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我的“长生果”(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1页
第27课 我的“长生果”(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2页
第27课 我的“长生果”(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3页
第27课 我的“长生果”(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4页
第27课 我的“长生果”(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我的长生果》类文阅读学问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一、课内阅读(一)(2022秋·五年级课时练习)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1.“并将它作为范文”中的“它”是指。“这小小的光荣”中的“这”是指。2.“我”从中悟得的一点道理是什么?补充在文中的横线上。3.“我”的这些领悟是怎样得来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对文中“我”悟出的道理理解正确的是(

)A.要想把作文写好,就要多用好词好句。B.要想把作文写好,就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要学会创新,立意独特,不落俗套。C.要想把作文写好,就要多仿照优秀作品。【答案】1.“我”的作文“我”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2.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3.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4.B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词句的理解。“并将它作为范文”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结合语句“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分析可知,“它”是指“我”的作文。“这小小的光荣”在第二自然段开头,联系上文,可知“这”是指“我”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的巩固。出自冰心的《我的“长生果”》,原文为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关键信息的提取。通读短文,找到关键语句,“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由此句可知,“我”的这些领悟是课外读物的馈赠。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悟出的道理是: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意思是新颖的味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二)(2021秋·陕西渭南·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我的“长生果”(节选)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突然掠过了担忧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光明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夫的笑容格外灿烂。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1)千篇一律:(2)别出心裁:6.依据选文内容填空。(1)“担忧分的一念”指的是。(2)“这小注的光荣”具体指的是。7.作者说自己的作文《秋天来了》,老师在文中“又圈又点”,现在请你也依据自己的理解,对选文中写秋天的那段文字加以圈点和批注。(请将批注写在选文右侧的对话框内)8.读了选文,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答案】5.形容文章公式化。也比方完全按老一套,没有任何变化。独创一格,与众不同。6.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7.这段文字用词准确传神,拂、撒、挡、捧等一组连用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好和热忱。8.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分析】5.考查词语解释。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也比方办事按一个格式,格外机械。别出心裁:意思是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6.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一自然段“我心里突然掠过了担忧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可得出答案。结合第三段“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可得出答案。7.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批注。可以从用词的准确传神地角度圈点。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圈点。

比如:这段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晴朗和丰硕的景象,表现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人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还可以从排比的修辞角度圈点。比如:这段文字运用排比,不仅表现秋天的天高云淡、丰收在望的特点,也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热爱。同时使语言整齐优美。8.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结合句子“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这句话是文章最终一段,也是作者对写作文的感悟。二、类文阅读(一)(2022秋·五年级课时练习)背课文金波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发下语文(那时候叫国文)新课本,我就急不可待地翻开来看。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的图画,画的是地平线上升起一轮太阳,红红的,光线四射。老师开始教我们学课文。没想到第一课这么简洁,就三个字:天亮了。慢慢地,学了三课,老师让我们从第一课背到第三课。全班同学就像唱歌似的,拉长音调背起来。背得那么轻松、流畅,清脆的声音像河水般缓缓地流着,连标点符号都被走了。老师也笑咪眯地和我们一起背。真没想到,语文课这么好学。背书就像唱歌,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后来,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老师还是让我们背书,我就觉得没那么轻松了。大约上到四年级,老师教我们学新课文,这篇课文是《匆匆》。讲完了《匆匆》,老师照例让我们背诵课文。我对这几句特殊     感兴趣:“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静静地挪移了。"我一面读着,一面看着屋里方砖地上的阳光,觉得作者写得真好。可是,我只顾观赏课文,并没用心去背。等妈妈来检查时,我只能背出开头的一段,后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我不由得垂头丧气。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

我仍低着头,不吭声。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呢,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听着很新颖。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地背着。我很受鼓舞。我很佩服妈妈,她连那么难懂的古文都能背下来,这篇好玩的课文,我为什么背不下来呢?自从那次以后,每当我遇到难背的课文,就用妈妈的话激励自己。有一天,课堂上,老师发给每人一篇补充教材,是《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文。老师像讲故事似的,先把课文的内容复述一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催老师快点讲解。老师却没有那样做,她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课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慢慢地,那字句不再生疏,变得铿锵动听。去几遍,不仅声音好听,课文的内容也从迷茫之中显现出来,在我们的脑海中,慢慢地活出那个捕鱼人好玩的经历……我们几乎都能背下这篇课文了。老师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我们对老师的这句话似懂非懂。但是,慢慢地,我们体会到,多背一些好文章,储存在脑海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取。现在,我还常常默诵着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那些文字总能行云流水般地把我带回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有删改)9.依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1)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2)形容兴趣深厚的样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见”读,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11.(阅读要素)作者回忆了自己背课文的哪些经历?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背课文》12.通过背课文,作者有哪些体会?()(多选)A.边读边想象课文内容,就可以快速背下来。 B.多背可以加深理解。C.多背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D.边读边观赏可以背得更快。13.你赞同画“”的句子中老师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答案】9.垂头丧气津津有味10.xiàn显现读书的遍数多了,其中的意思自然领会11.背诵第一课到第三课像唱歌,真轻松。背《匆匆》不用心,妈妈示范。读《桃花源记》,熟读成诵。12.AB13.我赞同老师的做法。先读,在读中理解意思,在读中想象文章的内容,多读促进理解,这样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了【解析】9.本题考查依据意思写词语。可在文中找与意思具有共同词素的词语。(1)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2)垂头丧气:形容兴趣深厚的样子。10.本题考查字音及字义。见:[jiàn],看到。[xiàn]古同“现”,消灭,显露。见:显现。读音为:xiàn。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11.本题考查概括短文内容。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干中给出的事件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第二至五四段主要写了作者背诵第一课到第三课像唱歌,真轻松。文章第六至十一段主要写了作者背《匆匆》,没有用心背,背不出力,妈妈激励我。文章第十二至十五段主要写了作者读《桃花源记》,熟读成诵。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从十五段作者背《桃花源记》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慢慢地活出那个捕鱼人好玩的经历”可知边读边想象课文内容,就可以快速背下来。A选项正确。从十七段的句子“但是,慢慢地,我们体会到,多背一些好文章,储存在脑海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取。”可知多背可以加深理解。B选项正确。CD选项文中并没有提及。1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回答表明自己的观点,再集结合句子意思说明理由。画横线的句子主要写作者《桃花源记》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读中理解意思,领悟文章的感情。(二)(2023秋·湖北武汉·五年级统考期末)读懂综合性阅读。读书如熬粥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育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煮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犹如“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取养分,从与宝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假如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久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格外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学问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由此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简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③读书之法,贵在急躁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犹如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憧憬。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生疏而新颖的旅程。假如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到处皆风景。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快乐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于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急躁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赵畅,有删改)14.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体会读书和熬粥的相通之处。

15.关于短文内容的分析,对的打“√”,错的打“×”。(1)第②自然段引用秘鲁作家略萨的名言,证明了“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观点。()(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读书之法贵在急躁细读。()(3)第④自然段中“定力”指的是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和单调。()(4)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是因为粥和书都是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16.短文②③④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这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调换挨次?为什么?17.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对“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的理解。【答案】14.选择好书急躁细读持之以恒15.×√√×16.不能。读书应遵循的三个法则与熬粥之法一一对应,这样排列符合读书的一般规律,选择好书是前提,急躁细读才能领会书中风景,持之以恒才会受益无穷。17.我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书籍,大量的阅读让我知道了许多新学问,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异,也激起了我探究自然的兴趣。【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短文。依据阅读短文“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急躁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可知“好米”指的是“经典好书”;“文火”指的是“急躁细读”;“持续”指的是“持之以恒”。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从“假如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久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格外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学问和思想贫乏。”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假如不读书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故此法错误;(2)结合“读书须用‘文火’,犹如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运用了比方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论证了读书之法贵在急躁细读。故此说法正确;

(3)结合“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于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故此说法正确;(4)结合“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急躁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可此说法错误。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首先表明观点,不能,细读文章可知,读书应遵循的三个法则是“”好米、文火、持续。”和文章的②自然段的“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③自然段的“读书之法,贵在急躁细读”④的“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一一对应,这样排列符合读书的一般规律,选择好书是前提,急躁细读才能领会书中风景,持之以恒才会受益无穷。17.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一说这本书带给你全新的感受、新的学问和激发兴趣等方面即可。(三)(2022秋·全国·五年级期末)阅读理解。走进书里去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慧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化思考的急躁,学问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机敏却未经推敲思索。造成这种现状的缘由许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劲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学问,也可以轻松开心地在短短的时间内观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观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假如把阅读比方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机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观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遗忘阅读书籍仍旧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观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18.下列关于现代儿童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的缘由,表述错误的是(

)A.阅读书籍相对而言比较辛苦、乏味

B.喜欢看电视、漫画的孩子更聪慧伶俐、思维机敏C.看影视作品,能轻松开心地在短时间内观赏完一部文学作品D.影视作品的普及,使得各种无奇不有的学问的获得变得格外简洁19.读短文第四自然段,把读小说和看影片或卡通的不同点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读小说看影片或卡通20.关于阅读书籍,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观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B.阅读书籍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和进行文学观赏的最佳途径C.观赏电视便利快捷、更有利于观赏文学作品D.外表看起来聪慧伶俐、见闻广博的孩子肯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21.本文写作很有条理,首先揭示了这一现状,接着分析,然后举例对比读书和看影片、卡通的、最终建议大家。【答案】18.B19.所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虽然也给你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观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20.B21.现代儿童的共同倾向是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造成这种现状的缘由过程和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解析】1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A.正确。结合“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的事了”可知,叙述正确。B.有误,结合“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慧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化思考的急躁,学问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机敏却未经推敲思索。”可知,叙述有误。C.正确。结合“也可以轻松开心地在短短的时间内观赏完一部文学作品”可知,叙述正确。D.正确。结合“造成这种现状的缘由许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劲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学问,也可以轻松开心地在短短的时间内观赏完一部文学作品”可知,叙述正确。1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观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可知答案。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观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遗忘阅读书籍仍旧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观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可知,作者的主要观点是:阅读书籍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和进行文学观赏的最佳途径。故选:B。2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通过阅读可知,短文的第一自然段讲了现代儿童的共同倾向就是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第二自然段讲的是造成这种现状的缘由;第三、四自然段举例对比读书和看影片、卡通的过程和效果;第五自然段建议大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四)(2023春·河南焦作·五年级校联考期末)课外阅读。窃读记①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②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被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犹如只剩下一两本了。③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留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终于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迫地查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④赶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欲地读着。我很欢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⑤我可怕被书店老板发觉,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合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⑥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留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许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生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⑦最令人快乐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快乐,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犹如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快乐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⑧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假如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适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⑨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犹如把全部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⑩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文老师鼓舞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2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贪欲:惧怕:饥肠辘辘:23.“我像一匹饿狼,贪欲地读着。”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24.“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这句话用了描写,从、等动词,可以看出当时我的心情。25.“我很欢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26.“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培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答案】22.不满意,格外猛烈的欲望。文中指“我”对读书布满猛烈的欲望,如饥似渴地读书。畏惧。文中指“我”担忧窃读时被人发觉。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形容格外饥饿。本文指“我”在读书时饥饿的情形。23.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渴望,同时表现了“我”读书的欲望很猛烈24.动作踮钻担忧被发觉、紧急25.解释说明

26.B【解析】2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要求学生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词语的意思。除解释词语的本意之外,还要联系文章内容,解释出在文中的意思。贪欲:本意指对财物、钱等布满非同寻常的猛烈欲望。结合文中“赶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欲地读着”可知,这里的“贪欲”指“我”赶忙打开书阅读的行为,形容“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惧怕:本意指畏惧。结合句子“我很欢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可知,“我”在窃读时虽然欢乐,但是也担忧会被老板发觉,所以时刻惧怕着。这里的“惧怕”指“我”担忧窃读时被人发觉。饥肠辘辘:本意是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形容格外饥饿。结合文中“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假如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可知,这段话描述了“我”在窃读时遇到的尴尬境地,当别人吃饭时,“我”虽然饥饿,却没有钱去吃饭。由此可知,这里的“饥肠辘辘”指“我”在窃读时饥饿的情形。

2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要求学生先阅读题目中的句子,通过分析句子来推断修辞手法,再写出句子的表达效果。依据题目中的“像”可想到比方这一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意思来推断句子是否是比方句,有什么表达效果。比方:依据事物之间的相像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题目中的句子把“我”比作一匹饿狼,写出了“我”贪欲地读着书这一画面。“饿狼进食”是布满了猛烈的渴望的,这里把“我”看书比方成“饿狼进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读书的渴望。作答时围绕“我”对书的渴望之情来写即可。

2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句子中“踮”和“钻”是动词,写出了“我”走路用脚尖点地,当心翼翼地穿过人群的动作。由此可知,题目中的句子为动作描写。结合文章中“跨进店门,暗喜没人留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终于挤到里边来了”这段话可知,“我”之所以要当心翼翼地“踮着脚尖、从人群中钻过去”是因为“我”可怕被人留意到自己又来书店看书,却不买书,所以只能当心翼翼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这句动作描写写出了“我”担忧被发觉、紧急的心情。2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1、引出对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2、引出总括性的说明。3、引出对事情缘由的解释。4、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5、强调被引出的下文。6、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7、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等。阅读题目中的句子可知,句子的后半句“窃读的滋味”指的就是前半句所说的“我很欢乐,也很惧怕”这一心理感受。由此可知,后半句是对前半句话的解释说明,说明“我很欢乐,也很惧怕”这一感受是“我”在窃读时的感受。2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首先要明确句子的含义,即句子的表面意义,然后再进一步深究思索,体会蕴含在句子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抓住关键词的方法;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4、修辞手法的赏析。阅读题目可知,题目中的句子提到了“吃饭长大”和“读书长大”两个观点,这里的“吃饭长大”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吃饭”,可延长含义为“吃粮食培育身体”,“读书”可延长含义为“获得精神粮食”。由此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鼓舞“我们”人既需要吃粮食培育身体,又需要精神粮食的灌溉,二者缺一不可。

(五)(2022秋·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晒书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惊讶: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闲适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祥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督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准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大方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

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④母亲捧着书,当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异。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始终笑个不停。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认真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谈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逝。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常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27.通读全文,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回乡看到母亲晒书、、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28.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泡桐淡紫色的花闲适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