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整合练习题汇编

第一篇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早在2000年前,秦始皇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所谓“长生不

老药”,实际上就是抗衰老药,因为只有抗衰老,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目的。“长生不

老”这四个字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不老”(不衰老),才有可能“长生”(长寿)。为什

么只有不老才能长生呢?这是因为:由于衰老,成人各器官的功能每年约减低

0.5%~1.0%;60岁左右,各器官功能就要降低30%~60%.因此,在85岁左右,绝大

多数人(除少数衰老速度特别慢的人外)各器官的功能已降至难以继续生存的水平。也

就是说,此时大部分器官己到达衰竭的地步,此时就面临老死(因衰老而死)的威胁、

因此,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明确指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抗衰老,即使恶性肿瘤和心脑血

管疾病都能防治,人类的平均寿命也难以突破85岁。

(摘自王永雁、田清深、马瑾瑜《人类衰老学》)

材料二:

现在大部分的衰老研究都集中在如何延长寿命这方面,并且至少做到了在动物上

可以延长寿命。但这些被延长的寿命是不是都是健康的呢?实际上目前还不太清楚,

所以我们要去研究健康衰老。

如何研究健康衰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在关注这个

问题,我们想去研究健康衰老,应该从哪个角度开始研究呢?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同样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有一些人很早就成为“中年

油腻男”,有些还像二三十岁的“小鲜肉”,同龄之间衰老的差异是如此巨大。

人的衰老速度存在个A昏多羽舒

第1页共50页

在认知方面,我们也有间接或直接经验。有些人会衰老得很快,如上图所示,他

们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会出现急剧的衰老现象,然后不少人很快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但还有一部分人能够终生保持很高的认知水平,越活越精神。这些健康老人的存在,

使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健康衰老。

那么健康衰老的老人是因为运气好、生活习惯好,还是因为有基因方面的因素?

实际上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假如能够把这些因素都找出来,那么对于实现健康衰

老来说将会是非好的帮助。

(摘自蔡时青《人类衰老之谜》)

材料三: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全社会保健水平的提高,据联合国2008年做出的预测,到

2020年前后,世界人均寿命会超过70岁,而发达国家会超过80岁。而仅仅在半

个世纪之前,即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人均寿命还只有55岁左右,发达国家也

没有超过70岁。由此可见人类平均寿命增长之快,而这又让人们对人类未来的寿命

有了更高的期许。

今天,很多人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们能够编辑自己的基因,是否能够长生

不老呢?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是:完全没有可能。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人终究难免一死的宿命。一些富豪虽然

投入巨资试图找到导致衰老的基因,从而逆转衰老的趋势,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

种努力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我曾经专门请教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人类长寿公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泰克公司,以及CaliCo(谷歌成立的一家

健康科技公司)的一些顶级专家,询问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或者基因修复能否让人的寿

命突破目前的极限(最新研究表明,正常人寿命的极限可能是115岁,极个别超过这

个年龄的人只是个例。当然这个极限也带有争议,并非医学界一致的看法),答案都

是否定的。用基因泰克公司前CEO、CaliCo公司现任CEO李文森博士的话说,衰老

最后体现在人类身体的全面崩溃,就像一面千疮百孔的墙,即便能修好一两个基因,

也不过是堵住了一两个小洞,对那倾倒的墙能有多大帮助呢?因此,人到了年龄,诸

多毛病远不是修复一两个病变基因就能解决的。李文森博士认为,即便人类能够治愈

癌症,也不过是将人均寿命延长3.5岁而己。人类人均寿命提高之后,另一个大问

题就是会出现大量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导致美国人死亡的前四种

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这三类疾病的死亡率都在下降,唯独和衰老相关的

疾病(诸如阿尔茨海默病)在上升。李文森博士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找到那些导

致人类衰老的基因,防止病变甚至修复一部分机能,让人能够健康地活到115岁,

最好直到生命的前一天还非常健康。因此,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说要坚持到人

能够永生的那一天,可能更多是安慰自己罢了.

第2页共50页

比长生不老更有意义的可能是延缓衰老,让每一个人过得更好。

(摘自吴军《可想象的未来科技》)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关研究表明,在60岁左右的年纪,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就要降低30肌60%

B.如果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都能够防治,人类的平均寿命必将不断提升。

C∙即使是同龄人,无论是形象方面还是认知方面,在衰老速度上的差异也很大。

D.健康衰老的原因是运气、习惯还是基因因素,有关这方面的探究尚未有定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对其他动物的健康衰老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突破,这增强了我们实现人类健

康衰老的信心,相关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B.医学的进步和全社会保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仅与50年

前相比,人类平均寿命就已经提升十多年。

C如能找到导致人类衰老的基因,从而防止病变甚至修复部分机能,让人能够健

康地活到寿命的极限,这是极具意义的事。

D.三则材料都围绕抗衰老的问题,各有侧重,分别从抗衰与长寿、如何健康衰老、

基因与衰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不可能通过编辑基因来实现长生不老”

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18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在伦理角度进行批评外,专家

还对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影响的不可控性等提出质疑。

B.科学家认识到NAD+在修复人类基因方面有重要作用,但NAD+随着年龄增长会

阶段性下降,长寿基因蛋白家族Sirtuin也会逐渐失活。

C.编辑部分基因只是提升了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等的治愈率,但老年时的诸

多毛病需要通过修复所有的病变基因才会得到全面解决。

D.诺奖获得者发现了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功能的方法,但因对

DNA的修改风险太大,该项技术的应用迟迟得不到许可。

4.下面是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分

类谈谈制定依据。(4分)

中国健康老年人应满足的9大标准

(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2)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3)

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4)营养状况良好;(5)认知功

能基本正常;(6)乐观积极,自我满意;(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8)

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9)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第3页共50页

5.阅读以下案例,请你结合材料,对老人进行说服劝导,IOO字以内。(4分)

2022年12月19日,曹同学在班会课上向大家寻求帮助。

“就通过电话买药,总共买了十几万,那都是我爷爷的养老钱!”曹同学情绪激

动地说道,“我怀疑对方是专业诈骗的,抓住了老年人想要长寿的心理每天打电话。

我爷爷坚持认为这些药有效果,可以越变越年轻,根本不听劝!被我们发现劝止了以

后,竟然又花12000元买了一单!我们请医生看过,这些药有的是普通的提神药,有

的竟非法添加了非食用物质。”

第二篇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雅俗互动是推动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动力之一。雅俗关系贯串于生活境界、宗

教境界和审美境界之中。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

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文学艺术的雅俗包括题材的雅俗和体裁的雅俗等,并体现

在趣味和艺术样式中。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

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

雅俗观念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自古就有雅俗区别。最初曾以王室

官方趣味为雅,民间趣味为俗。后来又常常以文人趣味为雅,以普通民众为俗,逐步

演变为雅谓上层和精英趣味,俗谓底层和平民趣味。雅俗审美趣味的差异,关乎地域

和社会阶层,在先秦就很注意区别,例如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公众号“宁馨

语文”

第4页共50页

我们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作为积极意义的俗,而

排除作为贬义的俗。通常所谓避俗、脱俗,乃是脱庸俗,但通俗依然是市井、世俗的

体现。俗的东西常常接近日常生活,往往是民间的,大众的,率性而为,自然纯真,

纵情任达,不矫揉做作。徐渭说:“语人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

俗也常常不拘成法,乃至可以惊世骇俗。俗的内容更侧重于感性,更易于感发情意,

震撼心灵。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云:“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

之捷而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雅常常表现为质朴与精细,表现出正统、规范、清高。历代统治阶层以儒家

正统思想为雅正,要求符合儒家的礼乐思想,两汉有所谓教化之雅正,以造就超凡即

圣的人格。在文人隐士那里,雅常常超凡脱俗,不同于世俗。在艺术创造中,雅中体

现了艺术家的自觉加工。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

盛唐诗歌的雅正,体现了兴趣、气象与法度的有机统一。但雅多有因袭,受制于程式。

对雅的理解,常常需要知识的储备,造成受众的小众化,以区别于俗。

滕固在《古代乐教阐微》说:“雅乐有不可存之理,郑卫之音,有不可废之

理。”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呈现出以俗为雅、超越雅俗对立的趋势。

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

诉,长篇之圣也。”民歌《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故能雅。通俗小说中也是俗

中有雅的。

朱自清说:“‘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

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

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他虽然有正统的崇雅立

场,但是也在倡导雅俗共赏,在求雅中沟通雅俗。为了强化艺术表现的效果,实现雅

俗共赏的目标,艺术家常常力求化雅为俗,化雅入俗,雅俗交融。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

材料二: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通俗文化也有很健康、很原始、能够释放生命力的

东西,但是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将它完全等同于娱乐化,并且滑向低俗、恶俗的方向。

这是因为总有些人打着“贴近大众”的旗号搞低俗甚至恶俗的东西,获得市场效益,

而有了关注就有了经济效益,好像也有了群众基础,其实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可悲的

是,有些创作者甚至把传统文化,比如国学,也进行简单化、娱乐化处理,美其名曰

通过普及掀起“国学热”,其实是把它当做一个新的收视增长点去经营,但不是什么

文化都能作“娱乐化”处理的。

肖鹰(清华大学教授):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消费和娱乐,不过在更

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它还应该表达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情态、情绪和情趣,

第5页共50页

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内涵依旧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贯彻,应当表达关爱、同情、尊重、

正义。现在,一些作品实际上放弃了对健康、宽容的坚守,在单向追求消费价值和娱

乐效果的生产和传播中,无底线地追求低俗甚至畸形的趣味,把“变态”作为“常态”

来表现。

谢冕:优秀文化作品有共通的东西,对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

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重要的是,都应该关乎人文精

神。

肖鹰: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

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

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

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相互造

成不良影响。我们没能建立起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是造成它们互相

敌对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在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单向的以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为目标的创造。

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作出相对的调整,给高雅文化应有的发展和表达空间,制

约文化的低俗发展。公众号“宁馨语文”

(摘编自李春利《文化:“雅”与“俗”要良性互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艺术有题材和体裁上的雅俗之分,但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而是互补

共存的,共同体现了全社会的审美趣味。

B.雅是守正的,更侧重于理性。在艺术家眼中,雅比俗要更有价值,求雅对于特定

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及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

C.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逐渐超越对立,走向融合,王世贞对《孔雀

东南飞》的评价能体现这一趋势。

D.艺术雅俗尽管表现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和充实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心灵,艺术家

要把目标瞄准国民精神的提升和完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雅往往代表王室官方和上层精英

的趣味,俗往往代表底层平民趣味。

B.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一种积极意义的俗,而不是平庸

的鄙俗或者矫揉造作的流俗。

C.消费和娱乐是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通俗文化和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

之处,使得当下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

第6页共50页

D.真正的经典能够雅俗共赏,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要局限于艺术形式的区别,而应

力避雅俗文化的对立,让二者良性互动。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山东滨州市邹平县好生镇初中学生自己创作漫画《论语》,并动手绘制在学校的

文化墙上,颇受同学欢迎。

B.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精心挑选了14名女性,并将她们整容的

全过程和心理变化全部展现在观众眼前。

C.易中天教授因《品三国》系列走红,虽然他招致不少非议,但是他这种“娱乐化”

的讲评方式让大量的三国迷听得津津有味。

D.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和文物科普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打破了沉闷的说教形式,

用更加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文物,讲解历史。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雅俗”之间的关系。(4分)

5.在当代社会,如何让雅俗文化之间良性互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4分)

第二篇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

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

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

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

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

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淡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

第7页共50页

《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

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

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

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

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

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

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

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

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

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

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

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

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

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

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

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

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

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

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

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

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大众以精神滋养。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

“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

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狭而俱

化”的境界。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

第8页共50页

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

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

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

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一一也即是生活一一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

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一一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

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

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

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

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

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

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

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

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

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

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

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

样的读词之法一一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

中而涵泳玩索之”一一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认的大诗人往往人品与文品俱佳,其创作的诗歌作品也必然是“第一等真

诗”。

B.“诗言志”与“诗缘情”并不是对立关系,因为“情”与“志”本质上是一

致的。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

作用。

D.为了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唐宋词人将其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到诗

歌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

读人•

第9页共50页

B.唐宋诗词的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是我们的首选阅读

对象。

C.唐诗宋词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其内容与现代人没有

距离。

D.读者要化被动为主动,对作品的意蕴作出更多诠释和解读,从而增加作品的

内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况周颐“读词之法”的一项是()(3

分)

A.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D.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4.围绕“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这个问题,材料一是如何展

开论证的?(4分)

5.读者应如何与古代词人“交流”与“对话”?请结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

月二十日夜记梦》加以说明。(4分)

第四篇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严肃这个观念在我们现代文学开始发展时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当时与新文学的创造方面

对抗的是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的小说。他们的态度,不论对文学还是对人生,都是消遣的。

新文学是严肃的。在严肃与消遣的对立中,新文学运动开始了,尤其是新文学的创作方面。

本来在传统的文学里,“文”的地位不是很高的。文章,小道也。在宋朝还有人说作文

文对道学有害,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文章至少是小道•文章里面的小说,更是小而又小了,

在新文学运动开始时,对人生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对文学,也有一个新的文学观念,这观

第10页共50页

念包括文学不是专门只为消遣,茶余酒后的消遣;他们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这是

一层。再者,文学并非小道,有其独立的地位。从前是不承认的,就是诗与文在文学中的地

位很高,但比起道来,仍然很不低。五四运动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文以载道使文成为一

种无足轻重的东西,道占据主要地位。道把文压下来,所以要反对。但当时新文学运动如何

表现这两个观念呢?这还得和鸳鸯蝴蝶派对比着来看。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写的多是恋爱故事,但不是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总带点把恋爱当

游戏的第一态度。看小说的,也是茶余酒后,躺在床上看看。看到悲哀的时候,虽然也流几

滴眼泪,但总不认真似的。他们的文学大部分是文言,就是用白话,也是从旧小说里抄来的,

不免油腔滑调。新文学在文字方面的态度很认真,教你不能不认真地看。有的人看惯了旧的,

看新的作品觉得太正经,不习惯。在内容方面,新文学注重攻击礼教,讽刺社会,挖掘中国

社会的劣根性并表现出来,这些方面看出其认真的态度。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倒合乎中国小说的传统,中国小说本来是注重“奇”的。如唐朝的

“传奇”,明朝的短篇集“拍案惊奇”。“奇”就是不正经,小说就要“奇”。我们幼时,

看小说还叫“看闲书”。小说自身就以不正经自居。明朝虽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

世明言》,名称上似乎注重社会的作用。但这三种书被选出编成《今古奇观》,足见仍然也

是以“奇”为主。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就在于满足好奇的趣味,所以能收获许多读者。新文学

却不要“奇”。“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大。新文学要正,要正视生活。反礼教,反封建,

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他们在写作上是写实的,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里面

虽然运用了象征意义,但用了写实笔法来写,这种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直到后来,社会比

较安定些,知识阶级的生活也安定下来,于是严肃的态度改变了,产生了言志载道的问题。

新文学初期反对载道,这时候便有人提倡言志。所谓言志,其实是玩世不恭,追求趣味。

趣味只是个人的好恶,这也是环境的反映,当时政治上还混乱,这种态度是躲避。他们喝酒,

喝茶,谈窄而又窄的身边琐事。当时许多人如此,连我也在内,但这种情形存在的时间很短,

从言志转到了幽默。为幽默而幽默,一面要说话,一面却要没有意义,这也是一种极端。生

活的道路,越走越窄,一切都没有意义,变成耍贫嘴,说俏皮话,这明明白白回到了消遣。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反封建、反帝更是迫切。于是文学运动又回到

严肃。现在更是严肃的时期。新文学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但反对的是载封建的道。到现在

快三十年了,看看大部分作品其实还是在载道,只是载的是新的道罢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

间虽有许多变迁,但文学大部分时间是工具,努力达成它的使命和责任,与社会的别的方面

是联系着的。

一九四七年五月五日

(摘编自朱自清《文学的严肃性》)

材料二:

文学的严肃性,首先在于文学的真诚性。一位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可能不会对严肃与不严

第11页共50页

肃做太多的考虑,或者根本就不必去考虑,但他对自己创作所持的态度真诚与否是清清楚楚

的。同样,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也能够体会和感觉到这一点。艺术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特

定时代下的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是否具有自身内在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作为人学的

文学基本生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民歌俚由未必不严肃,奉命之作甚至圣人或

官人所言未必真严肃。《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之所以“是千古不朽高

耸于世界文学巅峰”的文学名著,不是因为它们是那个时代“俗得不能再俗的文学样式”,而

是它们以真正的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体现出对那个时代的人的

命运的关注和作家本人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无论是国风、唐诗、宋词、元曲,还是四大古

典小说,它们之所以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官方册封,也不是圣人训定,更不是因通俗而

流行的,为当时民众一时所喜好,而是因为它们深蕴着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正是这些使

它们真正成为文学史上的座座丰碑。

文学的严肃性,还在于其艺术的严肃性。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有艺术自身内在的规

定性和规范性的。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必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性

的审美活动,不存在完全的个人创作,创作者必须对艺术负责、对社会负责,但仅这些还远

远不够。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绝不是粗制滥造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佃怩

作态,更不是在商业利润驱动下的粗陋不堪的生物自然主义的描写。

(摘编自宁秀丽、赵庆国《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文学里,文被道压制,新文学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因此要提高文的地位,

此后,文的地位超过了道。

B.崇尚“奇”是中国小说的传统,这一特点从唐代的“传奇”、明代的“拍案惊奇”等小

说都可看出,这类小说常大有市场。

C.新文学作品其实大部分还是载道的,只不过载的是新的道,这跟文学本身的属性以及当时

中国社会现实的严峻性有关。

D.文学的严肃性既体现在文学的真诚性,也体现在艺术的严肃性;但凡虚情假意、粗制滥造

的文学均非“严肃”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在文字表达上仍大部分沿用文言,即便用白话,也难摆脱旧小说的痕迹,

显得油腔滑调,这是它不属于严肃文学的根本原因。

B.新文学主张反礼教,反封建,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这是其严肃性的表现,

反映在具体作品上是运用写实笔法进行创作。

C.社会、政治等环境的变化对作家文学创作态度会产生影响,诸如"载道"言志”"幽默”等

不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

D.文学作品是否属于严肃文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创作的形式或创作的人物来确定,也不能只

第12页共50页

依据官方的观点或一时流行的作品来判断。

3.下列言论摘自《延河(下半月)》(2021年第9期)刊发的“严肃文学还有没有现实需

求”专题笔谈中部分作家的发言,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严肃文学,主要看它是不是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及是否给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生活、认知世界的精神容量。”(俞胜)

B.”文学是严肃的,但传播方式可以是普及化的,建议传统期刊和出版社也能设立专业的市

场推广部门,让好的作品能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张炜炜)

C“好的文艺作品,既能当作精神食粮,也能改变阅读者的命运,更能让野蛮者走向文明,

这,也许就是严肃文学之所以存在且永不落幕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扎西才让)

D.“严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内容的拓宽与文学形式的探索是相辅相成的,严肃文学宣

示了文学形式的边界,而形式只是促成文学‘虚构性’的方式。"(陈陈相因)

4.材料一阐述“文学的严肃性”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在文学的娱乐功能放大的当下,严肃文学已经逐渐小众化、边缘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严

肃文学的存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第五篇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

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

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

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确实,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莎士比亚的

第13页共50页

《哈姆雷特》从西方演到东方,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阿Q已从东方步入西方,《三

国演义》在国外引起轰动,林黛玉已从古代“活”到现代,文学典型总是这样超越时空而

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

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

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

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

女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

独自傲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

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

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

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

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

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其实,林黛玉性格和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正是典型塑造艺术追求的一种合乎规律

的表现。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而到了

19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达到高潮,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像列夫•托尔斯

泰的作品那样,使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安娜•卡列尼

娜的性格描写,展现了女人一一这一上帝的杰作所包含的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全部意蕴

的丰美及其生命的奇光异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

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

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

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

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

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

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

更具有艺术魅力。(摘编自童庆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

第14页共50页

现实环境,否则就会“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这是

典型人物常塑常新的根由所在。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

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呼唤艺术家自觉以新的文体完成新典型的塑造。塑

造新时代典型的过程,是体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实现新表达的过程。

当前,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越来越受到尊敬和推

崇,他们不仅体现时代精神高度和民族文化风骨,而且标示了社会潮流的进步方向。英雄

楷模转化为典型人物,能更牢固地镌刻在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册上。在这方面,文艺工

作者应当切实担负起典型塑造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典型

的高度标识创作的提升,文艺发展才能真正匹配时代的高度。

(摘编自胡一峰《塑造

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

材料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

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

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

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结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谡珞圈;裙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