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⅛-者占)
2、
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文学常识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因秉公
直言屡遭贬斥。庆历三年(1043年),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庆历五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
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卒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1038年西夏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范仲淹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
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这首词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离开这里飞回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
军中号角一吹,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
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
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因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3.“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
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
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
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
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其中,
“孤城闭”,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6.“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
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7.“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
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
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塞下风景之“",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
2.请谈谈你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理解。
【答案】
1.异
2.示例: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词人和出征的士兵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因
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解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
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
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
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
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由此可知,“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表现了边塞的景物特点,营造出在边陲之地的与中原不同
的孤寂荒凉和肃杀之气。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所
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
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匕走,而是坚守
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
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表达出家国未定,没有建功立业而不情愿回去的心
理。
I-----------------------------J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IlOI):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词即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这是宋人较早抒
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
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
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随从千骑
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来下诏,就像
汉文帝派遣冯唐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那样啊?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本词的诗眼是什么?
狂
3.上阕中作者的狂放姿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太守出猎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
孙郎,其狂四也。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当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暗含了岁月流逝却
壮志未酬的忧郁。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策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又何妨”,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够建
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云中太守魏尚自比,这是东坡借此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
到边疆抗敌。
D.这首词从题材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大有“横槊
赋诗”的气概。
2.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角度提示:修辞手法、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遣词炼字等。
【答案】
1.B
2.角度一: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
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角度二:“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
业的雄心壮志;
角度三:运用比喻修辞,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报国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
地指出边防重点。
角度四: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
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任选一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
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解析】
1.B.据《三国志•吴志•吴主权》,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所以词人是以孙权比况自己。“以孙策比
况自己”表述错误。
故选B。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
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可以从遣词炼字的角度赏析:一个“挽”字,表现出拉满弓的姿态强劲,拉弓者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作
者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胸胆更豪,兴致益浓,倾诉了自己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
雄心壮志,尽显豪迈之态。
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赏析:“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本来是星名,一称犬星,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
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射天狼”指作者想要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
决心。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射天狼”运用了典故,指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雕弓如满月”运用比
喻的修辞,将弓拉满,像满月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渴望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
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描绘出一位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壬~⅛~者ʌ]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文学常识
陈同甫:陈亮,字同甫,辛弃疾挚友之一。辛弃疾作此词寄陈亮,以共勉。2.八百里:牛名,《晋书》、
《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亦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30],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
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
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
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
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
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
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
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己现两鬓。
2、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
什么?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
唱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3、“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醉”表达了词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可见他
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4、“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昵,
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
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在题目中称这首词为“壮词”,你认为妥帖吗?请从题材和语言风格两方面作简要赏析。
2.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
【答案】
1.以军旅生活(军营生活、战斗场面)为题材,语言刚健豪放,因此作者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2.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了词人渴望早日
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语言风格的赏析。从“看剑”“吹角连营”“麾下”“沙场秋点
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等句子可知,这里反映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壮词”这一特点;"J’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诗人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语,只是它已
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由此可知,这首词语言豪迈,铿锵有力,符合“壮词”
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醉里挑灯看剑”的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从“挑灯”“看剑”可
以看出,这里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挑灯”的动作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词人只好独
自饮酒。饮“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军
营生活的留恋以及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海强者4一)
4.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
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二、背景与主题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
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表达了作者秋瑾,内心不愿过贵妇人生活,要求突破家庭束缚、去追求精神的自由、投身于革命的思
想感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
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
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
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
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
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
诗词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此时词人心中只
有初离家庭时的轻松、喜悦之情。
B.“蛾眉”指代美丽女子,作者用“蛾眉”“殊未屑”等词,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
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
C.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词意紧承上片而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
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D.词的结尾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怅,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中。
2.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作简要赏析。
【答案】
1.A
2.“四面歌残”的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的婚姻
“风味”,表达作者苦闷低落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
LA.“只有初离家庭时的轻松、喜悦之情”理解有误。“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吃而乂无可奈何的
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
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运用典故:用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典故,来形容当
时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境。将国家危难和自身感叹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优
美。表达作者苦闷低落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作者简介
见《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
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
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
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
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
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
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己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
不管它是风南还是放晴。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思峋的一项是()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一句写词人认为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一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2.词中“风雨”隐喻什么?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
【答案】
1.C
2.“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全词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或:笑傲人生、
潇洒乐观、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等)(意对即可)。
【解析】
I.C.“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错误,词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
过天晴的景象,表现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衬托词人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的积极乐
观态度,体现了他在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仍满怀希望,枳极乐观。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词人态度。要整体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联系写作背景和词人的经历,再结合具体语
境理解词语的意蕴,抓住主要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态度。“风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沙湖道中”
遇到下雨。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然中的
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由此可知,“风雨”隐喻仕
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但他不畏惧,不颓丧,依然
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积极自信。
r^⅛∙⅛~七二三一)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
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
《简斋集》。
二、背景与主题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
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
满。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
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
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Γ⅜I一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I.“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闲登小阁看新晴”,有人将“看”改为“弄”,你认为哪个字更为要帖?
【答案】
1.无声无地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的特点。寄托时间
如流水般逝去,既有对欢乐易逝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伤感。
2.答案不唯一。“看”字用的好,“看”前与“闲”字呼应,后与“新晴”搭配,写出闲来无处安放心绪
时的无所适从,更突出“闲”极无聊的处境。“弄”字用的好,“弄”有“赏玩、抚弄”的意思,写出感
情无处寄托的无可奈何之情。“弄”字借“新晴”呼应上阕“长沟流月”,将现实与往事联系起来,情感
表达更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
【解析】
1.考查诗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及所寄寓的情感。这首词写作者追忆当年的游赏聚会,因北方沦陷,无法
归去,他想到故乡洛阳,不禁无限感慨。词中以淡语写哀伤,显得格外含蓄深沉。午桥是中唐名相裴度的
别里,裴度又是维护朝廷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坚决主张武力镇压淮西吴元济叛乱并取得成功的人物,属
中兴名臣。开头写在午桥豪饮,尽是英杰,表现出当年是位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这是关于“洛中
旧游”的回顾。而“长沟流月去无声”一转,由词人沉湎与往昔岁月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
游乐间转到描写眼前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抒发了韶光易逝,豪情不再的感慨。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境中解读。答案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如“看”字用的好,
“看"呼应上文''闲"字,又与“新晴”照应,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的牵人眼目,以淡语写哀,表达出闲
极无聊、无处排遣愁绪,只能将心绪寄托在观看月色之上的无奈之情。再如“弄”字好,这个字的动作感
很强,且此字可借“新晴”呼应上阕“长沟流月”的内容,现实与往事联系起来,所描写的内容更加丰富,
所表达的情感表达更为复杂,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⅛者ʌ)
广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作者简介
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二、背景与主题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
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
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杳,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
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杳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作者七年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
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辛弃疾的这首词,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表
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的思想情感。
三、诗歌常析
1.参考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怎么办呢?白发日日增多,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
中摇曳的桂树枝丫,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典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②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④: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
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②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③金波:形容月光
浮动,因亦指月光。④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氐砸的一项是()
A.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题。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B.“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抒发了词人希望归隐田园,过上一种清心闲适的生活愿景。
C.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委婉抒怀。
D.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I.B
2.(1)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
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
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
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因而表达的是“扫
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意志和决心。丝毫没有归隐田园的意思,故选B。
2.词的上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
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
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
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己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
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间:“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
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
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
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
原事业的胜利。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抓住下片的“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两个关键句,作者的豪情壮志就不难
理解了。
(2⅛ʌ)
8.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一.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
《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二、背景与主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
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情景,抒发了诗人奉旨出塞的凄罔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
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
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I-≡⅛5≡ι7^、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清代〕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浣溪沙”是o
2.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答案】
I.词牌名
2.一抹晚烟,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箫瑟;时至黄昏,落H半斜,没有旗杆,而关城依旧。
【解析】
L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身向云山那
畔行”是题目,“浣溪沙”是词牌名,词牌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与内容无关。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
描述的景象的特点,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
先要理解诗句内容,“一抹晚烟荒成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意思是: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
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晚烟”“成垒”“斜日”“关城”,第三要
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一抹”“荒”“半竿”“旧”,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9.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作者简介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
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
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背景与主题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
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
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
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
什么人?”(家乡的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
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
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
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2.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
他从军后从未回来过;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3.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环境描写,由远望到近看,写出了屋舍空寂,人亡园荒的景象,表现了老人的绝望心碎。
4.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通过“舂”“持”“采”等一系列的动作,以及主人公不知把饭给谁的心
理,表现了主人公举目无亲、孤独凄凉的状态,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5.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通过“出门看”与“泪落”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示了老兵心中的悲哀.塑造了一个举目无
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表现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共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I.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几句诗。
【答案】
1.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2.这几句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到家所见是野兔,野鸡;庭院中长出「“旅葵”,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
突出处处荒凉破败的景象,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戕害。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
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
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
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
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
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
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赏析角度+句中意思+表达情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
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几句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远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
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
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
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
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H吾、百倍……表现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
暗、罪恶。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
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
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背景与主题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
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
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
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因
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归
客,弹起了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冻硬,风也无法吹动。轮台东门外
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地上只留下马行走的蹄印。
2.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
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
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内容上,关键词“忽如”表示突然,说明大雪来得很急,也写出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惊奇惊喜的心
态。修辞上,运用了比喻。白雪和梨花一样,同为白色,这是形似:又把白雪覆盖枝头比作梨花压枝,表
现出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状态,这是神似。比喻新颖传神,形神兼备。情感和意境上,这一句诗意境
壮美,充满了浪漫色彩。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像美丽的春天突然到
来,体现了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内容上:运用对偶、夸张、寓情于景的手法,“百丈冰”“万里凝”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阴
云密布。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
渡到送别。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下面各项对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修辞方式,从侧面烘托天气奇寒。
【答案】
1.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现奇壮丽的塞外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2.B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既紧承前诗表现边地将士苦寒生活,又自然引出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用浪漫夸张的手法,
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
天气,长途跋涉将是异常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2.B.“雪大风小”的表述有误。根据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可知,边塞苦寒之地,风力是非常大的。“风
掣红旗冻不翻”是指: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一它已被冰雪冻结了;故选B。
I⅛~⅛*者占一)
1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作者简介
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二.背景与主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辛弃
疾曾被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宋朝军队与金人对垒的地方。
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
爱国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这无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当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一方,
坚持抗战,没有停止。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
当如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宠物药固体片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
- 软件测试中的思维方式2025年试题及答案
- 如何高效备战2025年计算机二级VFP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ACCESS考试模拟考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VFP考试全方位技巧试题及答案
- 良好习惯养成ACCESS试题及答案
- 使用GDB调试的技巧试题及答案
- 理解C语言并行编程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VFP考试新颖试题及答案
- 能源系统软件测试中的特殊要求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 【MOOC】电工电子学-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2025学年中职数学基础模块 下册高教版(2021·十四五)教学设计合集
- 沥青路面施工旁站监理记录表多篇
- 派出所辖区治安形势分析报告(通用6篇)
- DN900钢管dn800PE管定向钻穿越京杭大运河施工方案
- 养老地产项目区域综合开发新模式_secret
- 员工手册070509
- 罗斯公司理财Chap004全英文题库及答案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议书范文
- 雍布拉康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