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_第1页
【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_第2页
【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_第3页
【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_第4页
【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8237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256300.1.1国外研究现状 125456(1)韧性概念研究 113178(2)韧性城市研究 22827(3)社区韧性及韧性社区研究 2225900.1.2国内研究现状 313345(1)韧性城市研究 322639(2)社区韧性及韧性社区研究 431826(3)韧性治理研究 5297470.1.3研究评述 6国外研究现状(1)韧性概念研究“韧性”一词源自拉丁语“resilio”,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学和力学。自提出以来,韧性概念先后延伸至生态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领域,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的三个阶段。加拿大生态学家C.S.Holling将其定义为系统在应用干扰或施加影响后恢复稳定和平衡状态的能力,1973年,韧性概念被引入到生态学领域,C.S.Holling在《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一书中将生态韧性描述为“系统所拥有的应对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维持其主要结构和功能运转的能力”[参考文献[1]HollingC.S.ResilienceandStabilityofEcologicalSystems[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73(4):1-23.],认为“韧性应该包含系统在改变自身结构之前能够吸收的扰动幅度。”参考文献[1]HollingC.S.ResilienceandStabilityofEcologicalSystems[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73(4):1-23.[2]HollingC.S.EngineeringResilienceversusEcologicalResilience:EngineeringWithinEcologicalConstraints[M].NationalAcademicsPress,1996.(2)韧性城市研究20世纪90年代,“韧性城市”概念开始出现,韧性城市联盟认为韧性城市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梅罗(2016)研究指出,“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及其所有组成的社会-生态和社会技术网络跨时空尺度的能力,在面对干扰的情况下,保持或迅速恢复到期望的功能,以适应变化及快速转换当前限制或未来适应能力的系统。”[[3][3]MeerowS.,NewellJ.P.,StultsM.Definingurbanresilience:Areview[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6(147):38-49.(3)社区韧性及韧性社区研究20世纪末,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冲击频发、社区文化缺失,社会治理形势严峻,有关韧性社区及社区韧性的研究被提上议程。有学者关注韧性社区建设,Tobin和D.S.Mileti等学者在社区规划和发展层面上探索如何建设“韧性的社区”,随后,Tobin(1999)首次定义“韧性社区”,认为有韧性的社区能够通过结构化组织最小化灾害影响,同时凭借社会经济资源迅速恢复平衡状态。还有学者关注社区韧性的多维解读,PloughA.等(2013)从能力视角出发将社区韧性视作是“物质社区包容性、社区倡导力和社区胜任力”[[4]PloughA.,FieldingJ.[4]PloughA.,FieldingJ.E.,ChandraA.,etal.BuildingCommunityDisasterResilience:PerspectivesFromaLargeUrbanCountyDepartmentofPublicHealth[J].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2013,103(7):1190-1197.综上所述,多数学者认为社区韧性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①稳定性。MastenA.S.(1999)、PfefferbaumB.J.(2007)认为社区韧性是指有效抵抗灾害冲击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稳定的能力;Geis(2000)强调韧性社区的稳定能力,能够维持单一稳态。②复原性。以PatonD.和JohnstonD.(2001)为代表的学者关注社区灾后恢复社区功能和秩序的能力与速度,着重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社区内部与外部系统的交互联动。③适应性。ChandraA.和Lopez-marreroT.(2011)等指出,社区韧性还包括能够从逆境中恢复并有效预防类似冲击的能力,善于发现和利用逆境中的成长机会进行知识更新和创新性调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开始探索社区韧性的影响指标和评估模型。在指标构建层面,Tobin指出,人口结构、男女差异、收入结构、收入结构、政治背景和社会资本是影响社区抵抗灾害的主要因素;PatonD.从社会心理学出发,提出年龄、问题解决能力、社区从属感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等社区抗逆力的预测变量。此外,从韧性内涵出发,影响指标可以划分为能力、过程和目标三个维度。能力评估包括社区构成要素、资本或韧性类型三种,如BRIC、CDRI、地方化的灾害韧性指数等;过程评估关注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指标;目标评估主要针对社区准备、吸收、恢复和适应四个阶段的表现。在模型构建层面,最具代表性的是Norris的压力抵抗与韧性模型、Cutter的实地灾害韧性模型及Okada的生命系统模型,NorrisF.H.强调灾前社区具有的功能水平对灾害的抵抗能力,CutterS.L.强调社区韧性的动态变化特点与社区的应对过程,OkadaN.强调社区的功能水平是构建韧性社区的基础[[5][5]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4):60-66.国外关于社区韧性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力提升、过程提升和目标提升三个层面。在能力提升方面,Bajayo(2010)提出通过社会、自然、经济、建成环境促进社会资本提升、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6]Bajayo.CommunityResilience:ALiteratureReviewandPublicHealthPlanningframework[M].LaTrobeUniversity,2010.];MagsinoS.L.(2009)提出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提升社区韧性。在过程提升方面,Visman(2014)提出通过接触、理解、合理应用分阶段提升社区韧性;Pfefferbaum[6]Bajayo.CommunityResilience:ALiteratureReviewandPublicHealthPlanningframework[M].LaTrobeUniversity,2010.[7]PfefferbaumR.L.,PfefferbaumB.,VanHornR.L.,etal.TheCommunitiesAdvancingResilienceToolkit(CART):AnInterventiontoBuildCommunityResiliencetoDisasters[J].JournalofPublicHealthManagementandPractice,2013,19(3):250-258.国内研究现状(1)韧性城市研究国内的韧性研究起步较晚,韧性概念在2000年后才被引进,这一时期的研究仅限于生物科学和建筑工程领域,随后,韧性概念逐渐扩展至城市和社区研究层面。起初多以韧性城市为出发点进行韧性研究,关于韧性城市的内涵和概念,翟国方等(2018)指出,“城市韧性就是对各类扰动与灾害的抵抗力与灾后迅速的恢复力以及通过不断适应来提升城市对未来不确定灾害的防护能力”[[8]翟国方,邹亮,马东辉等.城市如何韧性[J].城市规划,2018,42(02):42-46.][8]翟国方,邹亮,马东辉等.城市如何韧性[J].城市规划,2018,42(02):42-46.(2)社区韧性及韧性社区研究近年来,有关社区韧性及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逐渐兴起,但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部分学者明确界定了韧性社区的内涵,吴小林(2018)等认为“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9]吴晓林,谢伊云.[9]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8(3):87-92.[10]王世福,黎子铭.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J].规划师,2020,36(6):112-115.在实践中,国内韧性社区建设面临多重困境,廖茂林(2018)等结合中国韧性社区建设实践,指出其中问题:“缺乏以人为本理念,重硬件、轻软件,缺乏社区营造、社会参与机制的创新,未能体现韧性理论和“系统性”思维,未能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民众参与等方面,缺乏战略性的、可持续的规划”[[11][11]廖茂林,苏杨,李菲菲.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8(4):57-62.社区韧性提升策略研究是将韧性理论应用于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学者从理论层面切入,周霞(2019)等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韧性社区的特征和资源系统,从设施、技术、经济、成员资源和社会资本五类韧性资源的建构与整合入手,探索雄安新区城市社区韧性提升策略;王世福(2020)等借鉴国际健康城市的理念,结合社区营造理论,从硬件建设、服务资源和治理能力层面指引韧性社区营造。部分学者从韧性社区实践的最终目的出发,探寻具体的目标实现路径。吴小林(2018)等将韧性社区与城市公共安全相结合,提出整合社区要素、建立自我增强机制及输入输出机制等措施,以推动韧性社区的本土化构建;颜德如(2020)基于对社区应急治理体制的问题剖析,强调应着力强化社区的冗余性和抗逆力、自组织力、智能化精细化、属地责任、自治力和内生动能,从而推动应急治理体系现代化;马超(2020)等关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提出通过灾害评估、智慧收缩、财政支持及设立救灾中心等方式增强社区韧性。(3)韧性治理研究国内有关韧性治理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一方面关注韧性治理的价值分析,例如:赵玉丽(2020)认为中国国家治理韧性源于韧性治理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官员选拔机制及公共决策体制等制度优势[[12]赵玉丽.中国国家治理“韧性”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12]赵玉丽.中国国家治理“韧性”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理论月刊,2020(05):37-47.[13]朱正威,刘莹莹.韧性治理:风险与应急管理的新路径[J].行政论坛,2020(5):81-87.研究评述国外对韧性概念的研究从物理学领域过渡至生态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进韧性三个阶段,并从能力和时间维度针对韧性内涵作了相应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韧性的基本结构和要素。20世纪末期,韧性概念渗透至城市和社区层面,关于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的研究成为焦点,主要集中在韧性内涵、韧性评估和韧性提升等方面。短短几十年里,韧性概念获得了多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从韧性概念的界定到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建设,国外学者全方位地探索韧性的功能和价值。在西方,韧性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和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国内学者对韧性治理的研究更符合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