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35.080CCS
L
77 T/NIISA
004-2023本标准编号代替
T/NIISA004-2022数据中心环境技术要求及治理规范()
Data
2023
2023
T/NIISA
T/NIISA
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体要求
54.1
.............................................................................................................................................. 54.2
环境治理管理要求
...................................................................................................................... 64.3
环境治理分级.............................................................................................................................. 64.4
环境治理分级评价方法.............................................................................................................. 84.5
环境治理分级评价的有效性...................................................................................................... 85
气体
95.1
一般规定....................................................................................................................................... 95.2
物理环境....................................................................................................................................... 95.3
化学环境..................................................................................................................................... 106
液体
126.1
一般规定..................................................................................................................................... 136.2
循环冷却水................................................................................................................................. 136.3
加湿水......................................................................................................................................... 146.4
冷凝水......................................................................................................................................... 146.6
液冷冷却液................................................................................................................................. 156.7
............................................................................................................................................. 166.8
............................................................................................................................................. 176.9
制冷剂........................................................................................................................................ 177
电磁辐射
18II8.
噪声及振动
198.1
一般规定.................................................................................................................................... 198.2
数据中心内噪声与振动技术要求............................................................................................ 198.3
数据中心外噪声与振动技术要求............................................................................................ 228.4
噪声的测量和治理
.................................................................................................................... 229
其他治理对象
239.1
固体废物..................................................................................................................................... 239.2
............................................................................................................................................. 249.3
危险作业与生产环境施工......................................................................................................... 249.4
公共卫生事件............................................................................................................................. 249.5
相关方关系管理......................................................................................................................... 24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腐蚀性气体浓度监测和金属腐蚀速率监测
25附
录 B
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及限值
28附
录 C
循环水常规水质检测项目
29附
录 D
输配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30附
录 E
电磁环境公众暴露控制限制
31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环境噪声限值
32参
考
文
献
33IIIT/NIISA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函至有关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审查定稿。本文件由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本文件由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归口。本文件主编单位: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司、广州和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志国、谢波、赵勇祥、王新芳、童银银、曹桂学、张永萍、穆中标、于锋、荣静、秦敬伟、周文旭、李凯、范鹏、储君、曲文博、任学良。元正、鄂添绯、凌宇翔、关健、苗杰、彭飞、曹腾、王银娥、肖鑫、杨超、杨跃峰、于庆黎、张晨昱、赵蒙、蔡欣、卢革丞、马瑞江。张瑾、冷飚、朱雷、杨天翔。本文件为首次发布。IVT/NIISA
1 范围体及固体、噪声及振动、电磁辐射、其它有害环境因素的监测和治理方式。价方法和治理目标。本文件适用于:a) 数据中心评价自身的环境指标,开展环境治理工作;b)
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数据中心环境进行检测;c) 设备制造商参考本文件制造符合数据中心环境指标要求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d)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GB/T
2887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8702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29044
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
32910.1
数据中心
资源利用
第1部分:术语GB/T
33136
信息技术服务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50050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T
51314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标准GB
55016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数据中心
centerT/NIISA
由计算机场地(机房)、其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软硬件、信息资源(数据)和人员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组成的实体。[来源:GB/T
32910.1-2017,2.1]:数据中心场地、机房基础设施可参考
9361-2011
24001-2016
45001-2020:数据中心提供应用(3.2基础设施
在数据中心()内,为信息系统硬件提供运行保障的设施。[改写GB/T
51314-2018,术语和定义2.0.2]3.3业务连续性
business
在中断期间,组织以预先设定的能力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连续交付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来源:
22301:2019,]3.4智能运维
会学习、会诊断、可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组织运维工作的运维组织方式。[来源:T/NIISA
001-2019]3.5数据中心环境
center
environment3.1)和相关人员为信息系统硬件正常运行所提供的空间环境和供电环境。3.6数据中心治理
center
governance)管理体系及其绩效和风险管理的一组治理规则,过程组成,以确保数据中心()能够支撑组织的战略目标。[改写GB/T
29264-20122.6]3.7计算流体动力学
Fluid
Dynamics(CFD)场、速度场等的计算方法。T/NIISA
3.8锌晶须
Zinc
Whisker锌晶须是电镀锌产品表面在应力作用下生长出的导电细丝,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空气传播并附着品也会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对应的金属晶须。3.9腐蚀
指因工程材料与其周围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解体的现象。通常表示金属物质与氧化物如氧气等物质发生电化学的氧化反应,即金属物质因化学反应而导致的损耗。3.10腐蚀性气体
corrosive
对金属等工程材料具有腐蚀作用的气体。3.11金属腐蚀速率
metal
金属腐蚀速率指金属表面因为氧化导致损耗的速度,金属腐蚀层厚度与时间的比值。空气中的金属腐蚀一般用埃米/30天表示。(1=10米)水中以金属腐蚀失重而算得的每年平均腐蚀深度,单位为毫米/年(3.12循环冷却水系统
cooling
water
system道及其他有关设施组成。[来源:GB/T
50050-2017,术语2.1.1]3.13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indirect
open
water
system循环冷却水与被冷却介质间接传热且循环冷却水与大气直接接触散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简称间冷开式系统。[来源:GB/T
50050-2017,术语2.1.4]3.14间接蒸发冷却
indirect
cooling空气经过换热器,与蒸发冷却后的水间接接触换热而被冷却的过程。[改写:GB/T
39976-2021,术语3.15间冷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indirect
closed
cooling
water
system循环冷却水与被冷却介质间接传热且循环冷却水不与大气接触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简称闭式系统。T/NIISA
[来源:GB/T
50050-2017,术语2.1.1]3.16液冷
Liquid
等应用场景。[来源YD/T
3980-20213.1.1]3.17冷却液
coolant用于液冷系统中与发热器件热交换的液体。3.18浸没式液冷
cooling换的冷却技术。[来源YD/T
3979-20213.1.2]3.19喷淋式液冷
Spray
coolingIT与之连接的导热元件上的液冷形式。[来源
YD/T
3981-2021,术语3.1.2]3.20冷板式液冷
cold
plate
cooling路中的冷却液体,通过冷却液体将热量带走的一种实现方式。[来源YD/T
3980-20213.1.2]3.21异养菌总数
count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以细菌平皿计数法统计出每毫升水中的异养菌落个数,单位为CFU/mL。[来源:GB/T
50050-2017,术语2.1.8]3.22水利用效率
water
usage
effectiveness()表征数据中心水利用效率的参数,其数值为数据中心内所有用水设备消耗的总水量与所有电子信息设备消耗的总电能之比。[来源:GB/T
50174-2017,术语2.1.35]T/NIISA
3.23预膜
以预膜液循环通过换热设备,使其金属表面形成均匀致密保护膜的过程。[来源:GB/T
50050-2017,术语2.1.17]3.24补充水
water指补充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过程中损失的水。[改写:GB/T
50050-2017,术语2.1.20]3.25排污水
blowdown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排放的水。[改写:GB/T
50050-2017,术语2.1.21]3.26阻垢
scaling
抑制或延缓垢物在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的形成和生长过程。[来源:GB/T
50050-2017,术语2.1.24]3.27缓蚀
抑制或延缓金属在循环冷却水系统内被腐蚀的过程。[来源:GB/T
50050-2017,术语2.1.25]3.28制冷剂
refrigerant热量,通常还包含着流体物态的改变。[来源:
7249-1994,术语4.68]4
总体要求4.1
境治理数据真实准确,明确环境治理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治理管理。T/NIISA
4.2
环境治理管理要求4.2.1
环境治理目标成文件。4.2.2
组织与管理岗位,并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其职责、权限和相互隶属关系。4.2.3
环境治理管理制度有关人员,被其理解、获取和执行。环境治理管理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环境治理管理职责;b)
环境治理的对象;c) 环境治理有关检测、监测、检验器具的配备、使用和维护管理职责;d)
环境治理器具周期检定/校准管理制度;e) 环境治理人员配备、培训和考核管理制度;f)
环境治理数据采集、处理、统计分析和应用制度;g)
环境治理工作内审和改进制度。4.2.4
环境治理人员数据中心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从事环境治理工作,保证环境治理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数据中心环境治理专业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或能力,定期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4.2.5
环境检测治理器具/台账,并有检定/校准状态标识,以备查验和管理。4.2.6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集、实时监测、自动统计和分析。4.3
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自高到低分为HA、HB、HC、HD1。等级要求主要特征HA级(优秀级)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管理制度、过程和结果全面满足本文件的基本要求和对应HA级的要求。1)
建立了全面的环境治理管理制度,并且与组织的管理体系相融合。2)
续稳定。3)
注重自身环境状况和环境影响的分析诊断,境治理的边界和范围进行清晰界定;对变化进行跟踪;确保数据中心环境持续满足本标准要求。4)
信息系统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设备使用寿命达到或超出预期。5)
环保部门、周边单位和居民)部环境友好。6)
建立了持续改进治理效果的长效机制,环境治理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并持续优化改进。HB级(良好级)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管理制度、过程和结果符合本文件第4、5、6、7、8、9章的基本要求和对应HB级的要求。1)
建立了全面的环境治理管理制度,并有措施确保制度得到有效实施。2)
建立了获取详实环境治理数据的信息平台,治理效果持续稳定。3)
能够及时发现环境指标异常,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环境因素持续满足本标准要求。4)
信息系统设备在预期使用寿命中安全稳定运行。5)
环保部门、周边单位和居民)部环境友好。HC级(合格级)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管理制度、过程和结果符合本文件第4、5、6、7、8、9章的基本要求和对应HC级的要求。1)
有一定环境治理意识,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环境治理管理制度。2)
能够获得本标准所要求的环境治理数据。3)
所获得的数据能够确认数据中心环境有关指标满足本标准的要求。4)
信息系统设备在数据中心中基本安全稳定运行。HD级(待改进级)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果符合本文件第4、5、6、7、8、9章的部分要求1)
建立了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部分管理制度。2)
环境治理过程和结果满足本标准的部分要求。3)
信息系统设备在数据中心中基本正常运行。T/NIISA
表
1 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T/NIISA
4.4
环境治理分级评价方法4.4.1
环境治理分级评价方式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等级评价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种方式,在形式上有:a) 数据中心内部对环境治理等级的检查与评价;b)监管部门、设备厂商或者需方组织等相关方对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等级的检查与评价;c) 第三方机构对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等级的检查与评价。4.4.2
静态评价采用文件评审、现场勘查等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4.4.3
动态评价通过访谈、演练等方式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4.4.4
现场见证测试针对本文件第5、6、7、8、9试,由评价(认证)机构指定的见证机构进行现场见证。(CMA)4.4.5
组织自声明声明。如果在评审中发现虚假声明信息,则终止评审。如发证后发现虚假声明,则注销证书。4.5
环境治理分级评价的有效性4.5.1
分级评价申请针对第三方机构评价,数据中心在投产运行并建立了环境治理相应的管理制度后有效运行3个月以上,可在数据中心环境治理等级自评价的基础上,向有资质实施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评价和认证的机构申请实施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评价和认证。4.5.2
评价的有效期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评价有效期和有效性包含:a) b) 证有效性将失效,应重新进行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评价或对变化的部分进行专项评价。4.5.3
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持续和变更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持续和变更包括:a)数据中心取得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评价周期结束后,应再次申请分项分级认证;b)数据中心在评价周期内可根据自身的环境治理建设情况,申请变更等级的数据中心环境治理分级评价。序号区域要求1冷通道或机柜进风区域的温度18℃~27℃不得结露2冷通道或机柜进风区域的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露点温度
5.5℃~15℃,同时相对湿度不宜大于
60%3主机房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停机时)5℃~45℃,
8%~同时露点温度不宜大于
27℃4主机房和辅助区温度变化率使用磁带驱动时<使用磁盘驱动时<5辅助区温度、相对湿度(开机时)18~28℃,35%~75%6辅助区温度、相对湿度(停机时)5~35℃,~7不间断电源系统电池室温度20℃~30℃T/NIISA
5
气体5.1
一般规定5.1.1
数据中心环境应满足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要求,同时应保障运维人员安全。电子信息设备区域及辅助区域环境应符合
GB
50174
及
GB/T
51409
中的规定,长期有人工作区域应符合
GB/T18883
和
GB
50325
的规定,做好防护措施,保障人员安全。5.1.2
数据中心气体环境应满足设备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要求。5.1.3
物理环境应关注温湿度的指标和速率变化、空气粒子浓度、锌晶须等机械活性物质对设备的影响。5.1.4
化学环境应关注金属腐蚀、金属腐蚀速率、腐蚀性气体、盐雾、可燃性气体、油机排放、液冷剂、气体灭火剂等对设备及人的危害。5.1.5
微生物环境应关注细菌、病毒、霉菌、孢子等微生物对设备的影响,并做好职业病传染病、疫情等防范工作。5.2
5.2.1
主机房和辅助区域的温湿度应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当电子信息设备未确定时,按表
2执行。表
2
温湿度要求5.2.2
机房内应根据不同的气流结构形式,布置多点温湿度传感器通过监控系统建立实时温湿度场。为了监测机房内温湿度的平均参数和变化率,可按区域部署检测点,通过监控系统形成温度场云图显指标计量单位要求细颗粒物
PM2.5mg/m≤0.05甲醛
HCHOmg/m≤0.20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mg/m≤0.60T/NIISA
5.2.3
可采用
CFD
技术对数据中心主机房内外温湿度环境进行模拟验证。CFDCFD变化率,可为环境控制设备的运行策略提供依据。为确保仿真精度可考虑如下边界条件:空调输出冷量ITCFD模拟验证。为确保仿真精度可考虑如下边界条件:环境温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设备运行风量、污染物浓度等参数。5.2.4
可创建数据中心数字孪生模型,根据数据中心业务需求评估数据中心整体运行现状,预测未来变化。5.2.5
主机房的空气粒子浓度,在静态或动态条件下测试,每立方米空气中粒径大于或等于
0.5μm的悬浮粒子数应少于
1760
万粒。
50073
0.5μm
数据中心内的电缆桥架、机柜、防静电地板支架、抗震支架等不宜使用电镀锌表面处理的材料。当使用电镀锌表面处理材料时,应对锌晶须等导电性、导磁性粒子污染物采用主动预防和定期清理方式。5.2.7
长期有人工作区域的空气品质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宜达到以下表
3
要求。表
3长期有人工作区域的空气品质宜达到的限值
18883-20225.3
5.3.1
数据中心应关注金属腐蚀导致的断路、短路、接触不良、板卡腐蚀损坏等硬件故障,宜定期按日、周、月、季度、年度等进行硬件故障次数统计,并总结分析原因。5.3.2
数据中心主机房和辅助区域的金属铜的腐蚀速率小于
Å(埃米)每月,同时金属银的腐蚀速率小于
200
Å(埃米)每月,满足
(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环境条件:空气污染物)中定义的
G1
空气腐蚀等级要求,见表
4。10分级严重性等级铜片反应腐蚀速率(每
银片反应腐蚀速率(每
建议或结论G1轻微<300
Å<200
Å腐蚀问题不是决定设备可靠性的因素。G2中等<1,000
Å<1,000
Å腐蚀影响是可以测量的,腐蚀可能是一个因素,
浸金和浸银表面处理失效。G3严重<2,000
Å<2,000
Å极有可能发生腐蚀性侵蚀,PCB
有机可焊性保护和浸锡表面处理失效。GX非常严重≥2,000
Å≥2,000
Å只有经过特殊设计和保护的设备才能正常寿命使用。1、1
Å(埃米)=10
米=0.1
纳米2、铜银金属同时满足的腐蚀等级定义为该环境的腐蚀等级。T/NIISA
表
4 空气的金属腐蚀等级要求易造成金属腐蚀,腐蚀过程具有隐蔽,广泛和持续累积的特点,前期表现为硬件金属发暗,金属接触不故障等现象,在数据中心中已多有发生,即使更换部分电子信息设备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在运维中应足够重视,及时解决问题。5.3.3
数据中心主机房和辅助区域宜定期进行铜银金属腐蚀情况测试,HA、HB
级别的数据中心应安装金属腐蚀速率实时监测装置,腐蚀严重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未安装金属腐蚀速率实时监测装置的数据中心应根据自身情况,在腐蚀高发季节做金属腐蚀挂片测试,若腐蚀严重需采取防范措施。金属腐蚀速率实时监测装置应能及时,有效,准确的反映电子信息设备中极其细微的金属腐蚀,应对可能出现的危害及时预警,宜采用对温湿度变化不敏感,抗干扰度高,高精度,数字式长效的实时监测装机、配电室等核心设备,采样点位置应能反映实际的腐蚀情况。5.3.4
金属腐蚀速率未超标时,应定期做检测;金属腐蚀速率超标时,室内应启动固定式或移动式化学过滤装置,应按
GB/T51409
4.6.3
执行。未配备固定式化学过滤装置的数据中心,应根据各地大气污染物的不同,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式化学过滤设备。5.3.5
数据中心室外及内部可安装腐蚀性气体浓度监测装置,可联动室内及新风化学过滤机组。参见附录
A
腐蚀性气体浓度监测和金属腐蚀速率监测。5.3.6
海岸线附近或存在盐雾危害的地区,应定期监测盐雾,室内应安装盐雾过滤装置,室外应使用防盐雾设备,定期检查设备受损情况。11序号类别内容HA优秀级HB良好级HC及格级HD待改进级备注1气体部分金属腐蚀速率实时监测应应宜NA2金属腐蚀速率挂片测试宜(每季度)宜(夏/冬季节)应*(夏/冬季节)NA3腐蚀性气体浓度监测可可可NA4盐雾检测装置应应应NA5盐雾处理装置应**应**应**NA当存在盐雾威胁时6温湿度监测应应应应按标准执行7温度场云图可可可NA8CFD
验证模拟可可可NA9空气粒子浓度应宜宜NA10锌晶须等导电导磁粒子应宜宜NA定期检测与处理11室内移动式化学过滤装置应应宜NA12室内固定式化学过滤装置应宜宜NA13室外新风化学过滤装置应应应NA14可燃性气体检测装置应应宜NA按消防要求执行15PM2.5,甲醛,
等应宜宜NA对工作人员的保护按GB/T
18883执行NA
未评级(未知),待改进或不适用*
无“第
1
1
项”时为“可”。**
距海岸线或其他高盐度水域
公里以内,或经过监测存在盐雾威胁时。T/NIISA
5.3.7
在主机房(存在内置电池系统的一体化模块时)和支持区域(电池室、柴发机房、油库)应设可燃性气体报警装置,应联动排风装置或自动化气体催化设备,避免浓度过高引起爆燃危险,满足消防要求。5.3.8
其他气体环境,如灭火剂,液冷冷却液,油机排放和动火作业期间,参考第九章其他环境因素。5.3.9
级别的评级见表
5:表
5 表
5 空气部分
HA-HD
级别的评级表12项目单位指标范围pH——7.5-10.0浊度NTU≤10氯离子mg/L≤250总铁mg/L≤1.0钙硬度
(以
CaCO计)mg/L≤300铜mg/L≤0.1异氧菌总数CFU/mL≤10T/NIISA
6.1
一般规定6.1.1
液体治理应包含循环冷却水、加湿水、冷凝水、软化水及纯水、液冷冷却液、柴油、机油和制冷剂等范围。6.1.2
数据中心应制定液体泄露应急处理方案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6.1.3
数据中心用水应统筹各个用水单元情况整体考虑,可通过补充水预处理、各单元水的梯度利用和排污水回用等措施提升水利用效率(WUE)。6.1.4
水系统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394-20126.1.5
液体、液体包装物及其污染物的废弃处理应按当地政府法规进行,并委托有资质机构完成。6.2
循环冷却水6.2.1
循环冷却水应进行必要的水处理,以确保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
50050
的有关规定。水处理方案应对环境及人身健康影响小,可选择化学处理、物理处理或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化学阻垢缓蚀剂宜选用低磷、无磷型药剂。6.2.2
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和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水质控制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
50050
的有关规定。间冷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指标应根据系统运行特性和用水设备的要求确定,并宜符合表
6
的规定。表
6 间冷闭式系统冷却水水质指标
500503.1.7)
290446.2.3
循环冷却水新系统运行、老系统停止时间大于
1
个月再次启动运行时,应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清洗、预膜。6.2.4
监测、控制和检测13序号内容HA优秀级HB良好级HC及格级HD待改进级1pH
值的在线监测,与加酸/加碱量联锁控制应应应无2电导率在线监测与排污量联锁控制应应应无3阻垢缓蚀剂药剂浓度的在线监测与药剂投加量联锁控制应应宜无4腐蚀速率检测应应宜无5制定水质分析项目及控制范围应应宜宜6水质全分析频率不低于每月
1
次应应宜宜7完善的数据记录及管理制度应宜宜无8系统优化及改善计划应宜宜无T/NIISA
a) 循环冷却水的监测和控制宜采用在线监测和控制,且宜符合下述规定:1)
pH
值的在线监测与加酸/加碱量联锁控制;2)
电导率在线监测与排污量联锁控制;3)
阻垢缓蚀剂药剂浓度的在线监测与药剂投加量联锁控制。b) 循环冷却水应进行腐蚀速率检测,检测方法宜采用监测挂片。c) 循环冷却水的常规水质分析项目应根据补充水水质和循环冷却水水质要求以及水处理方案等因素确定。可参考附录
C。d) 补充水和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全分析宜不低于每月
1
次的频率要求。e) HA-HD
级别的评级可参考表
7
进行。表
7 不同等级数据中心循环水控制及管理要求6.3
加湿水6.3.1
加湿水的预处理应考虑潜在的结垢和微生物滋生对使用以及机房空气环境的影响,应定期对加湿系统进行清洗、杀菌处理。6.3.2
等焓加湿类型的供水宜采用纯水。6.4
冷凝水6.4.1
空调冷凝水a) 应定期检测空调冷凝水集水盘表面微生物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清洗、杀菌操作。b) 冷冻水主管路正下方宜避免安装设备。c) 空调下方应设置挡水坝和漏水检测装置,确保及时发现漏水现象并及时有效处置。d) 本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6.4.2
建筑冷凝水14项目单位范围沸点(单相)℃>120倾点℃<-40水含量mg/L<20氟离子浓度mg/L<0.1击穿强度KV/2.5mm>30不可挥发残留物μg/mL<50>5μm
颗粒物总数Count/mL≤1000,
无大于
项目单位范围闪点℃>180倾点℃<-40T/NIISA
查,及时清理,并避免在下方放置敏感设施。6.5
软化水及纯水6.5.1
软化水设备宜用钠离子树脂交换技术,纯水设备宜用反渗透膜技术。6.5.2
软化树脂再生浓盐水、反渗透系统浓水、反渗透系统清洗水等污水的处理和排放,应满足当地政府法规要求。6.5.3
钠离子树脂软化系统出水总硬度应≤,反渗透产水水质应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工艺综合确定。6.6
液冷冷却液6.6.1
液冷冷却液主要包含用于浸没式液冷和喷淋式液冷服务器的碳氟有机化合物类液体和碳氢类、有机硅类液体,及用于冷板式液冷服务器的纯水和乙二醇或丙二醇等的水溶液。6.6.2
对与服务器器件接触浸没冷却液和喷淋冷却液,应预先验证冷却液与服务器系统主要材料和器件长期接触工作兼容性,根据系统材质、换热设备、运行工况、寿命要求等确定冷却液分析及定期检测指标,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指标及部署必要的监控手段和操作流程以防止因冷却液分解或劣化导致系统失效。a) 对碳氟有机化合物类冷却液,宜符合表
8
的规定:表
8液冷碳氟类冷却液质量控制指标b) 对碳氢类、有机硅类冷却液,宜符合表
9
的规定:表
9 液冷碳氢有机硅类冷却液质量控制指标15粘度(40℃)mm
≤40水含量mg/L<100酸度mg
KOH/g≤0.05击穿强度KV/2.5mm原始>40,
使用中>20不可挥发残留物%wt<0.02>5μm
颗粒物总数Count/mL≤10
,
无大于
50μm
沸点/粘度长期变化量%<10%项目单位范围浊度NTU≤10pH——7.5-10总铁mg/L≤1.0Cumg/L≤0.1异氧菌总数CFU/mL≤10T/NIISA
6.6.3
用纯水或乙二醇、丙二醇等的水溶液作为冷板冷却液时,应进行必要的化学药剂处理以抑制冷却液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对金属材质的腐蚀。应根据系统材质、换热设备、运行工况、化学处理方案等确定水质分析指标并定期监控,水质指标宜符合表
10
的规定:表
10 冷板式液冷冷却液水质控制指标6.6.4
对具有不可挥发残留物的高粘度冷却液,宜由提供商推荐满足使用要求的维护清洗溶剂和操作流程,供服务器更换维护使用。6.6.5
冷却液应满足应用和长期接触对职业健康的要求。冷却液制造商应提供符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16483
要求撰写完善的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其毒理学指标和标识应满足《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30000
中关于急性毒性和特异性靶器官一次和反复接触毒性的规定。操作维护人员应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说明书中的操作指导和暴露限值的要求。6.6.6
对具有闪点的可燃性碳氢类、有机硅类冷却液,应部署必要对可燃物质的消防系统和监控,满足相关机构要求。6.6.7
使用碳氟类、碳氢类、有机硅类液体的数据中心,应对空气中的总有机挥发物进行监测,机房内空气总有机挥发物应满足
GB/T18883
的限制要求。6.6.8
液冷数据中心应根据冷却液特性制定泄露处置方案,宜设置独立的排液系统对泄露的冷却液进行收集,并委托有资质机构处理。6.7
6.7.1
日常管理16T/NIISA
a)日常贮存的柴油应依据
GB
252-2015,根据当地风险率为
的最低气温选择。普通柴油按凝点分为六个牌号:
的最低气温在
-10
5℃-20
-35
-50
b) 日常贮存的柴油应放置在日用燃油箱和储油罐内。c) 用油单位应与燃油供油单位签订供油协议。d)供油单位应提供柴油的检测报告,并由用油单位进行留档保存。6.7.2
应急管理a) 应急情况下,柴油可使用供油单位现有的柴油与日用油箱或储油罐内柴油混用。b) 应急情况结束后,应及时检测油质量,并确保符合柴油发电机使用及储备要求。6.7.3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a)普通柴油属于易燃液体,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交货验收按标准进行。b) 用储罐、铁桶等容器盛装,盛装时,切不可充满,要留出必要的安全空间。c) 远离火种、热源。d) 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e) 应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f)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g)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6.7.4
柴油处理a) 柴油应定期进行更换。更换后的柴油应进行合规处理。b) 储油罐应进行定期清理。6.7.5
日用油箱区域宜设置油浸探测系统,并接入综合管控平台,由综合管控平台显示,告警,并控制。6.8
6.8.1
应选择符合柴发机组需要规定标准的机油。6.8.2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交货验收按应按相应标准进行。6.9
制冷剂6.9.1
应选择使用安全性高、环境友好型制冷剂。
7778
6.9.2
涉及制冷剂的操作应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17等级区域HA优秀级HB良好级HC及格级HD待改进级主机房22//低压配电室11//高压配电室11//中控室(ECC)、消防及其他有人值守超过
8
小时工作时间的场所2辅助区及其他无人长期值守的场所11//T/NIISA
6.9.3
应对制冷剂的挥发及泄露进行监测,应针对使用的制冷剂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目标。6.9.4
制冷剂的回收和再处理应按当地政府法规进行,并委托有资质机构完成。7
电磁辐射7.1
建筑规划及选址应考虑周边的电磁环境,不应对数据中心内产生电磁场干扰。GB512047.2
宜采取防屏蔽措施以避免或降低受辐射干扰。7.3
主机房和辅助区内的无线电骚扰环境场强在
和
频段范围内不应大于
130dB(μV/m),工频磁场场强不应大于
30A/m。GB501747.4
GB8702
的有关规定,具体详见附录
E。7.5
检测最小频次如下表,对不达标环境的检测频次应高于以下表
的要求。表
11 电磁辐射检测最小频次表(次/7.6
数据中心所属单位应依据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建立保证从业人员健康的管理制度。7.7
数据中心智能化系统的数据传输线缆应采取屏蔽技术防范电磁辐射的干扰。7.8
心的电磁屏蔽及防泄密措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18T/NIISA
BMB3-1999BMB2-1998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露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安全判据》、《保密会议室保密要求和测试方法》7.9
结并接地。
8.
噪声及振动8.1
8.1.1
数据中心选址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相关规划要求,防止工业噪声污染。数据中心应避免建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并应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8.1.2
数据中心园区的总平面布置,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应符合下列规定:a) b) 布置仓库、料场、绿化带等。c) 数据中心园区内对于要求安静的建筑物,其朝向布置与高度应有利于隔声。8.1.3
数据中心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振动、降低噪声,并应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噪声污染防治。8.1.4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数据中心应按照规定,对噪声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8.1.5
使用可能产生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数据中心,应采取优化布局、集中排放等措施,防止、减轻噪声污染。8.1.6
当使用了纳入国家综合性产业政策目录的噪声严重的工艺和设备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使用。8.2
数据中心内噪声与振动技术要求8.2.1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计中,应考虑采用适当的噪声控制措施,使数据中心建筑内的各种区域满足表
12
的噪声限值要求;表
12
数据中心内各区域的噪声限值数据中心内区域 噪声限值[dB(A)]19支持区85辅助区的室内背景噪声70主机房70行政管理区、监控值班室、消防和安防值班室、会议室室内背景噪声60培训教室、值班宿舍室内背景噪声级55房间的使用功能ZVLz(dB)昼间夜间行政管理区、监控值班室、消防和安防值班室、会议室、培训教室、值班宿舍等78T/NIISA
8.2.2
数据中心内各个区域对于采取相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能达到控制设计限值的工作场所,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工作人员每工作日
8
小时暴露于等效升级声级大于等于
的环境中,数据中心应提供三种以上的护耳器供工作人员选用;8.2.3
在电子信息设备停机条件下,主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不应大于500mm/s2。8.2.4
数据中心工作人员驻留区室内的
Z
振极限值应符合表
的规定。表
13
数据中心工作人员驻留区室内的
Z
振极限值
2200-
6:00
50868
50355
8.2.5
在电子信息设备正常工作状态下,主机房的楼盖结构在正常使用时楼盖竖向及水平向的振动峰值加速度不应大于
。
0.5G5m/s2
根据《建筑楼盖振动舒适度技术标准》JGJ-T441-2019
0.40m/s220基础类似容许振动速度峰值()普通基础5.0隔振基础10.0基础类似容许振动速度峰值()普通基础10.0隔振基础20.0机械类别及分类容许振动速度峰值()普通基础隔振基础泵功率≤75kW3.07.0基础类似容许振动位移峰值(mm)容许振动速度峰值()普通基础0.26.3隔振基础-20.0T/NIISA
综合上述两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本标准规定,在正常使用时,主机房的楼盖结构竖向及水平向振动峰值加
0.40m/s28.2.6
安装活塞式压缩机的块式或墙式基础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应满足下表的规定。表
14
安装活塞式压缩机的块式或墙式基础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8.2.7
工作转速大于
的离心式压缩机基础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应满足下表的规定。表
15
工作转速大于
3000r/min
的离心式压缩机基础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8.2.8
活塞式发动机基础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应满足下表的规定。表
16
活塞式发动机基础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8.2.9
通用机械基础(块体式基础和隔振基础或刚性台座)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应满足表17
的规定。表
17
通用机械基础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21功率>75kW5.010.0风机功率≤15kW3.07.015kW<5.010.0功率≥75kW6.312.0离心机5.010.0电机轴心高度<315mm3.0-轴心高度≥315mm5.0-[dB(A)]4030403540T/NIISA
8.2.10
凡有职工每工作日
8
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
分贝的企业,都应该执行《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并应提供三种以上的护耳器供作业场所的职工选用。8.3
数据中心外噪声与振动技术要求8.3.1
根据数据中心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的类型,数据中心边界环境噪声排放的限值应符合
GB
3096中规定的排放限值;
3096
dB(A)
8.3.4
数据中心外部噪声源传播到数据中内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的噪声限值应满足
GB
55016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中表
2.1.3
的要求。不能满足要求时,要对围护结构做隔声设计。
2.1.3
5dB8.4
噪声的测量和治理8.4.1
在数据中心内长期固定工作位置,要定期测量噪声并记录。3096
189.8
8.4.2
当数据中心内长期固定工作位置噪声和振动值超限值,需要进行治理,或者采取合适的措施,以保护人员的职业卫生健康。22T/NIISA
8.4.3
应定期对数据中心内各区域和边界处的噪声进行测量并记录。8.4.4
数据中心应定期审核周边用地的声环境功能区分类,一旦发现周边用地的声环境功能区分类发生了变化,或者有变化的迹象,应进行核实,并评估目前数据中心边界的噪声测量值是否与新的声环境功能分类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应主动识别和采取治理措施,确保数据中心边界噪声满足声环境功能分类的限值要求。8.4.5
数据中心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前,应由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竣工振动和声学检测。8.4.6
竣工声学检测应包括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隔声性能及混响时间;竣工振动检测应包括主要功能房间的竖向和水平向的时域和频域曲线、振动峰值加速度和
Z
振级。8.4.7
对数据中心内部产生噪声与振动的设备或设施,当其正常运行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对噪声和振动敏感的房间的限值超过
GB
55016
2.1.4
和表
2.1.5
中的数值时,应对其基础及连接管线采取隔振措施。8.4.8
对数据中心外部具有共同基础并产生噪声与振动的室外设备或设施,当其正常运行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对噪声和振动敏感的房间的限值超过
GB
55016
中表
2.1.3
和表
2.1.5
中的数值时,应对其基础及连接管线采取隔振措施。9
其他治理对象9.1
固体废物9.1.1
一般规定:固体废物对于混合在空气或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将按照气体液体的范畴进行监测和治理;其余的固体废物,一般按照当地管理部门的规范要求执行,并以相对应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9.1.2
固体废物一般处理流程为种类识别、临时存储、分类处理。9.1.3
固体废物一般按照类型、风险等因素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一般废弃物、可回收废弃物、危险废弃物以及特殊废弃物,包含内容如下:a) 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泔水、施工垃圾等;b)
可回收废弃物:纸张、木质包装材料、塑料等;c) 危险废弃物:废电池、废硒鼓、废灯管、废机油、废灭火器等;d)
特殊废弃物:存有数据的固件,如硬盘、磁带及光盘等。9.1.4
废弃物在最终回收处理前,应根据类型进行归集、初步处理和临时存储。存储的地点应妥善安全,并保障废物不扬撒和泄露,不会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污染。根据不同的颜色标识来临时存放废弃物(建议绿色标识:可回收废弃物;黄色标识:一般废弃物;红色标识:危险废弃物;特殊废弃物:紫色标识)。9.1.5
废弃物处置:数据中心应与具备政府许可资格、具有相应处理能力的专业处理机构签订相关废弃物回收协议,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回收。23T/NIISA
a) 对于危险废弃物的清理、搬运、处理应作好记录并留存;b)
特殊废弃物根据数据保密级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过程应全程记录并留存。9.2
9.2.1
日常管理数据中心运维人员应定期对屋面、墙体及外墙孔洞封堵等是否渗漏进行排查。9.2.2
汛期灾害等监测管理a) 警的应对和处置方案。b)
检次数。9.3
危险作业与生产环境施工数据中心应采取持续识别危险源的科学措施,并对识别出的危险源采用相对应的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管控,对在生产环境和后期扩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有害源进行实质性的有效管控。9.4
公共卫生事件数据中心应持续识别季节因素、周边环境和境内外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食品安全等)发展情况,严格遵守国家卫计委的防疫要求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并确保疫情期间数据中心仍能获得充足的物资保障和人员支持。9.5
相关方关系管理数据中心应建立与基础设施、IT设备等正常运行有关的工作单位信息清单,并分类明确责任到人。每年宜至少一次就相关方对系统维护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效果评价。24类别符号组成部分一些常见的来源气体HS硫化氢地热排放、微生物活动、化石燃料加工、木材制浆、污水处理、化石燃料燃烧、汽车排放、矿石冶炼、硫酸制造、人员活动气体SO,
SO二氧化硫化石燃料燃烧、汽车排放、矿石冶炼、硫酸制造、烟草烟雾、人员活动气体S,
R-SH硫醇铸造厂,硫磺制造气体HF氟化氢化肥制造,铝制造,陶瓷制造,钢铁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化石燃料气体NO氮氧化物汽车排放,化石燃料燃烧,微生物活动,化学工业气体N活性有机氮汽车排放,动物废物,蔬菜氧化,污水,木材制浆气体NH氨微生物、污水、化肥制造、地热蒸汽、制冷设备、清洁产品、蓝图复制、人员活动固体C碳不完全燃烧(气溶胶成分),铸造厂气体CO一氧化碳燃烧,汽车排放,微生物,树木,木材制浆气体Cl,
氯、二氧化氯氯制造,铝制造,造纸厂,垃圾分解,清洁产品气体HCl氯化氢汽车排放,燃烧,海洋过程,聚合物燃烧气体HBr,
HI卤素化合物汽车排放液体Cl氯离子气溶胶含量,海洋过程,矿石加工气体O臭氧以氮氧化物和含氧烃为主的大气光化学过程、汽车排放、静电过滤器气体CH烃类汽车排放、化石燃料加工、烟草烟雾、水处理、微生物、造纸厂和许多其他来源,包括自然和工业来源固体—无机粉尘水晶岩、岩石和矿石加工、燃烧、吹砂和许多工业来源T/NIIS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腐蚀性气体浓度监测和金属腐蚀速率监测A.1A.2列出了自然过程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表A.1
常见腐蚀性气体及污染物的来源25自然过程排放微生物H,NH,NO,HS,,多种有机物污水NH,醛类,多种有机物,硫化氢,硫醇,H,S,CO地热H,
HS,
沼泽地区HS,
NH,
动物物质许多有机物,主要是含氧有机物森林火灾HCl,
CO,
CO海洋NaCl,氯离子工业过程排放发电SO,C,,NO,碳氢化合物,有机物汽车燃烧SO,,盐酸,氢溴酸,NOx,碳氢化合物,有机物,柴油机燃烧CO,
NOx,多种有机物化石燃料加工硫化氢,S,,氨,碳氢化合物,其他有机物,硫醇塑料制造所有的有机物质,醛类,醇类,氨类,二氧化硫类水泥厂SO,粉尘,,
NOx,
CO钢制高炉硫化氢,,,HF,煤尘钢制电炉HS,
SO,
C,
焦炭厂HS,
CO,
HCN,
碳尘,粉尘纸浆制造Cl,
,
HS,
CO,
木纤维,粉尘氯气厂氯,氯化合物,氯化钠肥料生产HF,
NH,
,瓦斯,液体,粉尘,酸食品加工碳氢化合物,多种有机物橡胶制造HS,
S,
R-SH油漆制造碳,碳氢化合物,含氧碳氢化合物,粉尘铝的制造HF,,C,粉尘矿石冶炼SO,,H,粉尘烟草烟雾HS,
SO,
HCN,
CO,焦油和颗粒物汽油和燃料蒸汽碳氢化合物,含氧碳氢化合物电池制造SO,酸,粉尘T/NIISA
表A.2表A.2
自然过程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组合腐蚀性气体单位气体浓度G1G2G3GXA
组HS(硫化氢)ppb<3<10<50≥50SO(二氧化硫)ppb<10<100<300≥300Cl(氯气)ppb<1<2<10≥10NOx(氮氧化物)ppb<50<125<1250≥1250B
组HF(氟化氢)ppb<1<2<10≥10NH(氨气)ppb<500<10000<25000≥25000O(臭氧)ppb<2<25<100≥100ppb
是表示浓度的单位符号,1ppb
10
亿分之
1
的体积比。A
水平包括这些污染物的协同效应。B
组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目前尚不清楚。A
B
组气体是数据中心内常见气体组合。A
B
组腐蚀性气体浓度限定值对应的铜银腐蚀等级
G1<50%加
10%,则气体腐蚀等级相应增加
1
级。金属腐蚀是由气体种类、温度、相对湿度、通风条件等表提供的数据中心腐蚀性气体浓度限定值仅作参考而非绝对限定。T/NIISA
表A.3是ISA71.04-2013中列出的在一定条件下,腐蚀性气体浓度和腐蚀速率的关系:表A.3
表A.3
ISA71.04-2013中腐蚀性气体浓度限定参考值a)
腐蚀性气体的种类非常多,监测所有的腐蚀性气体是很难的;b)
附表中G1环境建议的浓度数量级约是十亿分之一(ppbv),这个级别的浓度检测比较困难;c)
通过腐蚀性气体的浓度并不能确定腐蚀发生的速度和腐蚀的实际结果,因为腐蚀跟温度湿度等等其他因素关系很大。最可能的一种或几种有代表性的腐蚀性气体作为监测对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快速确定腐蚀性气体理装置以保护设备免受腐蚀威胁。是否安全,是否达到G1的要求。这种结果导向的方法不需要对腐蚀性气体种类和浓度进行测量,这化工厂,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等。27序号指标分类指标计量单位要求备注1物理性温度℃22~28夏季16~24冬季2相对湿度%40~80夏季30~60冬季3空气流速≤0.3夏季≤0.2冬季4新风量m³
·
人)≥305化学性臭氧
Omg/m³≤0.161
小时平均6二氧化氮
NOmg/m³≤0.201
小时平均7二氧化硫
SOmg/m³≤0.501
小时平均8二氧化碳
%≤0.101
小时平均9一氧化碳
mg/m≤101
小时平均10甲醛
HCHOmg/m³≤0.201
小时平均11氨
NHmg/m³≤0.081
小时平均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12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初中数学第四章 三角形单元复习题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2《合理利用网络》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
- 藏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 化工安全作业票培训讲座
- 临时工劳务派遣合同模板
- 员工服务合同协议书
- 人防工程专业分包合同
- 2025耕地流转合同范本
- 2025年劳动合同书范本
- 内河船客运培训课件
- 2023-2029年中国鸡尾酒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4年记者证考试挑战试题及答案
- 健康厨房-家庭饮食指南
- 初中生物重要识图填空速记54个-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 T-SCCX A 0010-2024 T-CQXS A 0001-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项目建设规范
- 合作合同范本 英文
- (二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政治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共青团团课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国腰果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ABB) 高级 课件 1.2.3 PLC设备选型方法与工作站PLC选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