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3/2A/wKhkGWXwA8eALbwFAAJeCshXe1Y759.jpg)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3/2A/wKhkGWXwA8eALbwFAAJeCshXe1Y7592.jpg)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3/2A/wKhkGWXwA8eALbwFAAJeCshXe1Y7593.jpg)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3/2A/wKhkGWXwA8eALbwFAAJeCshXe1Y7594.jpg)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3/2A/wKhkGWXwA8eALbwFAAJeCshXe1Y75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47分)
1.(2023六下·西乡月考)看注音写词语。
sīkōngjiànguànsōujíbùkěsīyìqiūyǐn
Iǐngyùchīlúnkǒngbùxīshuài
2.(2023六下·西乡月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爸爸用图钉(dìngdīng)把年画钉(dingdIng)在了墙上。
(2)小明屏(bǐngpíng)息凝神地盯着电视屏(bǐngpíng)幕,他完全沉浸在精彩的动画节目里了。
3.(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弈(yì,下棋)秋,通国之善(擅长,善于)弈者也。
B.使(shǐ,假如)弈秋诲(huì,教导)二人弈。
C.日初出沧(ch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tāng,热水)。
D.孰(shóu,谁)为汝(你)多知乎?
4.(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选项中与“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意思一样的是()
A.赴汤蹈火B.四菜一汤C.汤药D.小汤山
5.(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走马观花(奔跑)B.不以为然(正确)
C.赴汤蹈火(热水)D.过犹不及(及格)
6.(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孰/为汝/多知乎?D.通国/之/善弈者/也。
7.(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類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B.明代楷书书法家首推赵孟,《三门记》是其代表作之一。
C.赵孟的楷书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D.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8.(2023六下·西乡月考)判断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填序号.
①表示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②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③表示特殊含义。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2)科学家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普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
(4)你真是太“聪明”了,坐在这里等真理自动出现。
9.(2023六下·西乡月考)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上空。
(1)先将词语补充完整。
追求见知不舍
俱下走马峭壁
(2)我们要学会从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最后找到真理。
(3)上面词语中的是“麻木不仁”的反义词。
(4)上面词语中可以用来形容科学精神的是:。
10.(2023六下·西乡月考)句子练习。
(1)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写出相应的文言文句子)
(2)爱花的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缩句)
(3)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改为直接引用句)
(4)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修改病句)
(5)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你能发现真理。(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11.(2023六下·西乡月考)课文内容回顾。
(1)《学弈》选自于《》,题目意思是;文中表示一个人专心听讲的句子是“。表明两个人学习结果不一一样的句子是“。”
(2)“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这句话可以用《周易》中的“穷则变,,”来解读;中国的先人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改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不能停止,要“有日新,,又日新”。
(3)我的书法是爸爸教的,爸爸看到我写的字比他的好看,不禁引用《荀子》中的语句赞叹道:”“
12.(2023六下·西乡月考)根据情境填上空。
学完本单元的内容,我校六年级(1)班就“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举行了?场辩论赛。
正方辩词:我方的观点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能吃到“超级稻”,,住高楼大厦,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的功劳。
反方辩词:我方认为。现代科技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舒适与便利,但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等,无不侵害着我们美丽的家园。
辩论场面十分激烈,不禁让人想到了“唇枪舌剑、”等成语。
二、阅读与理解(23分)
(2023六下·西乡月考)语段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_____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_____,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3.在横线上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4.最后把“?”拉直变成“!”句子中的“?”指的是,“!”指的是。
15.你怎么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
16.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通过;和这三个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
17.这段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启示呢?请写下来。
(2023六下·西乡月考)文言文阅读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取,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解释]①荆:指楚国。②谏:劝阻。③舍人:侍从。④三旦:三天早晨。⑤委身:曲身。⑥傍:同“旁”。⑦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⑧患:忧患、灾祸。
18.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9.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
A.习惯早晨锻炼。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D.引起吴王注意。
20.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蝉←←←人
21.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习作练习。(30分)
23.(2023六下·西乡月考)科技在飞速发展,在你的想象中,科学技术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不可思议的变化?又会使我们有怎样奇特的经历?请你放飞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注意想象要大胆而合理,故事要具体生动,引人入胜。500字左右。(稿纸自备)
解析解答部分
1.司空见惯;搜集;不可思议;蚯蚓;领域;齿轮;恐怖;蟋蟀
拼音;词形
书写时注意,“司空见惯”的“惯”是左右结构,偏旁是:“忄”,不要写成“贯”;“搜集”的“搜”是左右结构,偏旁是:“扌”,不要写成“及”;“不可思议”的“议”部首是:讠,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义”;“蚯蚓”的偏旁都是:虫,都是左右结构;“领域”都是左右结构,“域”的偏旁是:土;“齿轮”注意“轮”不要写成“论”;“恐怖”不要写成“孔布”;“蟋蟀”的偏旁都是:虫,都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悉率”。
故解析为:司空见惯、搜集、不可思议、蚯蚓、领域、齿轮、恐怖、蟋蟀
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1)dīng;dìng
(2)bǐng;píng
拼音
(1)钉:[dīng]钉子。[dìng]把钉子或楔子打进他物,用钉子等把东西固定起来。结合语境应依次选择读音“dīng、dìng"。
(2)屏:读bǐng时,是抑止(呼吸))的意思。读píng时,是遮挡的意思。结合语境应依次选择读音“bǐng、píng。”
故解析为:(1)dīng、dìng;(2)bǐng、píng
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3.A
拼音;字形;字义
A.正确。
B.有误,“使”让的意思。
C.有误,“沧”应读cāng。
D.有误,“孰”应读shú。
故解析为:A
考查了汉字读音、错别字和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实践证明,学生读错音节或读不出音节,多数时候不是因为不会拼,而是他们忘了声母或韵母,或是读错了声母、韵母或声调。
4.A
字义
B、C、D项中“四菜一汤”“汤药”“小汤山”的“汤”是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
A.“赴汤蹈火”中的“汤”指开水。故选A。
故解析为:A
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述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解析。有些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要想学会辨析字义,特别是有多重含义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反复审读加以理解并辨析,以防选错。
5.D
字义
A、B、C正确。
D.不当。“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及:达到。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理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会背、会默写、能理解诗的大意及所表述的主题。
6.C
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A项有误,应改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C项正确;
B项有误,应改为“日初出/大如车盖。”
D项有误,应改为“通国/之/善弈者也”。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解析即可。
7.B
文学文化常识
赵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然其行书书法其实更胜其楷书。大字楷书碑铭《三门记》是一篇碑文的墨本,由元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赵孟頫是元朝书坛的教化主,对明清书风产生深远影响。赵写大楷起笔不藏锋,多顺锋直写,因为笔势连贯,笔画间有承接的映带,增添了生动的笔意。故选B。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回答时,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回答正确。
8.(1)②
(2)③
(3)①
(4)③
标点符号
(1)“不许动”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和音译词。
(2)科学家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3)“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
(4)“聪明”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故解析为:(1)②;(2)③;(3)①;(4)③
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标点的掌握,学生应注意各个标点符号的运用,熟能生巧。
9.(1)根;源;微;著;依;依;声;泪;观;花;悬;崖
(2)追根求源
(3)依依不舍
(4)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成语
(1)“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书写时注意“微、著、俱、崖”等字的写法。
(2)“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结合句义,由“不断解决问题”“最后找到真理”可知,选:追根求源;
(3)“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故选:依依不舍;
(4)“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追根求源、见微知著”是用来形容科学精神。
故解析为:(1)根、源、微、著、依、依、声、泪、观、花、悬、崖;(2)追根求源;(3)依依不舍;(4)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本题考查成语补充与使用。平时要多积累,将成语作为故事来读,增加趣味性。
10.(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他摘下紫罗兰插入烧瓶中。
(3)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4)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受到很大教育。
(5)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你就能发现真理。
修改病句;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句式衔接;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词意:(并非所有词)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意思是:因为是他的智力比别人差一些的原因吗?说道:并不是这个意思。
(2)考查缩句。去掉修饰语:“爱花的”“几朵”“一个盛水的”,即可。
(3)间接引用改为直接引用,则须把给句子在合适的位置加上冒号、双引号。把“,”改为:”,“。”改为。”即可。
(4)搭配不当,把“使”删除,即: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受到很大教育。
(5)分析题干可知,分句之间表示条件关系,用“只要……就……”衔接即可。
故解析为:(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他摘下紫罗兰插入烧瓶中。(3)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4)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受到很大教育。(5)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你就能发现真理。
此题考查了缩句、句式转换、句式衔接与修改病句。平常多加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1.(1)孟子·告子上;学习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变则通;通则久;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日日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课文内容理解;格言/名言
(1)“学弈”的意思:学习下棋。“弈”指的是下棋。《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本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于《淮南子》。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故解析为:(1)孟子·告子上;学习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变则通;通则久;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日日新;(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本题考查了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干留传千古。
12.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乘坐高铁;科技发展弊大于利;针锋相对
语言表述
围绕“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展开。注意言之有理即可,认真组织语言。
故解析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乘坐高铁、科技发展弊大于利、针锋相对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辩论能力。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辩论的特点是人员的双边性,辩论观点的对立性,论证的严密性,追求真理的目的性。辩论能开阔学生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述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让辩者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发散思维。
13.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14.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
15.含义是说,要想发现真理,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洗澡水的漩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17.启示我们要想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语段阅读
考查了语段阅读。要做好语段阅读,就必须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注意理清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13.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符合语境。锲而不舍:有恒心,坚持不懈;符合语境。
故解析为: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14.结合题干内容,由“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见微知著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可知“”是指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由“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可知,“!“是指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
故解析为:“”是指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是指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解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故解析为:含义是说,要想发现真理,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16.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方法的理解,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举例论证。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可知,是这篇课文的论点。
故解析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洗澡水的漩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17.根据课文内容,由课文内容,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故解析为:启示我们要想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18.①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19.D
20.螳螂;黄雀
21.B
2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
文言文阅读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阅读时要注意古今异义及阅读习惯的不同。
译文: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18.①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意思是: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子”:你;“何”:为什么。“沾衣”:衣服都被露水打湿。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意思是: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务”:力求;“欲”:想要。“利”:利益。“患”:祸患。
故解析为:①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②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19.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由文中:“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借此机会来进谏。
故解析为:D
20.根据题干内容,由“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可知,解析为:螳螂、黄雀。
故解析为:螳螂、黄雀
21.A.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比喻事情发生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补救。B.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C.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D.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D项指做事情缺乏时机,与前三个选项不同类。
故解析为:D
22.“螳螂捕蝉”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螳螂正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今指人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和后果。
故解析为: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
23.电脑住宅电脑住宅在二十四世纪已经是非常普遍,电脑住宅有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传感器,二是传送中心,三是休息系统。现在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吧。
传感器:可以感应整座电脑住宅的动静,并可以把动静记录下来。门口还安装了特殊的传感器,如果要进入电脑住宅的话,就要穿上特制的鞋子,不然传感器会通过网络报警,所以电脑住宅可以保证人们的安全。
传送中心可以把传感器收到的信息存储起来,包括进入电脑住宅里的人所穿的鞋子中的信息及其它入侵者等等信息,进行登记分析。
休息系统:在客厅里,有一个开关,一旦开了,就会将所有的灯全关起来,门窗也会自动关闭,空调系统会将风力减弱;防盗门会警备起来。当然这一切将持续到这一天结束。
在未来的二十四世纪,电脑住宅一定会普及全地球!
想象作文
本题考查习作能力。这篇习作要求写一篇科幻故事。完成本篇习作,首先要以现实为基础,思考现实中的哪种科学技术是你感兴趣的,或是哪种科学技术是你渴望它去更新,变化,发展的,从而确定选材。在此基础上,对所选素材进行充分,大胆且合理的想象。这里的“合理”要建立在对现实中的科学技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实践调查或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基础素材的组织后,要将这个想象融进一个你或他人的经历中,使科学技术不可思议的变化生动地体现在人物的经历中,注意细节描写,如果涉及专业术语要慎重使用。写完后,多读几遍自己的文章,与现实中的科学技术进行一个比较和联系,使这篇科幻作文做到想象丰富,大胆、合理,且有具体情节,体现出“科幻”的主题。
此题考查了自拟题目。以“电脑住宅”为题,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工作特点,展现出来独特的优点,是难得的一篇佳作。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47分)
1.(2023六下·西乡月考)看注音写词语。
sīkōngjiànguànsōujíbùkěsīyìqiūyǐn
Iǐngyùchīlúnkǒngbùxīshuài
司空见惯;搜集;不可思议;蚯蚓;领域;齿轮;恐怖;蟋蟀
拼音;词形
书写时注意,“司空见惯”的“惯”是左右结构,偏旁是:“忄”,不要写成“贯”;“搜集”的“搜”是左右结构,偏旁是:“扌”,不要写成“及”;“不可思议”的“议”部首是:讠,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义”;“蚯蚓”的偏旁都是:虫,都是左右结构;“领域”都是左右结构,“域”的偏旁是:土;“齿轮”注意“轮”不要写成“论”;“恐怖”不要写成“孔布”;“蟋蟀”的偏旁都是:虫,都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悉率”。
故解析为:司空见惯、搜集、不可思议、蚯蚓、领域、齿轮、恐怖、蟋蟀
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2023六下·西乡月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爸爸用图钉(dìngdīng)把年画钉(dingdIng)在了墙上。
(2)小明屏(bǐngpíng)息凝神地盯着电视屏(bǐngpíng)幕,他完全沉浸在精彩的动画节目里了。
(1)dīng;dìng
(2)bǐng;píng
拼音
(1)钉:[dīng]钉子。[dìng]把钉子或楔子打进他物,用钉子等把东西固定起来。结合语境应依次选择读音“dīng、dìng"。
(2)屏:读bǐng时,是抑止(呼吸))的意思。读píng时,是遮挡的意思。结合语境应依次选择读音“bǐng、píng。”
故解析为:(1)dīng、dìng;(2)bǐng、píng
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3.(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弈(yì,下棋)秋,通国之善(擅长,善于)弈者也。
B.使(shǐ,假如)弈秋诲(huì,教导)二人弈。
C.日初出沧(ch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tāng,热水)。
D.孰(shóu,谁)为汝(你)多知乎?
A
拼音;字形;字义
A.正确。
B.有误,“使”让的意思。
C.有误,“沧”应读cāng。
D.有误,“孰”应读shú。
故解析为:A
考查了汉字读音、错别字和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实践证明,学生读错音节或读不出音节,多数时候不是因为不会拼,而是他们忘了声母或韵母,或是读错了声母、韵母或声调。
4.(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选项中与“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意思一样的是()
A.赴汤蹈火B.四菜一汤C.汤药D.小汤山
A
字义
B、C、D项中“四菜一汤”“汤药”“小汤山”的“汤”是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
A.“赴汤蹈火”中的“汤”指开水。故选A。
故解析为:A
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述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解析。有些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要想学会辨析字义,特别是有多重含义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反复审读加以理解并辨析,以防选错。
5.(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走马观花(奔跑)B.不以为然(正确)
C.赴汤蹈火(热水)D.过犹不及(及格)
D
字义
A、B、C正确。
D.不当。“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及:达到。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理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会背、会默写、能理解诗的大意及所表述的主题。
6.(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孰/为汝/多知乎?D.通国/之/善弈者/也。
C
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A项有误,应改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C项正确;
B项有误,应改为“日初出/大如车盖。”
D项有误,应改为“通国/之/善弈者也”。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解析即可。
7.(2023六下·西乡月考)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類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B.明代楷书书法家首推赵孟,《三门记》是其代表作之一。
C.赵孟的楷书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D.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
文学文化常识
赵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然其行书书法其实更胜其楷书。大字楷书碑铭《三门记》是一篇碑文的墨本,由元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赵孟頫是元朝书坛的教化主,对明清书风产生深远影响。赵写大楷起笔不藏锋,多顺锋直写,因为笔势连贯,笔画间有承接的映带,增添了生动的笔意。故选B。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回答时,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回答正确。
8.(2023六下·西乡月考)判断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填序号.
①表示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②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③表示特殊含义。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2)科学家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普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
(4)你真是太“聪明”了,坐在这里等真理自动出现。
(1)②
(2)③
(3)①
(4)③
标点符号
(1)“不许动”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和音译词。
(2)科学家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3)“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
(4)“聪明”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故解析为:(1)②;(2)③;(3)①;(4)③
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标点的掌握,学生应注意各个标点符号的运用,熟能生巧。
9.(2023六下·西乡月考)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上空。
(1)先将词语补充完整。
追求见知不舍
俱下走马峭壁
(2)我们要学会从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最后找到真理。
(3)上面词语中的是“麻木不仁”的反义词。
(4)上面词语中可以用来形容科学精神的是:。
(1)根;源;微;著;依;依;声;泪;观;花;悬;崖
(2)追根求源
(3)依依不舍
(4)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成语
(1)“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书写时注意“微、著、俱、崖”等字的写法。
(2)“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结合句义,由“不断解决问题”“最后找到真理”可知,选:追根求源;
(3)“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故选:依依不舍;
(4)“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追根求源、见微知著”是用来形容科学精神。
故解析为:(1)根、源、微、著、依、依、声、泪、观、花、悬、崖;(2)追根求源;(3)依依不舍;(4)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本题考查成语补充与使用。平时要多积累,将成语作为故事来读,增加趣味性。
10.(2023六下·西乡月考)句子练习。
(1)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写出相应的文言文句子)
(2)爱花的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缩句)
(3)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改为直接引用句)
(4)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修改病句)
(5)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你能发现真理。(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他摘下紫罗兰插入烧瓶中。
(3)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4)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受到很大教育。
(5)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你就能发现真理。
修改病句;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句式衔接;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词意:(并非所有词)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意思是:因为是他的智力比别人差一些的原因吗?说道:并不是这个意思。
(2)考查缩句。去掉修饰语:“爱花的”“几朵”“一个盛水的”,即可。
(3)间接引用改为直接引用,则须把给句子在合适的位置加上冒号、双引号。把“,”改为:”,“。”改为。”即可。
(4)搭配不当,把“使”删除,即: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受到很大教育。
(5)分析题干可知,分句之间表示条件关系,用“只要……就……”衔接即可。
故解析为:(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他摘下紫罗兰插入烧瓶中。(3)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4)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受到很大教育。(5)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你就能发现真理。
此题考查了缩句、句式转换、句式衔接与修改病句。平常多加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1.(2023六下·西乡月考)课文内容回顾。
(1)《学弈》选自于《》,题目意思是;文中表示一个人专心听讲的句子是“。表明两个人学习结果不一一样的句子是“。”
(2)“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这句话可以用《周易》中的“穷则变,,”来解读;中国的先人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改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不能停止,要“有日新,,又日新”。
(3)我的书法是爸爸教的,爸爸看到我写的字比他的好看,不禁引用《荀子》中的语句赞叹道:”“
(1)孟子·告子上;学习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变则通;通则久;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日日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课文内容理解;格言/名言
(1)“学弈”的意思:学习下棋。“弈”指的是下棋。《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本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于《淮南子》。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故解析为:(1)孟子·告子上;学习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变则通;通则久;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日日新;(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本题考查了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干留传千古。
12.(2023六下·西乡月考)根据情境填上空。
学完本单元的内容,我校六年级(1)班就“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举行了?场辩论赛。
正方辩词:我方的观点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能吃到“超级稻”,,住高楼大厦,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的功劳。
反方辩词:我方认为。现代科技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舒适与便利,但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等,无不侵害着我们美丽的家园。
辩论场面十分激烈,不禁让人想到了“唇枪舌剑、”等成语。
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乘坐高铁;科技发展弊大于利;针锋相对
语言表述
围绕“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展开。注意言之有理即可,认真组织语言。
故解析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乘坐高铁、科技发展弊大于利、针锋相对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辩论能力。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辩论的特点是人员的双边性,辩论观点的对立性,论证的严密性,追求真理的目的性。辩论能开阔学生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述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让辩者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发散思维。
二、阅读与理解(23分)
(2023六下·西乡月考)语段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_____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_____,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3.在横线上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4.最后把“?”拉直变成“!”句子中的“?”指的是,“!”指的是。
15.你怎么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
16.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通过;和这三个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
17.这段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启示呢?请写下来。
13.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14.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
15.含义是说,要想发现真理,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洗澡水的漩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17.启示我们要想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语段阅读
考查了语段阅读。要做好语段阅读,就必须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注意理清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13.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符合语境。锲而不舍:有恒心,坚持不懈;符合语境。
故解析为: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14.结合题干内容,由“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见微知著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可知“”是指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由“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可知,“!“是指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
故解析为:“”是指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是指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解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故解析为:含义是说,要想发现真理,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16.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方法的理解,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举例论证。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可知,是这篇课文的论点。
故解析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洗澡水的漩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17.根据课文内容,由课文内容,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故解析为:启示我们要想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探究。
(2023六下·西乡月考)文言文阅读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取,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解释]①荆:指楚国。②谏:劝阻。③舍人:侍从。④三旦:三天早晨。⑤委身:曲身。⑥傍:同“旁”。⑦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⑧患:忧患、灾祸。
18.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9.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
A.习惯早晨锻炼。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D.引起吴王注意。
20.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蝉←←←人
21.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成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购物中心场地租赁与节假日庆典服务合同-@-2
- 2025年度户外墙体广告租赁及效果评估合同
- 2025年度合同运输条款物流绿色包装材料采购合同
- 2025年度户外广告装饰装修工程监理合同
- 2025年度电商虚拟偶像与IP合作开发合同4篇
- 2025年度会议现场安保与应急处理合同
- 2025年度新材料研发合法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黑臭水体整治环境整治施工合同
- 2025年国际快递保险合同示范
- 2025年度高校与体育机构合作办学合同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练习题总汇
- 润滑油知识-液压油
- 2024年江苏省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盘锦市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英语全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 平安产险湖南省商业性鸡蛋价格指数保险条款
- 提高卧床患者踝泵运动的执行率
-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档案
- 初中公寓主任述职报告
- 九年级下册沪教版上海化学5.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课件
- ISO17025经典培训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