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课《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课《社戏》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提高语言鉴赏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追求纯真自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感受作者诚挚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设想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赏析评价能力,能读懂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会流于表层。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新奇又有很多疑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汇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这样的戏台在江南随处可见,可它却因为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而文明天下。那么在这个戏台上究竟上演过怎样的戏?而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时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历久弥香的小说——《社戏》。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知识链接

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duo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2.字义

1.大抵:大概,大都。

2.消夏:过夏天。

3.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4.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5.宽慰:宽解安慰。

6.怠慢: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7.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8.凫水:游水。

9.潺潺: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0.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11.自失:文中的意思是,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12.弥散:扩散,布满。

13.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14.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15.纠葛: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16.棹:划船。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2.朗读课文,初步理解

1.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从“原因”角度概括:怀念童年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明确:(1)六件事:A.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2)详写的是:CDEF(3)略写的是:AB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样的戏台在江南随处可见,可它却因为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而文明天下。那么在这个戏台上究竟上演过怎样的戏?而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时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历久弥香的小说——《社戏》。

二、诵读文章,深入感悟

(一)、记住一句话

1.文中的“我"是如何评价社戏的?请大家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2.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三遍,看看我们能从这句话里读出哪些信息?(生自由读,思考)

——读出了那夜的豆好吃,戏也好看。

——还从“再没有"“也不再”读到了“我"对那夜好豆,好戏的难忘、怀念之情。

(二)说清一件事

1.那夜戏到底是不是特别精彩?那夜的豆是不是特别好吃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文中“船头看戏”的内容,14—21段,并找出依据。(生阅读并在书上圈点勾画;师在学生间巡视并参与讨论。)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最怕看“老旦",她还是不停地唱着。

——男孩子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总结:无论是“我"看戏的心情,还小伙伴们看戏的表现都说明——戏不好看!

2.戏不好看,那夜的豆好吃吗?那晚孩子们吃的罗汉豆是怎样做的?

——只用清水煮熟,加了点盐。文中只写到“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总结:你们的体验已直接告诉我们:那夜的豆不好吃!

3.探究“戏好看、豆好吃",好在哪?

那夜,戏不好看,豆也不好吃,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究竟是什么让“迅哥”觉的那个夜晚这么好,以至久久不能忘怀?请小组讨论一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人性淳朴热情: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假如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A.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理由:①真正把无船问题解决的是双喜(租不到船就借船)

②解除大人疑虑的是双喜。(打包票,三条理由十分充足)

③出发时,站在船头,水性最好,划船技术最熟练。

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讲究,说明有组织能力。

⑤第一个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赞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绪。

⑥告诫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发现,说明他比较细心。

⑦与大家商量对策对付八公公。

⑧巧用“请客"对付六一公公。

B.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C.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

D.桂生:我愿意与桂生交朋友,我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为他跑腿。

E八公公:他虽然没有正面出场,可是从双喜的担心,以及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还有,从双喜对八公公的评价中我认为八公公心很细。

(2)景色清新优美、生活自由和谐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迷人的景色和月色。

B.淡黑的起伏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化静为动,把山写活了,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听觉、嗅觉、心理,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是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社戏舞台的描拟,运用视觉、听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时隐时现的美丽景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E.“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运用比喻,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喜悦的心情和驾船技术的熟练。

三、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过渡语:课文的题目为《社戏》,可文中不仅写了社戏,还写了其它内容,你们觉得这些内容能删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课文的中心就是通过“我”与小伙伴们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小伙伴们淳朴、热情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就问:我们试着删去一个事件,看看有什么遗憾吗?

例如:删去了“偷豆"这一事件,就不能体现出小伙伴们的淳朴、无私。

删去了“送豆”这一事件,不能体现出这里人们的热情、好客。

删去了“看戏路上的见闻"则不能表现出江南月夜美丽的风光。

(过渡语)看来,作者所写的每一件事都是围绕中心来选材。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五、课文总结

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韵味深厚,因为他们能通过生活中平常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让我们暂时告别《社戏》,告别平桥村那群活泼可爱的伙伴,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六、作业布置: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教学反思

《社戏》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情节到主题,从景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