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1课件_第1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1课件_第2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1课件_第3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1课件_第4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hysiologicaldisordersrelatedtopsychologicalfactors)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以生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第一节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不包括童年期拒食、偏食和异食。一、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13—25岁期间,主要罹及女性,男性与女性患病之比约为1:9.5。神经性厌食症病因

1社会心理因素:13岁以后,是性的生理及性的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对于性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女孩,对自身的第二性征发育和日益丰腴的体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羞怯感,有强烈的愿望要使自己的体形保持或恢复到发育前的“苗条”。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的压力可严重地影响个人的观念及行为。现代社会中以身材苗条作为有能力、高雅、有吸引力的标志,使体重偏低受到人们的青睐。

3其他社会学因素:在多数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率调查中发现,本患者多来自于社会地位偏高或经济较富裕的家庭;城市人群的患病率高于农村人群;在城市中,私立学校的女生患病率高于普通学校。

4个体的易感素质:常有争强好胜、做事尽善尽美、喜欢追求表扬、自我中心、神经质;而另一方面又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多疑敏感,对家庭过分依赖,内向,害羞等。

5本病的发生也可能与某些遗传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体形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1无休止地减少体重,惧怕体重增加。2到疾病后期,由于长期不足量的进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3患者主要以围绕减少体重进行各种活动,如有意节食,严格控制主食量及脂肪、蛋白质入量,增加每日的活动量,以远低于病人应有的体重标准,常呈现出憔悴,极度消瘦,严重营养不良的躯体状态,相反病人对此感到欣慰或安稳。大部分患者仍认为自己或自己的某个部位还是“胖”,而为此不安,坚持“减体重”的活动。4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患者一门心思都在饮食上面:研究膳食结构及其热卡;贮存,隐藏,浪费食物;收集食谱;为他人准备精美的食物。患者常常作伪,在食物摄入上撒谎,隐瞒自己诸如引吐之类的某些行为。50%的厌食症患者都会在暴食后引吐,并服用轻泻剂和利尿剂(暴食-催泻行为)。其余50%则单单限制摄取食物的数量。绝大多数患者过度沉迷于控制体重。患者通常对性失去兴趣。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心搏徐缓,低血压,低体温,毛发幼细或轻度多毛症以及水肿。即使病人已经极度瘦弱,仍可保持异常活跃的状态(包括坚持剧烈的锻炼),患者普遍出现抑郁症状。诊断

神经性厌食症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以诊断,特别是当其他方面正常的年轻人存在害怕肥胖,闭经,否认患病,体重减轻≥15%的表现时。诊断的关键在于启发病人说出对肥胖的恐惧心理,且这种恐惧不会因体重下降而消退。女性患者的诊断须有闭经症状。严重病例若出现显著抑郁或其他症状提示由其他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需要注意鉴别。在极少数情况下,局灶性肠炎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也会被误诊为神经性厌食症。治疗

1营养支持疗法,改善低体重造成的营养不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输入能量合剂、脂肪乳、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等。

2心理治疗以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为主。

3抗抑郁药治疗:可选用SSRIS或三环类药物。

4补锌疗法:补锌可以使口腔唾液中味觉素含锌量增高,恢复味蕾的敏感度,从而增进食欲。

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神经性贪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病因神经性贪食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人们生活的压力或焦虑造成的。一般来说,性格上较软弱,比较看重外界评价的人得贪食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性别上,女性得的机率也比男性大了很多。其实吃东西在常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但过度的饮食则变成了一种病。这些人很容易用其他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来排解自己的焦虑,有时候他们甚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只要不开心的时候就必须要吃东西或者SHOPPING。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达到忽略自己当前压力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在社会“瘦为美”的审美趋势和目标的影响下,担心肥胖,以至于形成暴食-恐肥-关注-诱吐-暴食的恶性循环.单卵孪生子中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子中的同病率高症状(1)有暴食史,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难受为止。(2)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3)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4)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5)发病初时,患者对进食行为控制能力变弱,疾病后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坏。(6)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9)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

(10)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11)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钾、低血钠等。呕吐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12)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诊断1)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或行为,一次可进大量食物。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持续至少3个月。

2)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3)常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

4)不是神经系统器官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非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

鉴别诊断:1、Klein-levin综合征。又称周期性嗜睡贪食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沉睡(不分日夜)和贪食,持续数天。患者醒了就大吃,吃了又睡。一次患病后体重增加明显。无催吐、导泻等控制体重行为,亦无对身体外形或体重不满的表现,故与神经性贪食症易于鉴别。2、重性抑郁症。患者可出现过量饮食,但没有为减轻体重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催吐、导泻等,故与神经性贫食症不同。3、精神分裂症。该症患者可继发暴食行为,患者对此视之默然,无任何控制体重的行为,且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治疗(1)多数病人要住院治疗,严重者需强制入院。(2)心理治疗,最多采用的是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或阳性强化法,制定与控制也含有联系厌恶刺激(如被约束、电针刺激等)或奖励方法(精神或药物奖励、与家人来往、自由活动等),视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程度逐级治疗。(3)药物治疗。较常采用两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剂,前者最多采用舒必利,后者视患者躯体承受情况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如氟西汀,氯米帕明。(4)躯体支持治疗。规定患者进食量,尽量减少或制止呕吐行为,禁用导泻药物。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者予以对症处理。营养差者予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可用鼻饲。神经性呕吐(psychogenicvomiting)

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神经性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情不愉快、心理紧张、内心冲突有关,无器质性病变,无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由于总的进食量不减少,所以体重无明显减轻。部分病人具有癔症性人格,表现为自我中心、好表演、易受暗示等。【病因】1.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混乱,如突然与父母亲分离,强烈的刺激,亲人死亡等。2.对不愉快或感到憎恶的思想和经验的反应,如一女孩上学遇见一因车祸导致脑浆迸出而死亡的行为,以后当看到豆腐类食品便联想到这一情景而发生呕吐。3.精神过度紧张,如遇到各类考试,尤其是有些女孩,显示得特别紧张,且常有过去发作史。4.作为反对父母的一种手段。当患儿受到过度刺激或当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时,有些孩子可发生呕吐,以示反对。5.作为对家庭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这种孩子有时往往以呕吐来对家长施加压力。例如害怕上学或上幼儿园的儿童,呕吐往往发生早晨,而周末或假日不发生呕吐;又如母亲强迫孩子进食或喂食过度,小儿亦可以呕吐来进行反抗。

症状表现:

(1)表现为进食后呕吐,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至少持续一个月。(2)患者否认自己怕胖或控制体重的动机。(3)有一定心理社会性因素,不能否定患者以呕吐作为暂缓内心冲突的一种方法。(4)体重无明显减轻。(5)已行全面体检,无法找到解释该症状的躯体疾病。(6)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诊断】一、症状特点:多由于不愉快的环境或心理紧张而发生。呈反复不自主的呕吐发作,一般发生在进食完毕后,出现突然喷射状呕吐,无明显恶心及其它不适,不影响食欲,呕吐后可进食,多体重不减轻,无内分泌紊乱现象,常具有癔病性性格。二、鉴别诊断:需排除导致呕吐的神经和躯体疾病。没有癔病的其他症状。治疗一、药物治疗:一般的解痉止吐药效果不明显,安定类药物对减轻焦虑有一定帮助,部分病人用舒必利有效。二、行为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三、心理治疗应向病人讲清该病的本质,发病机理和预后,消除紧张情绪,方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对患儿应合理安排生活,包括饮食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加生理睡眠时间。周围人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呕吐症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紧张和顾虑,以提高其治疗的信心。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通常分为四大类:睡眠的启动与维持困难(失眠);白天过度睡眠(嗜睡);24小时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中异常活动和行为(睡行症、夜惊、梦魇);3、对失眠的恐惧引起的失眠有的人对睡眠的期望过高,认为睡得好,身体就百病不侵,睡得不好,身体上易出各种毛病。这种对睡眠的过分迷信,增加了睡眠的压力,容易引起失眠。人难免有睡不好的时候,但有的人对这种暂时性的睡不好及其对身体的影响过于担心,一想到睡觉,就会条件反射地恐惧,老想着一定要睡好,反而使人更难入睡。这样就会形成害怕失眠——致力于睡眠——失眠——更害怕失眠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持续一个月以上很可能演变成慢性失眠。失眠表现1、入睡困难,最多见;2、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6、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7、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8、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9、长时间的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和抑郁症,而神经衰弱患者的病症又会加重失眠。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以及各个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等。诊断要点:

l)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3次,并维持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鉴别诊断1)继发性失眠。引起继发性失眠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任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疾病;②身体方面的痛苦或不适,如皮肤疾病的痛痒或疼痛,癌性疼痛等,常造成失眠;③酒、咖啡、菜或药物等引起的失眠;④精神疾患。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有失眠症状,特别是焦虑症及抑郁症患者几乎均有失眠。只要临床表现(包括病史、体检、各种检查结果)足以诊断以上疾病之一者,原发性失眠诊断不予考虑。2)其他睡眠障碍,如夜惊、梦魇患者可有失眠,若有典型的夜惊和梦魇症状观则不考虑失眠症。3)一过性失眠障碍。这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不需任何治疗,身体可做自然调节,故病程不足者不诊断失眠症。治疗一、不要紧张,树立信心,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战胜失眠,失眠不是一种严重疾病,1天或几天少睡几个小时没啥关系。可以配合食疗、中药、西药、针灸、理疗、气功等。二、对于继发性失眠,以处理引起失眠的基本疾病或情况为主,一般来说,对失眠的病因解决后则失眠就会不治而愈。三、对原发性失眠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调整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睡眠时间各人不同,睡眠时间短些对人体并无多大影响。四、一般失眠症经过病因、心理、躯体松弛治疗即可治愈。五、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分3大类,即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和其它非巴比妥类。服用安眠药的患者不可驾驶车辆和操纵机器,以免发生事故。儿童不宜,老年病人应慎重使用,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忌用。嗜睡症(hypersomnia)

嗜睡症主要表现为白天睡眠过多,并非失眠不足所致,不是药物、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本症并非常见,目前缺乏相关患病率报道。症状

(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睡眠发作不能用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2)每天出现这种睡眠障碍,持续1个月以上或反复睡眠发作,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工作或家庭生活。(3)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白天嗜睡和发作性睡病,嗜睡症的发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4)常有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学习新事物出现困难,甚至意外事故发生率增多。这些问题常使患者情绪低落,甚至被别人误认为懒惰、不求上进,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诊断: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2、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

3、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

4、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

5、病人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

6、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

7、并非因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等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部分睡眠-觉醒节律障碍(wakesleeprhythmdisorders)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指睡眠-觉醒节律与常规不符而引起的睡眠紊乱。我国尚无确切有关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外报道成人患病率为0.02%~0.16%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病因不明。病因:1、生活节律失常:常出现于夜间工作和生活无规律的人群中。2、心理社会的压力:约1/3患者病前存在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学习负担、求职、环境变化等造成的压力等造成的压力导致焦虑情绪可推迟入睡时间、易醒、早醒而使整个节律结构紊乱。

临床表现: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有的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常在凌晨入睡,下午醒来;有的入睡时间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有时可连续2-3天不入睡,有时整个睡眠时间提前,过于早睡和早醒。病人对此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诊断1\病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即与病人所在环境的社会要求和大多数人遵循的节律)不符;

2\病人在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时段出现嗜睡;

3\明显感到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4\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5\排除了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导致的继发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治疗建立正常的睡眠作息时间,配合药物治疗。睡行症(sleepwalkingdisorder)

过去称梦游症指一种在睡眠过程尚未清醒时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发作时难以唤醒,刚醒时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临床表现1、症状一次或多次发作,起床,通常发生于夜间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阶段,走来走去。2、发作中,个体表现茫然,目光凝滞,他人试图加以干涉或同其交谈,则相对无反应,并且难以被唤醒。3、在清醒后(无论是在发作中醒来还是在次日清晨),个体对发作不能回忆。4、尽管在最初从发作中醒来的几分钟之内,会有一段时间的茫然及定向力障碍,但并无精神活动及行为的任何损害。诊断标准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通常发生在主要睡眠阶段的前三分之一阶段。2、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3、清醒时(不管是在梦游结束后,还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遗忘了。4、当从梦游状态醒来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无损伤(尽管醒来最初一刻,患者有迷糊与定向力障碍)。5、梦游的起始及进行过程中没有诸如癫痫症一类的器质性因素加入。治疗:一般引导回床睡觉发作频繁者可选择苯二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