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_第1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_第2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_第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_第4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科学学期教学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二、学生情况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泼,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2、通过一个学期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拟低。往往只看事物外表,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外表,而不去研究内在。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方案的水平低。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三、全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根底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四、全册教学重难点: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根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六、主要教学措施: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2、加强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优效。3、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实验、小创造、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4、做好观察、操作、制作、记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坚持力。5、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七、全册课时安排:本册共计28课,原那么上一周两课,大体进度如下表:周次教学内容周次教学内容1植物生命的开始和种植11水珠从哪里来及水和水蒸气2我们先看到了和种子变成了幼苗12水的三态变化3茎越长越高、开花结果、13磁铁和磁铁的磁性4我们的大丰收,单元总结14磁铁的两极5蚕的出生和蚕的生长变化15磁铁的相互作用6蚕的新模样和蛹变成了什么16磁力大小的变化7蚕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17指南针8我们的生命周期18做一个指南针9温度和温度计及测量水的温度1910水结冰和冰融化20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答复老师提出的问题。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四、做好准备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2、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教学过程]一、学习播种方法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二、关注种子变化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三、记录生长日记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四、实地指导播种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2、师:催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3、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2、生:思考后答复。3、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3、师:刚刚,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局部都浇到土壤上?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5、生:讨论后答复。〔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作业布置]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4、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活动指导: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应,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二、我们的思考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局部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答复老师的问题。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5、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5、茎越长越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2、师:〔活动指导〕①带着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二、植物茎的作用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提醒学生注意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6、开花了,结果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局部;果实是由花的一局部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提出任务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交流活动: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拟观察。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5、师:教师总结。[作业布置]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7我们的大丰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2、生:赞成。二、我们收获了种子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作业布置]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过程与方法: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师演示器材:蚕卵、、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卵〔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2、蚕的生长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过程与方法: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二、学习新课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3、蚕变了新模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过程与方法: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创造及对世界作出的奉献表示敬佩和自豪。[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教学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蛹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2、观察蚕茧和蚕丝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4、蛹变成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2、在观察比拟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比拟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局部分别是蚕蛹的哪一局部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蚕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二、学习新课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拟宽大的盒子里,以防止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局部组成,然后观察各局部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3〕比照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画蚕蛾和蛹的图4、蚕蛾是什么是比拟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5、蚕的生命周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过程与方法: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忆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二、学习新课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2、小结蚕的一生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3、蚕的生命周期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5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过程与方法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拟、综合、概括的能力。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难点]不同的生命周期。[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一、导入新课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二、学习新课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2、不同的生命周期〔1〕比拟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7、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过程与方法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开展的变化。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二、学习新课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2、我们的一生〔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方: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了解和比拟他们的不同。〔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拟的根底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根底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根底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教学准备]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教学过程]一、比拟水的温度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答复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拟物体的冷热情况。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以下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拟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拟它们的冷热。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拟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拟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板书:温度计二、观察温度计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局部组成?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局部组成;量程;刻度〕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学生试读2、师:播送、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37℃—5℃〔此局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稳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五、拓展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2、测量水的温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适宜的温度计。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适宜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教学准备]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假设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教学过程]一、测量水温的方法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板书:测量水的温度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5、师:有了适宜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拟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二、测量水的温度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水温的测量记录自来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2、学生测量后汇报。〔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自来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5、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6、带着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三、推测水温的变化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方法吗?〔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3、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拟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2、初次感受、表达物质状态的变化。[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洁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板书:水结冰了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拟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拟,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6、学生比拟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参加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洁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参加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预设:水在0℃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三、拓展凝固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凝固板书:水〔液态〕冰〔固态〕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4、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温度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二、加快冰的融化1、师:我们刚刚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方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6、师:通过刚刚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三、拓展熔化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熔化板书:冰〔固态〕水〔液态〕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5、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教学过程]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参加杯内的。〕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师:通过我们刚刚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比照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3、学生观察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预设: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6、水和水蒸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2、观察比拟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准备]小组: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教学过程]一、水到哪里去了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3、学生实验观察师:有什么发现吗?〔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局部;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蒸发板书: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蒸发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枯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学生讨论后汇报〔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参加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那么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平安,还要注意防止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三、空气中的水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学生讨论后汇报〔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参加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教师投影演示。师: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师:你能解释吗?〔预设:学生答复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凝结〔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凝结板书:水蒸气〔气态〕水〔液态〕四、拓展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7、水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教学准备]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水的各种形态1、师: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师:刚刚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2、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3、学生讨论交流。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霜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雪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冰水〔液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露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云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雾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二、水的三态循环1、小结:我们刚刚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枯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参加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2〕如果刚刚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3、交流。三、拓展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第四单元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过程与方法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2、乐于表达和交流。3、激发探究兴趣。[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开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2〕评比得出最正确表现组。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1、形状〔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2、用途〔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3、性质〔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3〕交流汇报。四、总结延伸:1、回忆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磁铁有磁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区分出不易识别的铁制品。[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3、交流汇报。4、小结。〔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拟,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忆板书,修正板书。〕5、识别铁制品。〔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识别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刚的判断吧!学生实验。〔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三、隔物吸铁:1、引入研究。〔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2、实验设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方案,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4、汇报交流。5、小结。〔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四、总结延伸: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3、磁铁的两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局部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拟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假设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测,做出假定性解释。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局部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拟磁铁的各局部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1〕如果要测磁铁各局部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