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3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3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3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3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3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燕飞飕

李春雷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秋,李白行游燕山,作名篇《北风行》。其中有佳句如斯,极尽燕地苦寒

和战事残酷之意。

轩辕台,今何在?

恰好位于举行北京冬奥会的主场馆所在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北京市延庆区之间。这一带,

皆属燕山。

燕山,系华北地区北部的天然屏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张家口等均为长城重要关隘,是内蒙

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最东端之山海关,更是咽喉所在,号称''天下第一关”。

常常的,凝视着燕山的燕字,我疑云满腹。燕之名,来自谁?

为了打开这团疑雾,我查阅不少史书。令人意外的是,关于这个问题,文史资料极其稀少。经过反复

比对、相互佐证,得出了一个大概:商代,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瑞河镇一带,曾有一个匡国(也作邸国)。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召公爽于此地,史称燕国。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扩

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十分吊诡的是,查询现有记载,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七雄之燕

国,在当时并非此名,而是“IS国”或“邮国”。

史书何时始称燕国呢?

六国统一之后。

为何改称燕国呢?

据多数专家推断,“医”“邮”与“燕”字音义相通,相互假借。《说文解字》日:“厘:匿也,晏

声”,“晏,安也,从日、女”,其本意为“黄昏时与女眷相聚而欢”。比喻幸福安逸。“燕”在甲骨文

中是象形字,即燕子貌相:鸟头、长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叉。这种候鸟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在巢内呢喃相

亲。

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吉祥鸟,进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国安宁。

周朝开国时,最大功臣有三人,即周公旦、姜公尚和召公爽。那么,为何将功臣之首的召公爽封于距

离都城最远的燕她呢。

答案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

既希粪幸福温暖,又呼唤和平安宁。燕,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但是,两千多年来,燕地,恰恰是苦寒、战乱之地。

秦统一之后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的引信,由此拉响。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和九百名民夫,被送往

燕山深处的渔阳戍边,适逢大雨,不能如期赶到。按照秦律,逾期当斩。为了求生,揭竿而起,从而导致

了秦王朝的崩溃。

唐朝的衰亡,也由此开启。安史之乱,不言而喻。安禄山的盘踞之地,就是燕山山脉周围,而他称帝

的国号,竟也是“燕”。

公元936年,后晋皇帝石敬雄割让燕山山脉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与契丹,自称“儿皇帝”。从此,中

原北门洞开,遗患无穷。北宋覆灭,主因在此。

公元1211年至1215年,蒙元军队三次围攻金中都(北京),主力都是翻越燕山山脉,灭金之后,再

灭南宋。

直到明朝建国,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深深认识到国之大患。于是,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全部北移,迂

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但是啊,燕山防线总是频频出险。公元1449年9月,正是在今天冬奥会主场馆附近的土木堡,明朝

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入侵的蒙古瓦刺部生擒,制造千古笑谈。而最终,明之亡国,仍是由于燕

山山脉最重要关口——山海关的沦陷。

检点历史,愤慨万千.作为京都屏障,燕山的冰雪,始终苦寒:燕山的翅膀,从来沉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统一,江山稳固。国际关系,和平共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燕山深

处的一块块坚冰,终于全面融化。整个山脉,变得富裕起来、美丽起来、轻盈起来。“冷资源”终于带来

“热能量”,尤其是崇礼区依托冰雪的自然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美丽与财富相生相随,踵出了

一条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崇礼路径”。

燕子、春天、幸福、安宁,早已成为燕山的固定舞伴。

而今,在李白曾经悲怆的那片天寒地冻的雪原上,竟然举行着欢乐的冬奥会。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健

儿在冰雪之间滑翔、翻飞,宛若春天的燕子。群山、村庄、冰墩墩、雪容融,连同凝滞的冰雪,也都纷纷

热舞起来了。

如今的燕山,这亿万年的苦情者,开天辟地第一次露出了笑脸。它,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化身为燕,

穿上梦想的衣裳。

这天地的精灵,鼓荡起黑铁般坚挺的身躯,扇动着白雪般轻盈的翅月旁,飞翔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飞翔

在大中国的天空里。

(有删改)

02/18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用对比,如写燕山历史的动乱与当下的安定、开头诗境的苦寒沉重与结尾化身为燕的自由轻盈

等,使得情感更加鲜明丰富、感染力强。

B.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燕山的历史变迁,其中既描写了历史上的动乱不安,也描写了当

下燕山的和平、美丽、富裕。

C.文章描写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欢乐场景,这既是本文的现实出发点,又饱含作者对中国国力强盛的赞

颂、对世界和平共处的期待。

D.文章段落大多短小,亦有不少单句成段之处,这样安排既可加快节奏、渲染紧张的气氛,又能使语言

简洁凝练。

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文章开头部分写燕山的重要地理位置与“燕”字的由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LD

2.①从燕山的地理环境来看,常有冰雪覆盖,是苦寒之地;燕山是京都屏隙,作为战略要地,长久以来

遭遇动乱,百姓、将士承受着战争之苦,见证历史的燕山冰雪,始终苦寒。②燕山承担着抵御外敌、护佑

国土的重任,“燕”字寓意的生活美好、邦国安宁在历史上并未实现,所以其翅膀,从来沉重。

3.①燕山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其在历史上屡遭战乱的原因,这样写使得内容呈现更合理(为下文作铺垫)。

②写“燕”字的由来,是为了说明在历史上不管是“厦”“邸”还是“燕”,都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美好、

邦国安宁的期待,而这与后文燕山屡遭战乱的实情截然相反,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又与结尾部分如

今燕山的富裕美丽形成了一种呼应,突显当下的富裕、和平对于燕山的重要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之术特色的能力。D.“加快节奏、渲染紧张的气

氛”说法有误。作者这样安排,既是为了让文章结构思路更为鲜明,也是为了使文章更加的轻巧灵活,适

当减少因内容的历史厚重感而带来的沉重感。故选Do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根据文章开头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

辕台”以及文中“天寒地冻的雪原”可知,“苦寒”首先具有其自然环境方面的意义,故可知前半句话中

的第一层含义:从燕山的地理环境来看,常有冰雪覆盖,是苦寒之地。根据文中对燕地战争史的描述“秦

统一之后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的引信,由此拉响”“唐朝的衰亡,也由此开启。安史之乱,不言而喻”“后

晋皇帝石敬琏割让燕山山脉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与契丹”“蒙元军队三次围攻金中都(北京)”“蒙元军

队三次围攻金中都(北京)”可知,此句还有因为战乱而使燕地百姓苦寒的意思,故还可理解为:燕山是

京都屏障,作为战略要地,长久以来遭遇动乱,百姓、将士承受着战争之苦,见证历史的燕山冰雪,始终

苦寒。对于句子的后半句话,翅膀之所以沉重,是因为负重过多,所以理解的关键在于找准“沉重”的原

因。根据原文中“国之屏障、无比重要”“既希冀幸福温暖,又呼唤和平安宁。燕,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

想啊”可知,燕地的“重”在于它承载了历朝历代政治上抵御外敌、护佑国土的重任和人民生活美好、邦

国安宁的浓厚愿望,这是“重”的第一层含义。而后文却又历数了燕地战乱不断的反差情况,则又在情感

态度上添了一层沉重之意。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语段的作用,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文章开头对燕山重要地理位置的描写,

主要是从“北部的天然屏障”“关隘”“必经之地”等角度来写的,由此可见其重要主要是在于军事政治

方面。这也呼应了后文燕地“答案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的特殊地位。而正是因为这一地位,

燕地才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屡遭战乱。所以,文章开头写燕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后文展现其在历

史上屡遭战乱做下了铺垫,这样写使得内容呈现更合理。根据文中语句“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

吉祥鸟,进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国安宁”“为何将功臣之首的召公爽封于距离都城最远的燕地呢”“答案

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可知,这块土地最终以“燕”字命名,是因为它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美好、

邦国安宁的期待。但在此之后,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历数过去历史上燕地战乱不断的现实情况。理想与现

实的巨大反差,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而作者描写历史上燕地战乱不断的情况,其实是为了反衬今日

燕地之和平幸福,如“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燕山深处的一块块坚冰,终于全面融化。整个山脉,变得富裕

起来、美丽起来、轻盈起来”“燕子、春天、幸福、安宁,早已成为燕山的固定舞伴”“而今,在李白曾

经悲怆的那片天寒地冻的雪原匕竟然举行着欢乐的冬奥会”等。由此可知,当初为燕地命名时寄寓的美

好愿望如今依然实现,由此可知开头写“燕”字的由来与结尾部分如今燕山的富裕美丽形成了一种呼应,

突显当下的富裕、和平对于燕山的重要意义。

二、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走,去看看那湾长江

①清明回老家,去父母青草荫荫的老坟前敬杯水酒,点把香烛,插几串清明吊。站在半山放眼一望,

就见不远处,从三峡冲出来的长江,到那里已放缓了脚步。春日阳光下,那湾波光粼粼的江水,如一枚亮

亮的眸子,骤然就叫我有些动情。心里便骤起一念:既已回来,怎能不专程去看看那湾长江呢?

②我说的故乡长江,是刚出了三峡,那湾变得有些悠缓的江流。紧邻的上游,乃东晋袁山松《宜都记》

里描述过的“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

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的长江,也是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描摹过的“有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三峡。一俟出了西陵峡口,过了南津

关,便自改了性情——大自然极性情也极懂韵律节奏,一泻千里后便稍稍松了一口气,只是卷芯而行了。

沱沱河一带的长江源头虽至今没去过,上游万山之中金沙江的渺若一线,往下云浮江汉的九派黄鹤,崇明

岛一带的苍茫海天,倒是都见过了的。那些江流都有无数人赘颂过,惟故乡这段江水,倒少有人提及。文

04/18

字总比肉身更长久。我虽从没忘记过她,从小到大,只当她是个相识多年的隔壁邻居,到底还是看得太寻

常了些,愧对了。

③先人当初选择这里住下来,显见是因长江在此留下了那片江湾。但后来又发现,江流到了这里并没

真改了脾气,水灾是常有的。于是追究到“风水”,以为那座立于右岸金字塔形的磨基山,虽特意立在那

里,既显着迎接,也像是送行,终究还是有些考2了。而江流左岸作为主山的东山则低矮许多,便在江边

建了座“天然塔”,以为那样的高度,底Z可抵消一些“客山”的挤压。

④如今,站在幼时春游仿佛要走很远才能到的宝塔河,感受到的正是视觉上的平衡:没了天然塔,或

许大便倾了地便偏了,有了,江水便再不乱闯,径直往下游行去。于是小城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众,南来

北往的舟船,有了人生公开或隐秘的悲欢离合;进而作为一个进出巴蜀的军家必争之地,也就有了史称为

夷陵之战的那场大战,有了抗战时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了着名的石牌保卫战……如今,往昔皆

已化作雕塑、碑刻、公园,散布于那座城市——面对它们,人就该恭谨地肃立了。

⑤生活自然并非总那样惊涛骇浪,撼人心魄。缓缓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亲那样,抚慰过无数人细微

却深切的生命之痛。景佑三年(1036年),因追随范仲淹革新失败,未满三十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初到夷陵,想必他也见过我正面对的江天,领略过那番情致。总有一种坚定,让人能感受柔软,也总有一

种柔软,让人顿生从容。其时的永叔先生尚未自称“醉翁”,初到夷陵也曾郁郁寡欢。在夷陵任上虽仅年

许,他却留下了五十余篇(首)诗文。其《望州坡》诗曾云:“闻说夷陵人为愁,共言迁客不堪游。”足

见当时心情,而紧接的一句“崎岖几日山行倦,却喜坡头见峡州”,已略有欣喜。当黑夜过去,一篇《至

喜亭记》,正是他献给世人的欢喜。如今,横跨长江的至喜大桥,恰是据此命名的。几年后他早已离开夷

陵,所作《和对雪忆梅花》却有句云:“昔官西陵江峡间,野花红紫多斓斑。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

心依然。”野芳斑斓,寒梅旧识,皆是与一方山水鹿理愁中的知性知心,诗人始终铭记着的,正是那湾江

流与小城给予他的深情抚慰。??

⑥诗中的“野花斓斑”一语,常让我想起他那首《戏答元珍》中的“野芳”:“春风疑不到天涯,二

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初到峡州,欧阳修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

珍)交好。丁宝臣久闻欧阳修诗名,有诗相赠,欧阳修乃作诗以答。小小山城荒僻冷落,残雪累累,冻雷

殷殷,却暗蕴生机一片。想起自己以多病之身在时光更迭中的客子之悲,以及早年作客洛阳,稔熟于洛阳

牡丹的踌躇满志,遂有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之叹。一首看似俗常的应酬诗,透露的却是决不

气馁的追求与志向及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挫折虽叫他心潮难平,甚或有些许迷惘,但“野芳虽晚不须嗟”,

来日仍可期待。人有志,竹有节。《东湖县志》亦有载:欧阳修主政夷陵期间,“为政风流”“教民礼让”,

夷陵迅即“风移俗易”。足见他后半生的成就,早在夷陵已打下根基,且为后人认可。

⑦一晃,千百年如江水流去,上自屈子、昭君,下至唐宋之际白居易与元稹及其弟白行简,苏洵、苏

轼、苏辙父子的前后“三游”,以及李白、杜甫等一应诗人大家,无论行经一瞥,轻舟已还,还是午夜借

宿,驻留为官,皆已从那个小城悄然走过,历史的纷繁足音,悄然回荡于一线峡江的江天之间。城虽已非

当年之城,倒是诗在、情在。

⑧临江而行,从穿过三峡大坝变得清澄的江水里,我竟看见了自己。江边,有人正以一根钓竿“甩钓”

着一条大江。小小人影与一条大江相比,何足论也?而那副情景,正可吟宋人诗句:”多少侯门天样阔,

算来何似钓船宽。”长江自不会拒绝一叶蚱蟋小舟一张轻盈白帆,就连江边的土岸,也有情有意:岸在说,

你是我千古浩荡的江流;江亦知:你是我分秒不舍的伟岸;紧挨着,无论冲刷浸润,亦自古直到如今。那

也是一种爱吧。算来从生长于斯到十八九岁离家求学,与那湾江流亲近得毕竟短暂,当记忆的山林白云拂

动时,生命已然迟暮。而此时,心中就像那天早晨我吃过的一个家乡糯米油饼一样,还是儿时味道,轻尝

一口,整个生命,刹那间就芬芳四溢了。

⑨欧阳修早已走远。心里有一条大江的人,或跟大江一样,年年岁岁都是浩浩荡荡的吧?

(取材于汤世杰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Λ.只是茗款而行了款款:缓缓慢慢

B.终究还是有些寒匹了突兀:突然

C.席人可抵消一些“客山”的挤压庶几:或许可以

D.皆是与一方山水崎淮教啊的知性知心暗通款曲:较为隐晦地联系沟通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湾”既是量词,也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故乡段长江弯曲平缓的特点。

B.第①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写故乡的那湾长江引人亲近。

C.文中提及《宜都记》和《水经注》,旨在突出那湾长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

D.第⑧段画线处作者借“糯米油饼”的比喻,含蓄且亲切地抒发了对那湾长江的热爱。

3.作者在第⑤段中写道:“生活自然并非总那样惊涛骇浪,撼人心魄。缓缓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亲那

样,抚慰过无数人细微却深切的生命之痛。”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中引《戏答元珍》和《东湖县志》的内容,有何用意?

【答案】LB

2.C

3.示例:内容上:通过类比写出人生也像江水一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缓流;引出欧阳修受益于这片土地;

表现了作者对铭刻在历代文人仕子人生历程中并抚慰人心的大江和土地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结构上:承

06/18

上启下,由大江曾经的军事意义和其对战斗精神的激励过渡到它对个人遭遇、人生道路的陪伴、抚慰。

4.示例:引用欧阳修诗作《戏答元珍》,表现出其被贬夷陵,面对挫折不气馁的追求,有志有节的品格;

引用《东湖县志》的内容,表现欧阳修在夷陵政绩斐然,借此歌颂家乡江水土地虽然平凡,却可以抚慰人

心的伤痛;通过引述这些作品,表现作者对故乡温情的信奉与热爱。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B.这里的“突兀”是高耸的意思。结合后文“而

江流左岸作为主山的东山则低矮许多,便在江边建了座‘天然塔’,以为那样的高度,庶几可抵消一些'客

山’的挤压”可知这里是指立于右岸金字塔形的磨基山太高耸了。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文中提及《宜都记》和《水经注》,旨

在突出那湾长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说法错误,根据“紧邻的上游,乃东晋袁山松《宜都记》里描述

过的•也是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描摹过的……一俟出了西陵峡口,过了南津关,便自改了性情一

一大自然极性情也极懂韵律节奏,一泻千里后便稍稍松了一口气,只是款款而行了”可知,主要是突出上

游山势险峻、江水湍急。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生活自然并非总那样惊涛骇浪,撼人心魄”

通过类比写出人生也像江水一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缓流;根据“因追随范仲淹革新失败,未满三十岁的欧

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初到夷陵,想必他也见过我正面对的江天,领略过那番情致。总有一种坚定,让人

能感受柔软,也总有一种柔软,让人顿生从容”可知,引出欧阳修受益于这片土地;根据''野芳斑斓,寒

梅旧识,皆是与一方山水暗通款曲的知性知心,诗人始终铭记着的,正是那湾江流与小城给予他的深情抚

慰”等可知,“缓缓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亲那样,抚慰过无数人细微却深切的生命之痛”表现了作者对

铭刻在历代文人仕子人生历程中并抚慰人心的大江和土地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结构上:前文是“于是小城

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众,南来北往的舟船,有了人生公开或隐秘的悲欢离合;进而作为一个进出巴蜀的军

家必争之地,也就有了史称为夷陵之战的那场大战,有了抗战时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了着名的

石牌保卫战……”“面对它们,人就该恭谨地肃立了”,此处是“缓缓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亲那样,抚

慰过无数人细微却深切的生命之痛”,据此分析可知,由大江曾经的军事意义和其对战斗精神的激励过渡

到它对个人遭遇、人生道路的陪伴、抚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以及探讨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结合“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

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

晚不须嗟”“小小山城荒僻冷落,残雪累累,冻雷殷殷,却暗蕴生机一片……遂有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

己全不在意之叹……透露的却是决不气馁的追求与志向及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挫折虽叫他心潮难平,甚

或有些许迷惘,但'野芳虽晚不须嗟',来日仍可期待”“人有志,竹有节”可知,引用欧阳修诗作《戏

答元珍》,表现出其被贬夷陵,面对挫折不气馁的追求,有志有节的品格。结合“《东湖县志》亦有载:

欧阳修主政夷陵期间,‘为政风流'‘教民礼让',夷陵迅即‘风移俗易'。足见他后半生的成就,早在

夷陵已打下根基,且为后人认可”引用《东湖县志》的内容,表现欧阳修在夷陵政绩斐然,“野芳斑斓,

寒梅旧识,皆是与一方山水暗通款曲的知性知心,诗人始终铭记着的,正是那湾江流与小城给予他的深情

抚慰”,借此歌颂家乡江水土地虽然平凡,却可以抚慰人心的伤痛。通过引述这些作品,表现作者对故乡

温情的信奉与热爱,间接传达出自己对融于大自然的恬淡、安宁、静谧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更希望每

一个人都葆有一颗热爱自然、激情永在、豁达宽广、乐观昂扬、活力四射的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

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着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

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

也写过“欲将轻驹■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

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

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

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

08/18

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

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

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着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

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英舞。君不见,玉环飞

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⑨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

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

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

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

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⑩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

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

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

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壁,咀嚼自己

的寂寞。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

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

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

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

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

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

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

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

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

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

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

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

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

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

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

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他的

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

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

B.作者引用《永遇乐》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因金瓯缺而郁积心中的悲辛情感,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达

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

C∙作者开篇不久以“军事辞典”喻辛弃疾诗词,写他的诗词充满了金戈之声,而篇末以“龙头拐杖”喻

辛弃疾其人,则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D.作者认为辛弃疾的婉约词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比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更胜一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柳永与辛弃疾对照着写,让读者咀嚼辛弃疾的“闲愁最苦”,用了衬托的手法。

B.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笔力纵横驰骋,见解独到深刻,有散文大家之风。

C.本文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逐一写来,思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淋漓酣畅之势。

D.本文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多用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语言既典雅庄重,又激烈悲壮。

3.本文第四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题目“把栏杆拍遍”富有意蕴,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题目的意蕴,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0/18

【答案】1.C

2.C

3.①《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衬托出《破阵子》是金戈之声的力作,赞颂之情可见一

斑。②将杜甫、王昌龄的作品与辛弃疾的作品相对比,杜甫、王昌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

述,而辛弃疾是对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和感悟。③用屈原的仰问苍天,共工的怒撞不周来衬托辛弃疾的悲

愤之情。

4.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一句形象感强,“拍”字有力度气势,“遍”

字表达拍的次数多,郁愤之深。传神地呈现出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②这一动作传达出辛弃

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渴望收复失地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的心情。③作者深入揣摩辛弃疾登高远

眺的神情动作,抓住“把栏杆拍遍”,作为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④给读者以深刻的

印象,让读者领会词人的神采风貌,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述不完整,“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

业的唯一一人”错。根据“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

一人,这就是辛弃疾”可知,选项缺少“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点。B.理解有误,”引用《摸鱼

儿》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错,根据“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

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着名的《摸鱼儿》”可知,作者引用这首词是为了表达他政治上的失意。

D.曲解文意,“更胜一筹”错。原文说“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本文不是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开始

就开门见山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然后叙述了辛弃疾南渡报国的壮烈史迹。接着从用刀写词、不

得重用、罢官乡居几方面刻画其人和词。然后把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以至于陈毅等人相比较,

再次对辛弃疾的生平为人作了评述,最后发出“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的感叹。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四段是承接上两段,说明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

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词中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段中“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

《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是把

《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衬托出《破阵子》是金戈之声的力作,赞颂之情可见一斑。段

中“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用杜

甫.、王昌龄“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的作品与辛弃疾的作品相对比。强调了辛弃疾是对亲自参战经

历的描述和感悟。段中“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厂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

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

热泪横流”是用屈原的仰问苍天,共工的怒撞不周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

这一句形象感强,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

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此时的他只能临江水,

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拍”字有力度气势,“遍”字表达拍的次数多,郁愤之深。作者深入揣摩辛

弃疾登高远眺的神情动作,传神地呈现出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抓住“把栏杆拍遍”,作为

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2)根据“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

'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可知,辛弃疾被迫远

离政治,不被重用,渴望收复失地却报国无门。拍栏杆的动作,正是词人百感交集,又无可奈何的动作,

用“把栏杆拍遍”为题很好的凸显词人的这种悲愤之情。(3)“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

龙吟》,这首词是诗人登临赏心亭所写。“登高”意味着暂时摆脱尘世、杂事的羁绊,让思想随着视线驰

向远方,自然会频频涌出忧国怀乡之叹。这在辛弃疾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高远眺,

想念沦陷的中原父老。不自觉牵动心中的隐痛。以此为题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领会词人的神采风

貌,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杉,一种树的故事

阿来

水杉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晚期的白垩纪就进化为参天乔木,蔚为大观。

然而,人类第一次给水杉命名,不是因为发现了活的植株,而是在化石中发现了它的存在。发现者是

日本的三木茂博士,他肯定这是一种与世界上所有已知杉树不同的杉树,并已经在地球上灭绝。这个时间

是一九三八年。这是关于这种植物的前传。

任何关心自然、对自然界中植物生存与分布有兴趣的人都知道,水杉就活在我们身边,而且广布于这

个世界。实际上,今天水杉不仅生长在我们的庭院,也生长在隔壁的庭院,生长在附近公园,还生长在包

围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广阔乡野,在道旁、在渠边、在山野。

对此景象,我不禁有些恍惚。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人们还认为这种美丽的树木早就从世界上消失了,和许多经历地

质与气候巨大灾变的动植物一起灭绝了。直到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一位中央大学

的学者,在根转行脚去往抗战大后方重庆的路上,偶然与一株古老的水杉相遇。这位叫干铎的生物学者,

12/18

肯定自己遇见的是一种未知植物,是一个新的物种,但他并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什么,只能采集一些枝叶作

为标本,向学界传递这个至少会令行内人感到兴奋的消息。这个偶然发现的地点,在四川万县磨刀溪,据

说在三峡附近。这是我所知道的水杉的最初信息。

我查过万县地图,始终没有找到磨刀溪。直到朋友打电话来,邀我去外地,我犹豫,但他说出了一个

词:水杉。接着又说,水杉发现地。我不假思索就回,去,去。

终于要去看那株有故事的水杉了。

当地一位朋友开车陪我去,车出盆地,面前横亘一道苍翠山岭,不高,却绵长幽静。出了睡洞就是谋

道。那株水杉就长在谋道镇上,磨刀溪就在镇子边上。想当年,干铎先生由鄂入川的道路也是这样穿镇而

过,只是更为崎岖、更为狭窄也更为寂寞吧。停车,下来,抬头,一树蓊郁的浓墨重彩的绿就矗立在眼前。

不用问,这就是那株水杉了。移步往前,到它跟前,是一株见证过风雨沧桑的老树,枝柯遒劲,树身苍老,

要两三人牵手才可以环抱。一圈栏杆挡在身前,不能亲手抚摸那暴突辕裂的苍老树皮了。礼敬般绕行一周,

再一周。水杉很高,使劲仰头,也未见其顶,只把我的视线引向天空深处。据当年资料,这株树通高三十

三米,现今测量的准确数据是三十五米多。

杉科这个植物家族中的大多数是常绿乔木,水杉却是要落叶的,这也增加了其观赏价值。萧瑟的冬天,

它排掉一些水分,躯干和枝条变得坚硬,这是迎接北风与寒霜的必需措施。在我生活的地方,寒冬将尽,

它的枝子颜色一天天变浅、一天比一天滋润,同时也从坚硬变得柔软。那是地下的根须在向上输送水分和

养料,在做一年一度萌发新叶的准备了。每天经过它身旁,都会抬头看看。每一道辕裂的老皮间每天都会

透出更多的润泽,每一根枝条都会比前一天更加饱满。一周,或者再多几天,就看见幼嫩的枝梢上绽出了

星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凝视时如烟将要涣散;再换眼,又凝聚如星,新翠点点。海棠初开时,它羽状的

新叶已经舒展开来,清风徐来,借它鸟羽般翩飞的新叶显现轻舞飞扬的姿态。夏天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自不必说,到秋天,这些针叶,又一枚枚变换颜色,变成黄色变成红色。先是星星点点、丝丝缕缕,某一

天,突然在通透的秋阳下,变成了一树绯红或一树金黄。等到这些叶子脱离枝头,和冷雨一起垂降到地面,

时令已经迈进冬天的门槛。每经过这样一个循环,人老去一岁,但树还年轻,明年再开枝展叶,还是一个

成长中的青年。

磨刀溪旁这棵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水杉,已在这里站立六百多年,依然葱郁苍翠,还要见证这片土地许

多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当年,干锋在谋道与这株树不期而遇时,以他的生物家知识判断,这肯定是杉科植物的一个新种,却

不能对这种植物作一个准确的定名。又过了五年,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才由郑万钧、胡先骈两位植

物学家确定其科学命名。在没有采用科学的分类系统和命名法之前,中国人并不是对周围的环境一无所知,

是基于经验性的无系统的知识,实在是有着巨大的缺陷。而这次发现与命名,它证明中国人也能以科学的

方式重新发现和认知世界。也是因为这个发现,世界才知道,水杉这个经历地球生物大灭绝,又经历第四

纪冰期严酷考验的古老植物,居然还生存在中国长江三峡附近的偏僻乡野。

如今水杉这种植物,在被发现后的七十多年间,不仅在发现地得到保护与繁育,而且早已重新广布到

其适合生长的地方,在城市、在乡野,在中国、在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

中国人的精神曾经生气勃勃,曾经豪迈地面向世界。但也曾经迷失,“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

好在,蒙昧且沉溺于蒙昧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今天我来寻找水杉,也就是寻找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重新觉

醒、重新发现世界的故事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对此景象,我不禁有些恍惚”,主要是由于被人断言早已灭绝的水杉现在遍布于作者的日常

生活当中,从而让“我”有此感受。

B.文中关于磨刀溪水杉"枝柯遒劲,树身苍老”的细节描写,既凸显出这棵树见证风雨沧桑之后的生命

悠久,也抒发了作者对其礼敬之情。

C.干铎尽管首次发现了水杉植株却不能予以准确定名,是因为他身处一个蒙昧的时代且沉溺其中,这让

作者唏嘘不已并且内心深受触动。

D.作者在叙述水杉这种树的故事时,将其被发现命名的过程与当时中国所遭遇到的侵略战争紧密联系在

一起,给文章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2.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水杉,一种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1.C

2.①使用叠词、量词。如用“星星点点”“丝丝缕缕”等摹写水杉树叶的生长情状,表现作者的欣喜心

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水杉四季生长的循环更替,象征着人世沧桑的变

化。③语言生动晓畅,语调轻快。如长短句的错落有致,使语言节奏灵动而富有变化,读起来令人轻松畅

快。④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写水杉羽状新叶“翩飞”姿态以及树叶颜色的斑斓变化,形象鲜明,富有诗

意。

3.①“水杉,一种树的故事”,在文中指的是原先被人认为已经被灭绝的水杉,却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

然后传播到世界的故事,磨刀溪水杉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作者在讲述水杉被“发现”

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自己对这棵水杉的寻找以及水杉树木四季轮回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对水杉的赞

美。③最后文章由水杉树的发现命名,上升到中国人对世界的重新发现与科学认知,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

上的自我觉醒和努力探索,呼应题目,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4/18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是因为他身处一个蒙昧的时代且沉溺其

中”因果关系不成立。干铎并没有“沉溺其中”,原文也说“这次发现与命名,它证明中国人也能以科学

的方式重新发现和认知世界”。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能力。从用词来看,此处使用叠词、量词。如“幼嫩的枝梢上绽出了星

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用“星星点点”描写春天水杉新芽的绽放;“到秋天,这些针叶,又一枚枚变换

颜色,变成黄色变成红色。先是星星点点、丝丝缕缕,某一天,突然在通透的秋阳下,变成了一树绯红或

一树金黄”,用“星星点点”“丝丝缕缕”等摹写水杉树叶秋天颜色的变化,表现作者的欣喜心理。语言

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描写了水杉四季的变化之后,作者将其与人生关联,“每经过这样一

个循环,人老去一岁,但树还年轻,明年再开枝展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通过描写水杉四季生长

的循环更替,象征着人世沧桑的变化。语言生动晓畅,语调轻快。如“一周,或者再多几天,就看见幼嫩

的枝梢上绽出了星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凝视时如烟将要涣散;再换眼,又凝聚如星,新翠点点”,长

短句的错落有致,使语言节奏灵动而富有变化,读起来令人轻松畅快。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海棠初开

时,它羽状的新叶已经舒展开来,清风徐来,借它鸟羽般翩飞的新叶显现轻舞飞扬的姿态”,写水杉羽状

新叶“翩飞”姿态以及树叶颜色的斑斓变化,形象鲜明,富有诗意。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文章的构思能力。先理解文章标题“水杉,一种树的故事”的含

义,此句中的“水杉”主要指的是中央大学的学者干铎在辗转去往抗战大后方时在四川万县磨刀溪发现的

一株水杉。关于水杉的“故事”,有如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日本的三木茂博士在化石中发现了水杉,“他

肯定这是一种与世界上所有已知杉树不同的杉树,并已经在地球上灭绝。这个时间是一九三八年。这是关

于这种植物的前传”;接着中国学者干铎“在辗转行脚去往抗战大后方重庆的路上,偶然与一株古老的水

杉相遇”,并且“当年,干铎在谋道与这株树不期而遇时,以他的生物家知识判断,这肯定是杉科植物的

一个新种,却不能对这种植物作一个准确的定名。又过了五年,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才由郑万钧、

胡先啸两位植物学家确定其科学命名”;“如今水杉这种植物,在被发现后的七十多年间,不仅在发现地

得到保护与繁育,而且早已重新广布到其适合生长的地方,在城市、在乡野,在中国、在中国以外的许多

国家”。可见关于“水杉”这种树的“故事”,在文中指的是原先被人认为已经被灭绝的水杉,却由中国

学者发现命名,然后传播到世界的故事。围绕“水杉”这一核心意象,作者在讲述水杉被“发现”故事的

同时,也穿插了自己对这棵水杉的寻找以及水杉树木四季轮回的独特感受,如“我查过万县地图,始终没

有找到磨刀溪。直到朋友打电话来,邀我去外地,我犹豫,但他说出了一个词:水杉。接着又说,水杉发

现地。我不假思索就回,去,去”,写“我”去寻找看望这株水杉的急迫;然后描写水杉,抒发感慨,”是

一株见证过风雨沧桑的老树,枝柯遒劲,树身苍老,要两三人牵手才可以环抱”“一周,或者再多几天,

就看见幼嫩的枝梢上绽出了星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海棠初开时,它羽状的新叶已经舒展开来……到秋

天,这些针叶,又一枚枚变换颜色……等到这些叶子脱离枝头,和冷雨一起垂降到地面,时令已经迈进冬

天的门槛。每经过这样一个循环,人老去--岁,但树还年轻,明年再开枝展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

对水杉四季轮回与人的生命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对水杉的赞美。最后文章由水杉树的发现命名,上升到

中国人对世界的重新发现与科学认知,“这次发现与命名,它证明中国人也能以科学的方式重新发现和认

知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曾经生气勃勃,曾经豪迈地面向世界。但也曾经迷失……今天我来寻找水杉,也

就是寻找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重新觉醒、重新发现世界的故事吧”,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我觉醒和

努力探索,呼应题目,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惭惭散散地

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

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

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

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

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混混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

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

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

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

我大惊,才明白:混混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

个山卵,一个山崩,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

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

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

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

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

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