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因为你首先要知道这本书是否是你需要的。譬如,你一定要知道,在读的到底是虚构的作品(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还是某种传递知识的论说性书籍。几乎每个读者在看到一本虚构的小说的书名时都会认出来,会认为要分辨这些并不困难——其实有时并没有那么容易。你要先检视这本书,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序言、摘要等。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如果读者忽略了这一切,却答不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问题,那他只该责怪自己了。事实上,他只会变得越来越困惑。如果他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他从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他根本就不可能回答随之而来的,关于这本书的其他问题。一本书都有一副骨架,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掌握其骨架的基础。知道掌握一本书的架构是绝对需要的,这能带引你发现阅读任何一本书的第二及第三个规则。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这就是说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这跟说出这本书是什么类型是不同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干什么”的主题,整本书就是针对这个主题而展开。“干什么”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更口语化的意义。找出一本书在干什么,也就是在发现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一本书是一个艺术作品。除了要外观精致之外,还要有更接近完美、更具有渗透力的整体内容。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说的是什么。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当你看一个整体组成复杂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样呈现一体”的面貌,那是还没有掌握精髓,你还必须要明白它“怎样呈现多个”的面貌但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多个”,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机体的“多个”。如果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有机的关联,一定不会形成一个整体。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就好比这栋房子里的房间,它们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房间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室内架构、装潢的方式。但是却一定要跟其他房间连接起来,否则这个房间便无法对整栋房子作出任何贡献了。就像一栋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样,一本书多少也可以阅读一下。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最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虽然他们通常比一些差一点的书要复杂一些,但他们的复杂也是一种单纯,因为他们的各个部分都组织得更完善,也更统一。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书,往往也是可读性最高的书的理由之一。让我们回到第二个规则,也就是要你说出整本书的大意。对这个规则的运用再作一些说明,或许能帮助你确实用上这个技巧。举一个例子,荷马的《奥德赛》讲述了奥德赛的故事,他在特洛伊围城之战之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回到家乡,却发现忠心的妻子佩尼洛普被一些追求者包围着。这是一个精致而复杂的故事,充满了兴奋刺激的海上、陆上冒险,有各种不同的插曲与复杂的情节。但整个故事仍然是一个整体,一个主要的情节牵扯着所有的事情并将之连结在一起。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用几句话将《奥德赛》的精华摘要出来:某个男人离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让他一路尝尽孤独和悲伤。在这同时,他的家乡也濒临险境。一些企图染指他妻子的人尽情挥霍他的财富,对付他的儿子。最后在暴风雨中,他回来了,他让少数几个人认出他,然后亲手攻击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毁了他们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这个,”亚里士多德说,“就是情节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你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一个故事之后,透过整体调性统一的叙述,就能将不同的情节部分放入正确的位置了。你可能会发现这是很好的练习,可以用来重新看你以前看过的小说。你用不着光靠自己来发掘故事的情节。作者通常会帮助你。有时候作者会在前言说明他整体内容的设计。就这一点而言,论说性的书籍不同于小说。一位科学或哲学的作者没有理由让你摸不着头脑。他让你的疑虑减到越少,你就会越乐意继续努力阅读他的思想。就像报纸上的新闻报导一样,论说性的书开宗明义就会将要点写在第一段文字中。当然,也不要完全依赖他在前言中所说的话。一个作者最好的计划,就像人或老鼠经常在作的计划一样,常常会出错。你可以借着作者对内容〖提示〗的指引来读,但永远要记得,最后找出一个架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一样。只有当你读完整本书时,才能诚实地放下这个责任。需要注意的是,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没有哪一种一定对。虽然是同一本书,但对不同读者来说都是不同的。如果这种不同透过读者的诠释来表达,丝毫不足为奇。(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等《如何阅读一本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这句话的意思作者通过书名和副标题向读者清楚地说明了这本书的类别。B.本文所述的“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把整本书的主题说明白,二是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说明。C.文章将书描述为艺术作品,是从文本的物质载体和文本内容两个层面而论的,文章重点论述了后者的艺术性。D.文章举亚里士多德概述《奥德赛》的例子,是为了论述“说出整本书的大意”的重要意义,并以之引导读者进行练习。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论述的分析阅读的规则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不仅适用于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书籍。B.与分辨书的类型相比,简述其主要内容要难得多,因为这需要读者读完整本书,辨明内容的枝干,再用语言说明。C.篇章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图书的可读性,进而决定了图书的内容质量,架构好的书,就会可读性强,内容质量高。D.读者可以从作者在前言中对内容设计的介绍,了解整本书内容,但在阅读之后,可能会发现作者的介绍并不准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画线句的观点的一项是()A.《愤怒的葡萄》描绘了农村生活,到底是小说,还是社会学的论著?B.《汤姆·琼斯》的情节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C.从杰瑞米·科利尔《英国戏剧的不道德与猥亵之一瞥——从古典的观点来探讨》的书名,读者可以想象书中一定引述了许多不道德的例子。D.张炜的《半岛哈里哈气》描绘了纯真的净土,撇去了所有沉重、痛苦与喧嚣。4.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本文是如何做到论述通俗易懂的?请从语言、内容和结构角度简要分析。〖答案〗1.B2.C3.A4.①明确阅读的需求,确定自己需要阅读图书的类型;

②根据图书的书名等信息,辨明图书的类型,以便选择;

③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④列举书中重要篇章,找出整本书的架构。5.①语言上,本文语言通俗,运用了较多的贴近生活的比喻,并用第二人称“你”,与读者互动,拉近读者。

②内容上,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列举了很多具体形象的例子,介绍了一些操作方法,使读者能轻松读懂。

③结构上,文章按照先后顺序介绍了三种规则,条理清晰,并重点介绍了第二条规则,内容的详略,安排得当,清晰明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句话的意思作者通过书名和副标题向读者清楚地说明了这本书的类别”错误。根据原文“你要先检视这本书,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序言、摘要等。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可知,读者可以通过书名、副标题、目录、序言、摘要、书衣等一些信息推测书的类别,这些信息是暗示性的,不是“清楚地说明了这本书的类别”。C.“文章重点论述了后者艺术性”错误。文章没有论述图书文本的艺术性,而是强调要重视“整体内容”。D.“是为了论述‘说出整本书的大意’的重要意义”错误。文章举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是来论述“说出整本书的大意”的方法,而非论述其意义。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篇章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图书的可读性,进而决定了图书的内容质量”错误。根据“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最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虽然他们通常比一些差一点的书要复杂一些,但他们的复杂也是一种单纯,因为他们的各个部分都组织得更完善,也更统一。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书,往往也是可读性最高的书的理由之一”可知,可读性最强的书具有最好的整体架构,质量最好的书也有最好的架构,所以,质量最好的书往往也是可读性最高的书。这说明的是可读性最强的书和质量最好的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最好的架构,而不是说,图书架构决定可读性,进而决定内容质量。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画线句的观点是“辨明一本书的类型有时候并不容易”。A.“到底是小说,还是社会学的论著”,体现了辨明这本书的类型并不容易,能支撑这一观点。B.是概述情节,不能支撑这一观点。C.是从书名推测图书主要内容,不能支撑这一观点。D.是对图书主题的概述,不能支撑这一观点。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因为你首先要知道这本书是否是你需要的”可知,明确阅读的需求,确定自己需要阅读图书的类型;根据“你要先检视这本书,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序言、摘要等。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可知,根据图书的书名等信息,辨明图书的类型,以便选择;根据“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可知,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根据“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可知,列举书中重要篇章,找出整本书的架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语言上,本文语言通俗,“一本书都有一副骨架,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就好比这栋房子里的房间,它们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运用了较多的贴近生活的比喻,“你一定要知道”“你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一个故事之后”“你用不着光靠自己来发掘故事的情节”,并用第二人称“你”,与读者互动,拉近读者。内容上,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列举了很多具体形象的例子,例如“举一个例子,荷马的《奥德赛》讲述了奥德赛的故事,他在特洛伊围城之战之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回到家乡,却发现忠心的妻子佩尼洛普被一些追求者包围着”;介绍了一些操作方法,“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掌握其骨架的基础。知道掌握一本书的架构是绝对需要的,这能带引你发现阅读任何一本书的第二及第三个规则”,使读者能轻松读懂。结构上,“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文章按照先后顺序介绍了三种规则,条理清晰;“让我们回到第二个规则,也就是要你说出整本书的大意。对这个规则的运用再作一些说明,或许能帮助你确实用上这个技巧。”并重点介绍了第二条规则,内容的详略,安排得当,清晰明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村野的火星王愿坚彭绍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时间实在不早了。他仰起头望望外面。林子里漆黑漆黑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他吃力地坐起身,把盖在身上的枯草、落叶轻轻地拨了拨,把那件单军衣穿好。他顺手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抓出了半截生红薯,啃了两口,又半躺在地上,习惯地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了听,然后从怀里掏出驳壳枪,扳开机头,用拇指把枪栓一顶,“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他关上保险,一手持枪,一手扶地,悄悄地爬出了树林。林子外面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像被谁刮了一勺,剩下个细细的牙儿贴在天上,沉静地盯着地面。天似乎更高了,星星稀稀朗朗的;三星正挂在前面不远处那棵大樟树的梢头。他倚棵小树坐下,摸索着把伤口又扎了扎,把剩下的一点红薯塞进口里。他四下里望望,田野里是那么空旷、寂静,只有淡淡的月光把他干瘦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他是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连队的通信员。长征的部队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后,正兼程向湘水前进。就在离湘水不远处,部队接受了阻击尾追的敌人的任务。任务是艰巨的:为了整个长征部队能安全渡过湘水,阻击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挡住。战斗异常激烈,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朦胧中闻到一股刺鼻的血腥气味;睁眼一看,他正躺在一个人的怀里。这是连队指导员,早在中午就负了重伤,连队撤离时,他正昏迷。醒来后,他忍着伤痛在阵地上爬了一圈,在收拾烈士遗物时,发现了彭绍明。他看到彭绍明身体还有些温乎,便拖着他来到了这里隐蔽起来,而他自己因为胸部伤势太重又加上这一阵劳累,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来了,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自己的驳壳枪和两条子弹递给了他。“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少共团员,是革命的……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彭绍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急急忙忙地拥过江去。他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思索着,直到天快亮了,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为了安全地通过白区,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这些,对于一个负了伤的、十七岁的娃娃说来,是够困难的了,但都还能够忍受。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他是在红色政权下面长大的。过去,在童子团里,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念书、劳动。参加了红军,又是在一个和乐的大家庭里学习和战斗。而现在,却是一个人,披星戴月,踯躅在这荒凉的郊野里。直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离开了集体,是多么痛苦。这种对孤独的恐惧,对回到集体的热望,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走,快点走,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可是,他前面的路是越来越困难了:人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步子越跨越小,开始每夜还可以走四五十里路,以后自己也觉得出,走的路一天天在缩短;而现在,由于伤口恶化,竟然连站也站不住,看来只得爬行了。他把竹杖扔开,咬紧了牙,两手使劲按住了那凉冰冰的地面。田埂一条条在他的肚皮下面退去,那座墨黑的小树林离他渐渐远了。月亮早已看不见了,三星越过了中天,斜挂在西边,北斗星那杓柄也歪到了地平线的下面。深秋的深夜,像寒冬一样凉;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风,也更急、更刺人。彭绍明觉得自己仿佛不是在旱地上赶路,倒像全身浸在冰冷的水里游泳。他几乎全身都贴在地面上,霜花沾满了袖口、裤腿和前胸,后背流着汗水,差不多全身都湿透了。每一阵冷风吹来,他都要把颈子一缩,打一个寒战。爬行越来越困难。双手早在前半夜就擦破了,流出了一缕缕鲜血,使他不得不改用双肘支撑着往前挪动;而现在肘部的衣服也已经磨破了。伤口像无数针尖在扎,一阵阵刺心地疼。肚子早已响过多次,大概那点红薯根头早已消化完了。他紧赶了几步,来到一条高高的田埂下面,背着风躺下来。“嘿,要是有一口热汤喝……”他倚着田埂,望着眼前这片收割后的稻田。以前,他是多么热爱这晚秋深夜的田野啊!四次反“围剿”的时节,部队都是在这样的夜里行军的。只要前面喊一声:“原地休息!”他就会以谁也赶不上的动作,很快把包袱解下来扔在这样开旷的稻田里,一溜烟似的向村子跑去。常常是他第一个跑进村子,轻轻地敲着一家的门:“老乡,开门,我们是红军!”于是一笼通红的火焰就在灶膛里烧起来了。然后他又是第一个提着一桶滚开的水来到路边。连长、指导员……一个接一个把茶缸子伸过来。他舀上一茶缸开水,把冰冷的手在滚烫的茶缸上暖一暖,从蒲包里抓出一小撮饭粒搁进水里,然后倚着包袱舒舒坦坦地躺下,看着天上的星星,喝着热茶,说着,笑着;要是情况允许,连长再揪着耳朵“动员”一下,他那尖尖的嗓子还会来上一段“兴国山歌”。那是多么惬意啊!……想着,想着,他觉得自己眼睛发涩,眼前朦朦胧胧的,仿佛已经回到那个生活中去了。1957年11月7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绍明在深秋时节只穿了单军衣,饿了只能啃两口生红薯,身上又受了伤,但他为了回到苏区,仍然坚持行军。B.指导员身负重伤,仍然竭力救助彭绍明,在临终前嘱托彭绍明要坚持革命,指导员的遗志是彭绍明前进的重要动力。C.彭绍明原本希望追上长征队伍,但是他看到白军已渡过湘江,即将追上红军,他感到绝望,不得已掉头向东。D.彭绍明为了安全到达苏区,只能昼伏夜行,起初还能走路,后来伤势严重,不得不爬行,这表明他的行军越来越困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起笔不凡,从彭绍明在晚上睡醒入手,再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探寻他的事迹的好奇心。B.小说在介绍彭绍明的身份时,采用了抽丝剥茧之法,随着情节的推进,读者知道了彭绍明是一位17岁的少共团员。C.“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概括和补充,也引出后文对原因的叙述。D.小说多次通过彭绍明的回忆,叙述他在苏区的成长经历和四次反“围剿”时夜里行军途中休息的往事,丰富了情节。8.文章塑造了彭绍明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9.文章多处描绘了自然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革命意志坚定。彭绍明在战争中负伤,脱离了红军队伍,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心向革命,表明了他的革命意志坚定。

②艰苦奋斗,不惧艰险。彭绍明昼伏夜行,喝生水,吃生红薯,腿不能走路,就爬着走,毅然决然地向着苏区前进,反映了他艰苦奋斗、不惧艰险的品质。9.①标明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文中对寒风、霜花等景物描绘,表明故事发生在深秋时节;文中对星星月亮前后变化的描绘,表明时间的推移,反映彭绍明爬行时间之久;对树林和稻田的先后描写,表明彭绍明爬行距离之远。

②衬托了彭绍明光辉的革命战士形象。文中写鸟儿紧挨着取暖,寒风呼啸,稻根挂着霜花,这些景物写出了当时气温之寒冷,这样艰难的环境,反衬了彭绍明光辉的形象。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对稻田的描绘,引出了彭绍明对往事的回忆,使得文章情节更加充实,更能突出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但是他看到白军已渡过湘江,即将追上红军,他感到绝望,不得已掉头向东”错误。彭绍明只看到白军渡过湘江,他不可能超过国民党军队而回到长征队伍里,最后决定向东回到区。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小说多次通过彭绍明的回忆,叙述他在苏区的成长经历……”错误。“他在苏区的成长经历”是小说插叙里交代的,不是通过彭绍明回忆的。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革命意志坚定。“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彭绍明在战争中负伤,脱离了红军队伍,“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渴了喝口生水,饿了捡红薯啃啃,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心向革命,表明了他的革命意志坚定。艰苦奋斗,不惧艰险。“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彭绍明昼伏夜行,一瘸一拐地赶路,喝生水,吃生红薯;“由于伤口恶化,竟然连站也站不住,看来只得爬行了”“爬行越来越困难。双手早在前半夜就擦破了,流出了一缕缕鲜血,使他不得不改用双肘支撑着往前挪动”,由于伤口恶化,腿不能走路,就爬着走,双手擦破了流出鲜血,就改用双肘支撑着往前挪动。毅然决然地向着苏区前进,反映了他艰苦奋斗、不惧艰险的品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标明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深秋的深夜,像寒冬一样凉;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风,也更急、更刺人。”文中对寒风、霜花等景物描绘,表明故事发生在深秋时节;“月亮早已看不见了,三星越过了中天,斜挂在西边,北斗星那杓柄也歪到了地平线的下面。”文中对星星月亮前后变化的描绘,表明时间的推移,反映彭绍明爬行时间之久;“田埂一条条在他的肚皮下面退去,那座墨黑的小树林离他渐渐远了”“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对树林和稻田的先后描写,表明彭绍明爬行距离之远。衬托了彭绍明光辉的革命战士形象。“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鸟儿紧挨着取暖;“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风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树林显得十分凄冷;“深秋的深夜,像寒冬一样凉;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风,也更急、更刺人”,收割后的稻根挂着霜花;这些景物写出了当时气温之寒冷,这样艰难的环境,反衬了彭绍明光辉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嘿,要是有一口热汤喝……’他倚着田埂,望着眼前这片收割后的稻田。以前,他是多么热爱这晚秋深夜的田野啊!四次反‘围剿’的时节,部队都是在这样的夜里行军的。……”彭绍明望着眼前这片收割后的稻田,想起了以前的事情。对稻田的描绘,引出了彭绍明对往事的回忆,使得文章情节更加充实,更能突出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豫让刺襄子者再,襄子皆释之。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材料二:曹沫将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背以市信一时可也。予独怪智伯国士豫让,岂顾不用其计耶?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聂政售于严仲子,荆轲豢于燕太子丹。此两人者污隐困约之时不妄愿知亦曰有待焉。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节选自王安石《书刺客列传后》)10.材料二两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A两人B者C污D隐E困F约G之时H不妄I愿J知K亦曰L有待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同“悦”,喜欢,与《五石之瓠》中“以说吴王”的“说”意思相同。B.数,指责备,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C.国士,表示按照国土士之礼,“吾得兄事之”的“兄”表示按照对待兄长之礼,两者用法相同。D.顾,指反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君臣相顾”的“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先后成为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家臣,在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他立志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但是没有成功。B.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第三次刺杀赵襄子,但是赵襄子的马到桥边,突然受惊,继而豫让被围住。C.赵襄子准备处死豫让,豫让请求刺赵襄子的衣服,表达报仇之意,襄子同意了,豫让跳跃多次击刺衣服后,让赵襄子杀了他。D.曹沫担任将领,丢失了城池,通过劫持天下的盟主要回土地,管仲因为不愿在诸侯面前失信,返还了土地,王安石认为这样的结果还算可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14.王安石是怎么评价豫让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HK11.A12.C13.(1)我事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来对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2)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14.①豫让缺乏智谋,不能预料三家灭智氏的阴谋以挽救智氏,难以称得上是国士。②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矢志不渝,以至于献出生命,也算是没有背弃自己的志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两个人在位卑而窘迫时,自责其身,不轻易地让人知道自己,而是有所等待。“者”在主语“此两人”后面,作一停顿,表示下面将要有所解释,所以C处断句;“污隐困约之时”作时间状语,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所以H断句;“愿知”作谓语,省略主语“此两人”和宾语“自己”,谓语后断句,所以K处断句。故选CHK。【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说”,同“悦”,喜欢。/同“悦”,取悦。句意: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来取悦吴王。B.正确。“数”,责备。/命运,命数。句意: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C.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句意: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要像对待兄长⼀样对待他。D.正确。“顾”,反而。/看看。句意:难道反而不用他的计策吗?/君臣互相看看。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让赵襄子杀了他”错误。根据原文“遂伏剑自杀”可知,豫让是自杀而死。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事奉;“众人”,像对待一般人一样;“遇”,对待;“故”,所以。(2)“明”,贤明;“掩”,掩盖;“美”,美德;“死”,为……献身。【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可知,豫让缺乏智谋,不能预料三家灭智氏的阴谋以挽救智氏,难以称得上是国士。根据“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其亦不欺其意者也”可知,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矢志不渝,以至于献出生命,也算是没有背弃自己的志向。参考译文:材料一:豫让,是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做成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都释放了他。不久,豫让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着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事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对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肯定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杀它,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节义,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多次击刺衣服,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材料二:曹沫作为鲁国的将军却丢失了鲁国的土地,又劫持盟主齐桓公要回失地,管仲只是因为不愿在诸侯面前背信弃义才返还鲁国的土地,这还算可以的。我只是奇怪,智伯以国士待豫让,难道反而不用他的计策吗?豫让如果确实是一个国士,却不能预料到韩、魏、赵三家的阴谋,不能挽救智伯的灭亡,仅仅以自己的死来报智伯,这还值得议论吗?他也算不背弃自己的志向了。聂政依附于严遂,荆轲受养于燕太子丹。这两个人在位卑而窘迫时,自贵其身,不轻易地让人知道自己,而是有所等待。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行以等待社会承认赏识,结果又能怎么样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黄庭坚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创作勤奋,写秃了千支笔,公务繁忙,在公庭上解决嚚讼,直到虫鸣之时。B.诗人喜欢勤学之人,他在公余休息时,听到邻家有朗诵之声,内心感到欢喜。C.诗人认为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才能有成就,荀子《劝学》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D.“鲁论”与诗题中“《论语》”相呼应,是诗人结束公务之后掌灯讲评的书籍。16.“生新瘦硬,好奇峭拔”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风格,而本诗却通俗晓畅,请从语言和意象两个角度对本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语言上,本诗用词简洁易懂,语句文从字顺,“抱取鲁论来讲评”一句接近口语化表达,没有使用生僻典故,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②意象上,本诗选用了较为简单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如“虫鸣”“山”“海”等意象,贴近人的生活,为人所熟知,使得表意明确,通俗易懂。〖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诗人创作勤奋……直到虫鸣之时”错误。“千笔秃”是因为诗人公务书写多,并不是因为诗人创作勤奋,“百虫鸣”是描述“嚚讼”繁而喧嚣。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语言上,本诗用词简洁易懂,语句文从字顺,结尾展现出作者放松的心情,“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傍晚时分,县令大人离开了大堂,同事们也纷纷赶着回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诗人并不急着回到宿舍,却点燃灯火,拿出《论语》,然后坐下来慢慢地品读和评论。“抱取鲁论来讲评”一句接近口语化表达,黄庭坚的这首七古没有晦涩的典故,文字质朴,却给人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公庭嚚讼百虫鸣”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些百姓们吵吵闹闹,让诗人感觉就像百虫争鸣,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意象上,“公庭嚚讼百虫鸣”写诗人经常在公庭中协助县令处理各种纠纷,那些百姓们吵吵闹闹,让诗人感觉就像百虫争鸣,实在是难以忍受。“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只有到过海边,才能了解什么叫浩渺无边;学习的过程仿佛登山,随着知识的不断积淀,终有一天会登上高峰,那时便可一览众山小。“虫鸣”“山”“海”等意象,贴近人的生活,为人所熟知,使得表意明确,通俗易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行路的道理来阐述积累的重要性。(2)拟人手法可以使文句富有感染力,如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生动描写出月亮对美景的依恋;又如《李凭箜篌引》中用“____________”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3)叠字在表情达意中可以传达出特有的美感,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写田园生活的温馨;或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写琵琶声音的错杂。〖答案〗(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芙蓉泣露香兰笑(3)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嘈嘈切切错杂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间的路被零星的残雪覆盖着,路旁就是当地盛产的方竹。阔大的竹叶被一层厚实的冰覆盖着,显得①,似透着翡翠的绿光。本来秀丽挺拔的竹子在重重冰层的压迫下,谦逊地低下头,弯曲着身体。但是它们仍然相拥着,互相依靠,竹叶碰着竹叶,像是低语的智者。几根②的竹身,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从弯曲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孤傲地昂起头,刺向寒冷的空中。山上的植被大多披上了冰洁外衣,白茫茫地铺展开,深入到弥漫的雾境之中,让坚硬与柔软在一个时空里成为亲密的伴侣。山崖、植被、空谷之间,是激情四溢、自由洒脱的雾。雾从山顶处缓缓下移,并向四周扩散,翻卷着,似是在冰霜织成的植被上嬉戏玩耍。时而,它凝重如一块人生的帷幕,把山崖甚或整个山体,都紧紧地遮掩住,让人永远看不穿雾后的山形,却又永远在揣测与希冀之中。时而,它又③,游戏于整个高山森林,左右着我们的视野,偶尔让山的一角、崖的一片显露出来,待我们定睛细看时,浓雾又卷土重来,倏忽间吞没了一切,只剩下惨白惨白的大团大团的雾。时而,它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配角,欢快地随性飘移,只成为金佛山二月风景这出大戏的装饰,你以为它只是匆匆的过客。时而,它又失魂落魄地停下来,定定地裹住你看到的一切,成为整个风景的主角。不只是山林被雾戏弄着,便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眼睛看到的,又有多少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呢!18.下列句子中的“左右”和文中的“左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小张做事八面玲珑,待人左右逢源,难怪他在单位那么顺风顺水!B.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C.他看用金钱诱惑我不成,就来威逼我,但还是失败了。他想左右我,没那么容易!D.文天祥带着左右抓住时机,从桂公塘逃了出来,直奔南宋的军营。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中,“配角”和“主角”是何含义?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C19.①晶莹剔透②顽强不屈③飘忽不定20.含义:①“配角”指山间雾气流动,山中的景物不时地从雾中显露出来,雾气成了山中景物的陪衬。②“主角”指雾气凝固而浓厚,遮挡了一切景物,人们只能看到浓雾。表达效果: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雾气比作“配角”和“主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雾气流动和静止的变化不定,以及人们在变化不定中所见的不同景色特点。〖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原句“左右”,动词,支配,操控。A.“左右”,名词,指“左”和“右”两个方向;B.“左右”,副词,反正;C.“左右”,动词,支配,操控;D.“左右”,名词,指身边人。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依据前文“阔大的竹叶被一层厚实的冰覆盖着”可知,此处陈述对象是“被冰覆盖着的竹叶”,再依据后文“似透着翡翠的绿光”可知,强调的是“竹叶的晶莹”。所以可填“晶莹剔透”。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2)依据后文“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从弯曲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孤傲地昂起头”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竹子的“傲岸、坚韧、刚毅,毫不屈服”。所以可填“顽强不屈”。顽强不屈:意思是顽强的毅力,毫不屈服。(3)依据后文“游戏于整个高山森林,左右着我们的视野,偶尔让山的一角、崖的一片显露出来,待我们定睛细看时,浓雾又卷土重来”可知,此处强调了雾“变幻无常,动荡不定”的特点。所以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