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海市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地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9年7月22日,地质科学工作者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的澄江化石遗址中发现三叶虫化石遗迹(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三叶虫对应的地质时期是()A.三叠纪 B.寒武纪 C.白垩纪 D.第四纪2.该地质时期,当地()A.被子植物繁荣 B.鸟类出现C.为海洋环境 D.恐龙出现【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三叶虫只生存古生代,寒武纪属于古生代,B正确;三叠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AC错误;第四纪属于新生代,D错误。故本题选B。【2题详解】三叶虫为无脊椎动物,生长于古生代海洋,该地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C正确;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繁茂,A错误;鸟类出现对应的是中生代侏罗纪,B错误;恐龙出现对应的是中生代三叠纪,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点睛】在古生代,地球上海洋面积广阔,在海洋中发育了较多无脊椎动物,例如三叶虫、鹦鹉螺、笔石。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出现了低等植物。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东经102.79°)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完成下面小题。3.此次地震()A.震源可能位于甲层 B.震源一定位于乙层C.导致渤海海域船只左右摇晃 D.可能诱发海啸4.要准确快捷对各地受灾状况和灾害损失进行分析预测,主要依靠()A.传感器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遥感技术(RS) D.地理信息系统(GIS)【答案】3.A4.D【解析】【3题详解】此次地震发生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甲为地壳,乙为地幔;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因此震源可能位于地壳,不一定位于地幔,A正确,B错误;由于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液态,故在渤海海域船只不受横波影响,没有左右摇晃;此次地震震级较低,且震源位于陆地,不太可能诱发海啸,CD错误,故选A。【4题详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信息;传感器是一种监测装置;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环境监测于资源普查,因此要准确快捷对各地受灾状况和灾害损失进行分析预测,主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RS是通过设备的观察活动,本质上是“人眼”的延伸;GIS是多种空间地图对比分析,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服务,因此它是“地图”的延伸;GPS是定位系统,只是确定“位置”。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地面指令控制下踏上回家之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途中经过的电离层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6.导致①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空气分子高度电离吸热 B.臭氧吸收紫外线C.地形多样,天气变化大 D.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答案】5.D6.D【解析】【5题详解】读图分析,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和④为高层大气(③为中间层,位于高层大气底部;④为热层,位于中间层顶之上)。电离层主要位于热层,故选D。【6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随海拔升高,获得能量不断减少,气温下降,D正确。空气分子高度电离吸热是高层大气的特点,A错误;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大气获得热量的主要来源,B错误;地形多样,天气变化大不是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C错误。故选D。【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一导游带旅游团去澳大利亚沙漠地区旅行,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白天,在甲地可发现导游旗飘向()A.正南方向 B.正东方向C.偏西方向 D.偏北方向8.该地风向变换的成因是()A.土壤颗粒大小 B.地面性质差异C.大气保温差异 D.大气中水汽含量【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由于沙漠和绿洲地面状况不同,存在热力差异,白天在太阳照射下,沙漠升温快,绿洲升温慢,导致沙漠气温高,绿洲气温低;沙漠气温高,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绿洲多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因此白天近地面甲地吹东风,甲地位于绿洲西侧,导游旗向偏西方向飘。故选C。【8题详解】该地风向变化主要原因是沙漠和绿洲地面性质差异,沙漠与绿洲相比,增温、降温都快,比热容的差异导致的,不是土壤颗粒大小、大气保温差异、大气中水汽含量。故选B【点睛】等压面判读:(1)“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比热大的区域,白天气温相对较低,夜晚气温相对较高;比热小的区域,白天气温相对较高,夜晚气温相对较低。(2)“四个步骤”①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⑨表示水循环环节)。图中该区域曾经植被破坏严重,现已恢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图示水循环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0.图中该河流域植被恢复后,对该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A.③ B.⑥ C.⑦ D.⑧【答案】9.B10.A【解析】【9题详解】该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同时,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水循环最强,B符合题意。故选B。【10题详解】河流流域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渗明显增加,地表径流减小,地下径流增加。所以④增加,③减小,⑤增加,对③影响大,A正确。⑥为降水,主要与区域气候相关,植被恢复会增加空气湿度,但对降水总量的影响相对不大,B错。⑦为水汽输送,对其影响不大,C错。⑧为蒸发,植被覆盖率增加,蒸发相对增大,但相比于地表径流而言,不是影响最大的环节,排除D。故选A。【点睛】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总结如下图:下图为某海域海水2月平均温度(单位:℃)随经度和深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该海域最可能位于()A.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 B.南太平洋低纬度地区C.大西洋低纬度地区 D.印度洋低纬度地区12.下列关于该海域水温的垂直分布特点或影响因素的判断,正确的是()A.大部分区域垂直水温在20~30℃之间B.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大C.表层水温西高东低D.东、西部海域分别受暖流﹑寒流影响【答案】11.B12.C【解析】【11题详解】根据图中经度信息可知,该海区应位于太平洋,排除CD。图中海水温度大致自北向南递减,表示位于南太平洋,A错,B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大部分区域垂直水温在10~30℃之间,A错误。深层海水温度等温线相对稀疏,海水温度变化相对更小,B错误。根据图中表层水温数值大小分布可知,表层水温西高东低,C正确。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同,结合图中等温线弯曲信息可知,该海域东部受寒流影响,西部受暖流影响,D错误。故选C。【点睛】海水的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从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2年5月8日介绍,该研究所组织科考探险队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确认发现1个标准天坑。至此,“世界天坑之都”乐业县的天坑增至30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天坑”数量多的自然原因是()A.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B.丰富的地表水C.冬冷夏热的气候 D.人类活动频繁14.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天坑”地貌景观特点是()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坦荡无垠,一望无际 D.地表崎岖,奇峰林立【答案】13.A14.D【解析】【13题详解】“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主要是雨水、流水长期溶蚀石灰岩所致。我国广西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且该地石灰岩广布,岩体不断受溶蚀,形成大规模天坑。石灰岩透水性能好,地表水缺乏,地下河丰富;人类活动不属于自然原因。故选A。【14题详解】广西“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是“地表崎岖,奇峰林立”;“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地貌的景观特点;“坦荡无垠,一望无际”描述的是内蒙古高原景观。故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是“地表崎岖,奇峰林立”;青藏高原的描述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特点“坦荡无垠,一望无际”。下图为我国不同颜色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土壤有机物含量最高的土壤是()A.黄土 B.黑土 C.青土 D.红土16.图中各土壤颜色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矿物质 B.地形 C.气温 D.气候【答案】15.B16.A【解析】【15题详解】黑土分布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慢,有机物含量最高,B正确故选B。【16题详解】土壤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其中含有不同矿物质的结果。红壤里含有丰富的铁质,红壤是当铁质发生高度氧化后形成的;黄壤是铁质尚未能高度氧化,所以呈现黄色;含有石英、正长石较多的土壤,大多是淡色的,一般接近于灰白色;黑壤则主要是由于其上的腐殖质层。紫色土主要是深受母岩影响,其母岩是紫色页岩或砂页岩,A正确。地形、气温以及气候影响土壤的形成,但不是导致区域土壤颜色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方面有: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土壤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以及土壤的风化变质程度。腐殖质含量多时,土壤呈黑色。氢氧化铁为红色,在土壤中含量多时,土壤便呈现不同程度的红、棕红及棕黄色;二氧化硅、碳酸钙、氢氧化铝等为白色,土壤中含任何一种这类化合物时,即呈灰白或黄灰色。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巨大能量,是地球及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影响着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人类活动。左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清代黄叔敬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福建)之风,早西晚(傍晚)东,准台地(台湾)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右图为台湾海峡剖面示意图。(1)左图中A表示____辐射。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B)____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又以(C)____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的缘故。(2)春暖乍寒时,夜晚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湿草来保护麦苗、防止其冻伤,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3)“台地早东风,午西风”,试说明台地“午西风”的原因。【答案】(1)①.太阳②.地面③.大气逆(2)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而防止麦苗冻伤。(3)台地(台湾)位于台湾海峡东岸,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近地面气压陆地比海洋低,故午(中午)吹西(海)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过程以及热力环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小问1详解】图中A为由太阳射向地面,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射向大气的辐射为地面辐射,C由大气返回地面,属于大气逆辐射。【小问2详解】燃烧湿草能够产生大量烟雾,夜晚烟雾起到阻挡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缓地面附近的降温幅度,起到保温作用。【小问3详解】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海洋,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也比较快。台地即台湾,位于台湾海峡的东侧,白天台地气温升高快,形成低压中心,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中心,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西风,即午西风。晚上,台地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海洋降温慢,形成低压中心,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风,即早东风。18.下图为我国三个不同区域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比较图中甲、丙两地地貌类型成因的异同。(2)简述乙地地貌景观的特点。(3)分析甲地区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同:都属于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异:甲为流水侵蚀,丙为海浪侵蚀。(2)不规则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垄脊的高度和长度不一致;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3)溶蚀作用强烈,土壤养分易流失,土壤肥力低;下渗作用强,地表水缺乏;地表崎岖,地下多裂隙、溶洞,不利于交通线建设。【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三个不同区域的地貌景观为材料,涉及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甲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甲地景观图为石林景观,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丙地位于海南岛,图中为海岸地貌景观,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其共同点都是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小问2详解】乙地地貌景观位于新疆内陆,属于雅丹地貌,图中不规则的垄脊和沟槽相间分布;垄脊的高度与长度不一致,垄脊走向是风力侵蚀的结果,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地势低,内常有沙子堆积。【小问3详解】甲地位于喀斯特地形区,流水溶蚀作用显著,导致表层土壤中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喀斯特地形区,多裂隙、地形暗河、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导致地表水短缺;喀斯特地形,地表崎岖不平,多裂隙、溶洞等,不利于交通线建设。19.下图为全球降水、蒸发、海水盐度变化曲线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个海区。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图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