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区域的开展阶段与差异
1.掌握区域概念的内涵和特征
考纲解读
2.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
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
域
气候条件差异概
自然环况
境差异
知识导图矿产资源差异
区
农业生产活动域
差异发
人类活
展成长阶段
动差异
工业生产活动阶
差异段
■]后期阶段I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特征表现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这是进行区域划分、
界线有虚有实确定具体区域的根本依据。有的区域界线是
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
内部相对一致,区域间差异明显
域之间那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开展变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方法点拨J用图形归纳法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
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
群和工业区为岛状。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维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开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
成。
4.趋势:在区域经济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
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四、区域开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开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开展水平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
工业为主体,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2.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开展的趋势。出现一
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3.高效益的综合开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拟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开展的主导力量。
五、东、中、西差异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根底、开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兴旺
产业结--------------------
(1)-1〈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
,构差异I
〔比重
‘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
工业化
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开展,中、
(2)与城市V
西部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化差异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
对外开
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拟低
(3)放的区V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成
域差异
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会隹
六、南、北方差异
1.划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2.表现
‘优势: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I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1)北方]存在问题: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
、态环境等任务
'优势: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
rI水力资源相当丰富
Q)南方]限制性因素: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存在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七、西部大开发
1.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2.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3.缺乏:根底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开展差距,推动区域经
济的协调开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平安,扩大内
4.意义《需,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
实优势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
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地理环境是分析区域问题的根底,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
区域地理特征时,主要遵循以下分析思路。
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
(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构成要素包括内容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
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
¾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
(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
构成要素包括内容
经济特征经济开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
居民人种、人U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
城市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等
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
的因素等
2.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1.(2023•河北二模)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
A.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⑵从a到d()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小
解析:第(1)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单一指标划分的;各区域内部特征并不完
全一致;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也不相同;气候类型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
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晰明确。第(2)题,从a到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a到d,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热量条件越来越
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的窗户越来越大,墙体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与经济开展
水平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答案:(I)A(2)D
考点二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阶段
1.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开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
进行分析。
2.区域不同开展阶段的特征(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
3.区域不同开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
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开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开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
一、一、二或一、二、一
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比重最大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
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一一.二成一二—.
工业化的区域
大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
是效劳业的开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
开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先*.、、
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开展
的主导力量
区域不同开展阶段的限制因素和对策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高效益的综合开展阶
开展阶段工业化阶段
开展阶段段
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
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
限制区域
型工业衰落;原有矿
低,对外联系少,根问题日益严重;城市
产资源、土地、劳动
开展因素
底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下降
力等优势消失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开展科技,加快产业
提高辐射带动作用;
转型和升级,向高科
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加快城市带的建设,
技工业和效劳业方向
区域开展
开放力度;完善交通发挥城市带的带动作
开展;调整产业布局,
等根底设施建设;承用;加强资源综合开
的对策
老工业进行改造;完
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发利用
善交通建设;治理环
密集型产业;加强资
境;加强区际合作
源开发
[学法指导]
综合分析区域开展的方法
区域开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1)从时间上看,区域开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
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
综合开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开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开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
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开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根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
地矛盾最为剧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202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3
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下图)。完
成⑴〜⑵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KIkIIIB.I、III、II
C.II,IILID.III、I、II
(2)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II区迁往I区
B.铁路建设本钱H区一般大于HI区
C.商业网点密度HI区一般大于I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
解析:第(1)题,I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
区,应为城市化地区。II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
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m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
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
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HI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
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开展阶段,人口迂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
铁路建设本钱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
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根底好,根底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
答案:(I)D(2)A
考点三区域差异的比拟及影响因素
比照不同的区域,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开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
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那么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
系。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
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一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
农业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
差异
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开展状况、科技开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经济社
人口
会条件差异一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一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开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一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3.阅读图文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空间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二图甲为中亚某河流流域图,图乙为西伯利亚某河流流域图。
(1)请比拟图中两条河流汛期出现的异同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2)请比拟图中两个区域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两图所示地区人口密度均比拟小,分析其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据经纬度结合材料可知,甲河为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地区,主要补
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属季节性河流。乙河为叶尼塞河,类似我国东北河流,有两个汛期。
第(2)题,甲河位于暖温带内陆地区,乙河位于中高纬地区,限制农业发
展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水源和热量。第(3)题,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
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
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
疏。
答案:(1)两河均有夏汛。甲河流:水量较小;冬季河流断流,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
多,属季节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有汛期,主要是夏汛,出现在7〜9月。乙河流:有春
汛和夏汛两次汛期,春汛来自于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要汛期;夏汛来自于雨水补给。
(2)甲图农业区的分布:在山麓平原和盆地边缘(或沿河分布)的绿洲,以绿洲农业(灌溉
农业)为特色。成因: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绿洲分布,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
乙图农业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成因:一方面由于纬度相对较低,
热量相对较多,生长期较长,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另一方面这一区域无沼泽分布,可以进
行耕作。
(3)甲流域深居内陆;大多为干旱的荒漠地区;乙流域位于亚寒带、寒带区域,气候寒
冷。两区域经济都比拟落后。不管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环境人口容量都比拟小。
考向一区域差异的比拟
(2023•全国卷)读以下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关键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经纬网定位。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
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根据图示的纬度可判断甲、乙两城市均位于我国大陆且大致
同纬度,甲、乙两城市气温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形。
[听课笔记]
解析:第(1)题,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受北部秦岭L她的阻挡,1月份来自北方的冷
空气对甲城市的影响较小,而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地形阻挡作用不明显,受冷空气的影响
较强,从而导致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第(2)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答案:(I)A(2)C
考向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2023•上海卷)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
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开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答
复以下问题。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地形、河流分布特征: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
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
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
在300毫米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
在300毫米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毫米以上。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
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开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
势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
足,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开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绝
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比照分析两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方法
(1)要分析比拟两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首先要明确区域研究的内容
‘资源特点:种类、数量、分布等
环境特点:优势问题、限制条件
①区域的特点4
社会经济特点:经济水平等
、人地关系特点
「空间特征
结构、地位和功能
②区域开展的条件4
区域竞争力
〔区域开展的外部环境
'开展重点
③区域的开展规划4可持续开展
.开展方案与评价
(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①分析区域开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②进行区域差异的比拟:包括区域开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③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
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区域差异
(2023•江苏高考)以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
图答复下面两题。(双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1978〜2023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根底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开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第(1)题,此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人均GDP年
均增速由约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那么B正确;图示1978〜1990
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D正确。第(2)题,此题考查地理环境
与区域开展。图示1978〜2023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
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表达改革开放对
区域影响的差异性,那么A正确;2023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
的根底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那么B正确;图示在2023年
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
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那么C项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
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开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故D错误。
答案:(I)BD(2)AB
2.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区域的开展
(2023•德州二模)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图,完成下
面两题。
(1)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
A.市场导向型B.技术导向型
C.运输导向型D.劳动力导向型
(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根底设施建设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开展高耗能产值
的工业部门③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④充分发挥“沿
边"优势,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第(1)题,从M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品牌,可看出表达的是市场;同时科
技、人才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故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市场导向型。注意西部地区与东
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故不能选择技术导向型为战略导向。第(2)题,西部
开展最急需的是生态建设和交通、通信等根底设施建设。图示由资源依托型向M转变,需
要有生态保护和根底设施建设来保障。
答案:(I)A(2)D
高考常考的图表系列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十六)区域开展过程示意图
区域开展过程变化示意图为某区域不同开展时期的示意图,常以时间为轴线,常见的是
某区域(或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如图1)。另外,还有能够表达区域开展过程的示意图(如图
2),某区域在一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如图3)等。
[常考图示]
1.定区域
首先要根据题干、图名和区域定位法确定具体的区域,如由图名可知,图1中所示区域
为某流域,图2为我国西南地区,图3为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
2.析变化
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分析各个地理事物的变化及过
程。如图1中的明显变化是:流域内植被不断减少,居民点明显增多;图2中的显著变化为:
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图3中的明显变化是:林地变化率
最高,且为正值,说明林地增加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很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草地减
少的多。
3.推原因
在以上两步的根底上,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如图
1中,随着流域的开发,森林大量砍伐,兴建居民点。图2中由于速生核大量消耗地下水,
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被前后的变化。图3中由于林地的显著增加,后期该地生态环境会明
显改善。
[应用体验]
1.以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答复(1)〜⑵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I到阶段In的表达,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
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从阶段W到阶段Iv的开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D.市场
解析:第(1)题,图中从1到W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修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
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开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第(2)题,从In到Iv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及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
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答案:(I)A(2)D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以下图为珠江三痢洲某地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近年来,该地区在开展
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1)指出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30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针对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该地区在产业开展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从农业用地、市场需求、土地
劳动力价格等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从人口、城镇、产业、交
通运输、生态环境等方面推测30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第(3)题,针对文字材料
中反映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城镇间分工与合作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在产业开
展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变化:由水稻、桑蚕生产转向以蔬菜生产为主。原因:①工业化、城市化
进程加快,农业用地减少;②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土地和劳动
力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流失)。
(2)①外来人口大量增加;②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③第一产业
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开展迅速;④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内外
联系更加便捷;⑤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重等。
(3)①将局部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②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开展第三产业;③各城镇加
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行错位开展。
常考综合题系列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建模(十一)地理!特征的描述
1.位置特征=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经度位置(大洲或大洋归属,
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海陆位置(气候类型、交通通达度)+相对位置(下垫面环境的
特殊性)。
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地势倾斜方向、坡度陡缓、相对高差)+
海拔上下+特殊地貌(冰川、荒漠、黄土、海岸线曲折或平直)等。
3.气候特征=气温(气温上下、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水热
组合(如雨热同期)。
4.天气特征=气温(气压)上下+阴晴+雨雪(降水强度大小、雨区范围)+风(风向、风
速)+光照.
5.水文特征=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落差+流速。
6.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
+水系形状。
7.地表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水系(河湖多少及其
突出特征)。
8.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部门结构+农业生产对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单产高、低+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地区生产专门化。
9.工业生产特征=工业的兴旺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原料、市场
的对外依赖程度等。
10.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社会
经济特征(产业活动、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
[解答策略](1)把握描述方向和角度。明确描述的方向,即描述的对象在哪里、是什么;
确定描述的角度,即从哪些方面来分析,确保要点全面无遗漏。
(2)看图说话,读表归纳。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
得完整的地理特征信息。对图表信息归纳概括,结合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确保主次清楚、
重点突出。
(3)标准表达,描述专业。用标准的地理术语表达,“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答
案组织点要全面,语言要简练,先主后次,层次清楚。
(2023•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泅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
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
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分析甲城市开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套用模型]第(1)题,据图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描述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降水从总量
和季节变化两个角度分析。第(2)题,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和上下变化来分析黄麻产区的
地形特征,要根据图中等高线、水系分布来判断分析。第(3)题,答题应关注“水文条件”
的内涵和“黄麻生产”的限定条件。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应从里季灌溉、浸内和水运三方面
分析,要结合图示中的水系、旱季等信息判断推理。第(4)题,根据麻纺织业的特点,结合
区域特征和图文信息从原料、运输、劳动力、工业根底等角度分析甲城市开展麻纺织业的有
利条件。注意两点:一是基于区域特征的判断推理,如劳动力、工业根底;二是要表述具体,
防止机械套用模板,如运输条件要从河运原料、海运产品两方面全面作答。
尝试解答
答案:(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C);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
1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I,(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
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3)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近黄麻。
(4)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根底好,麻纺织业的历史长、工
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2023・安徽文综)根据图示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
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
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开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答案:⑴大致位于32。N〜43”,92空〜109咆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
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
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
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
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
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
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第二讲区域经济联系
1.掌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及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考纲解读
3.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4.掌握我国几个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知识导图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
通天河、雅碧江及大渡河
调出地扬州附近的长江丹江口水库
上游
调入地天津及山东烟台、威海北京、天津黄河上游
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
优点全程可自流;水质较好水质好,对下游影响较小
黄河以北可自流
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黄河
缺点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地势起伏大,工程量大
以南可自流,水质易受污染
2.西气东输工程
(1)主体工程的起止点: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遴。
(2)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意义:a∙经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将西部地区的资源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b.社会:带动城镇根底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时机。c.环境:提高东部
地区的大气质量。
3.西电东送工程
(1)我国水能分布特点: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2)西电东送的三线工程。
北线工程中线工程南线工程
输出地黄河上游、晋陕内蒙古三峡、金沙江贵州、云南、广西
输入地
电力构成火电、水电水电水电、火电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地理环境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2)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三、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1)原因: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本钱,会向内地迁移。
(2)影响:对内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省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
(1)原因:投资环境的改善。
(2)类型: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
3.广东遥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产业开展与环境问题
(2)产业转移与环境问题
兴旺地区I劳动;驾集型次兴旺地区
-------------环境污染---------------------
考点一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开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
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以
下图。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
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开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分析如
下:
意义方面对调入地区的意义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开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我匡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南水北调
调水路线西线中线东线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阴
水源区
流雅碧江、大渡河峡水库段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
供水区青、甘、宁、内蒙古、陕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沿线湖北、河南局部地区
晋六省(区)
可调水量
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
与水质
地形、地势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
对调水线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流向北方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路的影响
现有可用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
差
设施用湖泊可利用
(2)西气东输
线路对调入地区的意义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
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开展;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开展,
维吾尔自治区的轮南,途经甘
业的开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
肃、宁夏、陕西,在陕西省靖
方向开展;
边与陕北气田连接,贯穿黄河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
后,经山西、河南、安徽、江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③推动根底设施建设,增加就
苏到达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工
根底设施建设;业时机,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
程从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的开展;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途经13个省市自治区,干线
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
全长4859km
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
量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3)西电东送
线路(主力电源)对输入地的影响对输出地的影响
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
和黄河上中游(水电)f环渤
海地区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济开展;②改变能源结构,减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开展,增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f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加就业时机;③缩小东西部差
华东地区
压力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南线:南盘江、北盘江、红水
河(水电)和黔、滇(火电厂珠
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4)晋煤外运
类型主要线路
通往东北第通线、京包一京沈线、滨州线
东西
运煤
京包一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一京石一京沪线(在天
通道通往华北
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
南北运煤通道宝成一成昆线、同蒲一太焦一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
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
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且东线主要为大运
河,大运河航运条件会有明显改善。图中丙、丁、戊的海拔分别为10m、40m、1m,因此,
丁至戊河段可以自流引水,而丙至丁河段那么不能自流引水。应选D。第(2)题,南水北调
东线输水后,可能导致取水处下游河段水量减少、水位降低,进一步可能产生海水倒灌入侵
河道的现象,阻碍长江泥沙向海洋输送,因此排除B和C选项。长江口外海洋潮汐主要受
月球引力、季风等因素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几乎不受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南水北调
可提高社会特别是北方人们对长江水质的关注,应选A。
答案:(I)D(2)A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假设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
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枸杞采摘采摘技术与设备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输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果园果树种植与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采砂厂承包综合效益评估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化住宅项目施工及造价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污水处理设备采购补充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新型城镇化项目场地租赁与开发建设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环保设施投资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交通事故车辆损失赔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特种车辆租赁及操作培训合同3篇
- 寒潮雨雪应急预案范文(2篇)
- DB33T 2570-2023 营商环境无感监测规范 指标体系
- 上海市2024年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宣传海报
- 垃圾车驾驶员聘用合同
- 2025年道路运输企业客运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线性代数(理工)》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机床维护保养服务合同3篇
- 《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执行能力”之认定》
- 工程融资分红合同范例
- 2024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