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_第1页
2024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_第2页
2024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_第3页
2024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_第4页
2024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设计管理部丘科

此书架构上十分独特有别于其他的历史书籍,从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到结语新丝绸之路,中间是各种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架构强烈地提示读者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非丝绸一种物质。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这条道路两端、沿线的民族共同开辟的;它一直都存在,而且不仅仅通往中国,还通往南亚次大陆;它不仅仅是经贸之路,更是思想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战争之路、资源之路;它不仅牵涉到沿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更关涉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局。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紧相连。彰显出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世界上其他的文化和文明影响缩小甚至掩盖。

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第二篇:读《世界现代设计史》有感读《世界现代设计史》有感

现代设计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然而现代设计的发展更是所有艺术工作者所关注的最为焦点的重中之重。但是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的运动所学的现代设计理论或是知识都必须要清楚的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所以我利用这个假期,找来了大二时期学过的课本《世界现代设计史》来重新的仔细的阅读,在不断的深入到现代设计史中,我发现我所学的知识只是皮毛,真正博大精深的就蕴含在这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从中我理解了了这么几点:

一、反与度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反”可以解释为“对立”,也有“返回”的意思。我把这个中国古典哲理嫁接到对现代设计史的理解:当一种设计潮流发展到足够的程度时,人们就开始追求与之“对立”的另一种设计潮流,而这个新潮流继续向前发展,也总会有“返回”最初潮流中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

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出于对需求、审美、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社会形态等的不安于现状,除了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广大群众中开始了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而19世纪末期,即英美的“工艺美术”运动,欧美又掀起了“新艺术”运动,涉及到十数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十余年。而这个“新艺术“运动的起因就是对当时两个不同设计潮流的反动:一是对之前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动,二就是对新生的大工业生产的反动。“反者道之动”一言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由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特点,一是功能主义,二是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包括六面的建筑外形、柱承重体系和玻璃幕墙的应用、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和反装饰主义的立场。而当“现代主义”传到美国,这种对新建筑的探索显得浅薄的多,缺乏思想道德高度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原来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思想内容被美国中产阶级的富裕抽掉了,剩下了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形式化的外壳,日益走向形式主义,到70年代,这个世界大国的现代主义业已穷途末路了。可见若想要保持一种好的思想不断流传,就要把握使用它的“度”,这样才能“勿使其反”。

二、质与量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自成天然段的,而是连续不断发展。我们所看到历史上的闪光点,也不是一蹴而就,应该是由深厚的矛盾积累而成的爆点。所谓“量变引起质变”。

世界设计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前以为“现代主义设计”就是有一天一群人说“我们不喜欢古典了,来点现代的吧”就开始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前,针对工业化的新世代,人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对艺术、对设计的探索,包括单纯追忆往事的“工艺美术”、反动意味十足的“新艺术”、绣花枕头一般外强中干的“装饰艺术”,才酝酿出了这个不仅更迭了设计风潮、更加体现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的“现代主义设计”,真正关心、服务于普通民众的“现代主义设计”,实现了质的飞跃的“现代主义设计”。

之前说美国的“现代主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其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目前却并没有取代“现代主义”。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社会条件使其生存,并不能完全迎合社会的需求,即“量”的积累不足,也就无法产生“质”的飞跃了。

三、设计与工具

“人之所以与动物有区别,其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人类会制造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设计的进步与工具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决定设计实现的可能性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人类使用工具,要求工具具有方便、实用性。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对工具的美观也有了要求,因此在工具上进行改造、装饰。当工具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它们又具有了商业价值,出现了为降低成本的批量化生产和流水作业方式。设计的起源和工具的起源一般古老而悠久。

如果对工具更广泛的定义,那一切人为造成的、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事物都可称之为工具,比如,车辆是交通工具,建筑是居住工具,服装是保暖装饰工具,广告是宣传工具等等,制造这些工具的产业,就是工业。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使得工具的生产更加有效率,从而产生了不同以往的现代设计。工业革命是划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分水岭。工业革命之前,设计以手工业为中心,设计与制作不分家,没有精细的分工,仅为权贵服务,连推动设计进步的主要力量都是权贵们的喜好,比如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都只是贵族的流行时尚,与大众无关。工业革命使得设计者与制作者分工明确,先进工具的广泛而便利的使用,使得现代设计的服务对象从权贵转向广大人民群众。

以上三点是我在读过《世界现代设计史》以后总结的三个概括性的认识。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这本著作的细节我最喜欢的有两个部分,当然也是因为我对这些部分在课余时间我也有过不少的查阅经历。

一、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受限在法国发现起来,这与法国家居设计家萨姆尔滨在1895年开办的设计事务所的名字“新艺术之家”有关,评论家取其中的新艺术三个字为名来称呼这个席卷了欧美的设计运动。时间大约在1895-1910年,长达10余年,涉及欧美十余个国家,后来逐步被“装饰艺术”运动的现代主义所取代。他是设计上一次非常重要、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形式主义运动。

虽然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在各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追求装饰,探索风格上,所有卷入这个设计运动的国家都是相同的,它的装饰性、手工艺的方法依然是陈旧的。这场运动是世界之交的一次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既传承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和设计探索,希望在设计矫揉造作风气泛滥的时期,在工业化风格浮现的时期,重新以自然主义风格,复兴设计的优秀传统。他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重要过渡阶段。

在法国发起的新艺术运动这段历史时期,运动时间只是工艺美术运动时间的一半而已,也就是只有15年上下。而在书中所说再加上我的理解,新艺术运动只不过是工艺美术运动与在其之后发生的现代主义运动的一个过渡而已。也就是通过前期法国的新艺术与比利时以及西班牙的新艺术风格,和德国青年风格与奥地利分离派风格的不同,或者说是种进步与创新。在此,还要好好的谢谢日本浮世绘对其的影响,不然,也就不会有新艺术运动的创新了。

二、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从书中我了解到,包豪斯专门培养新型工业日用品和建筑人才。设计风格注重满足使用要求,注重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汇,将手工艺同机器结合起来,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和墨守成规。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确立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和工业企业界的联系。

总的来说,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活动,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是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计划、构思的形成;二是视觉的传达方式;三是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现代的技术条件、现代生产条件等等都会影响计划和构思,使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复杂和发达。所以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经济的服务,同时也为企业生产增加利润,促进市场的交流和繁荣。

通过对“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众多画家流派的风格,深刻地感觉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画的好与坏,要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对某个画家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国外的一些著名设计师,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我们在课外去了解更多。也明白了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自己做事的原则,而我虽然还不是设计师,但我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设计我自己的东西。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为现代设计做出一份贡献。

第三篇: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1000字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1000字

海北中支谈岩莹

在12月初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团委"悦读"活动第三期书单新鲜出炉后,看完书单后被《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深深吸引,便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的厚重与华丽惊到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选用了最具中亚民族、宗教和文化特点的纹饰,华美绝伦又极具品味,来展现丝绸之路上中亚、中东各民族独有的宗教和文化特性,如果用一句成语形容它,我想一定是精妙绝伦。

说起丝绸之路,记忆一下子回到从前读书时候。个头儿不高的历史老师一遍一遍在讲台不厌其烦地讲述丝绸之路,并不忘再三叮嘱同学们一定要牢记,这是考试必考内容。于是,我和同桌默默在书本上打一个星号,算是做记号。然后晨读的时候开始阅读背诵。那时所了解的丝绸之路是狭隘的,大多仅限于课本。它是这样定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但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你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南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它不仅塑造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读完这本书,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世界的运作,并从中学习到很多令人深思的道理。它不仅是一部世界文明史,更是一部哲学史。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激发读者重新探索和了解世界的欲望。这部世界史更加具体,所描述的史实更加深刻,历史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村已经形成,全球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各方面的链接会越来越紧密,彼此尊重,合作共赢才是长久相处之道。作者也提出:"未来还要面对很多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等等".这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历史的洪流中,中国只有自身富强了,才能担起引领的重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想我们在为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应从自身做起,从生活工作的点滴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积极投入到这伟大的事业中去。

第四篇:《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

宣安

感谢《银发书香》读书活动,得以接触到推荐书目《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部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由邵旭东和孙芳合作翻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此书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和高度评价。正是循着对此书的报道与重视,我开始了阅读。阅读伊始,不禁被丰富的史料和引论所震惊,更被每一章节中的各种物质丰富色彩的精彩描述所深深吸引。读完此书不禁感叹,的确是本超棒的历史书籍。读完这部史诗般的书也有些肤浅的心得体会,包括书的独特架构,丝绸之路新概念,中东之古今,以及语言的重要性的启示。

一、独特的架构

《丝绸之路》全书共25章加前言和结语。在架构上十分独特是因为此书有别于其他的历史书籍。彼得·弗兰科潘并没有按照传统历史书籍中的时间轴描写。书的架构从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到结语新丝绸之路,中间是各种之路,有关于宗教的信仰之路、基督之路、天堂之路,有关于物质的丝绸之路、皮毛之路、黄金之路、白银之路、黑金之路、小麦之路,有关于意识形态战争冲突的信仰之路、冷战之路、美国之路、霸权之路、中东之路、伊战之路等等。这样的章节编排架构强烈地提示读者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非丝绸一种物质。

复旦教授邹怡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评论中说,《丝绸之路》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以往读史书,人物,时间,事件的罗列会让人感觉枯燥。而这部史书,通过多达1000篇文献的查阅和引用,则给人无数的细节,从文明,宗教,财富的流动和争夺,串起了跨越2000年的历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思路就相当巧妙,他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

在这种架构下,这些某某之路章节的具体名称引领读者深入到所述事件本身细致的描绘和分析,但又不仅仅注重历史转折事件,更引导读者把视点放在了国家、宗教、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上,这也使得没有生气的历史从点点汇聚转变成了线流交汇,诞生了一条崭新的丝绸之路,把章节之间的跳转连接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条充满魅惑的、富有立体感的、类似镂雕的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新概念

丝绸之路最早于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以往觉得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开辟的,张骞出使西域探明了道路,两汉驱除匈奴保障了通行;丝绸之路是历史之路,其间随着中原政权的兴衰而时断时续;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经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带往中亚,将胡地的胡椒、胡瓜之类带到了中原。

然而,这仅仅是从带有局限性的中国角度衍生出的看法。弗兰科潘引导读者站上一个高度看得更远,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这条道路两端、沿线的民族共同开辟的;它一直都存在,而且不仅仅通往中国,还通往南亚次大陆;它不仅仅是经贸之路,更是思想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战争之路、资源之路;它不仅牵涉到沿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更关涉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局;它并没有被淹没到沙漠中,化为历史尘埃。从这个角度来看,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紧相连,从而更彰显出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世界上其他的文化和文明影响缩小甚至掩盖。

如果以丝绸之路来划分历史,似乎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角。第一阶段,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为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期间各主要文明不断向周边拓展;第二阶段,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至15世纪90年代地理大发现,也就是汉武帝时期至明朝初年,丝绸之路的开辟,将四大文明发源地连在一起,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交融交汇,亚洲是世界的中心;第三阶段,15世纪90年代至冷战结束,大航海时代让海上丝绸之路连成一片,西欧崛起为世界中心;第四阶段,二战后,全球利益格局重新划分,苏联在冷战中崩溃,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逐渐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球化进入崭新阶段。

因此,丝绸之路的概念不应该单单是中国向外贸易的孤独之道,古"丝绸之路"是个网路,横亘数千年,网路上的全球贸易带动的交流沟通,宗教的生成、抵触和再相融,贸易的品种也随着文明的流动,权利的崛起而不断改变着,丝绸、香料、皮毛、马匹、小麦、黄金、白银、奴隶、黑金等等物资都诉说着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全球贸易之曾经的过往和辉煌,也代表着各个不同时期权力围绕着这些物资所挑起的各种战争和冲突,其中了解了德国希特勒当年正是为了小麦、粮食才发起侵略前苏联的战争,而不仅仅是为领土之争,我对丝绸之路的概念有了些许更新。

三、中东之古今

不同于以往中国人看世界总是将中国放在中心,西方人看世界总是将欧洲看成中心,《丝绸之路》作者将地中海东岸至喜马拉雅山以西的大片区域,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中东地区看成了世界的中心。这片区域,也是连接地中海与中国的丝绸之路沿线地带。记得上世纪60年代,每日参考消息和电台广播的中东中亚地区似乎天天是战火纷飞、教派冲突,那时由于信息的局限,我小时候心中的疑问从未得到根本的释疑。成年后才对于中东的战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仍然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解读。在阅读中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美丽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这里是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丝绸之路的西端,蕴藏着将近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不仅是各种思想交汇、多元文化交融、几大文明冲突的所在,更是西欧列强、美苏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可谓"得中东者得天下".从波斯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通过弗兰科潘第十七章黑金之路的描述,我们了解了诺克斯-达西在澳大利亚由于投资开矿而富甲一方,波斯的奇塔卜基与他接上了头,邀请到波斯进行矿产的投资。在1908年5月28日凌晨,随着喷涌而出的黑金,麻烦也开始酝酿,这一石油特权带来了政治混乱,协议的条款让外国投资者控制了波斯王冠上的宝石,这使得当地人对外部世界的仇恨日益加深,进一步导致了民族主义,最终体现为现代伊斯兰世界对西方更深层次的怀疑和排斥。试图控制石油的野心将成为未来许多问题的源头,我们能够看到之后西欧列强竞争和美苏争霸背后的血腥与肮脏。中东之古今是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当下:中东地区交织着古老的辉煌和现代战争混沌。

四、启示——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的重要性也是我读完此书的启示。作为一名英文教师自然也敏感地注意到书中有关语言的作用。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他因为学习了俄语,而且他的俄语教师坚信掌握俄语及其语言灵魂的最佳方式是通过了解其灿烂的文学和农村音乐。同时阿拉伯的授课又让他接触到伊斯兰的文化和历史,受到了阿拉伯古典文化精髓的洗礼。语言的学习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一扇大门,得以重新发现一个新世界。正是这语言的特殊背景是作者有利于思考的写作基础。让我们对他的资料采集有了更多的可信度。也给了我们启示,语言不单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工具,学好一门外语对于直接理解外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便利。本书也正是由英文翻译成中文才让我们有机会一探新史,更好的理解西方国家如何理解我国"一带一路"宏图。在《结语:新丝绸之路》中作者提到,这一曾经孕育了世界上最杰出学者的地区如今再次涌现出新的学术中心:波斯湾地区遍布着由当地政府和富豪资助,并由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管理的校园;中国在他们与地中海之间的每个国家都开办了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非盈利机构"孔子学院",用来展示北京的慷慨和善意。让外国人学好汉语也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不同文明民族间的友谊纽带和文化交流交融和传承。这些巨大的投入和成效对于未来一带一路之新丝绸之路计划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意到作者在文献索引中多次引用了有关中国历史人物文化宗教的文献。在结语新丝绸之路的文献索引中,也出现了beijingtimes,xinhua等权威现代媒体文献,还有最新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引用,再次说明语言的媒介对于宣传中国国策和弘扬中国文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给本书添加了不可忽视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读史使人明智。读罢精彩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既使人沉醉于人类古老文明曾经的辉煌和丝绸之路的繁华,又痛心于千余年来战争对丝绸之路沿途古老文明的破坏。我踏着书上的丝绸之路,由作者带领着我巡回往返于各种不同的路,观看几路辉煌文明,几路财富流通,几路融和风光,几路战争风云。一切的一切,使我对世界史又有了更明晰的理解。让我们带着新的视野,期待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在热切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给世界历史上留下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第五篇:读史有感《史记》之读书笔记

引言:《史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因为有了《史记》,中华民族的压顶苍穹才会笼罩正气支持我们一代代华夏子民坚苦奋斗,顽强勃发。关键字:史记汉王朝华夏文明国士忍辱负重光辉熠熠

参考文献:《史记》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之魅力无不为我们后人所折服,进而心生敬仰之情。甚至当成“神龛”一样顶礼膜拜。这种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因为他们是—

文人。

我好像看见了一个人,一个眼角爬满岁月纠缠的老人,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憔悴的脸却不能掩藏他眉宇间的正气和眼神中透露的睿智。

也许他曾经是个风流倜傥的潇潇公子,也许他又是个叱咤风云的江湖英雄,更也许还是个老谋深算的精明智者。

可是他不是,他不是。他只是一个身份平庸,地位卑微的渺小人物。但是他却创造了历史上经久不朽的篇章,名垂千古。

“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之陈涉世家)他高声疾呼,缓缓而来。

他就是西汉时期那个伟岸的光明磊落之身—太史令司马迁。

时光倒退。

公元前145年,西汉夏阳(今韩城)随着一声婴孩的哭啼,便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熠熠的一页。

夏阳,靠近龙门。颇具名气。又是以“龙”为名,显得气势腾腾,力压群雄。司马自称“迁生龙门”,可能原因就在于他对龙门所蕴含的博大精神极力赞肯和崇拜。“耕牧河山之阳”可谓是钟灵毓秀,毓出了一个谱写华夏文明千年不倒的历史传说的太史令。

十岁,司马举家迁到京城。此时正值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大好时机。司马在这里满溢激情,开阔眼界。

司马家族历年为记载修注历史的史官。父亲司马谈一生忠于职守,一心想倾其精力编著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但是年事已高,深知命不久矣,但是自己的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于是便把司马送到老博士大儒孔安国那里求学,开始了他的博览群书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真是不错的。司马二十岁时,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漫漫“闲游”天下之路。目的是开辟自己求学道路上的“实录”精神(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深入民间,考察民情风俗,推究历史的真实性。他深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之太史公自序)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就要求自己务必“谨慎”。况且虽然腹中文采不非,但是书中的都是先人之私见,不是自己的亲身体会。要继承父志,就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事迹。就在这段时间,司马“网罗天下放矢旧闻(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略考其行事(粗略的考订其事实),综其终始(综述其事实的本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史记》之《报任安书》)。从而陶冶了性情,丰富了阅历,也提高了文学素养。

为了瞻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大诗人,他只身立于汩罗江畔。神色迷离,苦不堪言。昔日伟大的爱国英雄曾经就在这里以死明志。他是走了,可是他留下的灿烂光辉却依然照耀着楚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永世流芳,经久不灭。司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亢奋激昂的吟读着屈子的诗。痛哭流涕,情不自禁抓起笔奋书挥笔。于是有了《屈

原列传》。

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更多的获取一些“轶闻野史”,司马于曲阜拜仰孔子的墓,还与孔子的门生弟子推心置腹,学射箭,学礼仪,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获得了很多关于孔子的未载入书中的生平事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是有了《孔子世家》。

元封三年(前108年),38岁的司马正式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年)动手编写《史记》。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便是《史记》的宗旨。

在《史记》中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

司马看事情通透。《史记之平淮书》后论中有一句“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盍足怪焉”。说的是事物盛极而衰的道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便会慢慢衰落下去,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这一句哲学气质十足,又饱含古文的古典韵致,实在堪称妙语。坦率,无意矫饰,发人深省。

司马还在“人类历史发展是否具有自身的法则(规律)”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他言“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史记》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说的是现代的人应该记住以前的道理,用它来做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类的思想活动。

司马还描绘了很多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在《史记》之项羽本纪中他说项羽“胸无大志,残暴自恃”。司马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他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失败英雄。他要让后人看见一个真性情的项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诫。项羽是英雄,司马羡慕他的骁勇善战,雄姿勃发。但是他是在作人物列传,而不是讴歌一个英雄。所以必须不带个人感情倾向。还有刘邦。一个无赖。“好酒及色”。虽然品格性情有点低俗,但是却成就了一代伟业,还是能算得上一个英雄的。世人不能因为他的这点小缺陷便“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他的能力功勋。毕竟他建立了一个势力雄厚,国运昌盛的国家,做了万人之上的汉高祖,推进了历史的进程。这两个历史上名声大噪的人物被司马手中的笔挥洒的栩栩如生,同时又真实到位,为后人再现了两个真性情的大英雄。

司马本以为人生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会无波无浪的平静下去专心做他的史学研究,但是他没有料到一次事件却让他交了华盖运改变了他的一生。

“李陵事件”。

何谓“李陵”。

李陵与司马俱居门下(都在朝中做官),趣舍异路(追求的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其为人事亲孝(侍奉父母讲孝道),与士信(同朋友交往讲信用),临财廉(遇到钱财很廉洁),取予义(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仪),分别有让(能分别长幼尊卑,谦礼有让),恭俭下人(恭敬谦卑自甘人下),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危难)。(《史记》之报任安书。)

由此看来,李陵也不失为一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

司马评价此人有国士之风。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赛攻打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勃然大怒,欲将处死。,一直“安分守纪”的司马对是非不分,刚愎自用,薄情寡恩的汉武帝也开始不满起来。他以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之李将军列传),于是上前作揖深情并茂的为李陵求情,哪知这一深情却更加触怒了汉武帝。愚昧不清的汉武帝把司马的肺腑之言当做谗言,处予“宫刑”。

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谁曾料到。谁曾料到。巍巍七尺男儿却要身受如此凌辱。“受木索,暴肌肤,受棒箠,幽于圜墙之中”。这样的严刑酷吏哪是司马你该受的啊。现在的你应该是在浩繁的卷帙里纵

情饱览而不是遭受这损人尊严的奇耻大辱啊。你是高风亮节的文人学士啊。清高孤傲便是你的资本啊。宁愿看你以死明志也不愿眼睁睁的目睹你被羞辱。可是你却担下所有的嘲笑和讥讽默默地去承受这身体的摧残,人格的剥夺,精神的折磨。因为你说。

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完成《史记》,不能轻易去死。

疼得滴血的“珠玑”。我仿佛看见一个奋笔疾书的削瘦的身影,孤独落寞更苦涩的身影。

司马迁。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记》之报任安书)

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都不以死来了却人生,而是奋发有为,在所不惜,艰苦创作。终于取得一定的傲人成绩,名扬青史。而我一个愚笨的蠢材又有什么理由去死呢。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义无反顾,苟且偷生,隐忍苟活,忍辱负重。

只为《史记》。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之滑稽列传)

于是在牢狱里忍着肠一日而九回的绞痛不屈不挠的艰辛著作。

日复一日。愁肠百结。矢志不移。坚韧不拔。

太始元年(前96年)改元大赦天下。对于司马来说这真是“大地春回,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

近五十岁的司马终于出狱了,任职中书令。身残志坚的他早就看透人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而今就算得自由之躯也不能使他有任何释怀窃喜之意。《史记》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所以出狱后的他继续完成著作孜孜矻矻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征和二年(前91年),《史记》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最初《史记》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称“太史公书”的,有称“太史公记”的,也有称“太史公”的。古代史书的通称为“史书”,到了三国时期,“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简称。

《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上自皇帝,下至于当今)。十篇表(大事年表),十二篇本纪(历代帝王政绩),八篇书(典章制度),三十篇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