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及论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_第1页
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及论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_第2页
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及论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_第3页
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及论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_第4页
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及论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目录一、证人证言的涵义………………1二、出庭作证的涵义………………1(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2(二)刑事证人作证对诉讼具有重要的价值……2三、刑事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2(一)我国立法存在着矛盾………2(二)儒家“和为贵”的观念根深蒂固…………2(三)立法上未能明确证人证言的范围…………2

(四)立法和实践中对证人保护不力……………3(五)经济补偿原因………………3(六)证人自身原因………………3(七)司法人员自身的原因………3四、对证人拒不出庭的对策………3(一)重申出庭作证是证人应尽的义务…………4(二)立法上应该明确规定证人享有的权利……4(三)建立证人保护制度…………4(四)明确对证人的经济补偿……………………5(五)确定证人不出庭作证的例外规定…………5(六)加强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强制措施…………5(七)建立和完善配置机制………6结

…………6注

…………7参考文献

…………8论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立了类似当事人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实行辨论式诉讼。举证责任由法官在法庭上直接调查取证,改为由双方当事人(或控辨双方)承担举证责任。证人证言需要经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后,才能作为证据。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就不可能对证据当庭质证、认证,就不可能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宣判。本文从我国审判实践中出发,对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叙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从完善证人证言质证程序和完善证人证言的质疑程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我国证人证言这一制度进行分析,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一制度。【关键词】证人证言

出庭作证

刑事证人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证人证言都被广泛运用。英美法系国家把当事人陈述、鉴定人的鉴定结论也列入证人证言范畴,而我国把当事人陈述与鉴定人鉴定结论单独列为一种证据形式。由于证人具有既不同于被告又不同于被害人的独立的诉讼地位,所以证人证言对于揭露犯罪、进一步收集证据、鉴别其他证据的真伪、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司法机关陈述与案件情况有关的内容,是我国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证人不出庭作证严重地影响着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对案件的公正审判,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要达到高效、公正、公平的水准和目的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本文尝试从多角度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并提出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并从完善证人证言质证质疑程序进行论述、分析,促进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一、证人证言的涵义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立了类似当事人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实行辨论式诉讼。举证责任由法官在法庭上直接调查取证,改为由双方当事人(或控辨双方)承担举证责任。证人证言需要经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后,才能作为证据。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就不可能对证据当庭质证、认证,更不可能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宣判。所谓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证言对司法机关查明案情,实现诉讼活动的任务,有重要的意义⑴。证人证言是由特定的自然的人提供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8条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由此可认定,证人要履行到庭接受询问、质证的义务,否则将承担不履行义务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证人不到庭作证的后果,或强制到庭作证的措施和手段,导致证人证言的质证程序形同虚设。在审判实践中,实事求是出庭作证的证人瘳瘳无几。证人拒绝出庭或证言不真实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这种现象的弊端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在必要时可以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证人,采取强制性措施,强制到庭,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和义务性规范的本质。但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二、出庭作证的涵义(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之一,在我国刑事证据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证人拒绝作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某检察机关近几年的统计,其提起公诉的案件中,存在证人的约占4/5强,出庭作证的不到1/10,出庭率约在5%至10%之间[2]。从实际情况看,案件需要证人出庭而证人没有出庭的现象比较普遍,证人拒绝作证的情况也呈上升趋势。(二)、刑事证人作证对诉讼具有重要的价值证人作证对诉讼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是为实现实体公正还是为实现程序公正,证人出庭作证都是现代诉讼的必然要求。如果一切案件的证人都能出庭作证,那是司法的最理想状态。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已经成为诉讼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将证人界定为诉讼参与人,在法庭上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但是由于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不完善,引发了实践中的众多问题和矛盾,在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证人出庭作证得不到切实履行和保障的问题。此外,证人不出庭作证还不利于法官查明案情,法官也难以审查证据的真伪,法官只有依赖庭后阅卷和调查,从而使审判走过场,看形式,可能导致冤假错案[3]。三、刑事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一)、我国立法存在着矛盾以刑事诉讼为例,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而刑事诉讼法第157条又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进一步规定,“未出庭证人的证言宣读后经当庭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可见,立法上一面规定了证人的出庭义务,另一方面又规定证人不出庭的证言经查证属实可以采纳,这种矛盾的立法是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立法根源,为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制造了借口[4]。(二)、儒家“和为贵”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尊崇的是“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在感情和心理上有极强的相互依赖性,具有凝重的群体意识和浓厚的人情观念。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公民个人都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导致公民不愿涉讼出庭作证,尤其是不愿出庭直接面对当事人双方而提供一方当事人不利的证言。实践中,证人受和讼心理影响而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颇多[5],如:证人与被证关系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耽心出庭作证会损害双方友好交往或影响自身特殊利益等。(三)、立法上未能明确证人作证的范围在西方国家,法律都明文规定警察应当出庭作证,我国却没有涉及。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完善。在法庭上,证人回答审判人员关于作地点或其他一个能被通知到的地点代替。关于身份问题,可以等到没有危险时再纳入卷宗。(四)、立法和实践中对证人保护不足现行立法只侧重于对证人的事后保护。即证人作证受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后,方由司法机关对实施者给予处罚。立法未规定严格的事前预防性及保护措施,是证人作证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在证人保护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多设立有完善的事前保护措施。另外,而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发生证人因作证而其家庭财产被毁、庄稼被损等现象,证人作证面临的财产风险特别是虽然法律规定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法律保护,但没有规定相应的具体保护制度和措施,因此证人怕遭受打击报复,不敢出庭作证,充其量只愿提供书面证言并附加保密条件,从而使证人证言失去可质性而难以成为定案根据[6]。(五)、经济补偿原因在刑事诉讼法中,未能明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以及作证费用的负担。这是证人付出了劳动,理应得到回报;同时可看作是国家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一种鼓励和奖励,有利于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我国的证人作证补偿制度极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如果作为证人只能以自己造成经济损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补偿和收益,绝大多数人都会怠于履行这一义。(六)、证人自身的原因有的证人知情却怕受到打击报复而不敢作证,这是不出庭现象中的主要原因。有的证人被金钱、色相等收买,有的证人与当事人有亲戚、朋友等关系;有的证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怕作证后,怕责任会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故拒不出庭作证。还有的证人对司法机关有抵解情结,而不愿作证。(七)、司法人员自身的原因其中部分审判人员、公诉人等,由于长期以来,以职权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某些司法人员对这种诉讼方式已经驾轻就熟,对新的诉讼方式不适应,错误认为证人出庭作证会将案情复杂化,搞乱庭审秩序,怕节外生权。还有少数司法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证人出庭出证,怕影响法庭秩序。四、对证人拒证不出庭的对策针对上述情况的分析,为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保障证人出庭作证建立完善证人人身保护制度。如何完善证人作证的保护机制,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很多学者总是借口"国情"不允许而强调我国还不具备建立证人保护制度的条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如果不建立证人作证的保护机制,那么证人拒绝作证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现行立法对证人及其亲属的人身保护乏力是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因此"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来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否则整个诉讼就会一钱不值(一)、重申出庭作证是证人应尽的法律义务

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应当履行的一个义务,目前法律只对此进行原则性的规定是不全面的。法律还应当规定违反义务性规范的后果,以促使证人积极履行其义务。因为,证人出庭如实提供证言,是刑事案件得以公正审理,被告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的重要保障,也是程序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程序公正的丧失,将可能危及实体处理的公正。(二)、立法上应该明确规定证人享有的权利根据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特点和立法精神,为消除证人权利、义务失衡现象,要依法保护证人出庭时应当享有的下列权利:(1)人身和名誉不受侵犯权;(2)合法财产不受侵害权;(3)出庭费用补偿权;(4)依法不出庭申请权(5)拒绝回答无关询问权;(6)对证言阅读、补正权;(7)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提供证言权[7]。(三)、建立证人保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对被告人所为之犯罪事实加以指证,有可能会使自己或亲属的生命、身体、财产陷于危险之中,因此国家对证人及其他因其作证行为而面临危险的人负有保护责任。证人保护一方面在于维系证人作证制度,因为保护措施的缺乏会导致证人对作证产生畏惧心理,以至拒绝提供证词或者提供虚假证词;另一方面则在于证人的义务与权利之间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一个国家没有理由要求其公民放弃自己的财产、健康乃至生命而去履行其作证义务。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极其不完善[8]。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亲属的安全。”但由于缺乏具体而规范的保护措施,实践中,证人因惧怕报复而不愿、不敢作证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造成我国证人出庭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应当尽快制订一部证人保护法从内容上来说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确定关于负责保护证人的机关。人民检察院在我国司法体制中处于法律监督者地位,我们认为这一职责应有人民检察院来承担。二是确定证人保护的具体措施,其中应当包括事前保护与事后保护两种。事前保护是防止证人在作证期间受到威胁和伤害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如贴身保护、为证人提供安全、隐蔽地点、特别监护、住所迁移、在法庭上改变证人的声音、隐蔽证人容貌、更改姓名等等。事后保护则指作证后对证人所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如改变证人的身份、住址、仪容等等。在对证人及其亲属的人身和名誉给予特别保护的同时,也应重视对证人财产权的保护。三是值得提出的,我国的证人保护还应包括保护证人免受执法人员的威胁和压力。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执法人员对证人经常采用刑讯、威胁、拘禁等非法手段获得证人的证言,这对证人不敢作证、不愿作证的心理形成起很大的影响作用[8]。(四)、明确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基于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在诉讼中,证人有针对因作证而受到的经济损失获得补偿并得到报酬的权利。对证人的经济补偿需要明确(1)证人的补偿费用应当有谁来支付,是国家还是控辩双方当事人,从理论上来说,证人是其对国家履行的一项义务,因此证人因作证而受到的损失应当由国家来补偿。在多数国家和地区是得到认可的。(2)证人的费用补偿范围应如何界定,即国家应对证人支付哪些费用。应支付给证人费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补偿性的费用,如证人因作证支付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另一部分则是因证人的作证行为而支付给他的报酬。这是证人付出了劳动,理应得到回报;同时可看作是国家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一种鼓励和奖励,有利于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我国的证人作证补偿制度极其不完善,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如果作为证人只能以自己造成经济损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补偿和收益,绝大多数人都会怠于履行这一义务。针对这一现实,应当建立和完善证人补偿制度,以平衡证人的心理,使证人自觉履行出庭作证义务。(五)、确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例外规定法定情形主要指:①证人为未成年人;②证人在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者行动极为不便的;③证人住所及工作场所均远离开庭地点,交通极为不便,且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决定作用的;④经合议庭认可的其他原因。(六)、加强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强制措施我国目前证人出庭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强制证人出庭措施。虽然法律要求证人出庭作证,但对于拒不出庭的证人却缺乏相应的承担法律后果的规定。实践中,对不出庭的证人,执法人员或者无计可施,或者采取不合法的措施,如羁押等,证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出庭作证,实质上是妨害刑事诉讼的行为。因此,我认为应在法律上文明规定证人违反出庭义务的法律制裁措施,明确证人拒证的法律责任。明确对证人适用的强制或处罚措施,做到对证人的强制或处罚法律化、规范化,同时也要为受到强制的证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渠道。(1)对于拒绝出庭的证人,可以要求其说明不出庭的理由,如果证人不能出具正当理由,法院可以对其适用传唤、拘传措施,强制其到庭作证。(2)因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而导致庭审不能正常进行的,法庭可以裁决证人一定数额的罚款或者15日以下的拘留。(3)对于拒绝出庭作证情节严重的证人,法院可以判处其扰乱法庭秩序罪,也可单独规定“拒证罪”罪名。依照刑法规定对其判处罚金、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七)、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1)根据需要可设立审前证据展示程序;其意义在于确定出庭证人名单,由于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着许多例外情况,为保证审判的顺利进行,有关究竟哪些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哪些证人可以不出庭的问题应当尽可能在审前加以解决。通过审前证据展示程序,控辩双方尤其是控方将自己掌握的证据材料向辩护方展示,一方面可以保证被告人的辩护权,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审判突袭,提高审判效率。因此,建立审前的证据展示程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一个环节。(2)完善庭外取证,远程作证的适用;(3)建立心理咨询制度,法官要对证人作心理咨询工作。化解证人“惧讼”、“和讼、”、“仇讼”的心理障碍[9]。证人证言制度应该得到更好的完善,而且证人不出庭作证与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的司法改革是极不相适应的,现在要做到的是找准原因,寻找对策,解决在司法实践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造一个较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环境.。虽然,现在我国的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健全我们的法律制度。注释[1]陈光中:《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7年卷),,1998年9月第一版。[2]成良文:《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北京:法学杂志,2002。[3]张春生等:《法律释义全书》,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4]王进昆:《刑事证人证言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5]刘

敏:《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上海:法学杂志,2000,7期。[6]樊崇义:《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7]吴丹红:《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北京:证据学论坛(第三卷),2001年10月。[8]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9]曹建明:《诉讼证据制度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7月。参考文献:[1]陈光中:《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7年卷),1998年9月第一版。[2]成良文:《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北京:法学杂志,2002。[3]张春生等:《法律释义全书》,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4]王进昆:《刑事证人证言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5]刘

敏:《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上海:法学杂志,2000,7期。[6]樊崇义:《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7]吴丹红:《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北京:证据学论坛(第三卷),2001年10月。[8]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9]曹建明:《诉讼证据制度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引言·······························································1一、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概述·························……···············1(一)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性质··························…·············2(二)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种类·········································2(三)刑事不起诉制度的价值分析····································4二、外国的不起诉制度···············································5(一)日本的不起诉制度···········································5(二)法国的不起诉制度···········································5(三)韩国的不起诉制度······························…············5(四)英国的不起诉制度············································6三、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现状和问题··································6(一)标准模糊·····················································6(二)相对不起诉适用率过低·········································7(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较窄··························7(四)对于不起诉案件所试行的听证程序不规范························8(五)有关期限的问题···············································8四、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8(一)中国古代的不起诉思想·········································8(二)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的构想····································9结语······························································11参考文献··························································13论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内容摘要: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公诉机关自由由量权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制度本身设置上的一些失误以及具体操作中的偏差,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内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论文通过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内在规定进行分析,针对司法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不起诉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不起诉制度加以完善。关键词:不起诉制度、价值、问题、完善引言2012年3月份新的《刑事诉讼法》颁布出台,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具有相当大力度的改革和完善,对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新的刑事诉讼法对此做了很大的变动和改善,其中对刑事不起诉制度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和完善,包括对法定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增加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以及对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变动等,使我国的不起诉制度更加的完善。并且其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保障人权,节约司法资源,与世界不起诉制度逐步接轨。然而,制度本身在设置上仍然存在一些失误以及具体操作中的偏差,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内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论文通过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内在规定进行分析,针对司法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不起诉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不起诉制度加以完善,使得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迈上更高的台阶,健全我国法制,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一、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概述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者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或者经两次补充侦查尚未达到起诉条件,而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决定,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履行公诉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体现了我国刑罚的目的。(一)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性质不起诉制度是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后依法做出的处理结果之一,其性质是人民检察院对其认定的不应追究、不需要追究或者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所作的一种诉讼处分。不起诉制度是检察机关对案件所作的程序上的处分,而非实体上的处分。它的法律效力在于不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审判,从而在审查起诉阶段终止刑事诉讼。对于犯罪嫌疑人而言,不起诉决定意味着其行为在法律上是无罪的。(二)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种类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适用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四种情形,分别为: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1.法定不起诉制度法定不起诉制度,又称绝对不起诉制度,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某些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只能作出不起诉的规定,而不享有自由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裁量权。根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刑事责任的。新《刑事诉讼法》对法定不起诉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增加了对犯罪嫌疑人在没有犯罪事实的情况下人民法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的规定,这是立法上的进步,彰显了“无罪的人不受非常追诉”的理念.2.酌定不起诉制度酌定不起诉制度,又称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对那些其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做出的不起诉决定。根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依照刑法规定,以下几种情形可以免除刑罚:(1)犯罪嫌疑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2)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犯罪的;(3)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5)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没有造成损害的;(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7)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3.证据不足不起诉制度证据不足不起诉制度,又称存疑不起诉制度,是指在案件经过补充侦查之后,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下所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对于两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则》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或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于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而无法排除的。4.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某些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及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自身状况、公共利益以及刑事政策的需要,设立一定的考验期、设定一定的条件进行考察,期满后根据考察情况,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一项工作机制。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三)刑事不起诉制度的价值分析1.不起诉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保护当事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尽力避免他们的合法权益在诉讼的过程中受到侵害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方向。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相对与国家公权力相比力量较弱,因此,对于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尽早使之脱离刑事责任的追究是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不起诉制度的存在正好及时地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人权。2.不起诉制度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具有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无法追究,或者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罪行轻微,不需要判处刑法或可以免除刑法时,及时地做出不起诉决定,终止诉讼程序,不让案件再进入审判阶段,这样可以缩短诉讼时间,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而减少诉讼成本,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体现诉讼经济原则。3.不起诉制度符合世界刑事诉讼理论发展的潮流在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理论中,诉讼经济原则、诉讼效率原则被普遍重视。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正是在逐步和世界法治进程接轨。二、外国的不起诉制度(一)日本的不起诉制度根据日本的法律,刑事诉讼的起诉实行国家起诉主义、起诉垄断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即刑事案件只能由国家提起刑事诉讼,检察院是唯一的起诉机关,检察官有自由裁量权,不允许刑事案件自诉。日本《刑事诉讼法》第248条规定:检察官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年龄及境遇,犯罪的轻重情况与犯罪后的表现,认为没有必要追诉的可以不起诉。日本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只占起诉案件的50.4%,余者绝大多数属“起诉犹豫”(即裁量不起诉),据考察,1980年被“起诉犹豫”的人员在三年内重新犯罪率为11.5%,而同期被判缓刑及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为21.5%和57.2%,12可见裁量不起诉的效果在日本是明显的。【7】(二)法国的不起诉制度法国刑事诉讼法接受了起诉便宜主义原则,该法第40条规定;“检察官接受申诉和指控并估量如何处理”。这就说明在法国,检察官没有义务对所有指控都启动诉讼。法国的检察官一般驻于法院内对犯罪提起公诉。但法国一个重要的司法传统是预审法官的存在,预审法官进行侦察和预审。如果认为应该公诉,将卷宗移送检察官提起公诉。因此不起诉决定由预审法官作出。(三)韩国的不起诉制度韩国的《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官拥有独占决定是否起诉的权利.检察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有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不起诉.比如罪行轻微、犯罪人有悔罪表现、没有处罚必要等情况。有资料表明,韩国的不起诉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如1998年韩国检察厅共办理了2391960件刑事案件,其中244782件被检察官适用微罪不起诉,占总数的10.2%。案件由被害人自己调查的,如果对检察官的不起诉不服的,可以向高等检察厅申请复议,如果对高等检察厅的复议决定仍然不服,可以向大检察厅申请复议。与我国的刑事诉讼不同的是,韩国没有公诉转自诉的程序,即检察官对起诉是垄断的(四)英国的不起诉制度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当事人主义,在起诉问题上检察官对案件享有广泛的不起诉裁量权,并殊少受到限制。【9】英国作为英美法系的代表,历来重视检察官在行使刑事权力的自由裁量权。英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有犯罪嫌疑必须起诉,这从来就不是我们国家的方针”,只有“该案件符合公共利益,他才应该被起诉”。根据这一规定,公众利益是检察官考虑起诉或不起诉的首要问题,只要检察官认为不符合公众利益,就可以裁量不予起诉。换言之,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不受案件轻重的限制。三、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现状以及问题新的《刑事诉讼法》颁布出台,已经开始实施。刑事不起诉制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法定不起诉制度中增加了对没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不起诉的规定,在证据不足不起诉制度中明确规定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后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应当不起诉,还有就是增加了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这些都是不起诉制度的进步和完善,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的更加完善起到很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法律总是有他的滞后性,以及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偏差和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标准模糊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情节轻微、情节显著轻微和情节较轻的区分以及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难以操作。特别是在相对不起诉的标准上,各检察院的不起诉的案件处理效果存在差别。不起诉案件人数和比例大大低于判处免于刑事处罚、管制、单处财产刑的总和,也低于判处免于刑事处罚、管制、拘役和单处财产刑的总和,更低于判处免予刑事处罚、管制、拘役、单处财产刑和缓刑的总和判处缓刑的罪犯在逐年上升案件起诉质量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一部分案件可以适用相对不起诉而没有适用,没有充分发挥不起诉的案件分流功能,以尽早解脱轻微犯罪嫌疑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法系统发育程度不同,检法两家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需要加强基本面的沟通和协调。(二)相对不起诉适用率过低“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着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司法实践中对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控制很严,有些省市规定要作出决定前,需报请上一级检察院批准,甚至要求适用率,人为地限制了相对不起诉决定的适用。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受“免予起诉”滥用阴影的困扰,担心一旦放开对不起诉的控制,会造成“不起诉决定”的滥用,从而滋生司法腐败的空间。在客观上,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03条规定,对于相对不起诉决定被不起诉人申诉的,人民检察院的处理方法是维持不起诉决定,或着撤消不起诉决定,后由审查起诉部门提起公诉,缺乏根本纠正错误的处理方法,得不到真正的法律效果,导致司法实践中被不起诉人不敢提出申诉。这种相对不起诉的救济程序的立法缺陷,也使检察机关不得不采取限制适用的措施加以弥补,这种做法不能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使司法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较窄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适用范围,《刑事诉讼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即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根据该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适用范围为未成年人实施的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三类犯罪案件。我认为,该规定的案件适用范围较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只限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主体不应该只局限于未成年人,还应该包括其他特殊主体,比如:在校学生、70岁以上老年人、正在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盲聋哑人、严重疾病患者,以及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二是犯罪限于三类犯罪。即刑法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三类犯罪。如果从立法上明确限制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犯罪类型,可能会存在对犯罪“不同对待”的嫌疑;三是刑罚限于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附条件不起诉是一种裁量权,应当适用于轻微犯罪。但是,新的《刑事诉讼法》将其限定在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如果这里规定的“一年有期徒刑”是指法定刑,未免太严,因为从刑法规定上来看,在上述三类犯罪中,法律明确规定应当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只有两个,即侵犯通信自由罪(第252条)和偷越国(边)境罪(第322条),如果是指裁判刑,又显得宽泛,因为任何轻罪都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四)对于不起诉案件所试行的听证程序不规范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案件听证程序没有明确规定,但为了减少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乱猜疑、侦查机关不满意以及个别人乘机指责检察机关滥用不起诉权,司法实践中,许多检察院开始借鉴行政听证程序,举行不起诉听证会,将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过程公开,让侦查机关、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对不起诉决定的事实、证据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检察机关听取各方面意见,准确适用法律。从取得的效果看是比较合理的,也得到舆论的普遍好评,但举行不起诉听证会是一种司法活动毕竟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为依据,没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如果过热,很可能出现偏差。(五)有关期限的问题一方面公安机关要求复议及提请复核均没有期间限制。这就导致公安机关在任何时候提出,都是合法的,检察机关均必须接受复议、复核申请。其结果就会在客观上造成诉讼期间的无限制拖延;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先行复查的,同样没有期间约束。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不利于复查部门及时作出复查决定,不利于约束被害人、被不起诉人的行为,也不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且随着证据的散失或证据证明力的耗散,也为查明案情、公正审判以及充分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增加难度。四、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一)我国古代的不起诉思想我国古代虽有“严刑峻法”、“治乱世用重典”的传统,但统治者在儒家“礼”、“仁”、“以德治国”道德传统的影响下,各个朝代都存在一些宽免刑罚的理论与实践传统,对我们研究不起诉思想渊源有一定借鉴意义,综合起来可以从三方面来看:1.因时而赦及分化瓦解思想因时而赦是指根据国家当时的形势而采取宽大、赦免的刑事政策。我国古代赦的种类比较多,如大赦、特赦等。分化瓦解,实质上是统治者利用赦免的方式所期望达到巩固统治、平息社会动乱、分化反叛势力,促使社会安定的目的。2.对具体案件区别对待、便宜从事特赦、大赦带来显而易见的弊病是对具体案件和具体犯罪者不能区别对待,容易造成不该赦免的赦免了,而该得到赦免的不能赦免。尤其是“大赦天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更会放纵一些罪大恶极的惯犯和累犯,给社会带来更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古代有的统治者在宽免刑罚上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法来避免这种弊病3.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相当于今天的“惩罚和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古代,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这种情况下采取严刑罚非但不能解决社会矛盾,也无助于解决犯罪问题。反之,统治者越是适用重型,越可能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那么这时候采取宽大政策就更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二)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的构想法律跟随社会的的不断进步而更加的完善,尽管新的《刑事诉讼法》刚刚颁布实施,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的滞后性也因此得以显现,为了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不断完善,通过对外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借鉴,吸取我国古代对于不起诉制度的思想,在立法层面和执法方面提出自己对构建完善的刑事不起诉制度的见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