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通胀和紧缩_第1页
第九章通胀和紧缩_第2页
第九章通胀和紧缩_第3页
第九章通胀和紧缩_第4页
第九章通胀和紧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主要内容: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紧缩及影响通货紧缩的治理研究原理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规律和货币供给的创造控制机理,其目的在于追求货币供求的均衡,即Ms=Md实际上,Md虽然可以用一定的函数式来表达,但真正的Md却无法统计,人们能够知道的Md现实中表现为已经存在的Ms,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名义上是均衡的。货币均衡状态表现为既不存在商品滞销,也不存在商品短缺,既无物价下跌,也不存在价格上涨。货币供求均衡与否可以通过物价和失业率等指标显示,P↑意味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失业率↑意味着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学家对通胀的定义Hayet: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的导致物价的上涨;Samndson:物价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涨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也上升;Mrs.Robinson:由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运动。分歧:谁对通胀负责?如何消除通胀。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类型1.内涵: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2.需要注意的是: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蓄水池理论,不会产生通胀。通胀≠货币发行过多通胀会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就是通胀。物价的普遍上涨才是通胀。(一)通胀的度量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WPI国民生产总额物价平减指数GNPdeflator:

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全部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务费用的价格的变动

通胀缺口紧缩缺口通胀缺口收入支出实际有效需求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通胀缺口=有效总需求与可供私人消费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之间的差额。通货膨胀缺口——用来估计通胀发生的可能性。(英):在政府支出中,有一部分数额没有社会成员投放的真实人力或物资资源与之相应,这一数额为通胀缺口。凯恩斯通胀缺口的概念:通货膨胀缺口=有效总需求-可供私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有效总需求=私人可支配收入-私人储蓄私人可支配收入=私人总收入-直接税可供私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实际产业水平-政府支出私人储蓄倾向降低,消费倾向提高或者政府支出增加通胀压力↑(二)通胀的成因与类型按程度分:爬行式(正常的)(3%以内)温和式(3%—两位数以内)奔腾式(跑马式)(两位数以上)恶性通胀(成倍增长)按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结构型预期型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半通胀真正的通胀充分就业状态下,SS已成垂直线,产量不再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几乎全部通过物价的上涨反映出来,为真正的通胀。局限性:需求拉上型强调总需求方面而忽略了总供给方面的变动,尤其不能解释通胀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分为:自发性需求拉上型诱发型需求拉上型被动型需求拉上型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从总供给的角度,在总需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资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而推动了物价总水平上涨。3.供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总需求↑D1→D2,P↑→生产成本↑→总供给↓即S1→S2,P↑,为保持经济增长,政府增加支出→总需求↑4、结构性通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例如:资源缺乏部门,提高本部门的工资和原料价格→引发资源剩余部门工资↑,物价水平↑→价格总水平↑三方面原因:1.短期中需求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2.资源缺乏流动性,不能从需求下降部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3.工资和价格刚性。需求转移型通胀需求移动论是1959年Schultze在其《最近美国的通货膨胀》一文中提出的。他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一些部门的兴衰,需求将在部门间发生转移。需求增加的部门,其工资物价自然会上升,但需求减少的部门,其工资物价却未必下降。因此,由于这三方面原因,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①短期内需求在部门之间大规模转移,②资源因缺乏流动性而不能从需求下降部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③以及工资物价的“向下刚性”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

的不平衡增长模型1967年,鲍莫尔在《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市危机的解剖》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模型。他认为,经济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当前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的比例提高。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先进部门(工业部门),另一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守部门(服务部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

希克斯—托宾劳动供给理论

1974年,希克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一书中,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门。扩展部门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劳动力缺乏而工资上升,但在衰退时货币工资却降不下来。非扩展部门的劳动者为求得公平,也要求提高工资。因此繁荣时期由扩展部门开始的工资上升必然蔓延到其它部门,而使整个经济的工资水平普遍上升。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则提高工资的主要力量不再是劳工缺乏,衰退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将与繁荣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相等或接近于相等。希克斯认为这就是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托宾在其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他认为,工人们关心相对工资胜过绝对工资,如果工资比再别处的工资相对地下降,他们就可能退出劳动。因此,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某一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它部门向它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北欧模型或AUKRUST—EFO模型)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最初是由挪威经济学家AUKRUST提出,又经过G.T.Edgren、K.O.Foxen、CE.Odhner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故又称为AUKRUST—EFO模型。该模型是用来分析“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的。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北欧模型或AUKRUST—EFO模型)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它是一个纯粹的价格接受者,其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制约。在该模型中,小国开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是开放部门(E),包括那些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行业,或虽用于国内消费,但有进口替代品与之竞争的行业;另一是非开放部门(S),是指那些因受政府保护或因产品本身的性质而免受国外竞争压力的行业。

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北欧模型或AUKRUST—EFO模型)①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开放部门的产品价格由世界市场价格与现行汇率共同决定;在固定汇率制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πE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πW。②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λE是外生变量,πE+λE构成开放部门每个工人产出价值的增长率。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变,则就等于开放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即WE=πE+λE

。③WE与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WS之间存在着一种挤出效应或关联效应,市场力量和工会的工资政策将导致WS=WE。④非开放部门实行成本加成定价原则,因此WS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共同决定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πS,即得πS=WS-λS

⑤πE和πS的加权平均数构成国内通货膨胀率π,即π=αEπE+αSπS

其中αE和αS分别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αE+αS=1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北欧模型或AUKRUST—EFO模型)∵WE=WS,∴πS+λS=πE+λE∴π=αEπE

+αS

(πE+λE-λS)=πE+αS(λE-λS)=πW+αS(λE-λS)。最后,斯堪的纳维亚模型提出的结论是π=πW+αS(λE-λS)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北欧模型或AUKRUST—EFO模型)说明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世界通货膨胀率πW,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异(λE-λS),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般情况下,λE>λS,在世界通货膨胀率一定时,若开放部门比重增加,即αS减小,则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则上升。这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世界通货膨胀率直接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该模型又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典型。(三)通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经济增长方面:通胀→政府财政预算↑→投资支出↑→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长期后收入增长速度﹤物价上涨幅度,实际工资水平↓→购买力萎缩→需求不足,商品积压,生产下降——滞胀通胀→投资支出↑→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长期后大量的生产性资本转向商品投机,实际生产性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扭曲。通胀→预期利润率↑→刺激私人投资↑→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增长长期后生产成本↑,利润率↓不利于调动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影响生产发展。通胀→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阻碍出口,进口增多→贸易逆差长期后外汇量下降,本币贬值→推动通胀初始有益论,但为暂时的、虚假的繁荣,长期通胀有害论补充1: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是一国政府的两个主要宏观经济目标。但很难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2.菲利浦斯通过对英国1861

1957年近100年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图a表示了这种关系。3.其他经济学者将原先的菲利浦斯曲线转换成了更广为人知的一种形式,导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见图b。图a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关系图b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补充2:强制储蓄效应这里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

1.在通常情况下,政府的储蓄是用税收的办法筹集并用于投资,那么,这部分储蓄是来自家庭和企业部门的储蓄,从而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不变。2.如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造成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这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强制储蓄的部分。3.上面的分析是基于这样的假定,即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因此,用扩张货币的政策来强制储蓄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如果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生产要素闲置,这时政府扩张有效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则不会引发物价上涨。

2、收入分配方面(在分配效应)工薪阶层和依赖退休金生活的固定收入人员实际收入下降;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由于边际税率增加,政府成为受惠者;3、社会秩序效应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商品流通秩序混乱;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四)通胀的治理1、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2、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减少赤字)3、实行紧缩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4、实行积极的供给政策5、结构调整6、在恶性通胀发生时,可实行货币改革,实行新币,变更钞票面值,减少货币流通速度,控制Ms的增长。案例:需求拉上型通胀的治理采取紧缩需求。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紧缩财政和紧缩货币两种措施。紧缩货币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二是提高利率。紧缩财政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从而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二是削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平衡预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三是减少政府转移支付。二、通货紧缩(一)定义观点一:是一种货币现象当Ms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物价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当Ms不能满足需要时,较多的商品追逐较少的货币,商品跌价,出现了通货紧缩。观点二:是一种经济现象在现代货币制度下,商品流通对货币需要量已不再具有客观标准。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就业和财政收支紧密相连。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标准:一国消费品的价格连续两年普遍、持续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但各国具体采取的时间标准并不一致。(二)通货紧缩的分类按严重性分为:轻度紧缩(不超过两年)中度紧缩(超过两年,但在两位数以内)严重紧缩(超过两年,两位数以上)与经济增长状况的关系,分为:增长型紧缩衰退型紧缩(三)通货紧缩理论1、凯恩斯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由于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物价往往是下降的,因此后人将实际有效需求同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额称为通货紧缩缺口。如图:紧缩缺口通胀缺口收入支出实际有效需求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2.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货紧缩并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由促成经济萧条的生产结构失调所引起的。因此,通货紧缩是一种派生的过程。从充分就业开始,银行系统派生的信贷增加将促使市场利率下降,低于自然利率(指使经济体系保持均衡的利率)。企业家因此新配置资源,从消费品生产转向投资品生产。在一段时间后,消费品价格相对于投资品就会上涨,这标志着生产的时间结构需要重新配置。为使经济体系重新向均衡方向调整,有必要提高利率,这会使那些在低市场利率时有利可图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危机随之出现。假如银行信贷能够继续增加下去,就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但问题是随着银行信贷的扩张,货币流向投资品部门,而过度投资使得投资品部门的预期收益不能实现,银行贷款质量相应恶化,银行体系为防范自身的风险被迫收缩信贷,这就会导致通货紧缩的发生。因此,通货紧缩是繁荣过度的必然后果,应通过市场机制自发治愈。抑制衰退的最佳行动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止繁荣的过度发展。3.费雪的

“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费雪的理论从某个时点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度负债这一假设开始。费雪认为,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导致利润前景看好,企业因此过度投资→债权人一旦注意到这种过度借债的危险就会趋于债务清算→企业销售、利润的下降,经营困难→货币收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价格水平的下降→这又引起产出、就业的减少,信心的下降→对利率的复杂扰动,尤其是名义利率的下降,实际利率的上升。4.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无效的观点,遭到了货币主义学派的反驳。货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货币对于经济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当货币紧缩时,货币的边际收益上升,人们就会将非货币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换成货币资产,直到重新构成的资产组合使得各资产的边际收益宰相等。这就可能导致金融资产和实物价格的降低。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水乎变动不仅在幅度上存在不一致,而且由于从货币存量的变动到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传递存在时滞,并且这种时滞的长短难以把握,因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助于经济的稳定,往往还加剧经济波动。所以,必须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这就是货币主义一贯倡导的“单一规则”。5.萨缪尔森、布坎南、瓦格纳

等人的“滞-缩”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罢,都是政府政策的产物,原因在于政府干预过多,政策失当。其形成和作用机理:M(货币供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