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拓展通关训练卷
07苏轼
【教材诗歌】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槁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ɪ.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氐颂的一项是()
A.本词以浩荡江水起笔,“浪淘尽”一句,则把眼前的江水与历史人物巧妙联系起来,引出怀古之意。
B.上阕描绘江水腾涌的壮阔景象,让词人不禁赞叹这大好河山,更引起他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的向
往。
C.下阕描绘了周瑜的英雄形象,写“小乔初嫁了”是为了表现周瑜生活幸福,从而衬托出词人婚姻的不
幸。
D.“故国”三句,词人以自嘲的口吻叹惋自己与周瑜相比,光阴虚掷,抒发被贬谪后壮志难酬的苦闷心
情。
2.词中上阕“乱石穿空”,有的版本写作“乱石崩云“崩云”意为崩裂的云彩,形容波涛飞洒的样子。你
觉得这两个版本,哪个更切合词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LC
2.观点一:“乱石崩云''好。"崩云”,把浪涛比作“云”,再加一个"崩'’字更加有动感有气势,险峻峭拔;
并且此句侧重于“崩”的瞬间,意境稍胜。而后者的“穿空”,陡峭的石壁刺向苍穹,表现了一种常态。
观点二:“乱石穿空''好。"穿”写出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突出的是山势的陡峭;穿‘’字精妙独到
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演
染了环境气氛;同时此句与后句“惊涛拍岸”呼应,一个视觉一个听觉,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
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从而衬托出词人婚姻的不幸”错。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
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此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分析时可以从修词运用、词语特点、意境特点,与上下文的衔接等角度鉴赏。
如认为“乱石崩云”好,可以鉴赏比喻修辞,把浪涛比作“云”,无论从颜色还是质地都很形象;可以鉴赏
“崩”字的动感和力度,烘托出古战场的气势;
如认为''乱石穿空''好,可以鉴赏“穿”字,有“刺穿”之意,更突出山势的险峻和陡峭,突出古战场的险要地
势,为下文少年英雄的出场做了必要的浸染;而且此句写“空”,后句写“岸",拓展J'空间,视觉和听觉结
合更有力地写出江山之壮美,为下文“江山如画”做了注脚等角度分析。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思量,自难忘”并举,利用两组看似矛盾心态之间的张力,倾诉往事蓦然来到心间难以遏止的久蓄
情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得极为沉痛,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表达了作者孤独
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C.“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推人及己,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词意
味更加蕴蓄、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D.词中读不到令人感觉“矫情”之语,用词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
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
4.苏轼写悼亡别具特色,请结合本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答案】3.C
4.①此词题为“记梦”,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直抒胸臆。②此词既悼念亡妻,又抒发对自
己身世的感慨,情感深婉诚挚。③此词运用虚实结合、白描、对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思
念。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推人及己”错,应为“推己及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
心良苦。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思想内容来看,此词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
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
年方二八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
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
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尘满面,鬓如霜”“泪千行”都融进了作者的身世之慨。因而内容更丰富,情
感更深邃。
从手法来看,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不思量,自难忘”“料
得年年肠断处”等都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H子里,他不能
"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
止。
此词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上阙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
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
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
痛。总之,上阙实写在亡妻忌辰作者对她的无比思念,感情真挚感人。而下阙开始“记梦”,是虚写。“小
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
行”,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
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词中对亡妻的描写,“小轩窗,正梳妆“,以及两人梦中相见“唯有泪千行”的描写都是白描手法,不加雕
饰,却质朴感人。
还有对写法,“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Il子,为了
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此句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
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发现手法就是“对写法”,
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歌,下面小题。
别黄州①
苏轼
病疮老马不任鞅,犹向君王得敝帷。
桑下岂无三宿恋②,博前聊与一身归。
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瘦③衣。
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遭故人非。
注:①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四月离黄州时作此诗。②三宿:《后汉书・襄楷传》中
记佛祖“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③瘦:大脖子病。汝州缺碘,多此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像一匹不能承受笼头束羁的老马,但仍然得到皇上的任用,颇出意料。
B.颔联表明自己在黄州已经任职较长时间,而今即将要离开黄州孤身前往汝州任职。
C.颈联虚实结合,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长腰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大脖子。
D.尾联诗人说自己转徙于各地,但年老时还想回到黄州,希望到时候老朋友不要对他有非议。
2.清代纪的曾评价此诗“婉转清切”,意思是说表意婉转,感情真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ɪ.C
2.①诗人以“病疮老马”自比,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新任;②用“桑下三宿”典故,婉转表达对黄州的留
恋与不舍;③用“盖瘦衣”表明自己已做好任职准备,也暗含对上任汝州的担忧;④用“不失江湖”含蓄表达
11后还想回到黄州心愿;⑤全诗围绕“别黄州”的离情,多种情感的互相缠绕,感情真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虚实结合”错,颈联都是写眼前生活,没有虚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联”病疮老马不任㈱,犹向君王得敝帷“写自己像一匹不能承受笼头束羁的老马,但仍然得到皇上的任
用,颇出意料,这是以“病疮老马”自比,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新任;
颔联“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颔联表明自己在黄州已经任职较长时间,而今即将要离开黄州孤
身前往汝州任职,这是用“桑下三宿”典故,婉转表达对黄州的留恋与不舍;
颈联''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瘦衣”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长腰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
大脖子,这是用“盖瘦衣''表明自己已做好任职准备,也暗含对上任汝州的担忧;
尾联“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诗人说自己转徙于各地,但年老时还想回到黄州,希望到时候老
朋友不要对他有非议。用“不失江湖”含蓄表达日后还想回到黄州心愿。
全诗围绕“别黄州”的离情,诗中抒写他对久居四年的贬所的依恋之情,并表示将来仍要回来居住的心愿。
诗写得波澜起伏,婉转见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④
苏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
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滩②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
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①此词原序交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八月,孙巨源离任海州(大约位于今江苏)赴京时,
曾与苏轼“坐别于景疏楼上十一月,苏轼与人相聚于景疏楼,写了这首词寄给孙巨源。②滩:水名。③
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人词,东坡想起与孙巨源相遇又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以寄托对好友的
深切怀念。
B.“今朝”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的原因之一:有客从滩上来,捎带来了巨源的“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
情想念。
C.下片主要叙写友人书信内容:孙巨源诉说淮水中有自己的相思泪,在宫中值宿时长夜冷寂,见出其念
“我”之深。
D.词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词清意
达,格高情真。
4.“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分析上片中词人是如何借“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3.C
4.①上片以月为抒情线索,虚实结合,写得极有层次。开端三句运用虚写和比喻,回想从前与友人在景
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切怀念。②“美酒”三句将“月''拟人化,写孙巨源起行后
明月有情,“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③后六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别来
三度月圆,而自己孤独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抒写怀人之思。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下片主要叙写友人书信内容''词意理解有误。下片“凭仗清淮''以后内容,是苏轼对孙巨源的一系列设
想,不是友人写书信告知的内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有写实,有想象,写的富有层次。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首
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运用比喻修辞和虚写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
里之外。将“月”拟人化,“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写月的有情,实际上就是写人的
有情,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融情于景,借月光来写思念
之情。交代离别已经三个月了,月圆之夜,特别思念友人,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写别来
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
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
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样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信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椁:乘木筏子。《论
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楼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
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承题,扣住“夜”字写诗人夜间渡海所见,景物中包含有诗人的强烈情感,抒情基调明朗愉悦。
B.颔联紧承首联"晴''字,描述了海上风恬雨霁星月交辉的动人景象,写景连贯灵动,境界开阔,景中有
情,情中有理,意蕴深远。
C.颈联用典巧妙。"乘椁''一典既引孔子为同调,抒发“道不行”的感喟,又扣合眼前“渡海”情景;以轩辕
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的波涛之声,引人遐思。
D.尾联以“兹游奇绝冠平生”来评价自己长达四年的海南岛流放经历,并直言"九死不悔”,表现了他北归
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6.清人纪吃)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试简要分析此诗前两联是如何运用“比”
的手法的。
【答案】5.D
6.①此诗前四句借景为喻,运用“比”的手法而不露“比''的痕迹。
②首句“参横斗转”是指夜深时分,表面是说渡海时间,实际也用以比喻自己人生黑暗即将过去。
③次句“苦雨终风’’表面指下了很久的雨,刮了很久的风,实际被用以比喻自己长期以来所受到的种种迫
害;“也解晴”既是指天气转好,也比喻这些迫害终于结束。
④第三句借“云散月明'’的景象比喻围绕自己的政治风波已然过去。
⑤第四句"天容海色''一句借雨后天空和海水的清澈来比喻自己光风霁月的人格。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错误。尾联说“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
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没有
体现北归的兴奋之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理解纪啊的评论,其实就是强调该诗前四句主要运用“比”的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通俗点说就
是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指夜深时分,表面上说渡海
时间“欲三更”,实际上是以“参横斗转''比喻自己人生黑暗即将过去;“苦雨终风也解晴“,"苦雨"比喻人生
的凄风苦雨,即自己长期以来所受到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指天气转好,也比喻种种迫害终将结束。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
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
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
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
前四句借景为喻,运用“比”的手法而不露“比”的痕迹。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
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
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
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
作者内心的忧愁。
8.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诗人寂寞的原因。
【答案】7.D
8.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入、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
的思念,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这让作者倍感寂
寞。②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
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③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
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这里的,霜露,马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郊
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写人、灯、月,渲染出
杭州元宵节明月如霜,人如画,笙管悠扬,罗帐芬芳,灯火辉煌的热闹与繁华的景象;“寂寞山城人老
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写词人自觉密州的元宵节凄清,山城
寂寞,箫鼓粗犷,灯火稀疏,暗云野,呈现一派荒凉萧条的景象,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用对比手法描
写了两地迥然不同的元宵节,就像两幅相互映衬的节令风俗画。所以,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这让作
者倍感寂寞。
“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苏轼于熙宁七年由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十一月到任,这首词
即作于次年的元宵节。杭州是繁华的都市,密州是荒凉的山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作
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的失意让他觉得寂寞。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意思是打着鼓,吹着箫,乐声粗犷,到农村举行社祭,祈求吉祥。比起自身遭
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担忧。所
以,作者这种心怀百姓,对密州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让他感到寂寞。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①
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②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③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注】①本词作于嘉裕七年(1062年),作者时任凤翔府签判,与监承事张元康交好。②皂貂:黑貂制成
的袍服。③靴刀:置于靴中的短刀。下级迎接上级时全副武装,以表礼仪的隆重。④风流:传为美谈的
事;膝上王文度:指父亲宠爱儿子,《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
上”。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下本词送别回故乡秦州看望妻儿的好友张元康,以表达对他的不舍与祝福。
B.上片开头两句直接扣题,不仅点明张元康“省亲”的缘由,还交代“省亲”的去向。
C.,,白马,“,皂貂,,留不住回家心切的张元康,而别后回望则传达出朋友分离的伤感。
D.下片想象张元康到家时的情形,集中描写“花似雨”“絮初飞”"夹路迎''三个场景。
10.词作结尾运用“膝上王文度”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9.A
10.①照应题目中的“省亲”和上片开头的“情几许”;②生动形象地展现亲人相见的动人场景:③凸显J'张
元康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看望妻儿”错误,“送张元康省亲秦州",“省亲”指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
故选Ao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谁能比得上王文度被父亲搂抱着坐在膝上这样的美事呢。即张氏到家后,出
现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呼应标题中的“省亲”,与开头对照,叫人喊
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
让人们仿佛看到r张氏父子那种天伦之乐趣感动众乡亲的场面。这是不同寻常的父子关系,而且集典型
化了的中国传统人伦美的血统关系。
用王文度借喻张元康,表现了张氏父子的深挚关系。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次韵王巩①
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②。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元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王巩,苏轼的诗友。字定国,北宋诗人、画家。②
青州从事,《世说新语》载,晋朝桓公手下有个主簿,每有酒时,桓公总要叫他先品尝。他称好酒为“青
州从事③最后两句反用唐郑谷《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意。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是按照别人诗的原韵和诗,这首诗是苏轼在九九重阳日与诗友王巩的和答。
B.“醉”“欲眠”“罢休”等词语表明诗人和友人开怀畅饮,也表明了重阳相聚的欢愉兴致。
C.颔联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自嘲平添白发,青春不再,同时也夸赞了友人的诗歌才华。
D.颈联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老子’'指自己,劝友人和自己一起登楼赏秋。
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U.C
12.①意为我们相逢相聚不用急着回去,重阳节后菊花就会枯萎,蝴蝶无花可依,也会不禁犯愁。②表
达了诗人面对重阳节的秋色,尽管青春不再,但也要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秋色。③也隐含了自己年华逝去
(或不被重用)的惆怅,暗示自己就如同那过时的菊花一样。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颔联“三千丈”"一百筹''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比拟的手法。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现在我们相遇得很匆忙,用不着急着分开,重阳节后菊花逐渐萎谢,连蝴蝶也要发
愁了。
诗写登高赏菊,把酒赋诗,难得一聚,酒喝醉J'也要多看一会儿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因为今日黄
花盛开,明日黄花凋零,时光不再,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相逢不用忙归去”,诗人说:我们相逢相聚不
用急着回去。表达了诗人面对重阳节的秋色,尽管青春不再,但也要享受这难得的秋色。
诗人赋蝴蝶以人情。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眼见菊花重阳节后也将憔悴无花可依,不禁
犯愁。蝶愁实际是人愁,蝶都知愁人更愁。苏轼咏叹“明R黄花”,隐含了自己年华逝去(或不被重用)的
惆怅,,后一句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那过时的菊花一样。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1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
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4.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3.A
14.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
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
余生,此地并非“幽僻而苍凉”;另外,诗歌第三、四句并未写景。
故选Ao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
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
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
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侄安节远来夜坐①
苏轼
南来不觉岁峥喋,坐拨寒灰听雨声。
遮眼文书元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
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跑已半生。
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桀气
【注】①安节是作者的堂侄,这首诗于元丰四年写于黄州。②韩愈曾作《短灯集歌》,感慨世事炎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远来的侄子雨夜闲谈的情景。“峥噪”二字,本是形容山势的高耸、险峻,这里指
年岁的顶点、寒气的深重。
B.“坐拨寒灰听雨声”,枯坐室内,拨弄着带着丝丝寒气的炉灰,听着窗外疏疏作响的雨声,一种孤寂、
箫冷的氛围被渲染开来。
C.“遮眼文书”用药山惟俨禅师看经“我只图遮眼”语意,文书堆积案头,无心批阅,写出了自己的萧闲之
状。
D.“伴人灯火亦多情”,灯火如此多情,和“我”相依相伴,烘托出作者的内心所感受到的温暧,也为他带
来了慰藉。
16.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在黄州的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请结合本诗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答案】15.D
16.①苏轼被贬黄州,“心似已灰之木”,说明他备受打击,心如死灰,充满了凄凉和无奈;
②“坐拨寒灰”,一个动作细节展现出其内心的百无聊赖,文书遮眼,无心翻阅,可见其失意和落寞;
③“嗟予潦倒无归日”,直抒胸臆,嗟叹自己潦倒失意,归日无期,备受煎熬马折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烘托出作者的内心所感受到的温暖,也为他带来了慰藉”错误,但根据下联“嗟予潦倒无归II,今汝蹉
花已半生”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内心失落,生活潦倒,而且归日无期,壮志难酬,并且在尾联借用韩
愈的典故,感慨世事炎凉,因此,灯火多情,和“我”相伴,是用来反衬自己的孤寂和人世的无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旧时文人的人生理想,幼有壮志的苏轼因作诗讽谏朝廷,元丰三年被贬
黄州,官职低微,没有实权不说,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南来不觉岁峥蝶”,岁末严冬,应该是一家
人围炉取暖,而诗人却谪居黄州,清冷异常。人生道路的坎坷,政治上的失意,抑郁苦闷袭上心头,看
不到人生的前途,不能不产生消极悲观思想,“心似已灰之木”,说明他备受政治打击,心如死灰,内心充
满了凄凉和无奈;
②苏轼被贬黄州,官职低微,没有实权,没有地方施展才华,“坐拨寒灰”,作者在严寒的夜晚枯坐室内,
拨弄着带着丝丝寒气的炉灰,可见其贬居生活的寒寂凄冷,“拨”,一个动作细节展现出其内心的百无聊
赖,“听雨声''更增其抑郁愁苦,文书堆积案头,因为内心的无望,所以无心翻阅,可见其失意和落寞:
③“嗟予潦倒无典日”,直抒胸臆,嗟叹自己遭受打击、排挤,潦倒半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归家、回朝,
感叹自己空有经世致用之志,内心备受煎熬与折磨。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①
苏轼
白衣送酒舞渊明②,急扫风轩洗破觥。
岂意青州六从事③,化为乌有一先生。
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
南海使君今北海④,定分百株⑤饷春耕。
【注】①陈师道《谈丛》载:“东坡居惠,广守(指章质夫,知广州,广州古有南海之称)月馈酒六壶,
吏尝跌而亡之,坡以诗谢。”②白衣送酒舞渊明:晋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陶渊明在重阳节没有酒喝,
在宅边菊丛中坐,望见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人送酒来,即便畅饮而后归家。③青州六从事:指六壶酒。
④北海:指孔融,因其曾任北海相,故人称孔北海。⑤植(ke):古代盛酒的器具。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质夫送酒给诗人,虽酒亡不至,诗人仍回诗答谢,足见两人友谊深厚。
B.“青州”与“乌有”本不相对,却借“青”与“乌”为色彩对,极为巧妙。
C.颈联的“空”字,表达诗人有蟹无酒、赏菊没有美酒助兴的烦闷心情。
D.诗歌具有小说般的结构,用典精当,显示出诗人的旷达性格和超人智慧。
18.此诗是“戏作”,表现了苏轼的幽默诙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①首联以夸张手法写了一个为盼酒至而手舞足蹈,急忙洒扫庭除,洗好杯盏的嗜酒者形象。幽默诙
谐。②颔联运用夸张拟人手法,把瓶破酒洒这一戏剧性小事写得趣味横生。③颈联自嘲,左手有蟹,右
手无酒,只得绕篱嗅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④尾联写章质夫会像当年北海太守孔融一样好客,在春耕
之时还会送美酒给我。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调酒师考试的责任与挑战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卫生材料纸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单面打印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十八烷基三甲基碘化铵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动脉硬化测定仪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刚性防水抗渗堵漏材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内置背景片照相机连闪光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关节蹄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国家电网电气技术要求试题及答案
- 色彩疗法灯光设备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Unit 2 Go for it!Understanding ideas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地理 含解析
- 【+初中语文+】《山地回忆》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5-2030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四五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一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 (一)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含官方答案)
-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一-国开-参考资料
- 2024年员工知识产权与保密协议范本: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实务3篇
- JGJ46-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GB 17790-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安装规范
- 员工入职确认单
- 土地评估剩余法测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