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1页
出师表(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2页
出师表(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3页
出师表(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4页
出师表(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月中青衣抬嘉桶之濠依文工文

专题35:出师表

一、(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思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思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

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思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巧颐的一项是()

A.此皆艮然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B.陟罚臧否陟:赞扬

C.以为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D.危急存亡之秋秋:时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B.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赏罚分明。

C.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选段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4.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阅读《出师表》选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文

天祥、欧阳修的选择。

【阅读链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②,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③,

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④。功名成就,不居而去⑤,其出处进退⑥,又庶乎⑦英魄灵气,不随异物⑧腐散,

而长在乎箕山⑨之侧与颍水⑩之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释】①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②谓如公者,(宋仁宗)说像先生这样

的人才。③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④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⑤

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⑥山处进退: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⑦庶乎:大概,

儿乎。⑧异物:肉体、尸体。⑨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⑩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

颍谷。

【答案】1.B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3.D4.诸葛亮的选择:选择辅佐后主

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选择:宁可一死,决不投降,以死报国;欧阳修:守节气、知进退,

超然物外,精神长存。

【解析】I.B.句意:奖惩功过。陟,提拔、晋升。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亲,亲近;远,疏远;此,这;所以,的原因。

3.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

A.首段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不利处境,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是有利条件。本项“诸葛

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有误;

B.根据末段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

意在劝谏刘禅亲贤远佞;

C.“选段语言华丽”有误,应为:选段语言质朴,情真意切;

故选D。

4.考查比较阅读。

诸葛亮的选择:根据原文中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

知,他的选择是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的选择:根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他的选择,决不投降,以死明志。

欧阳修的选择:根据材料中的“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可知,他的选择是不慕名利,知进退。根据“又庶

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可知,他的选择还是超然物外,精神长存。

【点睛】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J'。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

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

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

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

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

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

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

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

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

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

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

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

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阅读链接】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

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

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决不会随着躯体消

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二、(2022•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学去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俞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号目。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思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护底,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未尝不叹息须僻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陟罚臧否,不宜并网

C.必能使行阵利鹿,优劣得所

D.未尝不叹息灌恨于桓、灵也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B.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C.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7.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B.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C.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D.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答案】5.C6.D7.B

【解析】5.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B.“异同”古义是不同,今义是不同和相同;

C.“和睦”古今义相同,团结和谐;

D.“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端憎恨或悔恨;

故选Co

6.D.“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有误。“亲贤远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③④⑤段重点论述了“亲贤

远佞”。故选D。

7.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今,现在。疲弊,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秋,时候

A.“今”、“秋”解释有误;

C.“今”、“疲弊,,解释有误;

D.“疲弊”、“秋”解释有误;

故选Bo

【点睛】参考译文:

①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

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

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

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

言进谏的道路。

②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

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

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

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定能够弥补

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④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

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

得其所。

⑤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

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

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三、(2021.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节选)

8.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亲贤臣,远小人不独亲其亲B.愿陛下亲之信之与朋友交而不便乎

C.苏甲已足将军亚夫持丹揖曰D.以伤先帝之明庭下如积水空阴

9.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答案】8.C9.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解析】8.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亲:动词,亲近/名词,亲人;

B.信:动词,相信,信任/讲诚信;

C.兵:都是“名词,兵器”;

D.明:形容词,英明/形容词,明亮,透明;

故选C。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

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

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看)”的意思,必须

翻译出来。

【点睛】参考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

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

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

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

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己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

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

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四、(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住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多莺钝,摆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革,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日侍坐备顾问奋不顾身

B.遂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年头以身存国

C.庶强鸳钝再而衰,三而强举尽全力

D.至于斟酌损益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1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2.选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

13.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

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

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菜常平米,多作值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路:行政区划名。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值(zhan):稠粥。

【答案】10∙Cll.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12.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

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

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13.示例■: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方

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教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示例二: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

救活了很多人。

【分析】10∙A.顾:探望,拜访/询问,咨询/顾虑,考虑;

B.许:答应/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预先答应给予;

C.竭:尽/尽/尽;

D.益:增加/更加/更加;

故选Co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中重点词汇:

效:完成;伤:损害。

12.本题考查情节的用意。由“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可概括为:

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由“遂许先帝以驱驰”,可概括为: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由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概括为: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由这二十一年的知遇

以及成就,可概括为:先帝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

13.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的理解与概括。回答本题,需整体理解材料大意,抓住关键语句作答。由“免

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概括出:苏轼请求朝廷减轻百姓负担;由“复得蜴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

乂减价泉常平米”,可概括出苏轼通过交换、降价等措施想方设法救济灾民;由“多作僧粥药剂,遣使挟医分

坊治病”,可概括出苏轼派人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点睛】《出师表》节选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

份用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

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

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

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

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链接材料译文

(苏轼)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

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

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五、(2021•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狼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羯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14.我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显达扬名。

15.诸葛亮才智过人,谨慎周全,勤勉忠贞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该句得分点为:“臣本布衣”,判断句,我本是一介平民;“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状语后置句,

在南阳务农亲耕;“苟全”,苟且保全;“闻达”,显达扬名。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根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分析概括:诸葛亮才智过人;根据“先

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分析概括:诸葛亮谨慎周全;根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鸳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分析概括:诸

葛亮勤勉忠贞。

【点睛】参考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

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

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

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

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

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

陛下的职责本分。

六、(2022.湖北黄冈•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思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郝超与谢玄①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日:“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

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感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

【注释】①鄱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

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

小事。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阿族以遗陛下()

(2)必能神补网诵,有所广益()

(3)人间颇有号目之论()

(4)大功既举()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拳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吾昔学与玄共事

B.愚以为营中之事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悉以咨Z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18.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19.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20.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乙文中

都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②(用乙文原语句

回答)的胸怀.

【答案】16.选拔缺失疏漏不同成功,建立17.A18.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19.(1)

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2)(荷坚)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或者(荷坚)

已经贪婪地占据梁州、岐山一带,又对淮阴地区怀有野心。20.品德忠诚善良“不以爱憎匿善”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简拔,选拔。

(2)句意为: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阙漏,缺失疏漏。

(3)句意为: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异同,不同。

(4)句意为:谢玄大功告成后。举,成功,建立。

17.A.都是副词,曾经;

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C.介词,对于\介词,在;

D.代词,他们\助词,的;

故选Ao

18.考查断句。

句意为: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虽”是即使的意思,句

首连词,字前应断开。“亦”是也的意思,与“虽”构成了转折关系,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I)必,一定;行阵,行伍,部队;得所,各得其所;

(2)既,已经;狼,像狼一样;噬,吞并;虎视,虎视眈眈。

20.第一空:甲末段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点明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

点是“悉贞良死节”,即: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

第二空:乙文中的“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意为:当时的人都赞叹鄱超有先见之明,

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由此句可知,都超有“不以爱憎匿善'’的胸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

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

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

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

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都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

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只有)那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

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

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都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七、(2022.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J定,学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莺钝,摆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操心制行②,;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

人畏之。玄德临终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后主左右奸辟侧佞,

充塞于中,西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

畏蜀如虎。钟会③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③钟会:魏国将领,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基甲已足(2)m奖率三军(3)7出于诚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广政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B.今南方已定转转不日(《河中石兽》)

C.亦举国听之而不疑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D.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可远观顶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B.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C.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战?

D.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5.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依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案】21.(1)武器,兵器(2)应当,应该(3)全,一概22.D23.B24.(1)这是我用来报答

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2)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25.示例:诸葛

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先是率师出征,深入南方平定了叛乱,使南方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之后,“六

出祁山“北伐曹魏,与魏国作战。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兵甲己足'’的句意是: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兵:兵器,武器。

(2)“当奖率三军”的句意是: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当:应当,应该。

(3)“一出于诚'’的句意是: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一:全,一概。

22.A.故:所以/故意,特意;

B.已:已经/停止;

C.国:国家/国都;

D.而:都是“表转折,却”;

故选D。

2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近墓樵

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的意思是:敌将钟会征讨蜀国,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礼诸葛亮庙,禁止军队士兵在

诸葛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钟会伐蜀,使

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故选B。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此(这)、所以(用来)、忠(尽忠)、职分(职责)”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信(信任)、仰(仰慕)、夷(指少数民族)、服(信服,佩服)“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相关的信息概括作答。从甲文“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可知,诸葛亮为了“大事”,率师出征,冒着致病的瘴气强渡泸水,平定了南

方四郡先后发生叛乱。从乙文“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可知,诸葛亮为了“大事”,率军六次出祁山,与

曹魏作战,想要恢复汉室的基业。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

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

备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

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的思想行为,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在他掌权的

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上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所以)刘玄德临

死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

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

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

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虎。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礼诸葛亮

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

八、(2022.湖北咸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笼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郝超①与谢玄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

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日:“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

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感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删改)

【注释】①鄱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

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屐:鞋履和木屐,形容不起眼的

小事。

26.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是以先帝简球以遗陛下简拨:选拔

B.必能神补阚源,有所广益阙漏:缺失疏漏

C.人间颇有异国之论异同:不同

D.大功既举举:举行

27.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悉以咨之人间颇有异同申论

B.愚以为营中之事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未学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吾昔学与玄共在桓宣武府

28.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29.翻译下列句子。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30.甲文中诸葛亮知人善任,北上伐魏之前,他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

①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中都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

觉的本领,又有“②___________。”(用乙文原语句填空)的胸怀。

【答案】26.D27.D28.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29.(1)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

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2)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30.忠

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不以爱憎匿善

【解析】26.D.句意:大功告成。举,完成,成功。故选D。

27.A.代词,他们\助词,的;

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C.介词,对于\介词,在;

D.副词,曾经\副词,曾经;

故选D。

28.考查断句。句意为: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虽”

是即使的意思,句首连词,字前应断开。“亦''是也的意思,与“虽”构成了转折关系,字前应断开。故断句为:

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I)必`,一定;行阵,行伍,部队;得所,

各得其所;(2)既,已经;狼,像狼一样;噬,吞并;虎视,虎视眈眈。

30.第一空:甲末段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点明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

点是“悉贞良死节”,即: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

第二空:乙文中的“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意为:当时的人都赞叹都超有先见之明,

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由此句可知,都超有“不以爱憎匿善'’的胸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

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

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

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

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

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

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郡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

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只有)鄱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

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

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鄱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九、(2022•新疆•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也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券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道.,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

等之修,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识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

(选自《出师表》)

3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身弓耕于南阳躬:鞠躬

B.当奖率三军奖:鼓励

C.至于斟酌损旗益:增加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馒慢:缓慢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

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B.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

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C.“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

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D.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乙】

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日:“汝与丞相

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3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B.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5.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31∙B32.(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那以来二十一年了。

(2)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33∙D34.C35.①

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②尽职尽责:接受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③深

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A.句意: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

C.句意: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益:好处;

D.句意: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慢:怠慢;

故选B。

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受任,接受任命;于,在;际,时;奉命,奉行使命;尔来,从那时以来;有,又。

(2)临,面对;涕零,流泪;言,说。

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等句子可知,诸葛亮是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我肯定,并非选项所说“自我否定

故选D。

34.本题考查停顿划分辨析。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

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

的气节,一直到死。“臣”作“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的主语,"继之以死”是一直到死的意思,应独立断开。

故断句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故选Co

3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

行概括。由甲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可知,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心存

感激,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由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和乙文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可知,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仍一如既往,可见其忠心耿

耿;从平定南方后,意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中,看到他既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可

见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向后主请求“讨贼兴复之效”时,可见其忠贞死节之心;向后主“进尽忠言”时,作

为人臣下属的殷殷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

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

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

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

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

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己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

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

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

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

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

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乙】先主刘备病重,传命召见诸葛亮,将后事嘱托给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

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事。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

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

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

十、(2022・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卒个,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师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中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援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思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