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7讲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7讲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7讲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7讲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讲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2024届历史一轮通史复习【阶段特征】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经济上:⑴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⑵以科技为先导,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⑶重工业为主导,新兴工业部门兴起(石油化工汽车飞机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⑷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法两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⑸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政治上: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⑵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模式基本成型。⑶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特点(以和平方式的经济斗争为主)。⑷亚洲、拉美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质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族运动迅速兴起。文化上:经济发展、社会剧变推动文学艺术繁荣。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20世纪初,列宁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形成了思想体系,列宁主义诞生。国际关系上:帝国主义加紧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矛盾日益加剧,世界处于战争边缘,人类面临着世界大战的威胁。⑴前提:①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②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③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⑵资本:殖民掠夺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⑶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⑷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⑸资源:本国或殖民地提供了充足的资源⑸劳力:自由劳动力增加,工人素质提高1.前提和条件一、经济领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20世纪初)行业国家发明家成果电力应用德国西门子实用型发电机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德国戴姆勒汽油内燃机狄塞尔柴油内燃机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化学德国柏琴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雷佩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塑料瑞典诺贝尔炸药通信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通讯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旧部门的技改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部门的技术改造。2.主要成就特点:⑴主要在重工业部门⑵几个国家同时进行⑶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范围广规模大进展快3.特点:⑴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⑵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⑶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⑷以重工业为重心,主要集中在电力、石油、化工等部门;⑸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4.影响⑴经济方面①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时代。②生产组织方式:大企业时代到来(出现垄断组织)。③产业结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占主导地位。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⑵政治方面①民主代议制日益完善,政党政治走向成熟;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⑶国际关系①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扩大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点发生范围主要领域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生产组织相同点拓展延伸: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⑴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⑵过程:都在动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⑶结果: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英国开始,逐渐扩展多国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主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形成垄断组织形成工厂制度——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

⑴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⑵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的进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⑶资本对利润的追求。1.原因3.出现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二)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

卡特尔: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赚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各种协定(如划分销售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销售价格等)所组成的垄断联盟。

辛迪加:它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及各大企业,为了高价销售商品和低价购买原材料,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

托拉斯:它是由生产同类商品或者与该类商品有密切联系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它是比较稳定和比较高级的垄断组织形式。

康采恩: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参加康采恩的既有单个的企业,又有其他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以及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中最大的银行或企业则是这个庞大复杂组织的核心。康采恩最明显地表现出垄断市场上金融机构和工业相结合的特点。2.主要形式

⑴生产效率:垄断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⑵科技研究:垄断组织使科技研究能够更大规模、更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

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

⑶经营管理:垄断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⑷政治关系: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所以,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影响⑸局限:形成垄断、削弱竞争、导致腐败。1.区别:

⑴出现的时期不同。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⑵生产手段不同。工厂制度主要靠机器生产,垄断组织主要是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⑶规模大小不同。工厂制度相对于手工工厂规模较大,工人集中;而垄断组织,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强强联合,规模空前扩大。⑷经营理念不同。前者是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后者是联合垄断。

⑸与政府的关系。工厂制度下政府采取不加干涉政策;垄断组织却可影响政府的决策。

⑹影响不同。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机器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2.联系:⑴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⑵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⑶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⑷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2015江苏单科,23,15分)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4分)⑴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⑵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

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

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2分)(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材料三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杜君立《历史的细节》(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⑴大机器生产的人性表现在:

①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②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③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社会效益。

⑵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表现在:

机械化的生产,增加工人劳动强度,让工人疲于应付,人的思维和动作走向机械,容易引发身体疾病,是不人道的。1.原因

⑴根源: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由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决定的。⑵内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⑶外在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

⑷技术条件: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⑸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商品贸易。(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2.过程⑴雏形出现:15至16世纪,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⑵拓展扩大: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殖民和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⑶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的工业产品行销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⑷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阶段推动因素主要资本主要途径影响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开始17世纪—18世纪中期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垄断资本殖民扩张与掠夺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工业革命国际贸易的发展武力逼迫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交通运输和通讯的改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C末20C初)3.世界市场形成的方式、途径

⑴生产的国际化分工。工业生产与资本输出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的欧美诸国和日本,粮食、原料的初级产品则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国家。

⑵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总量的大幅度增长。

⑶资本大规模的国际流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⑷经济危机的国际性。1857年,出现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⑸统一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贸易惯例的产生。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表现5.影响◆积极影响⑴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⑵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⑶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⑷促进了人群大规模的流动和融合,也促进了动植物广泛交流和世界农业的发展。⑸促进了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如美德超过英法。◆消极影响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财富、劳动力、资源被大肆掠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世界经济呈现发展不平衡、不合理的态势。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列强之间的争夺加剧,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2023·辽宁高考·13)

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纳税货币单位:法郎)据表1可知,当时法国A.社会阶层固化B.工业化程度有限C.贫富差距扩大D.税收负担较沉重

表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B◆(2010·安徽文综·)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A材料: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材料中的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是指什么?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所谓“破坏性使命”是指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所谓“建设性的使命”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⑴破坏性: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①政治上:欧美列强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③思想上: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挑战。⑵建设性:近代化进程①政治上: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维新变法,第一次政治近代化的尝试;辛亥革命,建立民国。②经济上:近代新经济因素产生。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经营方式;民族工业。③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文化④教育上:新式学堂的建立,教育近代化起步⑤军事上:近代国防建设;近代海军建立;编练新军。以中国为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对中国的影响时间推动力进程影响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开始出现葡萄牙强租澳门,面临欧洲威胁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展荷兰占台湾,西学东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初步形成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半封建;近代化起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向西方学习;民资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瓜分中国狂潮;完全半殖半封;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救亡图存高涨(维新、义和团、辛亥等)20世纪40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明显加速建国初期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改革开放重新追赶科技潮流,现代化建设;加入世贸。(四)国际贸易格局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两次工业革命的认识与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3.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4.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5.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走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2022·全国甲卷·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A◆(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C◆(2021•湖南•高考真题)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D二、政治领域1.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进一步完善;其特征是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和公民政治。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局相对稳定。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出现了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国家,以英、美、法三国为典型;第二类是走专制主义道路的国家,以俄、日、德三国为典型,

这是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4.工人运动:⑴19世纪晚期,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工人运动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⑵20世纪初,列宁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形成了思想体系,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首先,在我看来,通过最近两年的讨论已经完全站住脚的观点是: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l800年以前我们有的是一个多中心同时没有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只是在19世纪工业化充分发展之后,一个单一的、占支配地位的欧洲“中心”才有意义。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一:观点:作者认为,从l8世纪晚期的工业革命开始,欧洲才开始逐渐超越世界其他地区,直到l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3分)

赞同这一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