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醉翁亭记》练习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醉翁亭记》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岩穴暝伛偻酒洌
野蔌阴翳饮少辄醉觥筹交错
chú;míng;yǔlǚ;liè;sù;yì;zhé;gōng
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环滁(chú)
岩穴暝(míng)
伛(yǔ)偻(lǚ)
酒洌(liè)
野蔌(sù)
阴翳(yì)
饮少辄(zhé)醉
觥(gōng)筹交错
故解析为:chú;míng;yǔlǚ;liè;yì;zhé;gōng。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字形,要结合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
(3)野芳发而幽香芳:
(4)饮少辄醉辄:
(5)往来而不绝者绝:
(6)泉香而酒洌洌:
(7)杂然而前陈者陈:
(8)太守谓谁谓:
(1)茂盛的样子
(2)消散,散开
(3)花
(4)就,总是
(5)断绝
(6)清
(7)陈列,摆开
(8)为,是
常用文言实词
(1)然,形容词后缀,蔚然,茂盛的样子;
(2)开,动词,消散,散开;
(3)芳,名词,花;
(4)辄,副词,就,总是;
(5)绝,断绝;
(6)洌,清甜;
(7)陈,动词,陈列,摆开;
(8)谓,动词,叫,为,是。
故解析为:
(1)茂盛的样子
(2)消散,散开
(3)花
(4)就,总是
(5)断绝
(6)清
(7)陈列,摆开
(8)为,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解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蔚然而深秀B.溪深而鱼肥
C.泉香而酒洌D.而不知人之乐
D
醉翁亭记;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D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D项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的“而”均表并列。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和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4.下列各句中“也”字表示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
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ACD中的“也”都是判断句的标志;
B.“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也”是句末语气词。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认真学课文,记住经典的句子,然后根据具体的选项进行分析和判断。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B
醉翁亭记;文言文断句
B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译为: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6.下列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饮少辄醉(就)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C.野芳发而幽香(花)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D
常用文言实词
D.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解释不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根据课文内容填上空。
(1)春夏时节的大洪山“,”,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欧阳修《醉翁亭记》)
(2)《醉翁亭记》中,凝练传神地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其中写晨景的语句是“”。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野芳发而幽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山水之乐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幽、霏、乐。
故解析为:
(1)野芳发而幽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山水之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8.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4)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得,领会;寓,寄托。
(2)重点字:者……也,表判断;蔚然,茂盛的样子。
(3)重点字:翼然,名作状,像鸟的翅膀一样;者……也,表判断。
(4)重点字:觥筹,酒杯和筷子;欢,欢乐。
故解析为: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4)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内容,进而理解语句的意思,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尽量采用直译法,做到文白对应。翻译时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
二、课内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题目。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名: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③觥筹交错觥:
④树林阴翳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述了怎样的志趣?
12.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有“忧虑说”和“闲适说”两种主要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9.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10.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十分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1.表述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
12.(示例)“闲适说”。选文描写醉翁亭秀美、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和山水之乐、宴会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然自得的情调。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着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的创作背景和文本中的观点态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9.①名,名作动,命名;
②寓,寄寓,寄托;
③觥,酒杯;
④翳,动词,遮盖。
故解析为: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10.①芳,花;发,开放;秀,繁茂。
②从,跟随;而,却;第一个“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个“乐”,名词,快乐。
故解析为:
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十分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1.结合内容,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中可知,以文记乐,表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故解析为:表述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
12.首先表态,自己赞成哪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理由。比如:忧虑说。《醉盐享词》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接正任除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到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富,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远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闲适说。选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觥筹交错,是表述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极力写出除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人尽欢的情态,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故解析为:(示例)“闲适说”。选文描写醉翁亭秀美、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和山水之乐、宴会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然自得的情调。
三、课外阅读
课文理解
1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顾:看
B.掇幽芳而荫乔木芳:花朵
C.因为本其山川本:根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起名,命名
14.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涵煦于百年之深也行者休于树
B.遂书以名其亭焉醒能述以文者
C.修之来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日与滁人仰而望山野芳发而幽香
15.翻译下面句子。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6.选文中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和“”(用原文语句回答)。选文表现了(提取选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思想感情。
13.C
14.C
15.喜欢这里地方僻静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6.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与民共乐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醉翁亭记;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多积累常见的虚词,并根据题干的语境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既然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新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3.C.句意: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本,根据。
故解析为C。
14.A.于:到/在;
B.以,来/用;
C.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而,表修饰/表并列。
故解析为:C。
15.僻,僻远;俗,风俗。
故解析为:喜欢这里地方僻静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6.细读文本,根据题干的要求有需要用原文回答的地方,有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之处。很显然选文中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和“喜与予游也”选文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故解析为: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与民共乐。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选自《诗人玉屑》)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姓名)
B.欧阳修谪滁州(贬官)
C.树林阴翳(遮盖)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快乐)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现出滁州百姓跟随太守出游感到快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他们不知道其实是太守偷偷地取笑他们。
C.乙文写到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号“醉翁”;到颍水之滨,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D.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名声不可以逃避,也没有必要逃避,他取号“六一居士”是姑且用来表现他的乐趣的。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0.甲、乙两文都写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区别吗?请分别说明。
17.A
18.B
19.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就是醉翁亭。;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儿,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20.有区别。甲文:欧阳修与民共乐(或山水之乐)。乙文:欧阳修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分析概括文言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醉翁亭记;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且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表明我的乐趣罢了。”
17.A.句意:命名的人是谁?名,名作动,命名;
故解析为:A。
18.B.“说明他们不知道其实是太守偷偷地取笑他们”,欧阳修是一个与民同乐的正直官员,不会取消百姓,更不会“偷偷取笑”;
故解析为:B。
19.1)翼,名作状,像鸟的翅膀一样;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2)以,加上;于,在;岂……乎,难道……吗?
故解析为:1)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就是醉翁亭。
2)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儿,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20.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从“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聊以志吾之乐尔”等语句可以看出欧阳修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故解析为:有区别。甲文:欧阳修与民共乐(或山水之乐)。乙文:欧阳修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选自郑燮《游江》,有删改)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
②饮少辄醉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
23.山水风光,移步换景。文“由中望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4.山水风光,寄情寓理。两文借山水各表述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一谈。
21.命名;就;喜欢;确实
2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读懂山水。
2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4.示例文借游历山水表述自己对山水的喜爱;文既表述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作答,如用原文就要看清楚要求。
(4)本题考查对情感的分析理解。体会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情感;②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情感;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体会情感;④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情感;⑤结合的思想、生活经历理解情感。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21.①名,名作动,命名;
②辄,副词,就、往往;
③乐,动词,喜欢;
④诚,副词,确实。
故解析为:命名;就;喜欢;确实。
22.1)得,领会;寓,寄托。
2)过,访问;许久,很久。
故解析为: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23.注意文中的一些提示词语:“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后面为所见,直到“直是”。这里“直是”是简直就是的意思,表示下文是的议论。所以本题解析为: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故解析为: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4.阅读两文可以看出甲段借游历山水表述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既表述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故解析为:示例文借游历山水表述自己对山水的喜爱;文既表述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1/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醉翁亭记》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岩穴暝伛偻酒洌
野蔌阴翳饮少辄醉觥筹交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
(3)野芳发而幽香芳:
(4)饮少辄醉辄:
(5)往来而不绝者绝:
(6)泉香而酒洌洌:
(7)杂然而前陈者陈:
(8)太守谓谁谓: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蔚然而深秀B.溪深而鱼肥
C.泉香而酒洌D.而不知人之乐
4.下列各句中“也”字表示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6.下列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饮少辄醉(就)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C.野芳发而幽香(花)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7.根据课文内容填上空。
(1)春夏时节的大洪山“,”,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欧阳修《醉翁亭记》)
(2)《醉翁亭记》中,凝练传神地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其中写晨景的语句是“”。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题目。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名: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③觥筹交错觥:
④树林阴翳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述了怎样的志趣?
12.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有“忧虑说”和“闲适说”两种主要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三、课外阅读
课文理解
1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顾:看
B.掇幽芳而荫乔木芳:花朵
C.因为本其山川本:根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起名,命名
14.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涵煦于百年之深也行者休于树
B.遂书以名其亭焉醒能述以文者
C.修之来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日与滁人仰而望山野芳发而幽香
15.翻译下面句子。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6.选文中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和“”(用原文语句回答)。选文表现了(提取选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思想感情。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选自《诗人玉屑》)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姓名)
B.欧阳修谪滁州(贬官)
C.树林阴翳(遮盖)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快乐)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现出滁州百姓跟随太守出游感到快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他们不知道其实是太守偷偷地取笑他们。
C.乙文写到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号“醉翁”;到颍水之滨,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D.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名声不可以逃避,也没有必要逃避,他取号“六一居士”是姑且用来表现他的乐趣的。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0.甲、乙两文都写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区别吗?请分别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选自郑燮《游江》,有删改)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
②饮少辄醉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
23.山水风光,移步换景。文“由中望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4.山水风光,寄情寓理。两文借山水各表述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一谈。
解析解答部分
1.chú;míng;yǔlǚ;liè;sù;yì;zhé;gōng
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环滁(chú)
岩穴暝(míng)
伛(yǔ)偻(lǚ)
酒洌(liè)
野蔌(sù)
阴翳(yì)
饮少辄(zhé)醉
觥(gōng)筹交错
故解析为:chú;míng;yǔlǚ;liè;yì;zhé;gōng。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字形,要结合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1)茂盛的样子
(2)消散,散开
(3)花
(4)就,总是
(5)断绝
(6)清
(7)陈列,摆开
(8)为,是
常用文言实词
(1)然,形容词后缀,蔚然,茂盛的样子;
(2)开,动词,消散,散开;
(3)芳,名词,花;
(4)辄,副词,就,总是;
(5)绝,断绝;
(6)洌,清甜;
(7)陈,动词,陈列,摆开;
(8)谓,动词,叫,为,是。
故解析为:
(1)茂盛的样子
(2)消散,散开
(3)花
(4)就,总是
(5)断绝
(6)清
(7)陈列,摆开
(8)为,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解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3.D
醉翁亭记;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D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D项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的“而”均表并列。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和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4.B
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ACD中的“也”都是判断句的标志;
B.“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也”是句末语气词。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认真学课文,记住经典的句子,然后根据具体的选项进行分析和判断。
5.B
醉翁亭记;文言文断句
B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译为: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6.D
常用文言实词
D.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解释不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1)野芳发而幽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山水之乐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幽、霏、乐。
故解析为:
(1)野芳发而幽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山水之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4)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得,领会;寓,寄托。
(2)重点字:者……也,表判断;蔚然,茂盛的样子。
(3)重点字:翼然,名作状,像鸟的翅膀一样;者……也,表判断。
(4)重点字:觥筹,酒杯和筷子;欢,欢乐。
故解析为: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4)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内容,进而理解语句的意思,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尽量采用直译法,做到文白对应。翻译时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
9.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10.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十分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1.表述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
12.(示例)“闲适说”。选文描写醉翁亭秀美、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和山水之乐、宴会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然自得的情调。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着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的创作背景和文本中的观点态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9.①名,名作动,命名;
②寓,寄寓,寄托;
③觥,酒杯;
④翳,动词,遮盖。
故解析为: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10.①芳,花;发,开放;秀,繁茂。
②从,跟随;而,却;第一个“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个“乐”,名词,快乐。
故解析为:
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十分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1.结合内容,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中可知,以文记乐,表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故解析为:表述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
12.首先表态,自己赞成哪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理由。比如:忧虑说。《醉盐享词》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接正任除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到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富,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远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闲适说。选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觥筹交错,是表述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极力写出除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人尽欢的情态,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故解析为:(示例)“闲适说”。选文描写醉翁亭秀美、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和山水之乐、宴会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然自得的情调。
13.C
14.C
15.喜欢这里地方僻静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6.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与民共乐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醉翁亭记;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多积累常见的虚词,并根据题干的语境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既然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新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3.C.句意: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本,根据。
故解析为C。
14.A.于:到/在;
B.以,来/用;
C.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而,表修饰/表并列。
故解析为:C。
15.僻,僻远;俗,风俗。
故解析为:喜欢这里地方僻静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6.细读文本,根据题干的要求有需要用原文回答的地方,有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之处。很显然选文中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和“喜与予游也”选文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故解析为: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与民共乐。
17.A
18.B
19.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就是醉翁亭。;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儿,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20.有区别。甲文:欧阳修与民共乐(或山水之乐)。乙文:欧阳修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分析概括文言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醉翁亭记;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且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房意向合同协议
- 家用农机转让合同协议
- 学校安装玻璃合同协议
- 校园应急救护培训
- 急性阑尾炎试题及答案
- 挑战动力测试题及答案
- 母猪行为问题解决方案的试题及答案
- 卫生管理资格考试考前试题及答案
- 周星驰考试题及答案
- 光电工程师考试必考试题及答案
- 英语答题卡2023年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测评(NEPTP)低年级组
- 国家开放大学《哲学基础》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AFP急性弛缓性麻痹
- 双眼视与斜视弱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 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 任命书范本(施工单位)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1-质量》课件
- 工龄认定文件
- 超市供应商合同:超市采购合同样本超市供应商超市食品供应商合同
- 6σ西格玛质量管理培训课程课件
- 脱硫调试方案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