烟……”“他们可以问去,全衙门里什么人也没有领到,都得初八!”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方玄绰行为的理解。〖答案〗1.B2.C3.B4.①首先使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地写出中国还需要依赖土地获得生存,但思想已经不满足知足常乐,二者形成矛盾;②再采用对比论证,说明当时的中国想要享受、浪费、挥霍,但自己却无力生产出给自己享受、浪费、挥霍的物资的矛盾;③然后是道理论证,层层深入得出中国无力建立现代工业,希望越来越少;④最后提出观点,自拔才能把自己从死亡中解救出来。5.①知足常乐是土地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道德标准和处事要诀,方玄绰身上的软弱、安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典型。②当生存受到威胁,又不能向土地争取物资,只能去掠夺别人,而掠夺就需要权力,方玄绰想要当官,正是想要通过权力进而向别人掠夺生存物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它能让乡下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平地活下去,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错,原文说“这知足安分是传统的美德,但是即在农业社会里也并不能完全应付人类的经济问题”,可见光靠知足常乐不能让社会秩序安定。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只有‘把头也埋下去罢’,这个贫血的国家才有希望”错,原文给出的方法是“自拔”,“除了自拔,只有死亡”。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这说明乡土社会里的人知足安分”错,“人怕出名猪怕壮”说明的是人从土地里得到的财富有限,防止为了生存,掠夺和抢劫。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以及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使用了比喻论证,文章开头写“中国一身还是埋在土地里,只透出了一双眼睛和一张嘴”“眼睛是透出了地面,看见了人生是可以享受的:眼红了。他觉得知足常乐是多可笑和土气?他露在地面上的嘴学会了现代社会的口味和名词。口味是摩登的,名词是时髦的。可是从肩到脚却还埋在土里!”,把中国当时的现状比喻为“一身还是埋在土地里,只透出了一双眼睛和一张嘴”,生动地写出中国还需要依赖土地获得生存,但“看见了人生是可以享受的:眼红了。他觉得知足常乐是多可笑和土气?”,思想已经不满足知足常乐,二者形成矛盾。再采用对比论证,如“土气的文化确是令人不顺眼,但是你得全身从土里拔出来啊。现在这种半身入土的情形是会拖死人的。享受、浪费、挥霍视为应当了。而自己并不能生产给自己享受、浪费、挥霍的物资”,说明当时的中国想要享受、浪费、挥霍,但自己却无力生产出给自己享受、浪费、挥霍的物资的矛盾。然后是道理论证,“于是‘从权力去得到财富’的需要更加重了。传统文化中对贪污既没有道德的制载,于是在享受的引诱下,升官发财怎会不变本加厉?从这官僚机构集中得来的财富,无底地向物资的来源运送。这个贫血的国家哪里还有资本去打破土地的封锁线,建立现代工业呢?齐肩的躯体深深地陷在土里,拔出来的希望也愈来愈少”,层层深入得出中国无力建立现代工业,希望越来越少。最后提出观点,“自拔,新文化的建立,似乎是件困难的事;但是除了自拔,只有死亡。我们现在正在向死亡的路上跑,那是事实”,自拔才能把自己从死亡中解救出来。【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如人们还得和平地活下去,在这土地生产力的封锁线下,只有在欲望方面下克己功夫了。知足常乐不但成了个道德标准,也是个处世要诀”可知,知足常乐是土地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道德标准和处事要诀。方玄绰在外做官僚兼教员,总长冤枉他有神经,但只要他的地位不动摇,就绝不开口;教员薪水拖欠大半年,但只要有其他的官俸支撑,他也绝不开口,活脱脱一个“软柿子”形象,但他仍在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是清高!”方玄绰身上的软弱、安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典型。由“贫乏的物资下,为了生存,掠夺和抢劫,成了唯一的出路。掠夺和抢劫要力量,这力量却因为无法用来向土地去争物资,只有用来去剥削别人了”“暴力也好,权力也好,都成了非生产力量获取别人生产结果的凭借”可知,当生存受到威胁,又不能向土地争取物资,只能去掠夺别人,而掠夺就需要权力。端午节前一天,方太太将一叠账单塞给他,算是生活给他示威。方玄绰没办法,只能出去借钱,外出借款失败,他终于体会到了太太的艰难处境。此时的方玄绰思前想后,根本想不到什么方法赚钱,除了当官并没有实际谋生本领。可见方玄绰想要当官,正是想要通过权力进而向别人掠夺生存物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芦花虾邓刚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卖主们都摆出一副很有势力的气度,一手掐腰,一手攥创钩。以前,还像做贼似的探头探脑,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从早到晚,招引得顾客涌涌不断。国营商店看着眼红,也来占块地盘搞竞争。虽然都是卖货,却自觉得国营的高贵。她们最愿嘲弄的,是对面角落里卖芦花虾的姑娘,吆喝她“拐筐的”。她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不一会儿,筐子里的芦花虾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张书琴,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书琴并没有那些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那是给国家干的呀!眼前这算干什么?“自负盈亏”“拐筐的小贩子”,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书琴一咬牙,到工商局交了待业证,拐起卖芦花虾的筐。同学们说她:“你疯啦!坐着等呗,国家早晚得分配!”书琴摇摇头。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同学李海菜!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到里边去——大里边!”李海菜指着海天接壤的远处,那里泛着一层虚无缥缈的雾气。“鬼儿滩,多的是!不过,你不行,改天我领你去!”说着,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然后踩着水花走了。书琴望了自己的筐子一眼,十几只可怜的芦花虾正在空荡荡的筐子底下骚动,觉得很不服气,书琴朝海里边瞅了瞅。她知道鬼儿滩,赶海的媳妇们都馋那块地方,就是没有胆量去。潮水回头了,赶海的男子汉们都将簸箕高高地撅出水面,网兜子里一阵阵抖动,使他们又高兴地唱起来:蟹子肥哟,赶海的人儿,乐颠颠……看来是收获不小,连唱词儿都改好听的了。白花花的浪卷儿。“哈哈哈哈”地卷过来,好像在笑她。“自负盈亏!”书琴感到这句话不怎么难听了。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她私下早已打探了去鬼儿滩的方法,去那儿不容易,得精细地计算。潮刚退时就下水,赶着浪印儿走,等潮终时才能赶到,在上面只能待两袋烟的工夫,赶着涨潮的浪印回来。否则潮一回头,返回的途中涌起一股急流子,会把人拖进老洋里。书琴虽然有些紧张,但觉得只是一个计算问题,很简单。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①越走得深,水的颜色就越纯净,像透明的绿绸。路程真长,不管用什么方法,书琴还是累得不行了,两腿好像被那些绿绸绸缠紧了,拉不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边那道黄线早已模糊了,四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浮起了一层薄薄的雾纱,阳光变得柔和媚人,使单调的海面内容丰富起来。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②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书琴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哪儿来的大雾?岸在哪儿?她惊叫起来,在沙滩上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③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地,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她想起了老师教的一支歌,便唱起来:“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拐筐的小贩也算八十年代的新一望吗?”“④应该算。绝对应该算!……”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一一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忽然,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激励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向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了?!”李海菜挤到跟前,不相信地瞪着眼睛:“广播说有大雾,你……”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由张书琴爱“面子”入手,她感到自己是“拐筐的”,是下贱营生,卖完了虾就赶紧逃也似的跑走了。B.小说中集市上“国营商店看着眼红”“占块地盘搞竞争”,暗示了改革初期市场不规范、秩序混乱的社会背景。C.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的细节描写既暗示了鬼儿滩的芦花虾多,也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D.本文在讲述渔家女孩独闯鬼儿滩时,以清新的笔调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与《哦,香雪》的风格类似。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把海水比作“绿绸”,写出海水的清澈透明,也体现了行进中波浪的特点.B.句子②中书琴之所以“满滩乱跑”,是因为担心李海菜也会来这儿,影响自己的收获。C.句子③多用短句,叙述节奏加快,写出了危险的加剧以及书琴内心的焦急、慌乱。D.句子④运用反复手法,内心从犹疑到肯定,体现了书琴对这份职业的认可与自豪。8.小说结尾写书琴脱险后听到了歌声,请分析以歌声作结的作用。9.班级举行读书分享会。经讨论,甲组同学以“大海·生命·成长”为关键词,乙组同学以“理想”为关键词,请任选一组加入,写一则文学短评,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A7.B8.①内容上,鬼儿滩遇险,书琴面对惊涛骇浪,成功脱险后,再次听到歌声,心中涌动着收获丰硕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自豪。

②结构上,与上文中赶海的男子汉们的歌声相照应。

③主题上,表达了书琴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书琴自强自立、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的赞美。9.①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和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促使人物的成长。

②人与大海的搏斗,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人物得到成长。

③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人物不断成长。〖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她感到自己是‘拐筐的’,是下贱营生”错误。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赏析的能力。B.“是因为担心李海菜也会来这儿,影响自己的收获”错误。由原文“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可知,原因是“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书琴在鬼儿滩抓虾遇险,面对惊涛骇浪,成功脱险后,觉得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自己而涌起的,她最后战胜困难,收获不少虾,再次听到歌声,心中涌动着收获丰硕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自豪。结构上,与上文“赶海的男子汉们都将簸箕高高地撅出水面,网兜子里一阵阵抖动,使他们又高兴地唱起来:蟹子肥哟,赶海的人儿,乐颠颠……看来是收获不小,连唱词儿都改好听的了”赶海的男子汉们的歌声相照应。主题上,“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书琴抓到不少虾,卖了可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表达了书琴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书琴是通过自己冒险去鬼儿滩抓虾来改善生活的,表达了对书琴自强自立、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的赞美。【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思路的能力。依据“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可知,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依据“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可知,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代表着大自然的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促使人物的成长。通过“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硬拼”等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战胜困难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人物得到成长。依据“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可知,写海不是他的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依据“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看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顽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人物不断成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檃栝①、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②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节选自荀子《荀子·性恶》)〖备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砻厉,犹磨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的字母。今人A之性B生而有好C利焉D顺是E故争夺F生G而辞让H亡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彰,清楚,与成语“欲盖弥彰”“相得益彰”中“彰”的意义不相同。B.神明,与“奉若神明”中“神明”意义不相同,它属于古今异义词。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D.师,师长、老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荀子从生活经验说起,运用生活中常见事例展开论证,读来让人感到亲切可信。B.荀子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指出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C.材料二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性情,放纵本性、依顺性情,终会趋向暴乱。D.材料二作者以枸木矫正、钝金磨砺来阐述人性,与《劝学》中阐述的道理相近,而运用的手法却不相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14.荀子提出“性恶”论,但他认为人能改变自己。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人能“去恶从善”的方法。〖答案〗10.BDE11.A12.D13.(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2)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14.(1)荀子认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提升精神,方能去恶从善。(2)荀子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走向善。〖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而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根据下文可知,“生而有好利焉”和“生而有疾恶焉”句式对称,故应在B和D后停顿;“顺”作谓语,“是”作宾语,且下文后两个“顺是”单独成句,故应在D和E处停顿。故选BDE【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都指清楚、明显、显著。句意:可是听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B.正确。非凡的智慧;/指神灵。句意: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指崇拜得像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C.正确。D.正确。师长、老师;/从师学习。句意: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手法,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D.“而运用的手法却不相同”错,两则材料都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人性恶”道理。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假”,借助;“水”,游水;“绝”,横渡。(2)“性”,本性;“明”,明显;“伪”,人为、人们后天的作为。【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概括为:荀子认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提升精神,方能去恶从善。(2)根据“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分析,荀子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现在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而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从谦让出发,行为合乎礼法,(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现在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治理。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不能治理。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邪恶,认为(人)是偏邪阴险而不端正的,悖理混乱而不能治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设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整饬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教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放纵性情、任意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①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②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③,扁舟不系与心同④。〖备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②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③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④《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述了诗人赴任途中,顺洛水向东航行,不知不觉驶入黄河,意境顿开。B.颔联诗人纵目远望,水天相接,寒树隐约可见,夕阳若隐若现,一片清旷之景。C.颈联实写诗人舟行所见:伊水岸边,村落孤零,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孤雁南去。D.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照应题目,表明心迹,构思精妙16.有人说“诗歌尾联故作旷达,实则是感伤之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诗人表达的情感。〖答案〗15.C16.①诗人告诉洛阳的僚友们,“我”的心就像这大河上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颇有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无欲无求、清静无为、皈依自然的情志。②诗人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即使到滁州赴任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济世之情、奋斗之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伤感、苦涩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实写诗人舟行所见”错。颈联写他想起了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经安史之乱,残破萧条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只见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飞去。“伊水岸边,村落孤零”为想象,非实写。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尾联“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洛桥游宦侣”即题目中的“府县僚友”,是韦应物在洛阳做官时的同僚。此句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借用庄子的典故,颇有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无欲无求、清静无为、皈依自然的情志。②然而韦应物又能真的做到像庄子一样超然物外吗?由诗歌颈联“孤村几岁临伊岸”,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他还在关注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创伤的百姓,由此,诗人所谓的“扁舟不系与心同”恐怕也就是一种无奈的自嘲,故作旷达之语吧。是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是李蟠爱好古文的具体表现,而“____________”则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也是以文相赠的原因。(2)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从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弹琴者技艺的高超,《琵琶行》中也有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芳走在归家的途中,看到炊烟袅袅升起,顿感平和宁谧。此时她联想到了这句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产品智能化的高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悄无声息地占据并成为不同年龄人群生活的一部分。短视频短小,传播率高,非常容易对三观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洗脑”。那么、沉迷短视频A___?①短视频平台内容鱼目混杂,②有些视频发布者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③往往会发布一些包含消极、伪科学、不健康的价值观导向的内容,④对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酿成错误的认知。⑤刷短视频存在信息茧房的现象,⑥既然不喜欢,半秒不到就可以划走。⑦所以,我们就像是帝王一样,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事情。⑧通过刷短视频,使人们越来越无法专注。⑨这种高频刺激,会让我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⑩对于那些刺激频率低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比如,没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上课容易走神,甚至看电视剧也要开倍速播放。我们又该如何防止他们过度沉迷呢?戒瘾仅仅用卸载软件、限制使用时长这类方法,B。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心理和情绪问题,是如何不再焦虑、如何情绪稳定、如何目标明确有事可做。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有什么害处呢B难以根除19.③把“包含消极、伪科学、不健康的价值观”改为“包含消极、伪科学等不健康的价值观”;④把“对”改为“使”;⑧删掉“通过”。〖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短视频平台内容鱼目混杂……比如,没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上课容易走神,甚至看电视剧也要开倍速播放”可知,此处强调沉迷短视频的害处,故填“有什么害处呢”;第二空,由前文“戒瘾仅仅用卸载软件、限制使用时长这类方法”以及后文“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心理和情绪问题……”可知,此处指“卸载软件、限制使用时长”不能根除网瘾,故填“难以根除”。【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段语病有三:一是不合逻辑,③句中“包含消极、伪科学、不健康的价值观”并列失当,应改为“包含消极、伪科学等不健康的价值观”;二是搭配不当,④句中把“对……青少年……”改为“使……青少年……”;三是成分残缺,⑧句中“通过……使……”造成主语缺失,应删掉“通过”。(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