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乏以浆;蹋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②。或用葱、姜、枣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③补所阙人。
(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浙江茶纲》,有删改)
[注]①呿,张口。②痷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日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B.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C.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人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D.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已”的“已”指停止,与《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含义相同。
B.鼎是古代的炊器,鼎腹一般为圆形,下有三足,文中是指用来制茶的容器。
C.茶纲指官府通过水陆运输的茶叶。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D.“称是”文中指认为正确、同意对方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汉语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认为“喝”和“吃”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饮茶可以让人们提神醒脑,驱除困倦。
B.陆羽认为一一炉茶最多倒五碗,喝茶要遵循“茶礼”,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
C.李溥趁上奏公事时赞美浙茶,表面是向皇帝推荐好茶,其最终的目的是中饱私囊。
D.沈括叙述了浙茶成为贡茶的历史渊源,同时叙事中也凸显了沈括对浙江茶纲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4分)
(2)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4分)
14.陆羽从哪两方面指出人们在处置“茶”时存在的欠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陕西省韩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已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念日不意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是/
B.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C.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D.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请至于再三”与“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诚不可施于百姓”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C.“每节己以顺人”与“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朕安得闻此言”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非常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唐太宗要求自王公及之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过于豪华就必须停止供应,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魏征认为上有所好,下边必然变本加厉,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国家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的欢乐就会灭亡。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4分)
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会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即乡里。闾指里巷的门,代指里巷、邻里。
B.蔬食,即粗食。文中指以草菜为食。
C.遗像,即遗制。像是法式的意思。
D.奴婢,即女婢,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女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出身世代功勋之家,却折节苦读,想以此驰骋当世,终不得意;晚年放弃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苏轼是方山子的老朋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地勾起了对方山子昔日的回忆。
C.描写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塑造方山子一身豪气的形象,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士,随时预备驰骋于当世。
D.文中对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述了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同时写方山子未尝不是悲己之不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轼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栾城集》)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嘉佑集·权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B.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C.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D.六国之君/虑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县,根据“汉以后出于郡县”可知,郡县制始于汉朝,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时代。
B.山东,山东在古文中常常指的是崤山以东而非现在所说的太行山以东的山东省。
C.“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的“蔽”并不相同。
D.故事,旧事、先例,即先前的事情,古文中常常还有“旧的制度”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将人才分为“智、勇、辩、力”四类,认为这些人需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
B.苏辙读《世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谋臣不懂天下形势、贪图微利、目光短浅。
C.苏辙认为六国本该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抗秦,但事实却是齐、楚、燕、赵四国把韩、魏交给了秦国,自己在东边休息。
D.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又首尾呼应,全文紧紧围绕“弊在赂秦”展开说理,并给北宋朝廷提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14.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态度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①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粟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②,身祇③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④,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
[注]①絜,同“洁”,洗刷。②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③祇(zhǐ),同“只”。④民志不入,民心涣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赵A四B战C之D国E也F其G民H习I兵J伐K之L不M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死,与《与妻书》中“卒不忍独善其身”的“卒”字意思不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字意思相同。
D.丈人,古时对老年男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岳父,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拒绝了乐间的建议,坚持派兵攻打赵国,反被赵国的廉颇打败,大臣栗腹、乐乘也被擒获。
B.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打燕国,燕国只好割地求和。燕王非常痛恨乐间,乐间最终留在了赵国。
C.汉高帝非常看重乐毅,多年后经过原来赵国的属地,打探乐毅的后代,还把乐毅的孙子封为华成君。
D.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他的宗师是河上丈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4分)
(2)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4分)
14.燕王给乐间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解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5分)
译文:
(2)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5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
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乏以浆;蹋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②。或用葱、姜、枣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③补所阙人。
(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浙江茶纲》,有删改)
[注]①呿,张口。②痷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日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B.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C.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人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D.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已”的“已”指停止,与《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中的“已”含义相同。
B.鼎是古代的炊器,鼎腹一般为圆形,下有三足,文中是指用来制茶的容器。
C.茶纲指官府通过水陆运输的茶叶。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D.“称是”文中指认为正确、同意对方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汉语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认为“喝”和“吃”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饮茶可以让人们提神醒脑,驱除困倦。
B.陆羽认为一一炉茶最多倒五碗,喝茶要遵循“茶礼”,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
C.李溥趁上奏公事时赞美浙茶,表面是向皇帝推荐好茶,其最终的目的是中饱私囊。
D.沈括叙述了浙茶成为贡茶的历史渊源,同时叙事中也凸显了沈括对浙江茶纲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4分)
(2)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4分)
14.陆羽从哪两方面指出人们在处置“茶”时存在的欠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10.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原文标点)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
11.D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称是”中“称”应读“chèn”,意为“相称、差不多”,文中“称是”意为“(船上所载的其他货物)与这些清单所列出的货物差不多”,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
12.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错,根据文本一末段“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可知,如果是六个人喝茶,就按五个人行三碗茶,壶中所留茶汤给多出来的那个人,而非按七个人行碗。故选B项。
13.(1)上天哺育万物,都有它最精妙的地方,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事情。(关键点“至”“工”“猎”每点1分,大意1分)
(2)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关键点“奏计”“当途”“纪极”每点1分,大意1分)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至:极,最。工:善于,擅长。猎:此处意为“做事”。(2)奏计:年终向中央奏报所掌地方的财政等情况。当途:朝中当权的大臣。纪极:限度。
14.①人们的煮茶方法不当。②人们对与茶相关的知识知之甚浅(不懂饮茶)。(每点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本一第三段“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可知,认为人们在煮茶时所遵循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根据文本一第四段“人之所工,但猎浅易”可知,人们对与茶相关的知识知之甚浅,后面的内容通过“屋精极”“衣精极”“食与酒皆精极”与“茶有九难”做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
文本一:
禽鸟有翅膀能飞翔,兽类有皮毛能跑动,人开口能说话,这三者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啊!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消解愁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并解除困倦,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步于神农氏,由周公旦做文字记载被大家了解,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晋代的刘琨、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喝茶的习惯)随着时间一天天广泛流传,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到非常盛行(的程度),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家家户户把茶当作饮品。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茶饼。(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作“夹生茶”。有时加葱、姜、枣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有时还要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人们都习惯这么做而不知道改正。
啊!上天哺育万物,都有它最精妙的地方,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事情。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穿的是衣服,衣服做得精美极了;填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是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是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是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是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是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是炙烤不当。捣得太细,成了绿色的粉末,是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是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是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浓郁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缺的那个人。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李溥利用奏事的机会,大肆夸赞浙江茶叶的美味精致,又说:“自来向皇宫进贡的,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茶不曾成为贡品。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他所调度的运茶船)直接从京城大门下的汴水道牵挽到城里,号称“进奉皇帝的茶纲”,有关部门都不敢盘查。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每当发运使入奏茶纲进京,长长的大船遮蔽河面,从泗州连行七日到达京城。我出使淮南时,见有满载着货物准备入汴京的船只,曾设法弄到这些船只的货物单,上面虽写着“两浙笺纸三暖船”,其实所运送的其他贡物或私载的货物,都不亚于簿子上所登记的物品的数量。
陕西省韩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已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念日不意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是/
B.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C.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D.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请至于再三”与“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诚不可施于百姓”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C.“每节己以顺人”与“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朕安得闻此言”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非常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唐太宗要求自王公及之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过于豪华就必须停止供应,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魏征认为上有所好,下边必然变本加厉,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国家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的欢乐就会灭亡。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4分)
10.(3分)C11.(3分)B12.(3分)C
13.(8分)(1)(4分)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如果耗费的东西却超过了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2)(4分)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享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这样,是因为劳苦疲惫。
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会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即乡里。闾指里巷的门,代指里巷、邻里。
B.蔬食,即粗食。文中指以草菜为食。
C.遗像,即遗制。像是法式的意思。
D.奴婢,即女婢,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女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出身世代功勋之家,却折节苦读,想以此驰骋当世,终不得意;晚年放弃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苏轼是方山子的老朋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地勾起了对方山子昔日的回忆。
C.描写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塑造方山子一身豪气的形象,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士,随时预备驰骋于当世。
D.文中对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述了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同时写方山子未尝不是悲己之不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0.B11.D12.C
13.(1)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个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不得重用。(2)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轼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栾城集》)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嘉佑集·权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B.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C.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D.六国之君/虑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县,根据“汉以后出于郡县”可知,郡县制始于汉朝,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时代。
B.山东,山东在古文中常常指的是崤山以东而非现在所说的太行山以东的山东省。
C.“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的“蔽”并不相同。
D.故事,旧事、先例,即先前的事情,古文中常常还有“旧的制度”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将人才分为“智、勇、辩、力”四类,认为这些人需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
B.苏辙读《世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谋臣不懂天下形势、贪图微利、目光短浅。
C.苏辙认为六国本该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抗秦,但事实却是齐、楚、燕、赵四国把韩、魏交给了秦国,自己在东边休息。
D.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又首尾呼应,全文紧紧围绕“弊在赂秦”展开说理,并给北宋朝廷提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14.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态度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10.B11.A12.C
13.(1)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怪”,以……为怪;“以”,凭借;“西向”,向西。)
(2)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为……所”表被动;“劫”,胁迫;“日”和“月”,名词用作状语,“趋”,走向。)
14.①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②苏轼的观点:得才治国、失才灭国。③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助韩、魏抗击秦国。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①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粟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②,身祇③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④,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
[注]①絜,同“洁”,洗刷。②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③祇(zhǐ),同“只”。④民志不入,民心涣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赵A四B战C之D国E也F其G民H习I兵J伐K之L不M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死,与《与妻书》中“卒不忍独善其身”的“卒”字意思不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字意思相同。
D.丈人,古时对老年男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岳父,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拒绝了乐间的建议,坚持派兵攻打赵国,反被赵国的廉颇打败,大臣栗腹、乐乘也被擒获。
B.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打燕国,燕国只好割地求和。燕王非常痛恨乐间,乐间最终留在了赵国。
C.汉高帝非常看重乐毅,多年后经过原来赵国的属地,打探乐毅的后代,还把乐毅的孙子封为华成君。
D.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他的宗师是河上丈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4分)
(2)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4分)
14.燕王给乐间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10.AFJ(原文标点: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字是“并且”的意思)12.B(“燕王非常痛恨乐间”错误,应该是“燕王悔恨没有采用乐间的意见”)
13.(1)(燕王)就给乐间送信说:“殷纣王时,箕子的话不被采纳,他敢冒犯进谏,毫不懈怠,希望纣王听从。”
(2)因此纣王担负上了凶暴的负累,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贤明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忧患已经到头了。
[第(1)小题的关键点:“遗”译为“送、交”;“不用”译为“不被任用”;“冀”译为“希望”。第(2)小题的关键点:“桀”译为“凶暴”;“累”译为“负累”;“尽”译为“尽头、到头”。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①燕王悔恨没有采用乐间不要攻赵的意见,写信想挽回已逃到赵国的乐间。(1分)②燕王写信责备乐间没有像箕子和商容那样犯颜直谏,也责备乐间背燕奔赵的做法。(2分,意思答对即可)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交情断了也不出恶语;忠臣离开国家,不洗刷自己的名声。我即使不才,也多次领受过君子的教诲。恐怕您亲近偏心左右侍从的说法,不察明被疏远的大臣的德行,所以大胆地写信报告您,希望君王留心此事。于是燕王又让乐毅的儿子乐间做昌国君,乐毅也和燕国又往来沟通了,燕国、赵国都让他做客卿。乐毅死在了赵国。
乐间住在燕国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计策,打算攻打赵国,便询问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攻打它是不行的。”燕王喜不听,于是攻打赵国。赵国廉颇还击燕军,在鄗(hào)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擒获了栗腹、乐乘。乐乘,与乐间是同祖。于是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燕国。燕国割让了许多土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悔恨没有采用乐间的意见,乐间已经在赵国,燕王就给乐间送信说:“殷纣王时,箕子的话不被采纳,他敢冒犯进谏,毫不懈怠,希望纣王听从;商容不被重用,自身也被侮辱,仍希望纣王能改变。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自己跑出来,这以后二人才隐退。因此纣王担负上了凶暴的负累,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贤明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忧患已经到头了。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方面,我认为你不该这么做。”
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两个人最终留在赵国。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困燕国,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五年之后,赵孝成王去世。襄王派乐乘代替廉颇的官职。廉颇攻打乐乘,乐乘逃奔,廉颇也逃到魏国。此后十六年秦国灭掉赵国。
二十年之后,汉高帝经过原来赵国的属地,问那里的人:“乐毅有后代吗?”那里的人回答说:“有个乐叔。”汉高帝把乐卿封赐给他,封号称华成君。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乐氏家族还有乐瑕公、乐臣公,他们是在赵国将要被秦国灭掉时逃到齐国高密的。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
太史公说:当初齐人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给燕王的那封信时,都曾不禁放下书信掉下眼泪来。乐臣公钻研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的宗师叫作河上丈人,现在还不清楚河上丈人是哪里人。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解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高校与体育机构合作办学合同
- 修订版施工合同增补合同示例版B版
- 2025年度股权认购与教育培训合作合同:在线教育平台合作
- 2025年度股权并购法律尽职调查与合规审查合同
- 2025年度汽车后市场服务连锁经营合同
- 2025年度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采购合同主要条款与功能扩展
- 二零二五年度猪圈建造与饲料资源循环利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户外拓展活动风险评估与管理合同
- 2025年度车库租赁合同(含车位绿化维护)4篇
- 2025年度人工智能公司股份交易合同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练习题总汇
- 润滑油知识-液压油
- 2024年江苏省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盘锦市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英语全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 平安产险湖南省商业性鸡蛋价格指数保险条款
- 提高卧床患者踝泵运动的执行率
-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档案
- 初中公寓主任述职报告
- 九年级下册沪教版上海化学5.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课件
- ISO17025经典培训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