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解析)西北名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月考2高一语文
一、论述类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②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④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⑤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⑦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⑧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礼治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是将礼作为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B.礼治社会以合于礼作为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
C.礼治社会依靠传统来维持这种规范的社会形态。
D.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礼治与法治、人治、道德进行比较,揭示了礼治的内涵。
B.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一致。
C.引用“颜渊问仁”的例子旨在证明:礼并不是从外限制人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D.部落是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的政治权力之一。在部落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国家权力与法律力量不同。
B.乡土社会的“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D.礼治社会强调内心修炼,法治社会强调外部法律约束,两者是不兼容的,相互排斥的。
二、文学类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羡歌
蒙福森
浮生若茶,甘苦自知。茶如子,地似母。
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中,猿猴难攀、飞鸟盘旋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棵高耸入云的茶树,葳蕤郁葱,苍翠欲滴,笼罩在雨霭云雾之中。山色空蒙,细雨如烟,正是江南最美的时节,在这举世闻名的天柱山,奇峰突兀,峭立如柱,处处灵气四溢,连一块石头、一条山溪、一树一草、一花一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盎然生机。站在山岭上远眺,烟岚缥缈,群峰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水墨画。
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斜风细雨,云雾缭绕。在密林深处,苦苦寻访了一个多月的朝廷使者终于见到了身着箸笠蓑衣、爬在树上采茶的陆羽。
见有人来,陆羽停了手中的活儿。
“你,就是陆羽?”使者问。
“正是。”
“皇上召你立刻进宫,不得有误。”
陆羽摇头:“草民过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恐将辜负圣恩。”
使者说:“先生的恩师智积禅师正在宫中做客,先生以为如何?”一听说多年不见的智积禅师就在宫中,陆羽没有丝毫犹豫,便随了使者前去。智积禅师对陆羽来说如再生父母,岂能不去?陆羽曾是一个弃儿,奇丑,结巴。多年前,一个深秋的早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一石桥,忽闻桥下有鸿雁哀鸣之声,下去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孩儿。男孩儿冻得瑟瑟发抖,气息微弱。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智积禅师遂把男孩儿抱回寺中,并卜了一卦。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卦大吉。遂为之取名陆羽,字鸿渐。那年,陆羽三岁。
十年后,陆羽告别智积禅师,离开龙盖寺,漂泊流浪,四海为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茶。——在智积禅师年长日久的熏陶下,陆羽爱上了茶,如醉如痴,嗜茶如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羽对于茶道比师父用功更深。他要做一棵茶树,一棵大唐的茶树。他踏遍山山水水,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
一个多月前,智积禅师入宫面圣。唐代宗李豫亦嗜茶,素闻智积禅师善品茶,端起茶碗,轻轻一闻,不用入口,便能分辨出茶的好坏、产地、品种,以及水质的优劣、火候是否得当,甚至连泡茶人的心情、脾性、手法也能不见而知。
代宗不信,命太监沏了一壶上等好茶,请智积禅师品尝。智积轻轻地啜了一口,放下茶碗,再也不肯喝第二口。
代宗问:“茶不好?”
智积答:“茶甚好。然贫僧自从喝过弟子陆羽所沏之茶后,天下之茶皆淡如水、味如蜡,索然无味矣。”
代宗半信半疑,偷偷派人去寻找陆羽。没过几日,陆羽随使者来到了长安。自龙盖寺一别,已有十多年了,今日,陆羽要为恩师智积禅师亲手沏上一壶茶,一壶上等的好茶。
自然,水要好水,茶要好茶,壶亦是好壶。水,当然至关重要,除了水质要好。还得掌握好火候,一丝一毫不可马虎。陆羽说:“一、其火,用炭,次用劲薪。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三、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太监问:“茶呢?”陆羽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陆羽闯荡江湖多年,随着学识、见闻、经验、技艺的日积月累与沉淀,将沏茶功夫与禅道融为一体,茶艺越来越老到,无人超越。天下嗜茶者无不顶礼膜拜,以求得他的一杯茶为莫大幸事。细细品,缓缓咽,芳香馥郁,滋润肺腑,仿佛整个人生的美妙都融在了里头。
一壶茶端上来了,远远地,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氤氲飘溢。
智积端起茶碗,轻轻一闻,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轻轻地啜了一口,淡淡的甘甜中似有一股苦味,但苦过之后便是悠长的甘甜,苦中带甘,甘中有苦,仿佛生命深处苦涩后的一缕甘甜与闲逸。茶可醉人何必酒,从来佳茗似故人。刹那间,智积禅师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渐儿茶,渐儿茶啊!一定是渐儿来了!”
渐儿,是陆羽的小名。在寺院时,智积一直叫陆羽“渐儿”。
屏风后,陆羽早已泪如雨下。
“师父——”陆羽踉跄而出,扑通一声跪伏在地,放声大哭。泪水如梅雨天屋檐落下的雨滴,一滴一滴,濡湿了地板。代宗目瞪口呆,惊讶万分。随后,他将起茶碗,轻轻地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而来,精神为之一爽。他闭眼屏气,细细地品了一口,顿觉甜润甘冽,口感独特,舌下生津。就那么一口,代宗知道,这辈子。他再也无法忘记陆羽彻的茶了。“此茶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故落凡间!如果喝不到陆羽的茶。朕今生今世宁可不喝!”
可是,陆羽执意要走,哪怕给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生命运多舛的陆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采茶品茗、培育茶树……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赋诗明志,一首《六羡歌》飘荡在车水马龙、繁华富庶的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中。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辞别圣上,飘然而去。他像一只翱翔云天的大雁,展翅高飞,渐行渐远,消失在云雾缭绕、烟岚如黛的密林深处。
后来,一本《茶经》流传于世,人们将陆羽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2期,有改动)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六羡歌”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在文中插入歌词以揭示人物性情,显得新颖别致,颇具匠心。
B.采用顺叙,开篇写茶,然后写陆羽痴迷采茶、受教爱茶、见师献茶和着书写茶,这说明“茶”是本文的写作线索。
C.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基础,展开联想、想象。通过合理的虚构,形成了艺术的真实。
D.小说在叙事中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等。营造了充满诗意和情韵的氛围,使小说既真实又感人。
5.结合全文,分析陆羽身上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6.结合全文。分析“他要做一棵茶树,一棵大唐的茶树”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望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应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以幸亏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从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尔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B.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C.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D.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名声昭于时昭:明显②清声而便体便:轻盈
③争妍而取怜怜:怜爱④采于山,美可茹茹:享受
⑤黜陟不闻陟:奖励⑥处污秽而不羞羞:感到羞耻
⑦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认为……有气魄⑧乐且无央央:通“殃”;灾祸
A.①③B.②⑧C.④⑤D.⑥⑦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写了三类人:得意人、闲居人、奔走伺候人,都落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
B.李愿说:“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可见他的入仕之心还是很强烈的。
C.文章极力形容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两边夹写,笔法巧妙
D.文章以盘谷之可隐起,后以盘谷之可乐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成。
10.请将文中或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文氏外孙①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②村酤劳苦辛。
闭廪③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解释: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②博:求取。③廪:粮仓。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
B.颔联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连夜雨毁坏了场圃,“一竿晴日”的明媚景象,一解邻人之焦虑。
C.颈联写做饭备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急炊”“多博”体现诗人对外孙的心疼和体贴。
D.尾联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闭廪”二字交代新麦已经收入粮仓。
12.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情感变化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写宾主相聚欢饮畅谈的场景;《登高》中,“______________”写诗人失意不能饮酒的情形。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写李白梦中听闻动物极具气势的叫声;《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如鸟儿鸣叫般婉转流利。
(3)《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学习态度。
(4)学习《劝学》时,老师请你用文中一句话来形容博学内省的重要意义,你会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2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句读之不知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C.其皆出于此乎其真无马邪
D.圣心备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1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黄泉”一词有两种释义,一指地下的泉水,一指人死后所住之地。在《劝学》中的解释为后者。
C.“句读”是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声讨、征召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被异化成一种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如今,礼尚往来成为人们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_的人情。
人情债却是苦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地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往来,使“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国民。”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D.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甚嚣尘上湮灭清规戒律健步如飞
B.甚嚣尘上磨灭清规戒律奋勇前行
C.愈演愈烈湮灭陈规陋习奋勇前行
D.愈演愈烈磨灭陈规陋习健步如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以上五句话都来自课本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高一年级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以上述语句中的一句或几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西北名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月考2高一语文
一、论述类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②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④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⑤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⑦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⑧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礼治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是将礼作为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B.礼治社会以合于礼作为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
C.礼治社会依靠传统来维持这种规范的社会形态。
D.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礼治与法治、人治、道德进行比较,揭示了礼治的内涵。
B.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一致。
C.引用“颜渊问仁”的例子旨在证明:礼并不是从外限制人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D.部落是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的政治权力之一。在部落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国家权力与法律力量不同。
B.乡土社会的“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D.礼治社会强调内心修炼,法治社会强调外部法律约束,两者是不兼容的,相互排斥的。
1.D2.B3.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D.“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说法有误。原文第⑦段的表述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B.“这和孔子……的观点一致”错误,对老子观点的分析缺少限制条件,原文第①段写“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第⑦段写“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老子的思想和孔子的观点不一致。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区别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国家权力与法律力量不同”错误,原文为“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C.“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错误,原文第⑥段的表述是“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D.“两者是不兼容的,相互排斥的”错误,原文只是说“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但并未说“两者是不兼容的,相互排斥的”,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二、文学类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羡歌
蒙福森
浮生若茶,甘苦自知。茶如子,地似母。
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中,猿猴难攀、飞鸟盘旋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棵高耸入云的茶树,葳蕤郁葱,苍翠欲滴,笼罩在雨霭云雾之中。山色空蒙,细雨如烟,正是江南最美的时节,在这举世闻名的天柱山,奇峰突兀,峭立如柱,处处灵气四溢,连一块石头、一条山溪、一树一草、一花一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盎然生机。站在山岭上远眺,烟岚缥缈,群峰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水墨画。
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斜风细雨,云雾缭绕。在密林深处,苦苦寻访了一个多月的朝廷使者终于见到了身着箸笠蓑衣、爬在树上采茶的陆羽。
见有人来,陆羽停了手中的活儿。
“你,就是陆羽?”使者问。
“正是。”
“皇上召你立刻进宫,不得有误。”
陆羽摇头:“草民过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恐将辜负圣恩。”
使者说:“先生的恩师智积禅师正在宫中做客,先生以为如何?”一听说多年不见的智积禅师就在宫中,陆羽没有丝毫犹豫,便随了使者前去。智积禅师对陆羽来说如再生父母,岂能不去?陆羽曾是一个弃儿,奇丑,结巴。多年前,一个深秋的早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一石桥,忽闻桥下有鸿雁哀鸣之声,下去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孩儿。男孩儿冻得瑟瑟发抖,气息微弱。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智积禅师遂把男孩儿抱回寺中,并卜了一卦。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卦大吉。遂为之取名陆羽,字鸿渐。那年,陆羽三岁。
十年后,陆羽告别智积禅师,离开龙盖寺,漂泊流浪,四海为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茶。——在智积禅师年长日久的熏陶下,陆羽爱上了茶,如醉如痴,嗜茶如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羽对于茶道比师父用功更深。他要做一棵茶树,一棵大唐的茶树。他踏遍山山水水,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
一个多月前,智积禅师入宫面圣。唐代宗李豫亦嗜茶,素闻智积禅师善品茶,端起茶碗,轻轻一闻,不用入口,便能分辨出茶的好坏、产地、品种,以及水质的优劣、火候是否得当,甚至连泡茶人的心情、脾性、手法也能不见而知。
代宗不信,命太监沏了一壶上等好茶,请智积禅师品尝。智积轻轻地啜了一口,放下茶碗,再也不肯喝第二口。
代宗问:“茶不好?”
智积答:“茶甚好。然贫僧自从喝过弟子陆羽所沏之茶后,天下之茶皆淡如水、味如蜡,索然无味矣。”
代宗半信半疑,偷偷派人去寻找陆羽。没过几日,陆羽随使者来到了长安。自龙盖寺一别,已有十多年了,今日,陆羽要为恩师智积禅师亲手沏上一壶茶,一壶上等的好茶。
自然,水要好水,茶要好茶,壶亦是好壶。水,当然至关重要,除了水质要好。还得掌握好火候,一丝一毫不可马虎。陆羽说:“一、其火,用炭,次用劲薪。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三、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太监问:“茶呢?”陆羽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陆羽闯荡江湖多年,随着学识、见闻、经验、技艺的日积月累与沉淀,将沏茶功夫与禅道融为一体,茶艺越来越老到,无人超越。天下嗜茶者无不顶礼膜拜,以求得他的一杯茶为莫大幸事。细细品,缓缓咽,芳香馥郁,滋润肺腑,仿佛整个人生的美妙都融在了里头。
一壶茶端上来了,远远地,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氤氲飘溢。
智积端起茶碗,轻轻一闻,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轻轻地啜了一口,淡淡的甘甜中似有一股苦味,但苦过之后便是悠长的甘甜,苦中带甘,甘中有苦,仿佛生命深处苦涩后的一缕甘甜与闲逸。茶可醉人何必酒,从来佳茗似故人。刹那间,智积禅师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渐儿茶,渐儿茶啊!一定是渐儿来了!”
渐儿,是陆羽的小名。在寺院时,智积一直叫陆羽“渐儿”。
屏风后,陆羽早已泪如雨下。
“师父——”陆羽踉跄而出,扑通一声跪伏在地,放声大哭。泪水如梅雨天屋檐落下的雨滴,一滴一滴,濡湿了地板。代宗目瞪口呆,惊讶万分。随后,他将起茶碗,轻轻地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而来,精神为之一爽。他闭眼屏气,细细地品了一口,顿觉甜润甘冽,口感独特,舌下生津。就那么一口,代宗知道,这辈子。他再也无法忘记陆羽彻的茶了。“此茶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故落凡间!如果喝不到陆羽的茶。朕今生今世宁可不喝!”
可是,陆羽执意要走,哪怕给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生命运多舛的陆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采茶品茗、培育茶树……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赋诗明志,一首《六羡歌》飘荡在车水马龙、繁华富庶的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中。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辞别圣上,飘然而去。他像一只翱翔云天的大雁,展翅高飞,渐行渐远,消失在云雾缭绕、烟岚如黛的密林深处。
后来,一本《茶经》流传于世,人们将陆羽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2期,有改动)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六羡歌”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在文中插入歌词以揭示人物性情,显得新颖别致,颇具匠心。
B.采用顺叙,开篇写茶,然后写陆羽痴迷采茶、受教爱茶、见师献茶和着书写茶,这说明“茶”是本文的写作线索。
C.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基础,展开联想、想象。通过合理的虚构,形成了艺术的真实。
D.小说在叙事中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等。营造了充满诗意和情韵的氛围,使小说既真实又感人。
5.结合全文,分析陆羽身上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6.结合全文。分析“他要做一棵茶树,一棵大唐的茶树”的作用。
4.B5.①精益求精,陆羽对茶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做事“求精”的准则。他自幼爱茶,为研究茶,他踏遍山山水水,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
②专注,陆羽一生执着于茶,淡泊名利。坚持采茶品茗、培育茶树,这些是他生命的全部,还著书《茶经》流传于世,被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③创新,陆羽将沏茶功夫与禅道融为一体,沏出的茶让师傅热泪盈眶,使代宗赞不绝口。
6.①内容上,表明自己的志向,要以茶为中心,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一生研究茶道。
②结构上,为后文皇上喝他沏的茶赞不绝口和著书《茶经》流传于世做铺垫。
③主旨上,研究茶艺,弘扬茶文化,推动唐朝茶文化的发展,让茶成为唐朝的一面旗帜,以展现大唐高超的茶艺。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采用顺叙”错误。采用的是插叙,陆羽痴迷采茶、受教爱茶是插叙的内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精益求精,陆羽对茶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做事“求精”的准则。结合“在智积禅师年长日久的熏陶下,陆羽爱上了茶,如醉如痴,嗜茶如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羽对于茶道比师父用功更深。他要做一棵茶树,一杯大唐的茶树。他踏遍山山水水,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可知,陆羽自幼爱茶,为研究茶,他踏遍山山水水,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
专注,陆羽一生执着于茶,淡泊名利。结合“陆羽执意要走,哪怕给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生命运多舛的陆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采茶品茗、培育茶树……才是他生命的全部”可知,陆羽坚持采茶品茗、培育茶树,这些是他生命的全部;结合“后来,一本《茶经》流传于世,人们将陆羽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可知,还著书《茶经》流传于世,被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创新。结合“陆羽闯荡江湖多年,随着学识、见闻、经验、技艺的日积月累与沉淀,将沏茶功夫与禅道融为一体,茶艺越来越老到,无人超越”可知,陆羽将沏茶功夫与禅道融为一体,茶艺越来越老到,无人超越;结合“刹那间,智积禅师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渐儿茶,渐儿茶啊!一定是渐儿来了!’”“就那么一口,代宗知道,这辈子。他再也无法忘记陆羽彻的茶了。‘此茶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故落凡间!如果喝不到陆羽的茶。朕今生今世宁可不喝’”可知,陆羽沏出的茶让师傅热泪盈眶,使代宗赞不绝口“此茶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故落凡间!如果喝不到陆羽的茶。朕今生今世宁可不喝”。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结合“陆羽爱上了茶,如醉如痴,嗜茶如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羽对于茶道比师父用功更深”“他踏遍山山水水,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可知,陆羽爱茶,为研究茶,他踏遍山山水水,育茶、种茶、采茶、倒茶、煮茶、沏茶、品茶。“做一棵茶树”表明自己的志向,一生研究茶道。
结构上,结合“就那么一口,代宗知道,这辈子。他再也无法忘记陆羽彻的茶了。‘此茶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故落凡间!如果喝不到陆羽的茶。朕今生今世宁可不喝’”“后来,一本《茶经》流传于世,人们将陆羽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可知,为后文皇上喝他沏的茶赞不绝口和著书《茶经》流传于世做铺垫。
主旨上,“他要做一棵茶树,一棵大唐的茶树”写陆羽研究茶艺,弘扬茶文化,推动唐朝茶文化的发展。表明自己不但是茶树,而且还是大唐的茶树,要使自己代表大唐的最高茶艺,让茶成为唐朝的一面旗帜,以展现大唐高超的茶艺。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望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应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以幸亏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从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尔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B.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C.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D.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名声昭于时昭:明显②清声而便体便:轻盈
③争妍而取怜怜:怜爱④采于山,美可茹茹:享受
⑤黜陟不闻陟:奖励⑥处污秽而不羞羞:感到羞耻
⑦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认为……有气魄⑧乐且无央央:通“殃”;灾祸
A.①③B.②⑧C.④⑤D.⑥⑦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写了三类人:得意人、闲居人、奔走伺候人,都落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
B.李愿说:“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可见他的入仕之心还是很强烈的。
C.文章极力形容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两边夹写,笔法巧妙
D.文章以盘谷之可隐起,后以盘谷之可乐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成。
10.请将文中或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D8.D9.B
10.(1)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
(2)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循古人的风尚,写这《师说》来赠给他。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逗留的地方”。
两处“或曰”指有的人说,一般要与后文讲话内容断开,都应在“曰”后面断开,排除BC。
“故曰盘”中“故”是所以的意思,与后文连接紧密,应该在“故”的前面断开,这里“曰”指“名叫”的意思,排除A。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①昭,显扬。句意:名声显扬于当世。
④“茹”,吃。句意: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
⑤陟,升迁(官职)。句意:不受刑罚的惩处,也不受官职的约束升迁。
⑧央,终止;完结。句意:快乐没有完结。
①④⑤⑧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可见他的入仕之心还是很强烈的”说法错误,结合前文“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可知李愿说的是归隐、与世无争之事,正表现他无入仕之心。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誉”,称赞;“孰若”,哪里比得上;“毁”,受毁谤;“乐”,享乐。
(2)“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被;“学于余”,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向我学习;“嘉”,赞许;“行”,遵循;“贻”,赠给。
参考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另一种情况是: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文氏外孙①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②村酤劳苦辛。
闭廪③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解释: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②博:求取。③廪:粮仓。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
B.颔联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连夜雨毁坏了场圃,“一竿晴日”的明媚景象,一解邻人之焦虑。
C.颈联写做饭备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急炊”“多博”体现诗人对外孙的心疼和体贴。
D.尾联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闭廪”二字交代新麦已经收入粮仓。
12.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情感变化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1.B12.①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②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粮食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同邻家一般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得鲜明可感;③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孙,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④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述对外孙“足精神”的赞赏。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一解邻人之焦虑”分析有误,这里“一竿晴日舞比邻”中“舞”字借写邻人来表述诗人自己欢快愉悦的心情。写邻人不是目的,写自己才是真实意图。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熟的情形。“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粮食的场圃,“败”字写出情绪焦虑,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同邻家一般欢欣鼓舞,“舞”字借邻人欣喜表现诗人的转忧为喜,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得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孙,“急炊”“多博”表现出款待之切,疼爱有加,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真了事”三字把诗人收获新麦后如释重负的心情生动刻画出来,直接表述对外孙“足精神”的赞赏。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写宾主相聚欢饮畅谈的场景;《登高》中,“______________”写诗人失意不能饮酒的情形。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写李白梦中听闻动物极具气势的叫声;《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如鸟儿鸣叫般婉转流利。
(3)《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学习态度。
(4)学习《劝学》时,老师请你用文中一句话来形容博学内省的重要意义,你会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契阔谈讌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熊咆龙吟殷岩泉④.间关莺语花底滑⑤.吾师道也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⑧.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讌”“潦”“酒”“殷”“庸”“省”“己”“知”。
四、语言运用(12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的能力。
A.再。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
恢复。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就可以知道了。
B.名词作动词,低于。句意: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
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向上可以吃到尘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
C.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以郯子为老师。
D.本来。句意:他们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顽固。句意:你的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故选C。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句读之不知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C.其皆出于此乎其真无马邪
D.圣心备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意:不知道怎样断句。
B.“于”:介词,比。句意:靛青是通过蓝草提取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于”:介词,比。句意: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贤明。
C.“其”:副词,大概。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其”:副词,难道。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D.“焉”:句末语气词。句意: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焉”:代词,代老师。句意: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故选B。
1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黄泉”一词有两种释义,一指地下的泉水,一指人死后所住之地。在《劝学》中的解释为后者。
C.“句读”是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声讨、征召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
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在《劝学》中的解释为后者”说法错误,应该是前者,指地下的泉水。
故选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被异化成一种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如今,礼尚往来成为人们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_的人情。
人情债却是苦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地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往来,使“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国民。”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D.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甚嚣尘上湮灭清规戒律健步如飞
B.甚嚣尘上磨灭清规戒律奋勇前行
C.愈演愈烈湮灭陈规陋习奋勇前行
D.愈演愈烈磨灭陈规陋习健步如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7.A18.D
19.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来而不往非礼也”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礼尚往来”,又根据后面“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可知,要填入句子应包含朴素的礼尚往来的观念。
A.强调礼尚往来,符合文意。
B.侧重“黄金”,即强调金钱的重要性,“礼尚往来”中的“礼”指的并不是某种实物,不合文意。
C.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指人在饥渴时对饮食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礼尚往来”的意思,不合文意。
D.“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比喻交往的方式和特点不同,不是侧重礼尚往来的内容,不合文意。
故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甚器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文中是用来形容“人情礼”演变,应选“愈演愈烈”。
第二空,“磨灭”,指随时间变化而逐渐消失,一般用于形容历史等,是一个有正面意义的词。“湮灭”,指埋没、磨灭或者消灭、销毁。比较中性。此处用来形容“人情”,应用“磨灭”。
第三空,“清规戒律”,意思是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陈规陋习”,指陈旧的规矩,不好的习惯。文中是指变味的“人情礼”,指不好的习惯,应选“陈规陋习”。
第四空,“奋勇前行”,奋发努力鼓起勇气地向前进。“健步如飞”,步伐矫健,跑得飞快。此处形容在新时代的风尚中快速前进,所以应选“健步如飞”。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应将“在”删除。
(2)搭配不当,“成就”与“故事”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故事”改“佳话”。
故正确表述为: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六年级下册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
- 特色涂鸦美术课程设计
- 2024年广告服务采购合同3篇
- 2024小区物业服务企业物业管理区域调整合同范本3篇
- 折扣问题微课程设计
- 2024年鲁科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253390
-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外研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874
- 2024年岳麓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月考试卷769
- 2024年物流驾驶员外包服务合同
-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统编版2024)
- JJF 2143-2024 微波消解仪温度参数校准规范
- 2023-2024学年海南省陵水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尚书实验分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练习数学试卷
- 职业技能大赛电池制造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知识题及答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高等数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1-4单元(1-12课)复习
- 【课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新版教材单元分析-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DL-T 380-2010接地降阻材料技术条件
- DPtech-FW1000系列防火墙系统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